这里面虽有笑话的成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成功人士都是爱书之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师益友,这句话被千万人重复,也被千万人认可。作为职场员工,你不能不读书,一个不从书中汲取营养的人,很难想象你能取得进步。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以色列开国元勋本里安
——《塔木德》
虽然以色列历任政府施政纲领不同,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他们都“视教育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也是开创未来的关键”。他们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造就成对国家、民族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尚的事,那么,创造学习的机会便是仅次于学习的事。所以,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直至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教育都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之间更存在着直接关联。据相关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要比一个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赚25万美元。一位分析家这样说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则相形见绌。就是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早在11世纪时,犹太民族就几乎消灭了文盲,人人都能阅读文字。而当时欧洲的基督教徒,绝大多数人却是文盲。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犹太民族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巨大优势立刻体现出来。他们迅速地适应和接受了现代教育,在文化科学领域里迅速地走到别人的前头。因此,在近现代,犹太民族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的科学家、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一位著名的学者总结得好:“犹太人之所以善于赚钱,他们的知识和教育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一次新职员的培训会议上,研发部门经理王强问新员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门口那个擦鞋的人?众人都说看到。王强继续说:“30年前他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刚毕业,就在公司坐在我这个位置,你们能想到他那个时候意气风发的样子吗?”
众人都摇摇头,王强接着说:“20年前他因为感到自己是领导、是重点学府的高才生,天天陪人喝酒作乐,没有好好工作,努力提高自己,其研发能力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公司只能安排他去收发室做收发信件的工作。他在收发室也只是简单地发发信件,而10年前由于公司实行信息化管理,他连收发室的工作都干不了,他只能辞职在公司门口摆摊擦鞋了。”
这位曾经的研发经理20年前由于没有抓紧时间工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自身没有进步,已经贬值到做收发工作;10年前就被工作彻底淘汰了,只能去擦鞋。
这位30年前的经理由于缺少学习,最终沦落到擦皮鞋,如果他擦皮鞋不学习新的技艺,有朝一日可能擦皮鞋都胜任不了。
身为一名员工,应该时刻记住一点:你每天都在和几百万个人竞争。即使自己没有改变,同事也在改变,公司也在发展。要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有一颗进取心,不能活在过去的荣耀里。每天都要学习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当然,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非常辛苦的。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你可能因此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塔木德,伟大的学习研究
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
——《塔木德》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研究。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都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站在玫瑰花丛中的人,身上充满了馨香。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四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谕他就说:“《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钻研。”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都要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财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拼命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整整一夜,已经被冻得半死。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林肯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画画,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35岁时他开始竞选公职,几乎输掉了每次的重大竞选,但他一直努力没有放弃。 51岁,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并成功废除了奴隶制。
林肯出生于社会底层,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有着追求知识的决心,奋发研究,不断拉长自己的能力短板,勤于钻研,让他赢得美国人民的尊重,并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