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优秀的执行者
460600000035

第35章 自我管理的五个妙招

有效执行的七个习惯

作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应当培养以下7种习惯,这对于责任的有效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自助者天助

正所谓,天助自助者,老天是不会帮助那些每天祈求让它帮助的人的,而是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目标的人。

二、全力以赴工作

一个是“尽力而为”,一个是“全力以赴”,这是两个成语,也是两个来自不同精神层面的概念。如果在工作中能做到“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那么结果将是超出预期的执行效率和结果。

三、净化心灵,充满激情

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让我们闷闷不乐的事情,想积极起来总是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充满活力、积极、有激情的人生态度,不断树立有思想、有追求、有理想、有道德观的工作目标。那些成功者及其成功的思想、理念、方法就是我们的活力之源。

四、人道天然

“人”为本,如一棵树的“干”,“道”为根,即这棵树的根,“天”为时,即天时、天理,“根”有多深,“干”就有多茂盛,即得天时则自然发达。和那些“把戏”、“术”相比,“道”才是真正的永恒。所谓“道”就是让员工与领导者的价值观相一致,这样员工就会与领导者同生死,不会畏惧什么困难和危险,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木桶原理中盛水的多少固然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铁箍对构成这个木桶的所有木板形成凝聚力的大小决定了它是否是一只“漏水桶”。要想培养出有强烈团队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员工,管理者有必要“箍”好这只“水桶”。

五、勇于负责

要做一名优秀的员工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地阿谀奉承,为得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无远虑。古人云:“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君终无忧,如此者,智臣也。”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勇敢往往与任务相关,高度的责任心产生高度的勇敢;二是勇于负责的目的在于做一个优秀的自己,这样才能严格地进行自我管理。

六、终身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许多企业向员工发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的警告,于是,“换脑袋、求生存”成了人们面临的严峻现实。更新知识结构非常必要,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的学习型员工,市场会淘汰滞后的企业,而企业也会淘汰落后的员工,于是学习、创新成了一个企业制胜的灵魂。

七、耐得住寂寞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都能够耐得住寂寞。李曙光教授就经常说,搞科学研究就要耐得寂寞、耐得住清贫,要持之以恒,要肯于投入,肯于付出毕生精力。其实,想在任何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能够耐住这样的寂寞吗?反之,耐不住寂寞的人,也不能成功。

只要有心,敞开改变的大门,培养良好的责任落实习惯,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不论你的现状如何,一定会有所收获。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工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直接收益。

PDCA:促进工作效能

PDCA循环法是在西方十分流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修正再执行(Action)。PDCA是由美国质量专家戴明博士(Deming)首先倡导的。他针对质量管理提出了这个科学的运作程序。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PDCA循环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PDCA循环法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质量管理方法,而且对于我们提高个人目的性和工作效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戴明博士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分为四个依序衔接的工作阶段,即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修正再执行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循环过程。

在工作程序Plan、Do、Check、Action的过程中:

Plan即拟订计划,制订计划目标,制订计划做法;

Do即执行实施,并加以控制;

Check即确认或评估执行状况与目标的差距;

Action即执行结果与目标值的差距探讨,并修正再执行。

其实这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要我们能解决一个“细”字,将这四个阶段细分为八个便于操作的步骤,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了。

PDCA循环工作步骤表

〖BHDFG2,FK8,KF〗阶 段步 骤〖BHDG7,FK8,KZQF〗计划阶段(p)①设定目标②搜索与目标相关的信息③找出最佳方案④制订计划工作表执行阶段(D)⑤按计划工作表执行工作检查阶段(C)⑥检查执行情况修正再执行阶段(A)⑦对检查结果作出修正⑧修正后再执行

例如有一天,经理分配给你一项任务:让你对某区冷食市场进行一项市场研究调查,并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这本是让你大展身手的机会,但你却因不知从何着手而苦恼。为什么要进行调查?怎样进行市场调查?遇到问题怎样解决?调研报告怎样写……各种各样的问题直砸得你眼冒金星,头昏脑涨。但你若运用PDCA循环法,思路会变得非常清晰。

某区冷食市场调查实施方案:

1Plan:制订一份周全的计划。

本阶段你要明确6个问题。这6个问题简称为5W1H。

(1)为何制订此计划?(Why?)

(2)计划的目标是什么?(What?)

(3)何处执行此计划?(Where?)

(4)何时执行此计划?(When?)

(5)何人执行此计划(Who?)

(6)如何执行此计划(How?)

