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开电脑,上网到自己的信箱里,开始一一回复客户和公司的邮件,不停地打电话答复分公司的问询。最后一个电话结束,已经11点了。向上司告假一小会儿,匆忙赶到机场,还好刚过十分钟,打同学的手机看看,原来是飞机晚点。12点见到同学,送到酒店,一起吃饭。这顿饭有点心不在焉,因为14:30要和客户见面,所以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和客户约定地点。14点跟同学告别,赶到约定地点。因为花粉过敏,和客户约见的时候一个劲儿打喷嚏,连说sorry,真是狼狈。回到公司,刚刚坐定,想写工作计划,银行打电话来催了。赶到银行,银行突然需加一份文件,气得她跟银行工作人员理论了半天,又返回公司。这时差一个小时就下班了,她觉得太累了,不想再写那份计划书了,先给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聊聊天感觉好了许多。放下电话,看到满桌堆着的文件,忽然觉得特烦,决定整理已拖了几个星期的文件。整理完文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18:00跟老公约会,一起吃晚饭庆祝纪念日,有点累,不断打哈欠。回到家,老公休息了,她却不得不泡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坐在电脑前,继续完成工作计划。
看了子敏忙乱的一天,我们再来看看王佳是怎么做的:
王佳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把第二天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准时上班后,开始打电话。先给各分公司打电话,请他们将相关材料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过来,并且告知上午不再接受他们的其他询问,下午她会给予答复,然后给客户打电话约时间、地点,将客户约见地点安排在同学预订酒店的楼下咖啡店里。再给机场打电话,确定班机到达时间。最后给银行打电话,确定相关手续及要准备的材料。打完电话后,抓紧写工作计划,因为前一周已经零星敲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快完成,并上传给老板。中间除了几个要接的电话,其他工作全部暂停。11点离开公司,顺便拿上了到银行的一切资料。因为知道飞机晚点半小时,所以路过医院看花粉过敏症。从医院出来,直接到机场接同学,在酒店吃了一个快乐的怀旧午餐,然后直接到旁边的咖啡店和客户谈事情。去银行办完手续后,回到公司,将上午各分公司的事务集中处理完结。17:30,接到老公打来的电话,到洗手间把自己重新打扮一番,漂漂亮亮地约会吃晚饭,过了一个有情调的纪念日。
同样的问题,子敏忙得焦头烂额,而王佳却能从容应付,还给自己留下了不少休闲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佳用排序的工作方法,根据工作的规律、性质以及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科学排序。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能一忙起来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要懂得排序,懂得用最快、最聪明的办法来安排工作进程。
庖丁解牛,分解工作难题
当一个人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认为我们根本无法吃下那块牛排吗?当然不。我们会用工具,将牛排切成小块,这样我们便能顺利进食。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解决问题也同样如此。我们常常十分急躁地埋头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尽快地摆脱困境。这并没有错,但是当你并没有认真了解这个问题,只是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这对最终的结果有害而无利。
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的复杂和棘手所吓倒,认为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个吓倒了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应美国当地有关团体之邀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两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两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两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现实中的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将问题一下完美解决。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不同的小问题,各个击破。这样远比毫无头绪地寻找一个最佳方案要来得实际和有用。许多目标乍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小问题,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效率。
“一次爱一个”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的理念。她救助了4.2万多个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风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雷莎说了“一次只爱一个”:“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放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雷莎却达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和压力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许多人就是由于恐惧压力,所以向难题投降。战胜难题和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的压力。分解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当一个原先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放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所以,尝试用吃牛排的方式来对待你的问题,你会发现那要容易得多。
打破常规,推开虚掩之门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全世界至少有几亿人看到,但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资料时好奇心大发,他找到海因斯询问此事时这句话才被公布出来。原来,自欧文创造了10.3秒的成绩后,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肉纤维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10秒。所以当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纪录之后,自己都有些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于是兴奋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犹太谚语说:“打开成功之门,必须勇敢地推或者拉。”成功就好比一扇虚掩着的门,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打破思维上的定式,就一定能拥有意外的收获。
成功不是命,而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唯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突破常规生活。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发挥创新思维,在平凡的生活中,你也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费,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但是,这样的思维定式往往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的思维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我们应当具有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摆脱束缚思维的固有模式。
美国新墨西哥高原地区的一处苹果园,遭到了一场特大冰雹的袭击,挂满枝头的苹果全被打得遍体鳞伤。苹果园主心急如焚。苹果已经订出去了,如果到时间发不出货,不仅自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经销商也会遭到连带的经济损失。再说,如果把被冰雹砸过的苹果发给经销商,大家不满意,同样是砸自己的牌子。
园主心事重重地来到苹果园,他捡起一个被打落的苹果,擦掉上面的泥,咬了一口,发现被冰雹打过的苹果,竟变得格外甜脆。
园主立即命令员工,采摘苹果,运送出去,同时在每一个苹果箱附上一个简短的说明:“朋友,这批苹果个个带伤,但请您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西北地区的苹果特有的标记。这种苹果,果肉紧实,味道甘甜,具有妙不可言的香味。”
很快,经销商们便收到了这种带伤的苹果,大家看着苹果难看的样子,半信半疑。可尝了一口,却发现口味非常独特、甘甜异常。
从此,人们更青睐西北苹果了,消费者甚至还向经销商提出建议,要求多进点这种带伤疤的苹果。
如果把疤痕当做好苹果销售的标志,无论如何都不得不佩服天才的创意。俗话说:“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积极地开动脑筋,给自己来场思维革命。山不转,水转;路不转,人转。
任何资源都有价值,关键是你的利用能力。豆浆稀了可以做成豆奶,稠了就把它做成豆腐,豆腐时间久了还可以做成可口的豆腐乳。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废人。创新,转变思想废物就能变成宝了。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主人公一样,由于他的工作是一天到晚拧螺丝帽,所以一切和螺丝帽相像的东西,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扳手去拧。
如果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新方法,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会变得乏味。很多人不敢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摆脱了思维定式,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