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顶尖管理九工具
463200000029

第29章 工具六组织间的互动管理—沟通(3)

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演讲者的紧张、焦虑等原因,往往在演讲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知所措"、"不知说什么"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演讲中的"卡壳"。它是演讲活动中常遇到的问题,每一个管理者在演讲中都可能遇到。其实,避免"卡壳",不只是一个背熟讲稿的问题。一方面,应该注意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理论水平、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掌握一些临场应急的处置技巧。

1)恰如其分的停顿。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说:"为什么有些音乐家能谱出动人的乐曲,而有些则不能,尽管他们把音符都放到了适当的位置?关键的问题不在音符,而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的停顿。"

就像音乐表演一样,演讲中"停顿"的作用是不小的。丘吉尔是非常善于运用停顿的著名演说家。他曾这样说:"我故意做一下停顿,让议员们充分地理解和吸收,这样我和听众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如其分的停顿,就为"卡壳"接种了"疫苗",是预防演讲"卡壳"的良方之一。

如果善于运用停顿,可以使听众听出你演讲词中的标点符号。无标点的印刷品是难为读者,同样,无标点的演讲也是难为听众。然而,演讲的标点很特殊,普通的标点用眼睛看,演讲的标点用耳朵听。这样一来,两者的位置并不一致。这里的一段话出自丘吉尔的演说词,竖线是耳朵听的标点,也就是演讲中必要的停顿:"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和创造,我们要牢记这些,如果大英帝国及其政府长存万年,人们仍然会说,这是它的黄金时代。""这是"后虽无标点,但却需要停顿。丘吉尔认为,只有在这个地方做一下停顿,听众们才会更仔细、更认真地去听后面的内容,使"黄金时代"得以强调和突出。

一般地,主持人将你介绍完毕,总会有鼓掌声或欢呼声。掌声停止,还要等听众都安静下来。说过"主持人先生",稍做停顿,之后再说"女士们、先生们",再做停顿,之后自我介绍,开始演讲。以上的几次停顿能起到使听众平静和吸引听众的作用。

停顿不但给演讲者以换气的机会,而且也给听众以回味的可能。有些演讲者往往把演讲词 分成短句以利于自己和听众喘息。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做广告就十分注意停顿,"可口可乐",这名字听起来就悦耳动听,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恐怕也是该产品畅销全球的原因之一吧!

古今中外的许多演讲人都是借助停顿来强调和突出问题的重要性和作用的。演讲中,提出问题后要稍微停顿。如果想让听众很好地回答,那就要停顿;如果是自问自答,问题提出后也要停顿,这样可以给听众的考虑的时间。他们考虑问题,便不觉得自己仅仅是在听,而且也在讲,是在主动地参与。

不同的意思和段落中间最好的处理方式,往往不是安排语言,而是适当的停顿。你可以这样说:"现在让我们来讲解下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谈到这儿,下面是第二个问题。"但是听众听后会反感的,他们觉得你太小看他们了,谁不知道第一个问题之后是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之后是第三个问题呢?

演讲包括许多内容,在你强调演讲中的重点内容时,往往可以运用停顿进行处理。停顿恰似这种语言:"好,让我们听听结果如何。"富兰克林·罗斯福经常在一个句子中间设置停顿。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罗斯福是这样运用停顿的:"货币兑换商们只知道享乐。他们没有远见,没有远见的人是腐朽的。在我们这种文明的国度中,已没有了他们的圣堂。现在我们可以重建圣堂,这座圣堂要为社会创造效益,比金钱利益更崇高的效益。"

