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需求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了需求规律:价格上升时,商品购买量下降;价格下降时,购买量上升。曲线斜率为负的原因主要有:(1)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提高,因而消费者个人对所有商品的消费增加。(2)价格下跌使新的买主进入市场。(3)当一种商品价格降低时,人们会试图以这种商品代替其他商品,因而增加了这种商品的购买量。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表示由于该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它不同于需求曲线的移动,后者指由于购买者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或消费者价格预期发生变化时需求的变动。曲线左移表示需求下降,右移表示需求增加。
关键词3:博弈
博弈是一种选择,是一场游戏。约翰·纳什是一个被称为“普林斯顿的疯子”的人,给博弈套上了神奇的光环,让人觉得博弈遥不可及。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通俗地讲,博弈就是指在游戏中的一种选择策略的研究,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让自己“赢”。而自己在和对手竞赛或游戏的时候怎样使自己赢呢?此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策略,还要考虑其他人的选择。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只要涉及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比如,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被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得以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会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这样,你和这群人就构成了一个博弈(game)。
关键词4: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很好理解,甲比乙会理财,甲在理财方面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越南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和劣势是不是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甲比乙会理财,在这两个人的团队中当然是甲来理财;中国比越南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越南出口彩电。但仔细一想,这个推理不能成立。甲比乙会理财,但甲比乙更会推销产品,在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甲只能忍痛割爱,将账本留给乙。乙是不如甲会理财,但乙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差,将账本给乙能够让甲腾出时间去搞营销。在这个团队中,甲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乙的比较优势是理财,他们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甲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同样的道理对中国和越南也成立。
关键词5:偏好与效用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也就有了衡量标准。
关键词6: GNP与 GD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个既定时期由一国永久居民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里所说的“一国”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只要在一国领土之内,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生产的都属于该国的GDP。
“最终产品”是指最后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品,它有别于作为半成品和原材料再投入生产的中间产品。这样就避免了重复计算。
“市场价值”指GDP是按照价格计算的。如果用当年的价格计算,就是名义GDP;如果用基年(统计时把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则为实际GDP。
关键词7: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工具来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水平,以影响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
利率水平是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水平、间接地调整总需求状况。例如,在经济萧条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放慢些。前者是宽松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关键词8: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使卖者和买者走到一起、签订合同以及获得有关市场信息的费用,是除价格之外影响交易的成本的总称。这一概念是科斯于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交易费用也是制度运行的费用,主要包括制度的建立、改变、自身运行的费用,以及交易者在该制度下从事交易活动所花的费用,如为克服市场交易摩擦及冲突而支付的费用。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将阻碍交易的实现。制度的存在价值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的形成。
交易成本起因于所有权的转移,或指起因于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交易成本是分散的所有权、私人财产和交易的产物。在一个完全集中决策的集体经济中,将不存在交易成本,它将为管理成本所代替。广大契约的参加者必须相互寻找交易伙伴,双方必须传达和交换信息。商品还要被描述、检查、称重及度量。在此过程中,个人交易者面临的交易成本有两种形式,即交易者所拥有资源(包括时间)的投入、交易者在市场上就同一商品所发现的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差价。利用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
关键词9: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者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额赢利的预期投机带动起来的,并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形成使国民经济的总量虚假增长,经济结构扭曲。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新的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未来价格的变化牟取利润,并不关心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赢利能力。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于是就形成一种所谓的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一般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得以直观反映,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危害。泡沫经济不可能持续下去,总有破灭的时候。而它一旦破灭,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就难以理顺,从而形成信用危机,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和危害。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近十年来所发生的泡沫经济,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战后最长的经济衰退时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关键词10: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而是一种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产业化。
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较,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知识资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经济下的土地资本和工业经济下的金融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作为生产投入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资投入,并可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2)知识价值日益凸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知识产品是知识经济的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3)资产无形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相对于厂房、机器设备等硬性资产而言,知识资本、知识产权、技术、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企业中,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步超过有形资产。
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古典经济学中虽已受到注意,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才开始真正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