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顶尖管理九工具
463200000016

第16章 工具四规范而决非束缚—制度化管理(1)

汤姆·彼德斯认为杰出公司都具有严密的管理特色,也就是制度导向和纪律规则。杰出公司的规则强调建设、规范和成长,而多数普通公司却专注于控制、限制和约束。规则或制度能强化一些积极的特征,同时也能弱化某些消极的特征,而前者更有效果。

哈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其前身实际也只是一个地方小学院。而探究其发展壮大的秘诀,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哈佛人却总是相信他们长期以来在管理上所坚定不移的信仰与毫不动摇的执行理念:法理第一,规则高于一切。

根据记载,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遗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院--现在的哈佛大学。此后,哈佛学院一直把牧师的这250本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所有书籍因此而化作灰烬。但在此之前,一名学生碰巧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图书馆,他打算在宿舍里优哉游哉地阅读。第二天,当哈佛楼遭遇大火的消息传开后,这位学生很快意识到,他从图书馆携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惟一存世的一本了,当然,转眼间这本书也就成了世间价值连城的珍品。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还是找到了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并把书还给了学校。这件事情的结果既是特殊的,也是意味深长的。校长收下了书,并对这位学生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不过校长随后即下令将这位学生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这似乎有些不尽情理,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位无私的学生呢?谁都知道,这本书是哈佛牧师所捐赠的书籍中惟一存世的一本,也是世间绝品,价值不可估量。然而哈佛有哈佛的理念,而且哈佛的理念不能有丝毫偏离:法理第一,规则高于一切。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道理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换言之,让规则管理哈佛并且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执行之,这是他们永远的理念,是他们永远的行事态度,也正是他们永远的成功保障。

哈佛规则的故事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管理最本质的内涵是规则。

关于制度的两点思考

1制度约束符合人性需求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驾车外出办事,由于疏忽,忘记锁车就离开了。等他办完事回来后,发现他的车旁守着三四个警察。原来有位女士发现了他的车未锁,就马上报了警。警察批评汉斯并要求其交纳罚款,理由是他的疏忽可能引诱别人犯罪,从而给社会治安及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从上可以看出西方的一种观点:犯罪有时并不应仅仅归咎于犯罪者本人,如果留有让人有机可乘的漏洞,那么受害者本人或者制度设计者也难辞其咎。

经济学上有个"理性人"假设,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是"理性人",即只有预期做一件事的所得大于付出时,才会真正去做。甚至连自杀的人也都是在权衡了生死之间的得失后(当然往往夸大了活下去的困难),才走上自绝之路的。"理性人"权衡的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得失,而且包括了道德、信仰、情感等给心理带来的满足,即"效应",因而他不仅包括利己主义者,而且也包括利他主义者,比如大公无私的人、舍己救人的人,虽然他们损失了金钱、精力乃至生命,但却获得了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理性人"只能说明他的出发点是理性的,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达到理性的目标。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阅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人们经常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甚至出现"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情况,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有限理性"。比如一个贪污犯在作案之前,往往认为自己很聪明,或者受侥幸心理的支配,将自己被绳之以法的概率大大缩小,如果能准确地预见到难逃法网,你就是再给他两个胆,他也不敢铤而走险。

西方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闹市中丢弃钱包,来分析拾包者是否返还的行为。结果发现返还率同捡到的金额成反比,即钱的数额越小,返还率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人类的信仰与经济利益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替代关系,当经济利益达到一定的限度时,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就会瓦解。因此,从人的本性出发,我们在管理中所依赖的第一工具必然是制度。

高尚的品质与良好的个人素养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如果法律机制与制度实施机制都很差时,在很多方面都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自律是行不通的。因为制度的缺陷会改变人们的成本收益预期,引诱一些本来不会犯罪的人犯了罪。毕竟大部分是"经济人",在当今这种社会环境下,强大的经济诱惑靠道理和自律已是挡不住了。只有依靠制度机制来保障,才能固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2腐败呼唤完善的制度

现在一提起腐败,似乎人人都恨之入骨。为了清除腐败,创造一个清正廉洁、高效的政府,营造一个清朗乾坤,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大会讲,小会讲;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可谓想尽了办法。

中国人始终崇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个理念。不可否认,榜样是有力量的,他直接地表明"这样的才是好样的"、"这样的才应该是社会要尊敬的",生动地体现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但我们却总是忘记,榜样的力量不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它更有力量的是制度。要遏制和战胜腐败,维护秩序,我们更应该从制度上下功夫。有了制度的力量,才能为腐败培养出最大的克星。

