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克劳斯比曾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想想看,每个人每天要执行多少不同的行动)经不起其中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而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则要二万多个协作单位生产完成。在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每一个部件容不得哪怕是1%的差错。否则的话,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单是残次品、废品的问题,甚至会危害人的生命。
要想保证一个由无数个零件所组成的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箮理上把各方面的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才能保证其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想象不到的灾难。
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坚持做好每个细节。精心筹划,精细施工,精湛工艺,就必定实现精品工程。工作中,关注了细节,就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基础。工程中,关注了细节,就把握了创精品之脉,为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
追求“零缺陷”,不做“差不多先生”
当宝洁公司刚开始推出汰渍洗衣粉时,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以惊人的速度向上飙升,可是没过多久,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就逐渐放缓了。宝洁公司的销售人员非常纳闷,虽然进行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但一直都找不到销量停滞不前的原因。
于是,宝洁公司召集了很多消费者开了一次产品座谈会,会上,有一位消费者说出了汰渍洗衣粉销量下滑的关键,他抱怨说:“汰渍洗衣粉的用量太大。”
宝洁的领导们忙追问其中的缘由,这位消费者说:“你看看你们的广告,倒洗衣粉要倒那么长时间,衣服是洗得干净,但要用那么多洗衣粉,算起来更不划算。”
听到这番话,销售经理赶快把广告找来,算了一下展示产品部分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一共3秒钟,而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广告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仅为1.5秒。
1.5秒的时间差距,也就是在广告上这么细小的一点疏忽,对汰渍洗衣粉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差不多其结果却差多了,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对于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要了解得非常透彻,数据应该非常准确,事实也应该非常真实,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完成宏伟的目标。
几十年前,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深刻地描绘了国人的差不多心理。我们可以回味一番,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
后来,他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大。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现实中,诸多的“差不多”所造成的结果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建设用料“差不多”,导致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桥梁倒塌、未竣工的大厦倒塌,留下了一片片残破的瓦砾与噩梦一般的回忆;医生用药“差不多”,导致病人留下了难以抹平的痛苦,同时也抹杀了医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企业也是一样,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差一点点的“差不多”的,哪怕只有1%。由上到下布置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如此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他执行任务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当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或报告的时候,如果每一层的人都抱着“传递得差不多就行了”的心理,那么最后传递到最高管理者那里,这项建议或报告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的惩罚措施。
在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起来差不多,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你的老板心中有数,你的客户心中也有数,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而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同样,你也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
“差不多”就是恶果的温床。在职场中这样“差不多”的心理是坚决要不得的,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客户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当然,消灭“差不多”心理,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并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有时,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念,而是决心,消灭这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理的决心。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照着他的做法来做。看到每个学生都忍着呕吐,像教授一样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教授看着学生的狼狈样子得意的要命,最后他微笑着说:“哈哈,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看得不够心细,没有注意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这位教授,其本来的意思是教育学生科研与工作都要注意细节,相信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其实员工做事也需要养成注意工作细节的习惯,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
“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为什么细节会成为魔鬼的栖身之地呢?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忽略了细节的存在,从而让魔鬼有机可乘。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渴望成功并期待业绩的员工,一定要注意细节,也许你不经意间犯下的小错误,对你的前途和业绩却有着致命的伤害。在工作中,许多小小的不起眼的细节你都要注意,否则它会影响你事业的成败。
做事到位不折腾
1998年4月,海尔集团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了向洗衣机本部住宅设施事业部卫浴分厂厂长魏小娥学习的活动,学习她“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精神”。
为了发展海尔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1997年8月,33岁的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学习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体卫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
“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3个月后,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
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魏小娥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魏小娥紧绷的质量之弦从未放松过。在一次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时无意间落入的。一根头发丝就是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白帽,并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又一个可能出现2%废品的原因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时隔半年,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
“有几个问题曾使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没有成功。日本卫浴产品的现场过于脏乱,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已经是合乎标准,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用心,努力工作,注重每一个细节,不因为质量问题而返工从而来回折腾。不折腾就可以减少工作的无效忙碌。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当胡锦涛总书记讲到“不折腾”的时候,会议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人们对“不折腾”一词的会意,证明我们都理解“不折腾”一词的深刻内涵,不再“折腾”俨然已经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心愿。
作为俚语,“折腾”可意译为胡闹、捣乱,也就是指翻来覆去、无事生非等,一般含贬义色彩。而“不折腾”一词出现在中央的正式会议中,还是第一次。当人们在新闻媒体上见到胡总书记讲话中出现的“不折腾”这个词语时,“不折腾”迅速蹿升为热门话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不折腾”,家常话中蕴涵着大道理,虽然用语朴素,但是振聋发聩,意义重大。其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禁不起“折腾”,总书记的“不折腾”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曾流行过这样的说法:“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这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提醒,“不折腾”不应成为我们“干正事”的托词或借口,我们要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虔诚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电影《青春制造》是根据一汽职工王洪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王洪军究竟是谁,他是中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企业的一名高级技工。参加工作数十年以来,一直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一线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大作为。
王洪军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1990年毕业后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做钣金整修工。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最初,企业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4个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练“手”。他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专业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经过几个月苦练,终于修好了一台车。经检测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
王洪军琢磨着自己做工具,先后制作了Z型钩、T型钩、打板、多功能拔坑器等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要求。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
可以说,王洪军不折腾,一心只为“干正事”,以踏实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一长串荣誉足以证明王洪军的辉煌: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12月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从王洪军的例子可以看到,只有不折腾,我们才能“干正事”,才能取得长足地发展和进步。实际上,无论对于谁而言,以“不折腾”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将“干点正事”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才能在工作中进步,在进步中开创佳绩。专心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或大或小,只要“不折腾”,就一定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本分的工作中去,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干正事”是“不折腾”的唯一选择,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把“干正事”作为自己的目标导向,将“不折腾”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要专心发展“不折腾”,最终一定会干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