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节能型企业执行手册
456800000005

第5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节能保障发展 (2)

温家宝总理说:“建设节约型社会,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又要做好近期安排。”其中,节能减排的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工作的主体显然是各大中型企业。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加强节能型企业的建设工作。同时,崇尚节约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企业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由于资源能源节约的重要领域在生产领域,所以创建节能型企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尤为关键和重要。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老化,致使企业高投入、低产出;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得不偿失;再加上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头脑中节约意识十分淡薄,在生产经营上大手大脚,不能精打细算,由此带来了资源与生产的极大浪费。如今,随着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企业都逐渐意识到构建节能型企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过去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既损害自身,又危害环境的不良做法。

大庆企业就是响应号召,走上节能型企业道路的排头兵。

大庆石化总经理杨继刚对此介绍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具体到企业,就是全员节能、科技降耗、循环利用,让能耗‘老虎’节食瘦身。”

以前,大庆企业的部分装置陈旧、工艺落后,节能减排难度较大。但是大庆人从2005年年底,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对用能、用水和排污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金用于奖励先进,2006年兑现370万元。通过一系列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到2007年,大庆石化两年节约166万吨标油,节水875万吨,污水减排621万吨,实现了用能、用水和排污总量同比降低15%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另外,大庆人提出“科技降耗,挖掘潜能”的口号,推广“两高两低”理念,即应用高技术,达到高效益,实现低排放、低成本。

通过技术攻关,重点消除能源消耗、排放大户的“瓶颈”。公司优化了裂解炉烧焦方案和运行方案。通过技术革新,生产流程缩短,年创收近4000万元,每年降低新鲜水消耗231万吨。

对此,大庆市市委书记韩学键说:“大庆拥有中国最大的油田,是一座石化能源城市,同时它又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是中国内陆首家环保模范城市。在绿色大庆的创建中,大庆石化功不可没!”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微观主体,也是社会、自然资源的重要占有者和使用者,更是社会财富和社会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建设节约型社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责无旁贷。但建设节能型企业,任务艰巨,内涵丰富,头绪繁多,需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长期努力,积极倡导和树立“节约型观念”,踏踏实实把节约的理念奉行到工作的每一个行为之中,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跳出“节约归己”的老旧意识——节约已成为全球共识

从意识层面上说,节约分为自觉性节约和制度性节约。自觉性节约是指在一定节约意识和节约文化环境中节约主题自觉主动进行的活动,这时节约就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自觉式节约最初是来源于“节约归己”的认识之上的。“节约归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年来的社会共识,就是源于每一个人的节约行为都是围绕个人私利而形成的自觉行为。

制度性节约是指国家或者企业运用机制、政策等制度性手段确保实现节约目标的过程,从而使节约成为一种制度。但是,实际上,制度性节约最终只有转化为自觉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正如一个节约型的企业一定要形成节约文化,否则无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开展节约活动。

台塑集团的董事长王永庆在企业管理中就致力于把节俭培养成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他的理念是:“追根究底,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目的是消灭任何一点不合理成本。

台塑集团的员工食堂采用的是自助餐形式,要求吃得好又不浪费。为此,王永庆专门请几位营养家,花了两年时间,为台塑集团编制了一份详尽的“全年度统一菜单”。这份菜单对于营养搭配、成本控制与采购方式等都予以周全设计,然后分发到各单位食堂,使其从采购、验收到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都有章可循,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能让员工吃得高兴。

台塑在筹设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工厂时,王永庆仍坚持自己奉行的一贯政策。除制程和仪器设备向国外订购外,自己的人员负责基本设计和工厂建造,以便节省大量的设计费与工程费等。结果是,聚乙烯厂投资总计花费12亿台币,聚丙烯厂花费16亿台币,在建厂成本上,假如美国人来做需要140元,日本人要100元,而王永庆的台塑公司只用67元就够了。

在王永庆努力构建的节约文化下,台塑的员工大多都养成了主动自觉节约的意识。这也是台塑之所有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PVC粉生产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节约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和一国经济前进的重要动力。现在,节约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型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中小企业,都在厉行节俭。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应该建立起自觉的节约行为,跳出“节约归己”的狭隘思维方式。因为在现代社会,由于节约的主体多元化,节约的领域已经超出了自我的日常生活方面,节约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更应该把节约发扬为一种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自觉行为。

资源有限,节约无垠——节约应成为全社会的自律行为

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无论是石油、天然气、水还是我们手中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不节约利用,挥霍无度,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中国自古就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一句掷地有声的“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曾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跨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人的脑中,节约似乎成了抠门小气和贫穷的代名词。不想节约,不耻节约,正是这种的意识造就了人们的浪费行为。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如今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无论从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从贴近生活的现代文明,我们都应该推崇节约,因为节约关乎我们的行为品德,更关乎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有限,节约无垠。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中国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50亿,可以用来建5000所希望小学,就能让近千万个失学孩子重返校园;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若全国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就可养活35000人,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正所谓“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节约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节约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只有当节约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理念,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万涓成流,就能为国家降低巨大的能源消耗。

进入21世纪以来,有限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都在时刻发出不能过度消费能源和资源的警报。接踵而至的“煤荒”、“电荒”和“油荒”,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到资源短缺的苦涩。当连续几年高温天气袭击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时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用电量和用水量急剧攀升,节约能源和资源成为日益急迫的呼声。

温家宝总理曾说:“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利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节约能源,匹夫有责。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把节约作为自己的一项自觉行动,时时刻刻用自律来约束自己,全社会共同形成良好的风气。

反思我们的生活,很多人可能觉得1度电微不足道,节约1度电没有任何意义,可就是这区区1度电却有相当大的用处,能为生活带来不少便利。有了这1度电,25瓦的灯泡能连续点亮40小时,家用冰箱能运行一天,普通电风扇能连续运行15小时,电视机能开10小时,能将8千克的水烧开,能用吸尘器把房间打扫5遍,能使电动自行车跑上80公里,可用电炒锅烧两个美味的菜,可借助电热淋浴器洗一个非常舒服的热水澡。

回顾我们的工作,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你发现、思考并且纠正过吗?在日常使用电灯、电话、电脑、空调、饮水机、复印纸、公文纸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何曾注意过节约?在井下生产作业的时候,使用的各种材料,我们谁去留心过节约?有些人为了出成绩,只开采好采的截面,条件艰苦的就放弃了,原本计划开采的煤,却被我们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给盲目,甚至毁灭性的开采给浪费掉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看似点滴微不足道的浪费,就像“蚁穴”一样,侵蚀着坚固的根基。小而言之,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节约,处处精打细算是节约,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煤、一颗钉、一张纸也是节约。大而言之,更新一个与时俱进的全新观念,完善一个严谨的规章制度是节约,拥有一颗爱企敬业的事业心、具有一个高度主人翁的责任感、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是节约,开展一个成本管理修旧利费、回收复用的活动,突破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实现一项先进工艺的改进等,也都是节约。节约就应该深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当中。

波斯著名诗人萨迪说:“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这对我们国家和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不仅要能开发资源,还要会合理地利用资源。在积累资本的同时要节约开支,让每一分财富都用得恰到好处,既要开源又要节流,两者并重,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企业的腾飞。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勤俭节约,才能细水长流。让节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常识,让简约生活成为一种时尚。让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都成为每个企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