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463900000004

第4章 做多不等于做好,做对了才叫做了 (1)

不是“做事”,而是“做成事”

有一次,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并准备出去玩了。刘墉叫住她问:“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于是刘墉将两人浇的花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彻底,做到“根”上。

做事并不难,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难的是将事做成。做事和做成事是两回事,做事只是基础,而只有将事做成,你的工作才算真正完成了。工作其实也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做了跟没做一样。这就是很多看起来一天到晚很忙的人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只做事而不是做成事,对任何单位和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还会培养出一支涣散、没有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团队。

有的人经常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而老板喜欢说的却是:“我看到你努力了,请给我结果。”许多人宣扬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观点,怀着这种所谓的“超然”心态去做事,其结果往往是无法超然的失败。这种人所看重的“内心的体验”也只不过是失败所带来的遗憾和伤感。这种遗憾和伤感或许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靠薪水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小明、刘冬、崔佳不仅是中学同班同学,而且是大学同班同学,更是在同一天进入同一家公司的同事。

但是他们的薪水却大小不相同:小明的月薪是三千,刘冬月薪两千五百元,崔佳月薪两千元。有一天,他们的中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师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呀,为什么毕业一年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老师的话,笑着对老师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知识,但在公司里,却是要行动、要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师仍然满脸不解的样子,总经理对老师说:“这样吧,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总经理把这三个人同时找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停泊在港口边的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们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一小时后,他们三人都回来了。

崔佳先做了汇报:“那个港口有一个我的旧识,我给他打了电话,他愿意帮我们的忙,明天给我结果。我为了保证明天他给我结果,我准备今晚请他吃饭,请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结果。”

接着,刘冬把船上的毛皮数、品质等详细情况给了总经理。

轮到小明的时候,他首先重复报告了毛皮数量、品质等情况,并且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表明,他已向总经理助理了解到总经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了货物的情况后与货主谈判。于是,他在回程中,又打电话向另外两家毛皮公司询问了相关货的品质、价格等。

此时,总经理会心一笑,老师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这种情况后,任何一个人都会像那位老师一样,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他们的薪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称职者只满足于做事,最棒者却是要做成事。做成事你才能永远领先他人一步,许多员工在工作中满足于称职,做事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必要做到最好,但是那些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非凡成绩的员工都是以做成事为目标。

作为员工,你不是给领导一个忙碌的假象,而是你给他提供结果,提供业绩。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把事情做成的工作态度,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不仅是要“做事”,还要“做成事”。

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

作家吴淡如在《心香淡如菊》中这样描写他的一个习惯:

我一直有个可怕的毛病,有一堆事情等待我处理时特别明显。比如说,我通常在早上写稿,中午自己弄东西给自己吃,“贪多务得”的习惯在这时候便展现无遗。

我会先把煮水饺的水烧开,然后看一看阳台上的花木,有几片枯黄的叶子该剪掉了,我立刻戴上了手套,寻找园艺用的剪刀。打理花木时我看见昨天晒的衣服还没收,待会儿可能要下雨了,于是我又放下剪刀,把衣服收进衣柜里。这时发现衣柜里的衣服放得有点不顺眼,又顺手理了理……

糟糕,水早煮滚了,我放了水饺,心想,为什么不连餐后咖啡一起煮,省点时间呢?于是……然后我又等得不耐烦了,随手翻开书架上昨天买的书,趁着空当读了起来。有一次,因为发现水饺快被我煮烂了,情急之下,赶紧熄火,掀开锅盖时,不幸地被旁边正在加热的摩卡咖啡壶所吐出的蒸气烫伤。

作家的经历很像职场中的很多员工,很多人总是习惯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以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当几件事情同时进行时,却又无法把精力集中到每一件事情上,结果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又在想着另一件,最后哪一件也没有做彻底。

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得州仪器公司的口号是:“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发现:“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

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我们的忙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目标过多。因为目标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缺少头脑,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只有盯紧一个目标,并专注地去实现这个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摒弃其他与此目标无关的干扰,最快、最准地达到目标。

很多人试图一次完成几件事情。但是研究表明,成功人士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知道,这样做比没头没脑地围着几件事转更节约时间。他们做起事来更专注,费时更少,出错更少。

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常被视为令人羡慕的技能,甚至被当做工作要求之一。其实,这通常只是解决时间管理不善的遗留问题时,效率最低下的方法。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的事物太多太杂,市场失控。我们多数人即使专心一致地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也不见得真能做好,如果在同一时间内做两件事,那就更不必谈了。

李彦宏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创始人和当家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只专注于一个目标。当时,互联网正好步入所谓的泡沫时代,有人劝他做将英语语言网页翻译成中文网页的事,他说“但我十几年来一直关注的都是搜索引擎这个市场”。之后短信救了很多网站,游戏又让很多网站发了财,但他只专注搜索这一件事情。

能射到鸟的猎人,绝不是去追逐满林子的鸟,而是一次只瞄准一只鸟。阿里巴巴的CEO马云也说:“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1997年年底,马云带着他的团队进驻北京,与外经贸部合作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但是这次合作并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是特立独行的马云不能忍受左右受制的局面。于是在1999年,马云返回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建立阿里巴巴网站(www.alibaba.com)。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新浪、搜狐、8848风生水起,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烧钱”的行业。作为其中一员,马云和他的追随者们也被认为是一群疯子。疯子就疯子,经历了几次创业磨炼的马云已经将阿里巴巴作为他到达光荣和梦想彼岸的理想之舟,他要做的就是充满激情地向前走,永远地走下去。1999年阿里巴巴刚成立时,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围着马云,听他慷慨激昂地说:从现在起,他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他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留着长头发的马云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他告诉和他一起创业的人,现在可以出去找工作,可以一个月拿三五千的工资,但是3年后他们还要去为这样的收入找工作,而现在每个月虽然只拿500元的工资,一旦公司成功,他们就可以永远不为经济所担心了。

2003年,阿里巴巴的股东孙正义召集了他投资的所有公司的经营者们开会,每个人有5分钟时间陈述自己公司的现状,马云是最后一个陈述者。他陈述结束后,孙正义做出了这样评价:马云是唯一一个3年前对他说什么,现在还是对他说什么的人。当时,马云判断中国加入WTO是迟早的事,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业务指日可待。所以,阿里巴巴创立的第一个构思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马云当时经过认真考虑,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马云最早的构思。

显然,马云的这个构思在经过了几年的互联网风潮的沉浮之后,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或者可以说,这个构思成为马云决定要“专心”做的唯一一件事,这也是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并愈走愈坚定的关键所在。

2005年12月6日至16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马云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马云再次重申了阿里巴巴对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的坚决态度。

他不知道1995年以后阿里巴巴什么样子,但是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他仍然会围绕电子商务发展自己的公司,他觉得阿里巴巴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中心。十年的创业告诉他,阿里巴巴永远不能追求时尚,不能因为什么东西起来了就跟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