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462700000007

第7章 不良情绪引发身体的灾难 (3)

凡患疑病症的人,基本上都有敏感、多疑,以及主观、固执的性格特点,加上缺乏医学知识,又总是断章取义地去运用医学知识,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产生错觉。有的人虽然身体有点小毛病,但看得过于严重,整日忧心忡忡,也可能引发疑病心理。

当一个人产生了疑病心理或患有疑病症的时候,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还会因为无病乱投医而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有疑病心理的人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相信医生和科学诊断,这样将有助于疑病心理弱化甚至消失。

要消除疑病心理,关键在于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打消对疾病的恐惧。“心病还须心药治。”如果医生说的和医院检查的结果都不能让你相信没病,那么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只有从心理上解决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身体“疾病”的困扰。

有疑病心理的人,要多与朋友及亲人交流,见多识广才能心胸宽广,最好能多学一些医学知识,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用在自己身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忧郁让你无缘长寿

忧郁,曾经是一个激发浪漫文学想象的字眼,是诗人们钟爱的气质和表情。但当忧郁成为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就不是美好的“淡淡的哀愁”了。忧郁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灾难,忧郁甚至会使最强壮的人生病。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几天里,格兰特将军发现了忧郁会让他最强壮的士兵生病。

他的军队围攻奇蒙德有9个月了,南部的联军最后弃城而逃,他乘胜追击,获得了局部的胜利,可是他的头痛使他的眼睛“半瞎”了,他无法跟上他的队伍,就住在一个农家,用芥末泡脚,还把芥末药膏抹在两个手腕和后颈上,希望第二天能复原。

第二天他果然好了。可他的复原不是因为芥末药膏,而是一个带回了敌军降书的骑兵。显然他是因为忧虑、紧张和情绪上的不安才得病的。

医生和病人都想治疗身体,却没有想到治疗思想。其实,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对待的。

虹虹是个忧郁的女孩,前不久和妈妈一起看望了妈妈的大学同学——周阿姨,虹虹对于忧郁之于人体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走进病房,虹虹立刻感觉周阿姨消瘦、苍老了。虹虹望着她,心里有一个声音在涌动:忧郁是健康的杀手。

在虹虹的记忆中周阿姨是性格开朗,她年轻时和妈妈一起打球,一起在操场上奔跑,有说有笑。后来她们因工作而分别了,几年前又相遇在这座城市,周阿姨变了,变得不爱说话,身边也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她郁闷了。她总说自己没有面子,儿子不争气,没有考上大学,到现在也没有正式的工作,却先交上了女朋友……

多年的忧郁使周阿姨病了,这一病还真的不轻——胃癌。

忧伤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感觉,但站在人体健康的角度,它百害而无一利。

在生活中,有的人压抑自己的情感,有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还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和家人或朋友交流内心情感。长此以往忧郁加深,心开始慢慢崩溃,最后身体被疾病侵袭。

其实,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和遗传有关的忧郁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如何赶走忧郁呢?下面介绍四种自我疗法:

1体育疗法

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克服忧郁症患者的孤独感。但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做健身操为例,内容包括跑步、跳绳、健身舞等,每周至少做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散步也可以达到同跑步一样的效果,专家们建议患者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在15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500米。在开始锻炼时,必须向医生咨询并征得医生的同意。

2营养疗法

许多医生认为,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有专家认为,多疑的人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忧郁症,所以建议人们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像粗粮、鱼等,还让患者服一定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专家认为这些都是人们容易缺乏的。

3精神疗法

忧郁症患者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和他自己的。为了改变这种错误观点,洛杉矶精神医疗中心的加里埃默提出了“三A法”,即明白、回答、行动。因三词的英文字母均以A开头,故得此名。

明白: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忧郁;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有无异常,以及感觉思维的差别和身体反应等。

回答:要学会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先写下自己的错误想法,再写下一个较为实际的选择答案,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写完,询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然后再问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呢?”

行动: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种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则应修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还要多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4交际疗法

研究表明,善于与人结交者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美国某精神健康研究室最近发起了一场运动,口号是“朋友乃良药”。他们认为,社会支持可使人延年益寿。

一个生活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忧伤的。无论是“诗人之死”还是“艺人之死”都令人难过。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只是他们必须把所有的不如意掩饰起来,掩饰成了忧郁,忧郁成了症候,症候最终会完结生命。走出自我束缚,走出情感忧伤,就一定能够快乐起来!

