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10年过去了,这三位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的年轻人命运迥然不同。第一位购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赚的钱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不赚钱或者赔钱。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他种植的苹果个大味美,和山区的苹果相比不相上下,每年秋天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拥有远大的眼光?
思考: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
口吃的小男孩
主教分配给一个神父1000本《圣经》的销售任务。
首先,神父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人脉,觉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销售量,于是他决定找几个能干的小男孩帮他卖掉剩下的700本。神父认为口齿伶俐的人一定能干。于是按照这样的标准,神父找到了两个小男孩,这两个小男孩都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卖掉300本《圣经》。可还有100本没有着落,神父找来第三个小男孩,给他的任务是尽量卖掉100本,因为第三个小男孩口吃得厉害。
在神父看来,不出两天那两个口齿伶俐的小男孩就会卖光各自的300本《圣经》。但是事实出人意料:5天过去了,那两个小男孩回来了,告诉神父情况很糟糕,他们只卖了200本。神父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正在发愁的时候,那个口吃的小男孩也回来了,他把自己手里的100本《圣经》全部卖出去了,而且还带来了一个令神父激动不已的消息:他的一个顾客愿意买神父剩下的所有《圣经》。
神父很疑惑,被自己看好的两个小男孩让自己很失望,而当初根本不当回事的小结巴却成了自己的福星。
于是神父问小男孩:“你讲话结结巴巴的,怎么会这么顺利就卖掉我给你的所有《圣经》呢?”
小男孩答道:“我……我……跟……见到的……所有……人……说,如……果不……买……我就……念《圣经》给他们……听。”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你清楚你工作上的劣势和优势吗?
思考:
与其因为自己的缺陷费心劳神,倒不如想想,怎样利用自己的缺陷,在别的方面成为优势。
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
有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布判处他绞刑。
但是当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谁来为我们补鞋呢?”
这时,克尔姆城的其他市民也异口同声地呼吁。于是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你充分发挥你的优势了吗?
思考: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精通某项技能是你立身企业最重要的资本。
你是一座金矿
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
美国费城有几个学生高中毕业后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尽了办法还是筹不到上大学的费用。于是,他们只好请求仰慕已久的康惠尔牧师教他们读书。
康惠尔牧师答应教他们,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康惠尔牧师想:要是能为他们办一所大学那该多好啊!
于是,他四处奔走,为筹办一所大学向各界人士募捐。当时办一所大学大约需要投资150万美元,而他辛苦奔波了5年,连1000美元也没募到。
有一天,他情绪低落地走向教室,无意中发现路边的草坪上有成片的草枯黄歪倒,很不像样。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处的草呢?”
“您看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是因为您把这里的草和别处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别人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园丁回答说。
听了这句话,康惠尔恍然大悟:“财富和成功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发现的,它属于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挖掘的人,它属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整治自己的草地’的人!”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你的潜能开发充分了吗?
思考:
只要你不甘平庸,不想使自己的心灵荒芜贫瘠,哪怕尽力开发自身资源中的某一点,也会取得骄人的业绩。
在思考中发现你的财富
比别人多考虑一步
哈默和布鲁斯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开始时,两人都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哈默就受到了老板的青睐,被提为部门经理。布鲁斯却还在最底层干简单的活。
有一天,布鲁斯终于忍无可忍,向老板提出辞呈,说老板只会提拔那些爱拍马屁的小人。
老板耐心地听着,最后,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鲁斯先生,”老板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鲁斯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老板问。
布鲁斯又跑回去,回来后说有30袋。
“价格是多少?”布鲁斯再次跑到集市上。
老板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布鲁斯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哈默是怎么做的。”
说完,他叫来哈默:“哈默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哈默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3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老板看。这个农民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来卖,自己估计这种价格的土豆老板大约会要,所以他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看了一眼满脸通红的布鲁斯,说:“好的,我可以考虑和他谈一谈这笔生意。”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你是否能比别人多考虑一步?