2)预先控制。有时候,在你演讲时,会有"卡壳"的预感。你应抢在临界前以合理的减速处理去争取"力挽狂澜"的成功。例如,讲到长句,利用控制呼吸的方法使之多出现几个语气停顿;表述深刻的哲理,多让出一些供听众反思回味的间隙,你甚至可以"佯装忘却"--当然要选择听众可以谅解的那种"忘却",比如你要直接引用并非大家熟知的一段名言,虽然你已熟记于心,但你却"吃力"地字斟句酌地"回忆",当你终于完整地说了出来时,观众会宽容你这无可厚非的"失误"。当你以种种巧妙的预先控制,赢得了思维调节的余地时,你的机敏沉着也帮助你绕过了"暗礁"。

3)轻松解脱。如果你真的被"卡"住了。你可以移动一下话筒的位置,或者调节一下它的高度,也可端起茶喝上一口。你还可以与听众交流,你可以说:"说到这里,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同感?""也许各位有更高明的见解,我说完欢迎补充"等。这些无伤大雅的附加动作与平等交流,是难以觉察的缓兵之计。在你拖延的几秒钟内,下面的话也许就"跳"了出来。至此,你若仍然无可逆转地"断档"了,晾在台上,怎么办?你只得寻求宽松解脱。"铁女人"撒切尔夫人的那顶美丽的遮阳帽,在这位女首相访问前西德的一家工厂时,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得不知去向。在这个有损领袖形象的意外面前,撒切尔夫人举起双手,脸上立刻现出幽默、甜美的笑容,记者摄下了这个饶有趣味的镜头。撒切尔夫人用的就是"轻松解脱"。因此,你不必搔脑袋、捻耳垂、哭丧着脸,你就"摊牌"吧,你表示歉意(不要找任何借口),静想一会,或拿出讲稿看一下。要相信,听众是友好的,怀有善意的。你应该用自己的镇定与坦诚使他们重新建立起对你的信心。

另外,部分的暂时遗忘并不等于"满盘皆输",不必非得纠缠在那个"忘点"上而同自己过不去。它"卡"住我,我也可以"卡"住它--暂时冻结,来个"冷处理"。你以小跨度的超越继续讲下去,以后想起来再做补充。演讲是视听艺术,要把整体效果放在首位,你的临时更动,不会从根本上损坏听众对你演讲的总体印象。

很多时候,你的"卡壳"很可能是被那份既定的讲稿牵着鼻子走造成的;也可能是你的即兴发挥如脱缰之马无法收回造成的。但是,现在那份"完美无缺"的讲稿在你的脑海里已支离破碎了。怎么办?应该当机立断,使自己从讲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反思讲题并紧扣讲题,利用自己脑中"库存"的信息,硬着头皮用自己的话讲下去,讲到底。

假如一上台就感觉特别紧张,预先准备的许多细节突然从脑海中消失。怎么办?你应力争"框架式"地讲述主要内容,义无反顾地放弃一些局部阵地,然后在最精彩的地方果断地结束演讲。听众意犹未尽,你却戛然而止,这似有哗众取宠之嫌。其实不然,成功的演讲应该"让听众始终希望再听下去"。你的演讲虽不算非常成功,但你让听众了解了自己的观点,并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这样的演讲,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小小的成功。

4)即兴插说。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根据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临时插入一些话语,就是所谓的即兴插说。这些话语,尽管讲稿中没有,却与演讲有关。插说得好,不仅可以克服记稿的紧张心理,有效地应对演讲中突然出现的"卡壳"情况,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演讲内容,活跃现场气氛。因此掌握演讲中的即兴插说的方法和技巧是必要的。

