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落实责任无小事
465400000002

第2章 探寻落实责任不力的根源 (1)

责任心的缺失往往从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开始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车顶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率就会上升。

人们大部分时候都习惯采取惯性思维,而且,往往是沿着一个破坏性的思路去思考。假设,你将一个漂亮的鸟笼挂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凡是走进房间的客人看到鸟笼后大都会问你这样一句话:“鸟呢?是不是死了?”他们不会知道你根本就没有养过鸟,而是沿着破坏性的惯性思维认为你的鸟一定是死了。过不了几天,你一定会作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以免花费太多的精力来应付这无休止的盘问。

这种面对不完整的事物进行破坏性思考的情况并不鲜见。见到窗子破了,不去思考如何修补,而是想着如何放纵自己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这种惯性思维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多危害,例如,组织制度上出现了破窗,员工就会想办法去钻这些空子,从而形成不良的风气。

再如,在企业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会议室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明天靠背就掉下来了,如果没有人落实责任及时修理,后天可能就要报废。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会有相同的命运。不出半年,会议室就会成为一个杂物间。

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层灰,没有人去打扫,一星期后,电脑上、桌角、墙角……只要是不经常触及的地方,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不加以处理,久而久之,办公室将成为一座垃圾场,纸张码放无序,地上垃圾成堆……不管是客户还是老板,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懒散、无序、没有责任心,更何谈效率?以上这些,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

第一扇破窗不及时修复导致了第二扇、第三扇……更多的窗户被打破。在企业里更是如此,如果第一件缺乏责任心的事情发生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容易使其有恃无恐,不负责任的行为更为变本加厉。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来说,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员工就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错误,久而久之,员工的正确认识会受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会下降。即使员工当时对此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管理者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诱导其他员工习惯性地沿着那个破坏性的思路去思考,觉得不负责任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于是,第二件、第三件……不负责任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形成缺乏责任心的氛围,结果正气受到抑制,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破窗效应”所造成的落实不力,就必须从补上第一扇“破窗”开始。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避免积重难返。

《读者》曾经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春运期间,某候车室的一个小姑娘,面对黑压压的排队人群,用小喇叭反复讲:大家都想早点回家,都想先上车找个好位置,我只有一个人,大家要插队我肯定管不过来,但是我保证,我只抓第一个插队的人,只要我发现谁第一个插队,我一定紧紧抓住他,把他送到车站派出所,让他今天绝对走不了。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希望别人成为第一个插队的人,自己好搭便车。由于第一个插队的成本太高,自然没有人愿意去做,大家都老老实实地排队。

这个小姑娘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成功地避免了第一扇窗户被打碎,防止了插队现象的出现,进而避免了整个队形的混乱。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只要领导者能够防止第一扇窗被打碎,就能够避免更多窗户被打碎。所以,领导在管理过程中就应懂得防微杜渐,对员工进行责任教育,使员工齐心协力维护好第一扇“窗户”。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但是触犯了核心价值的“小过错”,特别要杜绝双方甚至多方共同破坏秩序,不负责任或者不认真落实责任的现象。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不打破第一扇窗,并且防止员工打破窗户,让员工相互之间发现自己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落实责任的能力,构建起认真落实责任的良性企业氛围。另外,如果出现了“破窗”,要立即找出谁是破窗的罪魁祸首,严惩不贷,这样才能杀一儆百,杜绝破窗成为组织成员放纵的诱因。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认真落实责任,企业才能永远窗明几净,无失败之忧。对个人而言,应做到自己不去打破玻璃,并且积极地修复别人打破的玻璃,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做一个积极落实责任的员工,和大家共同维护责任的窗户,共同谋求企业的发展。

阿比勒尼悖论:“墙倒众人推”与“事后诸葛亮”

30年前美国人哈维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一次经历描述了“阿比勒尼悖论”。他和太太以及岳父岳母在40℃的高温下,坐在位于得克萨斯州科勒曼城的家中的门廊里。科勒曼距离德州的另一个城市阿比勒尼大约53英里。4个成年人在酷暑中尽可能地少活动,喝柠檬水,看着风扇懒洋洋地转,偶尔玩玩多米诺牌。过了一会儿,岳父建议开车去阿比勒尼,在那儿的一家餐厅吃饭。哈维作为女婿觉得这个主意很疯狂,但看不出有任何反对的必要,因此他附和了该提议,太太和岳母也附和了。

