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459900000008

第8章 大庆经典故事(5)

一天黎明,来了寒流,天气非常冷。正好这时一列油槽车进库。当班的王长令对好鹤管,打开闸门装油。他发现有一根鹤管不流油,是被冻住了,就把闸门开大。这时,鹤管里的冻油柱突然被热油顶出来,一下子打掉了鹤管皮龙,一股油流从他的头顶浇下来,浇得满头、满脸、满身,真的洗了一个“热油澡”。为了少跑油,王长令不顾一切跳上栈桥关掉闸门。等他要下去拣皮龙时,一位老师傅已经拿上来,帮助上好,继续装车。原油浇在身上开始热乎乎的,隔一会儿就变得黏乎乎的,最后是冷冰冰的,工衣慢慢冻成了一副冰铠甲,非常难受。这时,装完车的师傅们都跑过来关心地说:“小王,你赶快回去收拾一下吧,可别冻坏了。”

小王回到宿舍,手脚都麻木了。他脱掉油衣,用汽油擦洗一遍,再用冷水冲一下,然后钻进被窝。躺在床上,王长令心情很不平静,下决心要把问题搞清楚,在设计下一座油库时好好改进。

3个月过去了,设计院通知王长令回去。这时工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大学生、工程技术干部,都来依依送别。回院后,王长令就参加了第二座油库的设计工作,他根据工人们的意见和自己的调查、体会,对栈桥设计提出了52条改进意见,在油槽车对位、铁路专用线距离、鹤管冻结等方面都作了较大改进。新油库建成以后,装油速度大大加快,工人劳动条件大有改善,再也没发生“洗油澡”的事。

“老黄牛”修鞋

1960年转业战士黄友书,服从会战需要,叫干啥就干啥。几年时间先后当过瓦工、保管,喂过马、喂过猪,人们称他是“老黄牛”。

1961年初,在机关房产维修队当班长的黄友书,看到工友们穿的鞋,有的底儿掉了用铁丝拢着,有的帮儿脱了用绳子系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到一口井上去施工,他看到11名钻工竟没有一个穿好鞋的,不是掉底儿,就是漏帮儿。在部队曾为战士修过两年鞋的黄友书想,战士没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他向领导提出为会战职工修鞋的想法,领导很支持。

1961年4月,黄友书开始正式为职工修鞋。他身背一个工具箱,手拎鞋拐子,有时在干打垒的屋檐下,有时在职工的宿舍里,有时来到采油井上,哪里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摆上摊子给人修。晚上,他还走家串户为职工家属服务。一时间,黄友书成了最受欢迎的“大忙人”。6月份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里,走到1202钻井队,一天就为钻工们修鞋32双;转天又来到1205钻井队,一天修鞋28双。铁人王进喜握着老黄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感谢你想着我们钻井工人!”

黄友书修鞋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会战工委领导亲自决定批给他一个旧板房,让他开个修鞋铺,免得到处打游击,还明令各食堂把猪皮都送给黄友书用。有了基地,黄友书干得更欢。他在修鞋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4年时间,他为会战职工修了20000多双鞋,连年被评为会战标兵。

难忘“四·一九”

会战初期,人们受“大跃进”的影响,工作重速度、轻质量。会战领导多次批评和提醒,但施工中不注意质量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1961年1月到3月份,共钻井23口,其中,有4口误射孔,5口固井质量不合格,4口井底冲洗不干净,5口油层浸泡时间过长。当时,王进喜领导的1205标杆钻井队,也打了一口斜度超过三度半的井。作为总指挥的康世恩,再也不能沉默了,他横下一条心,非把干部职工“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坏作风整顿过来不可。