警惕长期孤独后的悄然死亡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志,人生而孤独,自古圣贤皆寂寞。可是情绪健康专家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在孤独实验中坚守3天以上。

20世纪50年代,美国某科研机构做过一项孤独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批雇来的学生。

实验开始,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这些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以尽可能地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他们的袖口处套上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实验者在每个测试对象的头下垫上一个充气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测试对象必须24小时都躺在床上,这样,令测试对象进入一种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结果,尽管参加测试的报酬很高,却几乎没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坚守3天以上。据说,到第4天时,测试对象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

对测试对象来说,最初的8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就有人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表现得烦躁不安。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实验后要3天以上的时间,这些人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个实验使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保持正常,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有些人,如跑长途的司机,经常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他们有时会看见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当那些家在高层住宅里的专职主妇在毫无声响的房间里独处时,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也是感觉剥夺状态下的孤独感带来的。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孤独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于几十年前就开始对一批处于大学生年龄段的人进行追踪研究,直到这些人的年龄增长到50~68岁。

科研人员对这些人进行了尿检,结果发现孤独者体内的肾上腺素要高于喜爱与人交流的人。当压力来临时,过多的肾上腺素会使“压力激素”水平升高,使“快乐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疲劳。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孤独者的不良情绪不易排解,易受刺激,他们的血压也比普通人高,也更容易衰老。

人是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最根本的就是人过的是社会化的生活。因此,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学识、才能等,只有在社会生活这个基础上才存在,才能得以发展。有一部名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的外国影片,电影说的是某国家有一个著名足球中锋,他在世界足球大赛中表现极为出色,带领自己的球队赢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可后来,他被一位百万富翁看中并高价“买”了去。中锋在富翁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却失去了驰骋绿茵场、施展身手的机会,只是与另外两名被买来的物理学家和舞蹈家一起,被闲置在富翁的一所豪华别墅里,全部的作用是作为“展品”,以满足富翁的虚荣心和占有欲。中锋没有球踢,整天生活在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终于在忧郁中死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离开了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人的本性与人格都不能保持完整。许多报纸杂志一再报道“狼孩”、“熊孩”和野生孩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多患有孤独症的人,并不是自己情愿离群索居、孤身独守。他们有的是在坎坷难行的人生路上遭遇了痛苦,因而或嗟叹人生艰难,埋怨命运刻薄,或痛恨世态炎凉,咒骂人心虚伪;有的是感到自己怀才不遇,难觅知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也不愿去理解别人;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徒见别人风流潇洒、知识渊博,因而自惭形秽,悲观自己才貌平庸,才智低下,不敢也不愿意与人交往。虽然孤独者的境遇各有不同,但结果都差不多,把自己置身于孤独感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感到孤独,是因为关闭了自己心灵的门窗,只要勇敢坚定地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和春风照拂着自己的心胸,是不难摆脱孤独感的。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拒绝任何一个热切爱慕它、追求它的人。

焦虑是你和幸福的“第三者”

当得知生活得好好的人竟然有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或不打算接受,可事实又怎样呢?数一数,看看有多少明星抑郁、酗酒、吸毒、聚赌、跳楼、割腕、煤气自杀、飙车、厌食或暴食,或歇斯底里,或癫狂,或妄想症,或迫害狂,凡此种种,都是心理抑郁的表征。

再看看我们周围,每年又有多少人跳楼、吃安眠药、投水?别的不说,大学常有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不仅有大一学生,还有研究生,更有博士生。如果这还不算严重,那么,屡见不鲜的小学生约定集体自杀,这可以算是问题严重了吧?

“我的世界总是灰色的,甚至经常想到死。”一身名牌、衣着光鲜的琳达经常这样对周围的人说,她画着精致的彩妆,眉宇间却透出日常的疲惫与憔悴。她是典型的高级白领,在名牌高校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凭着优秀的外语水平受雇于跨国公司,领着高薪,她似乎没有理由不快乐,但是她就是觉得活着索然无味。

“太累了!工作累,生活累,恋爱累,交际累,件件事都累,每天下来疲惫不堪,逐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所有的朋友也都远离了我,感觉非常孤独。”

抑郁症在蔓延,琳达只是我们中某个人的代号,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也就是说,处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和她一样——心理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失控了、找不到方向、“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病得不知为什么还要活着。整个社会就处在这样一种病态当中。

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在物质上如此富裕,头脑发达,四肢健全,世界比以前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怎么就不知不觉抑郁了呢?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呢?是生活方式。

焦虑是现代化的“快餐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副作用”。现代化工业文明缔造的快生活,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享受和丰富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就像一个个面目狰狞的魔鬼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一不小心它们就乘虚而入,让我们原本紧绷的神经顷刻崩溃。

在焦虑的迷雾面前,我们会感叹生命的脆弱,幸福之光的短暂。可生命的诞生毕竟是为了生而不是为了死,要想彻底剔除抑郁这一文明社会的毒瘤,我们应该学着自我释放,给生命减压,慢慢发现生命之旅的曼妙和美好,在无形中体会到更多的生之乐趣,这样,我们生活的地球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