4个人上了没有空调的别克轿车,冒着尘暴驱车去阿比勒尼。他们在餐厅吃了一顿乏味的午餐,然后回到了科勒曼,筋疲力尽,并且燥热难当。大家对这次经历普遍不满意。直到他们到家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一个人真的想去阿比勒尼,他们只是附和,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盼着去。哈维将此命名为“阿比勒尼悖论”,并认为组织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荒唐现象,即组织采取的行动往往与真正的意图相悖,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企业中类似的事件并不罕见。

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得很好,吸引了许多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公司有一套严格的招聘制度和程序以保证业务部门能够招聘到合格的人才。按照公司人力资源委员会的规划,今年只招聘软件工程和市场营销两个方向的人才,管理类的应届毕业生暂时不招聘。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公司经理的大学同学向他推荐了一位管理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经理觉得不能违背公司制定的招聘计划,但希望由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成员来作出具体的决策,于是将被推荐人的资料转给了人力资源委员会。

人力资源委员会的5位成员开会讨论这位被推荐人的申请。起初大家都不发表意见。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委员说:“这位申请人知识面很宽,尽管对于管理实践不太熟悉,但她应当很有潜力。”其他人纷纷赞成,最终决定录用她。这位被录用的大学生来公司上班后到经理办公室道谢。经理很惊诧,为什么人力资源委员会违背刚刚制定的招聘计策,将一个素质平平且公司并不需要的人招进来?人力资源委员会的几位成员开始指责那位首先发言的委员,而这位委员则说:“我看你们在会上都不发言,而我还要去主持另外一个会,而且我们既然开会,就要达成共识、作出决策,所以我才率先说出那样的话。如果我的想法不对,你们怎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呢?”

可见,出于怕得罪人或从众的心理,很多人都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喜欢揣测别人的心理和顺从别人的想法,模糊自己的责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使其做法往往与其真实想法相违背,如此一来,有效地落实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的公司存在一些问题,却很少有人会主动提出来。直到问题严重到纸包不住火,必须要追究责任的时候,大家才仿佛突然醒悟起来,争先恐后找证据指责那个失责的人,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

许多民营企业经常会出现如下的类似场景。开会时,老板追究某件事情的责任时,开始时基本上没有人开口说话。即使老板问到自己,也会说:“我不知道,这不是我的责任。”“这好像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大家相互推脱责任,当老板费尽精力找到责任人与处理方法时,大多数员工就突然都变成了诸葛亮,“我早就知道是这小子没有落实责任”、“我早就发现是这个部门没有负到责任”、“我早就觉得该这么做了”……

可这种 “事后诸葛亮”有什么用呢?往往该落实的责任就在这种阿比勒尼悖论的作用下被不知不觉模糊了。作为企业中的一员,你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波逐流。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提出来,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别人笑话,不要怕得罪人,也许别人和你是一样的想法。维护企业的利益、落实责任是不能当闷葫芦、老好人、马后炮的,因为责任心是一个员工必备的职业操守,公司兴亡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个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人性的顽疾:推诿扯皮找借口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

“我不是搞这个的,这项工作我完成不了!”

“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你应该找别人!”

“这么难做,干脆不干了!”

“那么认真,何苦呢!”

“这个方案当初是某某提出的,出了问题当然应该由他负责,没我什么事!”

“没想到,市场变化这么快,活该倒霉!”

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以及人类懒惰、不肯承担责任的劣根性,好多人都喜欢用借口来为自己的不落实开脱。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却蚕食了人们的责任心,给落实责任的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归纳起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1他们做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借口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有“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无形中会提高沟通落实的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2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每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尽职尽责了,但是,他们把本应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这样的员工只会让责任的落实遥遥无期,让管理者头痛不已。

3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寻找借口的人总是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动自发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许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

4我从没受过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逃避一世,更不利于责任落到实处。

5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都超出我们一大截。

当人们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往往会这样表白。借口给人带来的严重危害是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