4月19日,会战工委根据钻井前线普遍出现的质量问题,在群英村油建礼堂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反事故大会。会上,康世恩副部长对钻井质量提出了严肃批评,并点着发生质量问题的那些单位领导的名字,说他们是:“抬着棺材进坟墓。”康世恩同时指出:“地面工程的绝大多数是隐藏在地下,使用的年限要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还要经受高压、高温和酸碱腐蚀的考验。因此,全体职工一定要牢固树立严字当头,好字第一,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要有一股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干不好就要推倒重来的作风。这一点从今天做起,首先决定将这一口井斜超过3度半的油井报废,重新在旁边打一口高质量的新井。”接着,康世恩一连向钻井指挥部领导鞠了三个躬,希望他们把队伍带到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轨道上来。这三个躬,鞠得钻井指挥部领导满头冒汗,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时,已担任了大队长的王进喜从工地赶到会场。刚到礼堂门口,有个工人就对他说:“赶快趴下!”“趴下干什么?”王进喜不解地问。“领导正批评我们呢!”那个工人说。王进喜一听,心里十分难过,他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们推着我上台,这回挨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说完就直接走上主席台,坐在钻井指挥部领导身边陪着挨批。

在京主持工作的余秋里部长获悉后,严肃地指出:“这口井斜度超过3度半,如果在1958年,还可以算是好井。可现在不行,井斜超过设计标准,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都可能受影响。克拉玛依和玉门就是吃了这个亏。填!这口井一定要填起来!”

填井,这对于全国石油战线红旗单位的1205钻井队,是多么大的耻辱。为了使全队牢记这一惨痛的教训,王进喜回到井队,亲自带领全队把这口不合格的井填起来。有的同志说:“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用严峻的目光扫视大家,沉重地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后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同志们,填井!”全队职工个个噙着泪水,跟着老队长背着水泥,一袋一袋地往井里填,直到把井填满。

从此,不仅钻井指挥部,就是油田所有工种都树立起了“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思想,为革命干保险活,为油田质量负责一辈子的事儿层出不穷。

艰苦就是光荣

在1961年的困难形势下,大多数工人吃野菜,喝糊糊,勒紧裤带干。但也有少数人经不住考验,躺倒不干的,逃跑的,请假不归的都有。会战工委决定在油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王进喜等人一方面抓好生活,开荒种地,给特困职工补助,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工人顾大局,看长远,认清开发大油田的重大意义,坚持大会战。

出身贫寒的王进喜,到各队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有关单位只要请,他就是再忙,也总是认真进行准备。一次,钻井一大队团总支请他给几百名青年“讲史”,蚊子、小咬成团地飞到灯下,糊得他满头满脸,他为了不影响效果不打不动,使青年们十分敬佩。他对大家说:“要说大会战苦不苦,我说苦,吃不饱肚子还要干大活、重活,怎么不苦?不过,目前的苦,是暂时的,国家有困难,我们是为国家和民族渡过困难来吃苦的,与旧社会劳动人民受的苦截然不同。这种苦是我们工人阶级自觉为国家承担压力自愿付出的苦,而旧社会是在地主、资本家皮鞭下受压迫的苦……”

最后,他提高嗓音说:“同志们,告诉每个职工、每个家属,我们现在吃些苦,是为了全国人民早一天渡过困难时期,早一天结束贫穷落后的时代,是大有奔头的。这样的艰苦就是光荣,再苦再累也感到是一种幸福!”

在王进喜的带动影响下,“艰苦就是光荣”成为二大队全体职工的共同认识。

打捞方补心

1961年夏天,罗1218钻井队在西区打开发生产试验井。一天,钻机正在正常钻进,井口突然发生塌陷,钻台上的方补心掉进陷坑里。这个陷坑虽然不大,却有3米来深,里面灌满了泥浆水。

怎么办?如不及时把方补心捞上来,钻机就无法继续钻进,轻则影响生产进度,重则要造成这口井报废。一贯默默埋头工作的共青团员、钻工成宗金心想:“开发生产试验区的每口井,都意义重大,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口井报废。”又想:“困难当前,共青团员应该勇往直前!”他想到这里,身子一跃就跳进了井口的陷坑,还没等别人弄清怎么回事,他一下子就沉到泥浆水里。但由于泥浆比重大,浮力大,只沉了一半就浮了上来。他用一只手扶着方钻杆,一只手抹掉头上、脸上的泥浆,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又沉了下去。当他的脚踩到方补心时,内心感到一阵高兴,但也就在这时,他憋的一口气已经支持不住,无力弯身去拉方补心,只好又浮了上来。

