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利益无小事
463600000023

第23章 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工作本领 (1)

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高级技师徐小平靠着勤奋学习,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上海大众发动机厂连杆车间设备维修高级技工。从初级工程师到高级技师,徐小平一直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就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在我看来,设备维修岗位不是职业,更不是谋生手段,而是我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终身事业。”

从开始工作那时起,徐小平就意识到:作为一个支柱产业的工人,没有知识就寸步难行。徐小平一开始根本听不懂德国专家说什么,也看不懂进口设备的德文图纸,首先需要的知识就是德语。学不好德语他就无法真正学到德国技术。为了跨越这个最大的障碍,徐小平买来很多基础的德语教材开始死记硬背。1990年,徐小平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德语的技巧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他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脱产学习半年。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或者松懈,他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每天背100个单词。2003年,徐小平顺利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考核,进入高级商务德国翻译进修班学习。

徐小平凭着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精神成了上海“德语讲得最溜的技术工人”、“精通技术、掌握计算机信息化的工人”。

通过学习,徐小平突破了各种难题,实现了自己的“专家”之梦。他破译了德国进口的电子主轴陶瓷轴承的所有参数,每年为车间节省200万元的维修费用。

积极进取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做事方法。积极进取主要强调每个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周边环境的正确对待、对人生道路的信心和希望。

闻名世界的科学家牛顿,一生诲人不倦。有一次,他安排给助手一个问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牛顿向助手要答案,助手一脸茫然地说道:“对不起,牛顿先生,这问题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无法解决。”牛顿非常生气,他说:“问已经交给你很长时间了,即使再难也应该找到办法解决了。”助手解释道:“我想,除了你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牛顿生气了:“你根本就没有去找人,也没有去想办法,你又怎么知道没人能够解决呢?我告诉你,这个问题除了你,其他所有人都能够解决。”最后,牛顿对他的助手说:“你这是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怎么能一遇到问题就偃旗息鼓呢?你应该充分发挥你的才能,直到将问题解决为止。”

干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不仅使发展滞后,事业受损,而且还可能出问题、出大问题。如果不奋起努力、积极进取,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无论在何种职位上,我们都不能当井底之蛙,要志存高远,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进取,用一流的业绩为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持续学习,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你的知识不及时更新,如果你不注意持续学习为自己充电,将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优势,提前进入职业休眠期。所以,持续学习、追求自身价值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对自己、对工作应尽的职责。

勤奋学习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很多人都是从最低的起点做起,通过不断的勤奋学习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郑久强是一名钢铁工人,从走上岗位开始,就决心用知识来为自己的工作效力。他以3年的时间完成河北理工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的学习之后,又攻读了东北大学冶金工程部专业的本科。

郑久强的工作普通而单调——配料、摇炉、看火焰、测炉温、辨成分……但持续的深造与学习,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三二四”练钢操作法,结束了唐钢一钢厂50多年来以依靠经验炼钠的历史;他的十几项技术改革,创造出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他撰写的《转炉炼钢的脱硫》、《磁选钢渣在150吨转炉冶炼上的应用》等论文发表后,在行业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单位按照他提出的理论进行实践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唐钢60多年历史上,郑久强是16名“唐钢功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

“在别人眼里,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对我而言是一种乐趣,是学习让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从技校毕业生到全国技术能手,从普通工作到炼钢操作专家,郑久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成为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轧钢厂炼钢炉长,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冠为“华夏第一炼钢工”的美誉。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分配到唐钢一炼钢厂转炉车间。虽然那里的工作环境又苦又累又脏又险,但热爱炼钢职业的郑久强坚持以炼好钢为念头,并暗下决心:“学一流炼钢技术,做一流炼钢工人,出一流工作成绩。”

炉前工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目测钢水温度,炼钢过程中温度在1600℃~1700℃,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身为炉前工的郑久强就是一炉接一炉地盯,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一个班下来,眼睛往往被刺得又红又肿,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1989年,在全厂技术比赛中,他以优良成绩,在入厂一年就晋升为二助手。1993年,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最少需要10年的纪录。