2Do:计划好之后,着手将项目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3Check: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检查,看项目的推进是否按原计划进行,当中有无纰漏和出现偏差。

4Action:针对你的检查结果确定你的行动。

如果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计划偏离了原来的目的,或者发现原先的计划考虑不够周全,那你就要及时调整,以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如果当中并无纰漏或没有出现偏差,当然是皆大欢喜,那你可以继续进行。

“零一二三四五”责任自我修炼法

评价一个人责任落实的效果,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即可。如果一个人工作起来充满激情,他就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和完美;如果做起事来总是感到受了束缚,感到工作劳碌辛苦,没有任何乐趣可言,那他就很难把自己的责任落实到位。

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和激情、有效落实责任,“零一二三四五”自我修炼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

“零”,即每天早上将思想清零,甩掉包袱,从零开始,锲而不舍。

“一”,即学会在实践中抓“一”,因为“一”代表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一”也就是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二”,即二维,也就是与人交往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朋友沟通要学会外圆内方,讲究圆滑;商业的沟通讲究直来直去。

“三”,即三维,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拥有的资源财富是其胸怀的宽度(X)、思维的高度(Y)、眼界的长度(Z)三者相乘的结果,即一个人一生所拥有的资源财富=X×Y×Z。所以,人应当在工作、学习中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放大胸怀。

“四”,即成功交往的四个要素:明主、贤妻、良师、益友,尤其交友应多交“益友”,避开“损友”。俗话说:“与穷人同行你即为穷人,与富人同行你即为富人。”世间万事万物虽不可绝对,但也确有一定道理,这里的穷与富不应只是以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五”,即五行,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应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

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五点,你会找到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四感:安全感、使命感、成功感、归属感。

能否竭尽全力去工作,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落实责任及事业成败的关键。只要你能够领悟通过全力工作免除工作辛劳的秘诀,你就掌握了到达成功彼岸的真理。把工作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始终保持工作的兴趣和生活的乐趣,这样你就能够永远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你展现给世人的就会是一个完美的自己。

设立一个“无借口月”

在工作中,有些人遇到困难就想找借口,如何克服这样的毛病呢?

一个被下属的借口搞得不胜其烦的经理在办公室贴上了这样的标语:“这里是‘无借口区’。”

他宣布,9月是“无借口月”,并告诉所有人:“在本月,任何人在工作时只解决问题,坚决不找借口。”

这时,一个顾客打来电话抱怨该送的货迟到了,物流经理说:“的确如此,货迟了。下次再也不会发生了。”随后他安抚顾客,并承诺补偿。挂断电话后,他说自己本来准备向顾客解释迟到的原因,但想到9月是“无借口月”,也就没有找理由。后来这位顾客向公司总裁写了一封信,评价了在解决问题时得到的出色服务。他说,没有听到千篇一律的托词令他感到意外和新鲜,他赞赏公司的“无借口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运动。

“不找借口”就是要敢于落实责任。在工作中,我们的上司通常会布置给我们一些任务,有时候这些任务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们搞清楚,不要等到该交任务的时候才说:“老板,你的任务布置得不清楚,所以很抱歉,我没能完成。”不找借口是无数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价值观,被众多企业奉为圭臬,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落实精神,一种务实、主动的落实态度,一种完美、积极的落实能力。

设立一个“无借口月”,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彻底摒弃借口,培养勇于负责的职业精神,让责任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个妙招摆脱组织惯性

成功是一种惯性,失败也会成为一种惯性。无论掉进了哪种惯性的怪圈中,都会阻碍组织的成长。

众所周知,许多曾经辉煌的企业之所以成为明日黄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是因为它们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迅速地作出调整,总是囿于昨日的失败阴影或成功的经验中,一味恪守前人的经验,不能敏锐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敢突破、不敢创新,被一种惯性束缚着,平白失掉了发展的机会,也丧失了自我成长的空间。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模糊地提出了“组织惯性”的说法,即思维定式和行为定式。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归因于它们拥有独特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变化面前,它们的管理者们往往秉持自信,很少怀疑这一成功模式的价值。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生存道路上的羁绊,被组织惯性支配着的企业,在管理上几乎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战略框架的束缚

企业的战略框架构筑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然而,战略框架在帮助管理者认清形势和问题的同时,往往也成为迷惑管理者注意力的烟幕弹,使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局限于个别问题上。

二、工作流程的陈旧

一个企业在确定了经营管理模式之后,企业成员总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它的程序,并逐渐习惯于运用这套程序解决各种问题。由于习惯所致,在实践中,管理者与员工很少会思考这些方法是否仍然有效、合理。如果企业任由组织惯性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上下、平级沟通不畅的状况。

三、关系网的泥潭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与顾客、雇员和供应商及投资者等利益群体间的良好关系。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通常会发现,拘泥于现有的关系网会阻碍其为了适应变化而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此时,企业原有的关系网便成为它发展的羁绊。

四、价值取向的陷阱

价值取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念与动力。然而,随着企业的成熟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其管理者如果不思考过去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未来形势发展需要,企业将走向失败。

组织惯性对企业的破坏是潜在而危险的。一个陷于组织惯性困境中的企业要想有所突破,摆脱束缚,站在制高点上,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有所改变:第一是不能被过去的成功经验所累;第二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学会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更应该在工作中勇于打破组织惯性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为企业增添活力,改变企业被组织惯性束缚的现状,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