在演讲过程中,你可以使用联想、举例、比喻、设问等方法来进行插说。例如,一位参赛者在题为《让爱情焕发出美的光彩》的演讲中,遵循爱情的美学原理,阐述了人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关系,当他讲到一些男青年谈恋爱只注重对方的容貌美的时候,他突然指了指会场四周放置的几盆塑料花,即兴插说了这样一段话:"青年朋友们,你们瞧,那几盆花好不好看?好看。美不美?美。可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那是一些塑料花。它们有五颜六色的漂亮外表,却没有内在的生命活力,在光、热、空气、外力的作用下,这簇高分子化合物就会老化,甚至脆裂。有的男青年交女朋友,只注重漂亮的外貌,而不管思想品德的高低,这不跟喜欢塑料花一样吗?放下手中只能用做装饰的塑料花,在爱情的沃土上寻觅和采摘焕发青春色彩、永葆生命芬芳的花朵吧!美,在向你们微笑。"演讲者巧用塑料花进行议论,既巧妙又恰当。几盆也许并不引人注目的装饰花,在演讲者的灵感思维中,一下子变成了形象化的语言材料,它吸引了听众的目光,引发了听众的思考。生动具体的比喻论证,不仅诚恳地批评了一些青年的思想倾向,而且透彻地阐释了审美观念,使听众既获得了鲜明的直感印象,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演讲中,由于演讲时间、环境、内容、形式等原因,演讲常常引不起听众的兴趣,会场上会出现困倦、交头接耳的不利局面。这也是令演讲者最为尴尬、最为头疼的场面之一,遇到这种情形,演讲者切不可一意孤行地讲下去,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顺势穿插一些新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例如,某中学校长针对学生轻视生物课学习的情况,做了一次演讲。开始,会场秩序还好,可是没过多久,一些同学便开始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校长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演讲内容,顺势穿插了一个"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很快改善了演讲气氛。校长讲道:"楚汉战争到了最关键时刻,刘邦针对楚霸王项羽的'天命'思想,利用昆虫的趋向性,命人用蜂蜜在项羽兵败的必经之地--乌江岸边的崖石上写下'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第二天,项羽兵败乌江时,抬头看见石崖上蚂蚁组成的几个大字,不禁心惊胆寒,自语道'天亡我也!'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刎了。"学生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会场上不再有喧哗声,直到校长演讲结束。

跨文化沟通策略

美国人盖特的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合并后,打算建立一个分公司。盖特和他的日本同事相处得很好。经过几周的商谈,他们制定出总体规划和发展策略。几天之后,恰巧这位日本同事的祖父来访。在谈话中,老人滔滔不绝地谈起原日方公司的创立、发展和传统的管理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条条框框恰恰已被盖特和日本同事所放弃。盖特希望日本同事向其祖父谈谈他们新制定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规划和策略。然而,日本同事一言不发,只对其祖父的话不断地点头称是。对他人的话点头称是,在日本文化里有多种含义,多是出于礼貌。这位日本同事对祖父点头称是,仅仅是为了顾及老人家的面子,并不等于否定他和盖特达成的共识。而盖特对日本同事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归因:他同意了其祖父的观点,放弃了以前的共识。盖特感到迷惑,继而失望,他提出了异议,谈话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一个星期后,日本公司从谈判中撤了出来。因为日本同事对盖特的行为也做了错误的归因:对自己祖父的意见当面反驳,不留面子,是对他本人的不尊重。而盖特当面直言,在美国文化里,并不包含对对方的不尊重。

跨文化沟通,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互相传递的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就提出了"世界村"的概念。在此之后的近40年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迅猛增长,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当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工作、学习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今日人类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环境中,为了不同文化的人际间、组织间、国际间的交流能避免误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人际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组织间增进理解与合作,在国与国之间促进彼此的友好相处,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人们需要了解跨文化沟通的知识,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在一些国际化的管理机构中,人们常常制定以下策略以实现跨文化沟通:

1制定外派人员的选拔标准

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认为,海外管理人员一般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知识,海外经理人选必须拥有基本的国际知识,不仅要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有所研究,而且还应对外国文化、历史、生活习惯等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原则上,海外管理人员应当精通东道国语言。至少英语要相当熟练,否则在工作中不仅因聘请翻译而增加公司支出,而且在时间与效率方面也不符合节约的原则。

同时,由于在子公司工作十分辛苦,海外生活习惯与母国又大不一样,如果海外经理人选体质较差,就会因为生病而耽误正常的工作。所以对选派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