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15

第15章 经济市场化与民营化 (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邓小平

一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它是反思传统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它的基本价值观念是谋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幸福,是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的现代表述。中国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最大幸福首先是人的物质需要的充分满足,马克思主义者还不能把自己的长远的目标作为今天的努力方向。人的物质需要的充分满足,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今天的条件下是不可超越的。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并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义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共同富裕就是谋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幸福。而市场经济则是人类经验所证明的追求人类财富最大化的有效的现代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既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最合理的方式,又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市场,但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才成为经济的主导形式。现代市场经济说到底是资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独立的个人即经济人的活动形式,它是对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即以血缘和等级依附为基础的人的活动形式的扬弃,是人的自主活动的现代形式。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造性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二是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科学地阐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明确地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两种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科学地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整。

当代中国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如何使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国家,使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还没有系统的、深刻的论述,因此,这一理论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界定的问题。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久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诞生也已70余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解释是不一的。例如,在以往的经济学著作中,通常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者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也往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里摘引一些语录来证实这种观点。虽然这种摘引不一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原意相符,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一直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简明而科学的概括。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的混乱,与此不无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在经济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抓住了本质,而把非本质的东西排除在外了。

第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949年,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困。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保证;计划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从而使其他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答。比如说,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因为传统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强调解放思想?因为习惯势力阻挠改革开放,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要通过各项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劳动者。为什么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为同步富裕不切实际,人为地拉平收入差距反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是与非,要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进行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充分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上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恰恰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一些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而坚持不放,结果必定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有损于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论述,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指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革命胜利以后怎么办?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么办?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者只讲到发展生产力为止,这是不全面的。在一段时间内,包括前苏联和中国,甚至那种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观点,还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遭到了损失。邓小平同志在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具体表现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解放生产力问题,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观点。

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一定要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原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假定忽略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一切墨守成规,那就不仅会使社会主义难以继续前进,难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而且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吸引力。

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之后,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不能错过改革的时机。如果不改革,或者不抓紧时机进行改革,那么最后将丢掉社会主义制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说明了这一点。反之,只有致力于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下不断发挥出来,使人民群众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才得到维护,社会主义也才能继续前进。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前面已经指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画上等号,把资本主义同市场经济画等号。因此,如果要谈经济体制改革,那就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作某种修补或进行某些调整。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不能突破这个教条的束缚,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明确地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两种经济手段,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这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