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那就是虽然亲王和宗室往往不能参与政务,但地位崇高,皇家也讲亲情。除了开国的两位皇帝有“灯下斧影”的千古之迷,宋太宗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基逼迫兄长之子以外,其他各代虽然也发生过争位之事,但却都没有造成很恶劣的后果。大部分做到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比起其它朝代应该是好多了。
赵佶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互相之间感情还算是不错的,赵桓对自己的异母弟很是疼爱,不愿意赵构去金营为质。
赵构此时还算是有担当,再次肯求赵小官家:“金人兵临城下,势大难制,如今定要亲王以为人质。臣为皇子亲王,多年受国家奉养,岂能在这国难当头之时顾惜自身!社稷为重,天下为重,为宗社计,臣愿前往金营为质。”
赵小官家无奈,只得派康王构为军前计议使,并命令宰相张邦昌为副使,出使金营,并嘱咐他们将李纲去职一事通报给金人,藉以向金人表示其议和、投降的巨大决心。
看到大宋朝廷果然如约送来亲王和宰相为质,又听到了李纲去职的消息,不知是什么感受的兀术只说了一句:“大金攻宋,成就不世伟业,最大的功臣应是大宋皇帝,而非我大金众将。”
李纲被免职的消息再一次震惊了整个汴京城,现在金兵仍然围城未退,双方还在进行攻守之战,在这种情况下免去主持战事的李纲职务,皇帝简直是疯了!
最早得到消息的太学学子在陈东、张行华、费行云等人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宣德门,投书要求皇帝重新任命李纲主持战事,并要求罢免张和议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
可是,铁了心要投降的赵小官家赵桓竟下令内值禁卫抓捕太学学子。但刚刚从城头上下来的禁卫们不愿意伤害这些为国为民的太学学子,只是拦在宫门之前,并没有动手。
此时,无数百姓听到消息已经赶来,数十万人围聚在皇宫之外,坚决支持太学学子们的要求,并请求皇帝接见,否则军民决不罢休。
在赵小官家拒绝接见宫城外的军民之后,愤怒到不计后果的百姓砸碎宫门前的登闻鼓,冲开宫门,打死、打伤拦阻的宦官几十人。
内值禁卫在一边旁观,并未插手,百姓们自然也没有伤及他们。
正好百官散朝,还不知道皇宫外面出事的李邦彦从宫中出来,被认识他的人看到,百姓们一拥而上,向他扔出一堆乱石,将他打的头破血流。其他几名主和大臣,被吓的躲在宫中不敢露面。直到皇帝答应接见几位太学学子领袖,听取大家的意见,百姓们才放过了被打的半死的李邦彦。
被逼的没了办法的赵小官家因等不到金人的答复,心里也害怕金人再次大举攻城,只好再次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行营使,却没有恢复亲征御营司的设置。他哪里想的到,是守城的军民将从城外金营归来的和议使节偷偷处死,所以他才未能接到金人的答复。
这时,由于金军未能得到赵家皇帝对和议条件的按时回复,攻城更急。
李纲的副手姚平仲将军,为了振奋士气,决意率本部兵马借夜色偷袭兀术的军营。
哪知,姚平仲的行动被李邦彦得知,为了表示与金人谈判的“诚意”,也是为了报复汴京百姓打伤他,居然派出自己的家人潜出城外,将姚平仲袭营的消息告知兀术。
兀术得到姚平仲来袭的消息后大喜,姚平仲此人是一员悍将,在宋军中威望很高,如果能将他杀死或擒获,对宋军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立刻安排了一个巨大的陷井。
是夜,姚平仲率本部四千多人偷偷以绳索吊下城墙,没想到,正当最后一批士卒挂在城墙中间之时,对面的金营却突然亮起了无数的灯笼、火把,把城墙下照得如天明一般。兀术一声令下,事先准备好的八千名弓箭手分三批不断的放箭。
猝不及防之下,四千多宋军在第一轮就倒下了大部分,等箭雨过后,能够站立的还不足千人。
已经重伤的姚平仲率剩下的士卒向金人冲了过去,却又被数轮箭雨射倒在地。
城上的宋军还没反应过来,战事已经结束,姚平仲所部无一能够生还。
兀术获胜后,立刻责问两个宋朝人质:大宋还想不想和谈?!是不是想亡国啊?
康王赵构这个时候的胆子倒是还不算太小,来了个不理不睬,闭目不答。
无耻的张邦昌居然给声色俱厉的兀术吓哭了,精明过人的兀术看出此人是个软骨头,便赶走赵构,又抚慰了张邦昌几句,让张邦昌回城之后,帮助金人拿下汴京,张邦昌自然是没口子的答应。
金人割下姚平仲的首级传示汴京城,威胁如不立刻投降就将屠城!
但悲愤的汴京军民全城举哀,为战死的将士送行。却对金人的威胁根本不予以理会,决心抗战到底。
金人眼见汴京城的防守仍然很是坚固,守城器械准备充分,军民斗志昂扬,担心自己的人伤亡过重。而且,外围的宋朝各路三十多万勤王大军已陆续赶到,勤王之兵已经渐渐汇集京师附近。
其中,河北、河东路制置使——名将种道师部,在得到勤王之诏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急进,沿途大张榜文,宣称“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恐吓不知内情的金人。现已经沿黄河一线展开,眼看就要切断孤军深入的东路军后路。
哈迷蚩建议:靠已有的胜利,已经能够压迫宋朝赵小官家接受和议,为何不充分利用他没用的个性,再度收取大量金银为议和条件先行撤兵。
反正宋朝皇帝自毁长城的本事远强过管理国家的本领,就像对付虞允文一样,到时自会把李纲赶走,把汴京城防全给毁了,何必非要自己去攻克,白白折上许多士卒性命?!