井场上的人们都为小成捏把汗,担心他出事儿,齐声喊他,要他当心。大家的关心,给了成宗金极大的鼓舞。他又憋足气,第三次沉到了泥浆水里。这一次他有了经验,沉下后迅速地抓住方补心,把它提出水面。由于紧张,当大伙把方补心从泥浆陷坑里拉上来时,他已晕了过去。过了好一阵子,他才醒过来。当他看到捞上来的方补心时,高兴地笑了。

深山集材

1961年10月,为满足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的需要,大庆会战指挥部组织了一支由勘探、运输、供应等11个单位共八百多人组成的集材队伍,开进深山老林拉运困山材。勘探指挥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先遣队,于10月25日启程,直奔林区。火车到伊春站已是夜晚9点多钟,离伐区还有四十多公里,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里的火车。由于附近客栈到处满员,大家只好冒着寒风,上盖天、下铺地,在车站广场上睡了起来。几个人或十多个人围成一堆,背靠着背,相互取暖。有的同志冻得不行了,就站起来不住地跺脚。凌晨三点钟,大家坐上通往林区的火车,前往深山老林。

天刚破晓,火车到达了目的地,大家在贮木场食堂匆匆地吃过早饭,就钻进老林开始战斗。“嗨哟!嗨哟!”的号子声和“咕隆!咕隆!”的木材堆积声交汇在一处,在山林间四处回响。工地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晚上收工时,林业局的老验收员前来验收丈量。他意外地发现,平均每人日集42立方米,大大地超过了林业局规定的日集2立方米的指标。他把老花镜往额上推了一推,激动地说:“了不得,了不得,早听说大庆职工干劲大、觉悟高,今日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当晚,集材的同志就向勘探指挥部党委发出报捷电报,说他们已胜利地打响了第一枪。

接着,进入深山的是运输指挥部三中队的先导人员。他们负责探路和安排宿营地点。他们在一个叫“杨老七”的地方,找到了五间房子。这房子是1958年大跃进时建筑的,多年无人居住,掉泥断墙,杂草丛生。三中队的先导人员到达这里,放下行李就收拾起来,上顶的上顶,抹墙的抹墙,除草修路,没过两天,房子周围就变了模样。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吃水困难。这里原有一口井,因多年没有用,水臭不能吃。指导员喻新盛带人跑了五个山头,淘了一口枯井,打了五个冰窖,终于找到水源。大家高兴极了,就在“杨老七”住了下来。

运输指挥部接到先导人员已选好宿营地点的电报,立即命令大队人马开着三十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向深山老林进军。三十辆汽车排成一线,拉着生产生活用品,浩浩荡荡地前进。运输车辆到来后,集材临时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以运输为中心的一条龙生产劳动竞赛。头两天,就出现了集材人均6方,装车25分钟,卸车5分钟的好成绩。车辆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12月11日,1077、1118号车日拉运达到10车次;12日,1079号车又创日拉运11次的高纪录。在那段时间里,汽车司机为不影响出车时间,早晨四点钟就起床烤车,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收集、搬运、装卸的同志,无论天气有多么严寒,都在露天里工作,早起晚睡,没有节假日。就是元旦和春节,也是在深山老林度过的。

这次集材工作,一直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结束。这次,共集困山材2.8万立方米,为当年全面开展矿区建设,准备好了急需的木材。

万里测温

1961年12月7日下午,下过一场大雪,又刮起了北风,天气格外寒冷。蔡升和张孔法偏偏选择这样的天气出门。因为他们肩负着一项重任——随车测温。他们带上风速仪和十几个温度计,每人背上25个苞米面饼子,冒着雪后的严寒走向东油库。

到了东油库,才知这趟车又改在西油库装油。两个油库相距20多里,为了赶上装油,他们不等汽车,摸黑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西油库,正好测到了最冷的深夜装油的第一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