炼钢工人苦、累、脏、险,上班归来,极为疲劳。但郑久强无论多么辛劳,都要挤出时间学习,别人打牌、下棋、娱乐的时间他都用来读书。

在工作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进一步弄清背后的原理,这比脱产学习的知识更牢固、更实用。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工厂也是学堂。”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人技师赵智林一直这样认为。“进不了大学课堂,我一定要当能工巧匠!”这是年轻时的赵智林进厂后向自己立下的誓言。

赵智林的父亲是江苏亚威老一辈装配钳工。受父亲影响,赵智林从小就喜欢鼓捣收音机、自行车什么的,拆了装、装了拆,不琢磨出点名堂决不歇手。从技工学校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子承父业,来到江苏亚威当一名钳工学徒。

为了把学校学到的机械理论尽快与工作实践结合,性格内向的他形影不离地“泡”在父亲和几个老师傅身边,用眼看、用心学,不放过每个实践的机会。星期天,别人休息、与女朋友约会,他却跟着师傅们加班,有时连下班的铃声响了都设听到,渐渐到了痴迷的程度。俗话说:熟能生巧,一段时间之后,赵智林的动手能力大见长进,很快从几十名学徒中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师傅的行列。

赵智林刻苦好学的精神终于为他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有一年,江苏亚威与瑞士SMS公司合资,引进欧洲最先进的数控折弯机生产制造技术,专业生产板料折弯机。该产品的油缸渗油问题对亚威合资合作工作是一个考验,只能一次安装成功,容不得出一点差错。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赵智林,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偏不信这个邪。”

领了“军令状”的赵智林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琢磨开了。技术资料大多是英文的,他只能靠查专业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标记、理解,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研制出安装密封圈的专用工具以及装配工艺。到目前为此,采用这种方式安装的密封圈没有发生一次圈损坏,没有一个油缸漏油,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终于使产品顺利打入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市场。

通过辛勤的努力,赵智林成为江苏亚威数控冲床分厂装配班长。这位仅有中技文凭的普通工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成为新一代工人技师,还荣获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文明职工等荣誉称号。几年来,他不仅进行了十多项技术发明创造,而且多次让“洋专家”折服,成为敢向外国专家叫板的中国工人技师。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天赋异禀,那些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曾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只有谦虚好学,在工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才能让自己跟得上岗位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造佳绩。

升职从升值开始:务实走向卓越的每一步

先升值后升职,这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升值的过程。

陈立虎是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热机工程公司一名电焊工,他参加工作十几年,在工作环境艰苦、技术难度大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第一线,一直坚持学习了十几年。

陈立虎白天在施工现场琢磨焊接技术,晚上便如饥似渴地学习焊接理论知识,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焊接理论了。在陈立虎的书柜里装满了各类与焊接理论相关的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阅读这些书籍,结合自己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焊接技艺。久而久之,他甚至把两本焊接技术书都背诵下来了。

陈立虎依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众多电焊工中脱颖而出,他提出的采用氩弧打底焊条电弧焊盖面等焊接工艺,解决了电厂内置式集箱手孔焊接后出现冷裂纹、锅炉水压试验中产生泄漏现象的问题;他总结的一套防止管子内壁氧化、控制焊接热输入和保证焊接质量的焊接工艺方法,在秦山核电厂、北仑港发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陈立虎是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眼中,学习帮助他克服工作中的难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攻坚,不断地改善焊接工艺,也在不断地推动生产的发展。他以一个普通焊工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实现了自己的卓越人生。

在这个科技与知识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随着知识和技能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更需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培训积累经验、更新技能。千万不要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永不满足才能够永远进取,安于现状只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

35岁的袁红良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是上海市劳动模范。

袁红良是一位德、能、勤、绩俱佳的技术骨干。进企业工作14年,他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许多研发型项目,获得了出色的成绩:获得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中船集团公司授予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荣誉,都是他在造船科研上艰难跋涉、不断超越的结果。

自参加工作那天起,袁红良就暗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发展我国造船产业为己任,以赶超世界造船先进水平为事业。在负责4100箱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联合开发设计过程中,他日夜钻研,力求设计与国际水平吻合,一举为公司赢得了4艘该型船的建造订单,并为公司签订后续7艘4250箱集装箱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