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策划那些事儿
460800000014

第14章 美国朝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后果(2)

大量国际热钱涌入日本炒日元, 美国人开始露出微笑了,日本人却浑然不知。他们仍沉浸在股、房两大投机当中,从没想过“广场协议”日后将会对日本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并且,由于美国财政部对日本央行的施压,日本降低了利率,放宽了信贷。这使得日本信贷泛滥,各大商社都争先恐后地借钱做大做强。日本老百姓则欢天喜地地借钱炒楼炒股、买产品,这些东西都是非生产工具,并未为社会创造真实的财富。

这么多钱流入市场的结果就是炒什么什么就变成泡沫,炒楼,楼市变成泡沫;炒股,股市变成泡沫;买产品,通货膨胀。并且,只要美元相对于日元的贬值,就会带来日本所持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也就是说,倘若某日本投资者在80年代初投资美国长期债券,那么他到日元升值高峰期时,最高损失已达70%!而上面提到,1987年底,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这实际上也就是在暗示,日本所持美元资产贬值了50%!

在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炒家的合谋之下,日本出现了这样的危险现象:第一,汇率上升;第二,股市泡沫;第三,楼市泡沫;第四,通货膨胀。日本之所以产生这四种现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炒家的操纵之下形成了流动性过剩。

于是,危机就来了:楼市泡沫、股市泡沫,还有通货膨胀,使得日本经济变成了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破灭的大泡沫。而且日本的商社借了很多的钱,使得他们的资本负债比例失调,这个比例甚至高达四五百倍,那是不可想象的。高负债的结果,就是使得这个企业的财务风险过大,轻轻用针一刺就破。结果被美国用针一刺,这些虚假繁荣就爆破了。

据日本机构的统计,在1986~1995年期间,“广场协议”导致的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约为3.5万亿日元!

正因如此,日本经济学专家才一致认为,“广场协议”是让日本经济进入十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若不是美国处心积虑地让日本迈进这个圈套,日本也不会将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都亏损掉。

巴塞尔协议:抑制日本银行的撒手锏

在美国开始可怕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债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这个数目占了美国银行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尼亚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数十种商品和服务都是日本所提供的。

以至于美国檀香山市市长惊呼“檀香山市快变成东京的一个区了”!美国人也自我解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人买走了我们的自由女神像”!

但是美国人非常沉得住气,在同日本刚签订“广场协议”时,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美国人实际上也忍受了一些阵痛。毕竟,杀敌三千,自损八百。1985年,日元第二次大幅度升值时,日本人因日币的“坚挺”而在美国掀起了投资浪潮。

首先,日本人大举购买美国国债。据悉,1980年,日本的对外证券投资规模为214亿美元,到1985年,这一数字升到1457亿美元,1990年,飙升到5638亿美元。日本的钱似乎多得没有地方消费,全都如流水般涌入美国。这是美国当初没有想到的。

其次,日本人又看上了美国的土地投资。在美国的大城市,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到处都有日本人购买的地皮。无论是用来投机,还是兴建宾馆等建筑,日本人都乐此不疲。当时,有人这样形容日本人对美国地产的“大胃口”——“日本买下了象征着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日本买下了花旗银行大厦,明天,恐怕纽约都要被日本买下来了!”

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暴增。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大银行中,有7家就属于日本。随着日元的升值,亚洲各国对日本的出口剧增,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性增强。日元的强势导致亚洲国家在对日贸易中倾向于用日元来作为结算货币,日元区逐渐形成,日本也具备了争夺全球话语权的能力。

这些都让美国明显感觉到了现实与自己的计划有所偏离,为了不让“日本在没被毁灭前,把美国买光”,为了有效抑制日本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打击正在形成的日元区,美国财政部的官员们又策划了一个《巴塞尔协议》,试图通过掐住日本的金融动脉——银行,来阻止日本的猖狂举动。该协议要求:凡是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银行保留至少有50%的实收资本及从税后利润保留中提取的公开储备。

仅从内容上看,该协议强调了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情势下,各国银行稳妥处理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性。实际上,却暗含了美国抑制日本银行高速扩张的深层含义。美国正是希望通过统一的金融监管,强制日本银行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以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投资。事后,美国外交评议会研究主任埃萨·凯普斯坦在分析《巴塞尔协议》制定的目的时,更坦言了美国的这一居心。

