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23

第23章 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的中国 (3)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战后世界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苏联东欧剧变后,中欧、东欧和新独立的国家纷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95%以上的国家和人口卷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对全人类的命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较高效率等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点。经济全球化在把市场经济优越性“全球化”的同时,实际上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全球化”了。在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的消极面通过全球化进程更加放大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在一国范围内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加以纠正,但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的调节机构和机制。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矛盾和弊端,也将通过全球化影响整个世界。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引导和推动者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平等竞争旗号下掩盖其经济、技术的霸权主义,实行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妨碍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例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三大潮流,即“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而三大潮流的继续发展,成为美国保持其影响力的源泉。美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签订了国际经济协定,建立了国际信息网络,它们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仍然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现行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这些游戏规则必将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作用减弱,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主权和决策权。

第四,全球化放大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公平原则。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技术的优势和控制力,信息技术的先进和跨国公司的强大,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配置,致使南北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完全平等的,却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对市场经济的规则尚不熟悉。在剧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甚至“边缘化”。

第五,全球化导致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猖獗。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以及投资的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好处,但也导致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猖獗,蕴藏着破坏性、传染性很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的今天,某一国家、地区的危机都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甚至危机。

第六,全球化为西方资产阶级推行思想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功率的广播、卫星电视覆盖整个地球及其外层空间,使得世界大大缩小。强大的西方媒体借此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将其价值观推销到全世界,影响、干扰甚至破坏有关国家的主权、政府的权威和政局的稳定。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情况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主权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三,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在不可能有一个“世界政府”加以有效干预情况下,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资本主义”意味着全球性的危机不可避免,一旦爆发,危害程度将是空前的,将是人类的一场空前灾难。

中国作为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其本质,研究全球化对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始于20世纪后期,在21世纪延续,这是不可阻止的历史潮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应被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这个大潮流会对中国的发展策略起什么影响?

由于国际分工会更加明确,中国更应注意生产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勉强依靠政府补贴去支持一些与生产要素赋有量不相适应的产品。过去的经验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效。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某些要素是相对稀缺还是充足,会变得不那么明确。例如,中国的资本本来稀缺,但假若外资流入障碍消失,资本会变便宜,可动用的资本增加,产品的结构也会改变。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最大,所以它的禀赋将来最不重要。各国主权及移民政策的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太大地改变劳动力禀赋。不过,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比普通劳动力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或许比不上资本的流动性,但比劳动力的流动性要大得多。在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流动性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策略应有什么调整?

中国入世后,外资会增加,以前成本效益低的产品,不见得仍将如此,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中国资本相对稀少(中国内地银行的存款总额是香港存款总额的两倍多),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所以必须更注意如何吸引外资。资本如何运用,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每年的储蓄量超过GDP的1/3,但积累的资本,不少都用于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这种情况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吸引外资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廉价的劳动力及中国的内销市场,而前者更为重要。如果中国没有廉价的劳动力,外资大可以选择在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市场。但长远而言,如果中国只能提供低技术的劳动力,把资本投到中国,回报率也不一定很有吸引力。事实上,过去20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日渐下降,其利润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积极培养人才。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科技的进步会对未来国际分工带来什么变化,现在很难预料。政府若要选定某些行业刻意扶持,很易犯错误,而且吃力不讨好。不过,不容置疑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愈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收入便愈有保障。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 中国迎接全球化的对策

我国在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

1998年3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世界新形势,联系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勇往直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将带来机遇。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积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还要努力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借鉴美、日、俄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