于是,金人再次派出和谈使节,这次是军师哈迷蚩。在卖国贼张邦昌的引导下,哈迷蚩终于见到了赵小官家。
在随后的谈判中,哈迷蚩对宋朝赵家皇帝胆小、害怕战争的心理把握的十分清楚,利用宋朝皇帝急于和谈、结束战争的心态,将火候拿捏到了极佳的位置。
经双方商谈,大金把开战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大宋,这也不能算错,开战的初始原因的确是因为大宋皇帝赵恒违约。金人要宋朝向金赔罪,承诺决不再违背大金的意思,以叔相称金主,赔偿大量的金银之物。
赵小官家赵桓现在只想着金人能够尽快的离开,满口答应了所有条件,努力的搜括各个府库的库存,终于达到了金人要的数目。
之后,拿到宋朝和议诏书和赔偿金银的斡离不撤围,汴京城终于转危为安。
汴京城战事结束,惯于卸磨杀驴的大宋皇帝开始秋后算帐,数位主战的大臣因为各种原因去职。
赵小官家赵桓还下旨不许虞允文回京,要其依旧前往云南编管。
但由于李纲的功绩和在汴京军民中的威望,赵小官家暂时还不敢轻易的动他。可没过多久,赵小官家就有了赶走李纲的机会。
京师的战事虽然暂时结束,但黄河以北和以东的战事却还在进行。金人西路军正在围攻汴京外围防线的河阳。
原防守太原的王禀因朝廷将太原割给了金人,被迫率军撤退到河阳,为了保卫汴京的外围拚命守城。粘罕率五万多精兵已经攻城近两个月,河阳守军精疲力竭,已经接近城破的最后时刻。
本来以李纲等人的建议,要么将已经抵达的三十多万勤王大军大部援助河阳,一次性打退粘罕的西路军;要么干脆放弃河阳,大军死守黄河沿岸,防备金人再次攻宋。
可是,赵小官家根本不相信金兵还会再次南下,认为金人既然答应了和议条件,自然不会再来。他却忘记了,大宋朝廷自己就是个常常违反盟约、欺骗盟国的主。
国家之间以实力为重,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保证盟约,你没有实力的时候,哪有信义可言?!
金兵撤退之时,老将种师道曾向皇帝请求,领本部兵马追击,赵桓不许。
哪个的意见也没听,赵小官家赵恒就直接下旨,以重兵屯集在京师附近,消耗粮草和物资为由,将勤王大军全部拆散,赶他们回各自的驻地。
老将种师道因忧国忧民而病倒,被迫上书请求去职,皇帝乘机以救援河阳为由,任命李纲为河东、河北两路宣抚使以接替种师道,借机强行把他赶出朝廷。
李纲开始意识到是有人在故意排挤他,不愿就职,便对赵小官家陈述:“臣是个文弱书生,并不懂得战场指挥,这次却担任军队的统帅,万一失机,会有误国事。”
但赵桓就是不准,李纲这才明白是皇帝要赶自己走,如果坚持不离开朝廷,怕有不测之祸,李纲只有受命出兵。
临走之前,李纲又向皇帝请求,下拨军需银绢钱各百万,但朝廷最后只给了他二十万。
将军杜仲担心李纲等人的安全,自请随行。
小皇帝乐得主战之人全部滚蛋,立刻同意,顺便把原亲征御营司的那些幕僚也一起赶出了京城,逼着一群文官上了前线。
等李纲到任后,便招来士卒、百姓进行训练,修整武器、兵甲,做迎战的准备。可赵小官家又对他什么都进行限制,下诏解散他招来的将士。甚至派出太监监军,架空李纲,使他的宣抚使徒具空名,没有了节制手下军队的权利。
最后,在李纲准备援助河阳之时,朝廷故意不给他充足的兵力,只给了一万二千人。这些人还是陆陆续续赶到战场,却又下令催促他尽快驰援河阳,还让监军的太监强迫李纲亲自出征。
李纲是个文官,根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且权力被架空,无法指挥军队。
结果,李纲所部被占有绝对优势的金军击败,三万主力被消灭殆尽。李纲在随他赴任的杜仲将军的拚死保护之下,仅以身免,从战场上脱身。
可怜杜仲将军、还有那些参与守卫京师的幕僚们,守汴京的功劳还没有被朝廷认可,什么封赏都没有,却因为赵桓的胡闹,白白的搭上一条性命,还落了一个“无能丧师”的名声。
河阳因粮尽援绝,不久被攻破,粘罕劝诱守将王禀投降。王禀宁死不降,直接回复:“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
王禀被金兵乱箭穿身而亡,其部属都战死城中。
赵小官家听到河阳失守的消息,立刻以李纲“专主战议,逡巡不前、丧地失师”为由,将李纲免职、夺其兵权,先贬斥建昌军看管。还没等他走到一半,赵桓随后又下旨意,将李纲转夔州安置,无赦旨不得回朝。
赵小官家赵桓保家卫国没本事,玩起忠臣来倒是本领不小,一着接着一着,硬是把李纲给折腾惨了。而且专一破坏他的名声,简直是想把他逼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好在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皇帝越是折腾李纲,百姓就越认为他是大大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