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其中“西电东送、全国联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工程。这种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和大型互联电网的建设是我国电网发展的主要趋势,需要解决很多关键技术难题,可控串补技术就是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可控串补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德国和瑞典所垄断,我国要引进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代价相当高昂。为了使我国能够掌握这种电网建设关键技术,为了使我国的电网建设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郭剑波带领着科研团队踏上了历时十余年的自主创新征程。
郭剑波参加了我国第一个500KV串补和第一个可控串补工程的系统研究,引进先进设备、制定技术规范。1996年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参加了国家多部门联合开展的“超高压输电系统中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研究”,经过项目组的不懈努力,基本掌握可控串补的核心技术,能够独立设计系统,建立和分析研究的手段,使我国的可控串补技术具备了进行工程应用的新阶段。2000年郭剑波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的可控串补设备研制项目,研制出了工业模型样机;2004年在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可控串被装置,在甘肃一次投产运行成功;随后他又主持研发了一系列配套技术和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领域的空白。
郭剑波和他的团队历经十年、艰苦奋斗,终于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瑞典之后第四个独立掌握可控串补技术并能制造生产设备的国家,实现了我国电力事业的重大突破。
【职场感言】
企业是一艘巨大的航母,每一个员工都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艘航母能否朝着企业的预定目标前进,实在是有赖于全体员工的精诚合作。只有每一个员工的力量都保持一致,企业前进的利箭才会以无坚不摧的力量射中靶心。同样,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集体行为。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当团队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时,个人的创新潜能将被大激发,创新行为也将得到非常好的整体效果。
新的领域对每个人都是陌生的,关键在于你要和大家联起手来,这才是你的强势所在。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还能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当你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时,“我”就变成了“我们”。你必须舍弃部分的自我,整个团队才有茁壮成长的可能。不过对于团队的创新来说应该在“我们”的前提下尽量的突出自我,因为强调团队是因为创新要有目的性,要能实现团队为人奋斗的目标;而突出自我是因为大家寻求的是创新潜能的暴发,而不是要大家都作只能服从命令的执行者。只有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每个人开动脑筋,集体智慧才发挥最大的功用。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巨浪;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才能生存成长;同样一个好的创意只有放在集体智慧中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放眼一流的工作团队,他们之所以会出类拔萃,就是因为他们的成员能彼此高度信赖,将各自的智慧融汇在一起,一致为整体的目标奉献心力。
【劳动者语录】
加大科技创新建设力度,加快培养科技人才队伍。
——郭剑波
郎福堂——在生产一线体现创新价值
【事迹回放】
郎福堂是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业20几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技术工程第一线,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用技术创新引领工程建设创新,给送变电事业的工艺创新不断带来突破。2007年郎福堂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授予中国电力建设专家称号。
郎福堂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奋战在野外施工第一线。2004年他曾经因为成绩突出而被调到管理岗位工作,但他却放弃了坐办公室的良好条件,毅然回到了生产建设第一线,他说“只有施工一线才是我真正的战场”。一直以来里外放导线施工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完成,不仅难度大、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现事故。郎福堂面对这种情况开始研制新的架线方式,他以引导绳索选型、工具研制、引导绳铺放方式为切入点,研制了新的引导绳展放工艺和配套的专用工具,实现了直升机展放引导绳的施工新方法,开创了直升机放线的新领域。
在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工程首条1000千伏线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面对困难郎福堂没有退缩,而是把这次施工当做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在研究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他一连数月吃住在工地,每天盯着各种设备和零部件,仔细研究各种可能的施工方案。他一共试验了8套试验滑车,进行了无数次操作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实验结果成功运用到了实际工程中。郎福堂的这项实验成功解决了迄今仍为全世界困扰的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八牵8”张力放线的两大技术难题,为我国现有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开辟了新途径。
郎福堂把科技创新当做自己不断追求的目标,他说科技创新是推动电力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的电力工业水平,尽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职场感言】
创新存在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创新并不需要专门开个研究会、作个文献综述,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创新的时机,只需要我们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很多人抱怨自己找不到创新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总是抬头望“天”,都不愿低头走好脚下的路;他们的目光总盯着能够震动一时的大事物,而不会从细小处着手,在细节中寻找到创新的种子。张瑞敏说过:“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的经营也好,个人的成长也罢,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出常规的突破。巨大的机会常常就潜藏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即使废纸篓里的一些废纸条,有时也预示着某些创意。善于发现细节,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化平凡为神奇,你就能掌握到更多的机会,从而能多角度、多渠道地解决好问题。
【劳动者语录】
只有抓好技术改革和创新,电力事业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
——郎福堂
王乐义——敢想敢干谋创新
【事迹回放】
王乐义是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他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用科技创新带来了一场“菜篮子革命”,让寒冷的北方也能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他被喻为“大棚蔬菜之父”,是中国蔬菜大棚技术领域的领跑者、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是中国农民的脊梁骨。
90年代冬暖式大棚的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被称为当代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改变了北方人冬天的饮食结构更是将几亿北方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这一点星星之火从山东燃起,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而王乐义就是带来火种的人。1978年王乐义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他就开始带领全体村民大搞农业生产。这时王乐义的目光就瞄准了传统大棚的技术改进。
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大棚实验一次费时相当长,但王乐义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几年的技术改革和试验,创造出了大棚角度南偏西5度、大棚墙体由45厘米增加到120厘米、把普通薄膜改成透光性强一倍的聚氯乙烯无滴膜等多项新技术和建筑工艺,不仅实现了大棚高产而且大大减少了大棚加温所需的能源用量。冬暖式大棚的成功,让三元朱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王乐义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带领着村民投资100多万建起了一座科技大楼,继续进行科技开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王乐义主持研究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达到了国家标准,大棚种植的各类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亩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王乐义还带领全村引进了国外150多个名优品种,开发出了20多项新技术,使大面积种植的绿色食品产量不断提高。
王乐义通过技术创新带领三元朱村走上了富裕路,但他却不吝啬而是把先进技术向更多的地区推广。10余年来王乐义已经义务在全国举办了几千场培训班,把致富的种子和创新的精神播撒到了更多的地方。
【职场感言】
说起创新的促成因素,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触及了世界上的一切,引爆创新潜能,想象力必不可少。想象是创新的起始,为了创新事物的产生,我们要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一位发明家说过:“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如果我们的创意是埋在头脑中的一座宝藏,那么想象力就是帮助我们寻找这座宝藏的使者。想象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想象力,人们根据飞鸟发明了飞机;牛顿从下落的苹果联想到了地球上的万有引力;瓦特从喷汽的壶盖想到了发明蒸汽机。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违背了规律,任何想象都不会产生有价值的创意,而只能成为“天马行空”般的臆想。而且,只有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的成果不可能产生于纯粹的想象中,它需要你在想象力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最终创造出趋于完善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强调想象力的作用,但知识的学习并不能被放弃。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新知识,但知识是有继承性的,一个头脑完全空白的人是不会产生任何想象力的。想象力好比一株新芽要有让其生发和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已经存在于你头脑中的各种知识。想象力就是要吸收各种知识中的营养成分,把它们综合在一处然后创造出新的事物。
因此我们说知识是基础,想象力是引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创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行自我知识库的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之泉永不枯竭。
【劳动者语录】
共产党员只有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王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