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父母无私的牺牲
也许父母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代的最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放歌,自由奔跑,追寻着缤纷的梦想,充盈着丰富的感情。
直到父母两鬓斑白时,尽管我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但我们的父母依然会清晰地记起我们脸上绽放的第一次微笑,记起我们蹒跚走出的第一步,记起我们喊出的第一个字,记起我们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我们,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对孩子有最真挚、最无私的拳拳之心,做儿女的就不应当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吗!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又怎么可能奢望爱事业、爱社会?而这无疑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
一位老师破天荒地让她那年少的学生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畅想人生,写下自己的墓志铭。学生的墓志铭各式各样,有人给自己这样写道:“这个人是第二个姚明”,还有的人给自己这样写道:“这个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有人写道:“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这里长眠。”诸如此类。充满了豪情壮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些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墓志铭却异常的平淡,可是却深深地打动了细心的人们,他给自己的墓志铭是:“这个人将毕生的爱献给了他深爱的母亲!”
据说,有人笑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有出息,但他的老师却赞扬了他,他的母亲也没有指责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反而沉浸在莫大的幸福当中。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最大的出息!
一位大商人在外漂泊十年,回家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他愧疚于十年没有伺亲,却让母亲有许多牵挂。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问母亲对他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说让儿子陪她到街上走走。到了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以至骄傲的神情。不久儿子又回到公司,仍是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儿子所能报答母亲的,似乎只有那一次让母亲得到的些许满足。
面对父母大爱无言的深情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你想到过如何去偿还吗?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不少世界500强公司,在进行用人调查时,都把孝顺父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以考察。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还怎么尊重顾客、热爱公司、忠诚老板、体贴下属呢?
青岛双星集团在选用员工上,尤其是提拔企业管理人员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已经实行了20多年。这就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准提拔。曾经有几位管理人员因为有不孝敬父母的情况而被“罢免”了职务。2005年双星集团共向9个“双星好家庭”、53对“双星好夫妻”、22对“双星好姊妹”、10对“双星好兄弟”颁发了荣誉奖牌和奖品。
双星总裁汪海曾动情地说:“十月怀胎,两年乳哺,二十年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孩子才得以长大成人。此恩此德,怎么报答都不为过。感恩首先要从对自己的父母报恩开始。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没有感激之情,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更无法对同事、对领导、对客户有感恩的心,就很难对别人负责任。因此,我们在用人上把关是十分严格的,人品不正,别想当双星的‘官’。”
不少成功人士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去看望父母。”事实确实如此吗?也许,这些理由在某一天将变成无尽的遗憾和悔恨。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其实,我们“感恩”父母并不难。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良心。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心怀一份感激之情、存有一种报恩之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朴素情感。
思考与互动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小诗,并续写内容:
感恩吧!给我们的父母!
不要说没有时间!不要说没有精力!不要说忙过这一阵!现在就去做!就现在!
省两分钟打一个电话,告诉父母在一次争吵中的错误!
省一次在咖啡店闲聊的时间,帮助父亲做一次菜;
省下一集肥皂剧的时间,听母亲唠叨一下生活的琐碎;
省下一笔买名牌衣服的钱,为父母添置一些日用必需品;
省下一次逛商场的时间,陪父母聊聊天;
推掉一次无聊的应酬,与父母一起吃一顿家常饭;
他们的房间可能有点乱!让我们替他们整理!
他们可能大小便失禁,让我们做他们的第三只手;
他们可能好长时间没有洗澡了,让我们帮他们擦擦身子;
……
感谢师长,教我做人
生活中,我们要感恩老师,是老师给了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是老师给了我们在人生大海上奋力拼搏的船桨,我们要感恩尊长,是尊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伦道德,什么是新陈代谢,什么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什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什么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
感恩是敬重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感谢师长。
孔子死后,弟子子贡悲痛万分,在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居里夫人在诺贝尔奖颁奖会上,亲手将鲜花送给恩师,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老师叫毛宇居。毛老师见毛泽东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这位老师。1959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他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非常敬佩徐特立先生。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难得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引起学生不满,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这就说明他不错。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著名的戏曲演艺家梅兰芳先生曾向齐白石学画,作为弟子,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而他的画艺也受到齐白石的赏识。
后来,梅兰芳在戏曲行由于演技高超,事业如日中天,与此同时,曾为其师的齐白石却生活俭朴,衣着平常,经常不被人理睬。但是,梅兰芳并不以自己是戏曲界的名角而轻视齐白石。在公共场合,梅兰芳总是恭敬地同他交谈,常常使得在场的宾客惊讶不已。
为此,齐白石特地画了幅《雪中送炭图》赠与梅兰芳,并题诗:“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说姓名。”
梅兰芳与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师的友谊一直维持到终生,为后人所景仰。
想想吧!回想师长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叮咛!那教诲的话语!那温暖的鼓励!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
让我们和师长在一起谈谈心,邀他一起参加聚会,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一句祝福的话,一张贺卡,一朵鲜花,一曲好听的歌……没有郑重的承诺,没有刻意的装饰,让真情自然流露,让师生情谊延绵悠长……
因为一位位师长,我们的人生才充满快乐,充满梦想,充满动力,充满智慧。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感谢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位良师吧!
思考与互动
1. 你有铭记在心的恩师和尊长吗?请写下他们的名字和对你的教诲。
2. 想一想,你能做些什么,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感谢朋友,给我关怀
人生在世,拥有朋友的日子是快乐的,我们应当对朋友的关怀、信任、宽容、善待心怀感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让你永远都有一种坚实的依靠,他们不仅愿意和你同尝甘甜,而且能够和你共担苦难,甚至以生命来践行对你的承诺。
一天,有两位朋友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死亡。这时天神出现了:“我的孩子,前面一棵树上有两个果子,吃下大的那个,就能抗拒死亡,走出沙漠,而小的那个,只能令你苟延残喘,最终还会极痛苦地死去。”
两个朋友向前走了一段路,果然发现了一棵树,也发现了树上的两个果子。可是,他们谁也不去碰那个会给一个人带来生命之光的果子。夜深了,两个好朋友深情地凝望着对方,他们都相信,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晚。
当太阳从沙漠的一端再次升起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醒过来,他发现,朋友走了,而树上只剩下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小果子。他失望了,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他悲愤地吃下了这个果子,继续向前方走去。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他看见了倒在地上的朋友,朋友已经停止了呼吸,可是他的手里紧紧握着一个更小的果子。
把生的希望留给朋友,把死的恐惧留给自己,我们不能单单只用“伟大”这两个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使朋友的生命得到延续,这种友情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
文豪歌德与席勒的友情,可谓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
歌德生于贵族之家,25岁时他便写出了轰动欧洲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曾担任魏玛公国要职主持大政,可谓声名显赫。而比歌德小10岁的席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还在学校读书时的席勒就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深深倾倒,从此他开始梦想结识歌德。当歌德回到魏玛城,席勒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歌德的注意,甚至公开批评歌德的著名剧作《哀格蒙特》,可等来的却是冷淡和漠然。1793年,库勒主持出版文艺杂志《季节女神》,再三向歌德约稿,但依然被拒绝。因为当时44岁的歌德已是大师级的权威,而席勒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后辈。
席勒并没有因此放弃。1794年8月23日,他给歌德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这封信中席勒对歌德表现出同代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终于感动了歌德,二人的友谊历久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