腐败"不止"的根源,就在于"制度"为已经腐败者提供了腐败的"条件",腐败的人不一定会受到惩处,这为还没有腐败者提供了"诱因"。如果我们有完善的制度,让想腐败者无机可乘;如果我们有严厉的制度措施,让腐败者得到应有的惩处;如果我们建立起了有效的监督网,腐败者就没有生长的土壤了。

正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就"了腐败等一些与管理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健全,抵消了榜样的力量,使那些本应该发挥更大力量的榜样们,显得"苍白无力",显得"孤单无助"。

于是制度缺陷的"诱惑"力量常常大于、甚至远大于制度的约束力量与榜样的力量之和,从而使倾斜的"天平"继续倾斜下去。

中国的管理者一度提出"高薪养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要多高的薪水才足以养廉?清代的和糰任军机大臣20年,聚敛的个人财富总值超过20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20年的税银收入。如果要养廉,和糰不贪财受贿,该给他多高的"薪水"呢?

当代大贪官成克杰捞了3 000多万元;胡长清每天受贿10 000多元......如果要"养廉",该给这些人多高的薪水,他们才会满足,不再伸手呢?

在困难时期,在艰苦的岁月里,中国没有实行"高薪",却没有几个贪官。为什么穷的时候贪官少,富起来了贪官反而多了,这能说明不廉洁是薪水不足以养廉造成的吗?

腐败与薪水的关系其实并不大,制度的完善才是关键,制度的完善使管理者没有条件腐败,再厉害的苍蝇面对无缝的鸡蛋也无可奈何;制约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

2001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一个"不懂礼数"的利辛县县委书记夏一松,他立志拒收礼金,建立新规,在上任仅一年时间,就拒收、上交礼金60多万元,可谓人民的"忠仆"。然而事隔仅两个月,夏一松被免去县委书记职务,改任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按级别夏一松是升了官,但夏却对此伤感不已:"在利辛县最关键的关头让我走,就等于一个冲锋的战士被缴了械。"

夏一松能不时时感到莫名的孤独吗?在当地试图冲破阻力荡涤积蔽的时候,却得不到相应制度的"保驾护航",这不能不说是制度的悲哀!

不仅中国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所谓的大资本主义的标志--安然公司腐败也在2002年浮出水面......这并不是一种偶然。

好在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在当今世界,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组织,制度才是正统的管理之道。"人治"是达不到管理的预期彼岸的,"德治"只有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要求

1制度化管理的内涵

制度化管理,也就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最初由德国著名管理大师、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通常又称"官僚制"或"理想的组织体系"。制度化管理是被现代大多数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制度化管理是"理想的组织体系",现代组织运营中的大量例子也说明,一个具有良好的、完善的制度的组织往往能够高效、合理地运营,这就是制度化管理的魅力所在。

制度化管理,其实质就在于以科学的、合理的、成熟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依靠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组织管理多依靠个人的权威,以传统的权威和"神授"的权威为基本的控制手段。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其"官僚制"理论后,组织逐渐把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由个人转向理性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发挥个人权威的作用,只是说起基本制约作用的是制度权威而已。制度权威也可叫正式权威,个人权威则称非正式权威。正式权威来自于组织机构中对管理者地位和权力的正式规定。在这种形式下,管理者拥有组织授予的奖惩权,可以对管理者工作的不同情况,决定给予奖励或惩罚。它建立在强制力的基础上,是法的权威,不是人的权威。而非正式权威是来自于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如个人在某方面的专长,或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等,具有这种品质的某个人可以将众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服从其管理。非正式权威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忠诚关系上的,只是对个人负责。制度化管理是依靠正式权威来进行管理的管理方式。

2制度化管理具有优越性

组织的各项工作,归根结蒂都要落实到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由他们来执行,而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易主观,因此,需要在组织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具体来说,与传统的权威管理相比,制度化管理具有以下优越性:

1)体现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体现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是制度化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制度化管理是以理性分析研究制定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为基础,是一种不徇人情的管理体系。在典型的制度化管理中,存在着一套有连续性的规章制度网,涉及管理过程的许多主要方面。它规定了各种活动应怎样进行,特殊情况应怎样处理等,并给每项工作确定了清楚的、全面的、明确的职权和责任,从而使组织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于个人。

2)保证组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责任,把组织的经营目标往下层层落实,一直落实到每个成员。制度正是这样为组织的经营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基本保证的。

3)分离个人与权力。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的身份,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规章、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规章和制度,而不是控制在某个人手中。在规章制度面前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地位,从而排除了个人偏好或专断的影响,确保个人与权力的分离。制度化管理摆脱了传统管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管理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4)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制度化是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提供了管理的依据,能使组织的管理得到改善和加强,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