思考:
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一万个灯泡的功效
松下幸之助早年曾在一家电灯公司工作。他对电灯泡着了迷,后来组成了松下电器公司。不巧公司成立之初,恰遇经济危机,市场疲软。怎样才能使公司摆脱困境、转危为安呢?松下幸之助权衡再三,决定拿出一万个电灯泡作为宣传之用,借以打开灯泡的销路。
灯泡必须备有电源,方能起作用。为此,松下亲自前往拜访一家灯泡公司的董事长,希望双方合作进行产品的宣传,并免费赠送一万个干电池。对方闻听此言,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显然是一种违背常理的冒险。但松下诚挚、果敢的态度实在感人,对方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松下公司的干电池搭配上电灯泡,发挥了最佳的宣传效用。很快,电灯泡的销路直线上升,干电池的订单也雪片般飞来。
从此,松下电器公司名声大振,一步步走上了辉煌的道路。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你是否对一丁点的可能性都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到底了?
思考:
思维就是深度,真正具有思维的人就是深化,不断地深化,就如一个潜水者一样,直达成功的深处,抵达价值的核心所在。
拿来主义的儿子
儿子要坐火车去伦敦。临行前,父亲郑重地告诉他一些旅行的经验。
“你上了火车后,先选一个位置坐下,不要东张西望。”父亲告诉儿子,“火车开动以后,会有两个穿制服的走来问你要车票,小心他们是骗子。”
“是的,父亲。”儿子又点了点头。
“走不到10里,会有一个青年来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烟。你就说不会,那烟卷是上了麻药的。”
“是的,父亲。”儿子点了点头。
“你到餐车去,半路上会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故意和你撞个满怀,差点儿一把抱住你。那女子是个妓女。要是她逗你说话,你就装成聋子。”
“是的,父亲。”儿子不禁有点惊讶。
“我在外边走得多了,以上并非我无中生有的胡说,就告诉你这些吧!”
“还有一件,”父亲又叮咛道,“晚上睡觉时,把钱从口袋里取出来放在鞋筒里,再把鞋放在枕头底下。”
第二天,儿子坐上了火车。
他遇见两个穿制服的人不是骗子,带麻药烟卷的青年没有出现,也没碰上漂亮女子,第一晚儿子把钱放在鞋筒里,把鞋放在枕头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晚他就睡着了。
第二天,他自己请一个年轻人吸烟。在餐车里,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对面。火车离伦敦还很远,儿子已认识车上的许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认识了他。
那次旅行对儿子来说是够快乐的了。从伦敦回来后,父亲见面问了情况。
“我看得出,你一路没有出什么岔子,你依我的话做了没有?”父亲高兴地问儿子。
“是的,父亲!”儿子还是那样回答。
父亲得意地说道:“我很高兴有人因我的经验而受益!”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你是否善于吸取同事身上的有益经验?
思考
人变得聪明,不是凭借经验,而是凭借应付事件的能力。
哲学家的理智
朋友跑到哲人那儿,神神秘秘地说:“我有一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朋友老实回答。
哲人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朋友犹豫了一下才说:“不,刚好相反……”
哲人又问:“那么我再问一句,这个让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朋友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因为这样的事情,只会浪费我们的精力。”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工作时,你完全抛开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了吗?
思考:
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做最需要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玩具鉴赏家
小玛丽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5岁时,有一天她随妈妈到玩具店里找一个朋友,当时她看着玩具久久不肯离去。旁边的店主被她的神情吸引了,就问她:“你喜欢这些玩具吗?”她回答道:“有些玩具我不喜欢。”然后逐一数落起这些玩具的缺点来。店主感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于是把她带到家里,将各种玩具摆在她的面前,征求她的意见。
小玛丽的意见说得那么准确、那么切中要害,店主十分高兴地聘请她当自己一家公司的设计顾问,并签订了一项长期合同。
店主在谈到为什么聘请小玛丽做公司的顾问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所有的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早已成年,失去直接反应的能力,眼光陈旧、缺乏激情。”
此后,经小玛丽鉴别过的玩具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思维点拨训练
问题: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能够打破常规呢?
思考: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打破常规,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寻求发展,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小孩租房
一对夫妻在城里打工,他们想先找一处房子住下来。找来找去,最终看中了一处公寓,因为那招租广告上的条件最符合他们的要求。
他们按地址找到了这处房子。房东是一位老大爷,一看到他们带着一个小男孩,就说什么也不愿将房子租给他们。
夫妻俩急了:“我们都跑了一天了,对你的房子很满意,价钱也可以再商量。再说,我们现在也没有地方可去呀。”
“实在对不起了,”房东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你就是加些租金也不行,因为我不打算把房子租给有小孩的住户。”
“这孩子过几天就要送到他爷爷奶奶那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