一开始,当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把它拿到国际清算银行的时候,遭到了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对。于是,美国改变了策略,首先与英国达成了双边协议。然而美国规定,如果与美国任何银行交易,对方的资本率必须为8%,否则不与对方交易。日本无奈,只好在1989年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美国同意日本用所买股票的45%作为资本金。签订了这一协定后,为达到协议中自有资本不低于8%的规定,日本银行在对外融资时,收敛了许多,并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银团贷款规模持续下降。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缩减,因此日本的对外收购戛然停止。美国通过《巴塞尔协议》逼迫日本的扩张陷于停顿。

《巴塞尔协议》对日本银行的致命伤害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很快就显露出来。

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日本各银行在国际融资中变得越来越谨慎,对外贷款规模持续下降。从1988年的1260亿美元,下降到1989年的1210亿,再到1990年的1080亿美元。同期,日元融资也从1987年的10.8%,降到1990年的1.8%。

在日本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快速下降,自由资本比例也跟着下降,日本大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一度降到了8%左右,被《巴塞尔协议》勒住了脖子。而那些所谓的国际著名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就以此为参考,不断降低日本金融机构的金融等级,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筹资开始出现了成本压力。接下来,其他链接开始跟着出现了危机。为了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本银行被迫大规模压缩贷款,日本正在快车道上超速狂奔的企业因为贷不到款一下子紧急刹车,刹住车的开始进入低速的增长轨道,还有很多企业因为刹不住车而破产。日本公司的股票急速下跌,股票下跌又导致了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迅速缩减,资本充足率继续下降,日本银行只能进一步压缩贷款……

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导致日本整个金融进入一个巨大的崩溃混乱状态。日本政府为了抵抗泡沫崩溃带来的经济灾难,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张的财政政策。1992年投入了110000亿日元的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1993年投入130000亿日元,1994年投入了150000亿日元。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政务债务急剧增长,但是每次努力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在《巴塞尔协议》的逼迫下,日本银行出现的严重借贷行为冲销了这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所以日本政府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相反的,政府的公债包袱越来越重。到2006年年底,日本政府公债已达到83492亿美元,几乎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

从以《巴塞尔协议》为重心的第二轮金融策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巴塞尔协议》是如何严重钳制日本经济发展的,该协议像是一个威力无穷的闸门,最大程度限制了日本资本规模的扩大,并促使大批散布在美国的资本纷纷回撤。这次,日本想要霸占世界的野心被一拳打了回去,终于顺了美国的意。更有趣的是,日本银行从来没有关注过对自持资本的比率。因此,他们并未发现,如果没有股市飙升带来的庞大账外资产,日本银行是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的。

大股灾终于来临了

美国小施颜色,日本的资产就开始回缩,两者之间互动可谓十分“紧密”。不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似乎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而到1988年中期时,东京证券交易所已经超过后者50%。仅在这一年中,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便级级高升,平均高达60倍,而当时在美国纽约的股市上,市盈率还不超过18倍。此时,日本的股票投资行为已经成为完全的投机行为,人们单是凭着对股票上涨的预期来进行购买。但若静下来对其进行分析,其股票价格早已经偏离了实际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

股票的牛市,映衬着房产业的繁荣。很多日本人因投资股票而富有,并将赚来的钱再次投资到房产上。据估计,在1985年到1987年期间,日本70%的家庭拥有土地,27%左右的家庭拥有股票。日本私人住宅和地产的市场价值增长了476万亿日元,同期股票市值增加143万亿日元,两项加起来共计619万亿日元,是工资增长的25倍!在两大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人继续为财富的膨胀沾沾自喜。日本经济学家今井建一说,“80年代后期日本人的心态和现在的中国人相似,那时候人们对房地产的心态是:大家拼命买房,担心现在不赶快买将来价格会更高。大家从不怀疑东京将成为世界上最大金融中心的说法,相信地价必然上升。他们的理由似乎很充足:日本国土面积是美国的1/25,人口是它的1/2,上升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