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介绍,上海许多房地产企业原来的资金比例中,自有资金比例可以高达80%,而经历这一波宏观调控和市场观望之后,该比例已下降到了15%左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公司下属的某个项目资金是达标的,但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处于短缺局面。”房地产市场低迷,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七成开发商存在资金问题。大量开发商不得不选择降价出售。
房价下跌使得开发商们欲哭无泪,与此同时,房价暴跌更让银行寝食难安。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量为7147亿元,个人按揭贷款占全部个人贷款总额的82.5%。“100万元的房子,如果跌到70万元,业主肯定选择停止供房,而银行即使把房子收回拍卖,同样要承受市场价格下跌的损失。一旦大家都选择停止供房,银行的损失就大了,国内的银行经不起这种折腾。”
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推行3年之后,“金融安全”的命题伴随着深圳等地房价的大幅波动,摆在了中国决策层的面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中国房企上半年的资金缺口多达4000亿元。信贷紧缩之下的房地产企业缺钱已经不是秘密,但坐拥资本平台的上市公司,资金链也变得脆弱起来。利用上市公司年报与宏观经济数据综合分析,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今年的资金缺口在4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量级。上市公司资金的缺口,足以反映目前房地产行业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国务院分管领导提出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价格的要求,是在布置金融安全工作的部分中提出的。稳定房价被注入了确保金融安全的内容。银行系统密切关注华南和华东房价的波动。按照通常的理论计算,房价跌幅不超过首付比例,银行的风险并不是太高,最高13%的跌幅也是在首付比例的范围内,但银行担心的就是这种趋势。
目前银行的按揭贷款是以住房为抵押的,因此,无论房价的跌幅是否超出通行的首付比例,都意味着银行在还贷人拒绝还贷从而收回抵押物进行处置时,评估之后的价格是受到损失的。
只要房价不下跌到大规模地出现贷款人不还贷的情况,银行的损失是不会出现的;但问题是,现在10%左右的跌幅,可能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拒绝还贷的现象,如果跌幅继续加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拒绝还贷,而选择把抵押物不动产丢给银行;这样,呆坏账会大量上升,银行抛售抵押的不动产,也不足以填平呆坏账。这就是房价波动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随着金融紧缩、融资渠道把严,开发商融资圈地、圈地再融资的路走不通了。一位银行内部人士甚至表示:“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银行将房地产行业列为高危行业,不再进行贷款审批。”此时,央行仍在继续推行加息政策,开发贷款不仅门槛提高,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大幅降价销售无异于杀鸡取卵的共识下,开发商只能将目光转向土地和项目转让。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网有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6月1日至今,转让开发项目的信息达到45条,其中不乏优质地块。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无疑面临着大考。开发商资金紧缺,拿地情绪低落,土地不得不以底价或起拍价成交。习惯了靠土地出让收益支撑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财政“过冬”的局面。从近期各地推出的土地拍卖进度和成交结果来看,地方政府同样紧张。地方政府考虑自身财政收支和土地后续推出计划,针对区域市场必然采取“托市”行为。
先是从商务部手中争取外商直接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的备案权,促使“限外令”开始松动;紧接着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门槛;实行交易契税减免,只有成交量的上升和土地市场的升值才能带来房地产在该区域的加大投资,从而确保地方财政目标实现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地方政府能做的,只是表明他们和开发商一起“过冬”。地方政府救市不能说是对中央政策的抵触,只能表明地方政府在楼市观望潮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看来,房价下跌对开发商、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那么对老百姓来说,算不算一件好事呢?
有人说,房价跌得越厉害,百姓越高兴。
也有人说,房价下跌哭的是老百姓。说老百姓为买房子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到了房地产上,房价一旦下跌,他们就成了负债的房主;对没有买房的消费者,看到房子降价以后,大家是买涨不买落,纷纷不买房,最后导致房产形成真正的泡沫。所以,房产降价以后第一个哭的是我们老百姓。
众多纷纭,那么到底房价跌了,对老百姓而言,是喜是忧,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股市大跌背后的原因
一架从澳大利亚飞回上海的飞机刚着陆,乘客们都在等行李。突然有人打开手机,大喊一声:“中国股市暴跌了!”这一喊不要紧,所有等行李的中国旅客都打开手机,惊呼:“不好了,中国股市暴跌,大部分股票跌停!”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那里哀叹:“怎么办!我们全都满仓!”原来飞机上的中国人都在炒股。这样的股市不是太热了吗?
2006~2007年,中国迎来股票的牛市。据统计,当时全国有1亿人去炒股。公司的白领阶层上班时间就敢公开炒股,老总也在自己办公室里炒股。可见股市当时有多火。
兴奋过度的股民有谁想到牛市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股市的大崩盘。2007年底,从上证指数涨到6124高点以来,开始大幅下挫。以每波下跌幅度高达23%,一直跌破2100点。
其实,股市的暴涨暴跌不完全是市场参与者投机的结果。2008年上半年,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下跌28%。该指数跟踪中国股票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公司构成与沪深300指数接近。在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投资行为相对理智的国际市场,中国概念股也遭到了严重抛售。这说明除了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大跌背后,经济和企业基本面发生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第一,国内通货膨胀严重。2008年1月以来,国内市场的通胀水平水涨船高,高企的通胀令市场产生强烈的加息预期。为扼制通货膨胀,中国的利率只有上行的空间而没有下行的空间。
加息对股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利率上涨增加上市公司的运营成本,对企业的盈利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加息意味着投资股票的资金成本增加。这两点原因造成股票价格下跌。
第二,经济不景气,企业亏损。2007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波及国内企业。受到上游产品涨价、信贷紧缩、融资成本增加、行政性价格管制、出口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出现业绩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前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246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5%,增幅比2007年回落40个百分点以上。而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达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2007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利润下降74.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2007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上市企业的利润下降 ,也是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第三,货币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加剧市场悲观预期。在外部经济减缓和国内通货膨胀长期高企的双重压力下,货币政策在反通胀和保增长之间进退两难、摇摆不安。
对未来政策风险的担忧加剧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此为经济基本面对股市造成的影响之一。
第四,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长期困扰中国股市。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名义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大小非”的上市设置禁售期,在时间上预支了流通股东获得对价的利好,推迟了大量非流通股上市产生的冲击,这并没有解决这一隐患。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是股市大跌背后更为深层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经济下滑风险已明显高于通胀
2007年下半年以来,就中国经济而言,面临的最大困难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国内制造业困境。伴随美国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持续明显放缓,次贷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普遍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势必影响中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而国内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也普遍遭遇沉重的生存压力。由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21%,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借贷无门,微观层面的流动性很紧张,加上地价、工资、能源、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大幅上涨,2008年上半年许多企业都已经陷入亏损或不亏不盈的状态。虽然货币政策已经稍有放松,但其作用对当前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在44200家纺织企业中,有1/5已陷入亏损,另有2/3已无利可图。另外,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有资金的比重已高达59%,因此,企业不景气势必导致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迅速回落。2008年7月中国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升幅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8月份更是降至12.8%,升幅整整下滑了4.7个百分点。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挤压已使中国的经济开始下行。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7月份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4%,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1月以来,PMI指数首次回落到50%以下。该指数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由国家统计局完成,数据分析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承担,并于2005年7月份开始公布。过去3年来,该指数一直为50%以上,反映经济仍在扩张。而进入7月份,该指数首次低于50%。由于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制造业低迷,反映出未来的经济形势存在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