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473800000029

第29章 汉字中的“阴阳”养生之理

阴与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既是国学养生的思想基础,又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人体只有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健康运作,阴阳一旦失调,人体就会生病。其实,在汉字文化中,“阴”与“阳”同样与生命息息相关。

何谓“阴”“阳”

“阴”字,简体字部首为“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耳旁,对应其繁体字中的“阜(fù)”部。它是“阜”与“侌”共同组成的会意字,其音与“侌(yīn)”亦声。“阜”,当你把它逆时针旋转90°时,便会发现,原来是山的形状,这也是为什么“阜”部代表土山的意思,多与地形有关。“阴”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山之北,水之南”,因“山之北”很难被阳光照射到,故有阴暗、寒冷之意,也被泛指为不见阳光、北面,如“阴窗”等。

人体中的“阴”“阳”奥秘

在古代,人们用阴阳来解释生化万物,如地为阴,天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太阳每日有升落,故动为阳,静为阴;女主内属阴,男主外属阳;死人入土为安住“阴宅”,活人居地上住“阳宅”等。那么,“阴”与“阳”同我们人体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演化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经历了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完全水生的鱼类、水陆双居的两栖类(蟾蜍等)、彻底登陆的爬行类(蛇等),最终进化成鸟类和包括人在内的哺乳类。这也是一个由腹向下(向地)、背朝上(朝天),脚向地、头朝天的体位变换过程。于是,人体的腹部属阴,背部属阳;体内为阴,体表为阳;头部为阳、不怕冷,脚部为阴、需保暖。同时,“阴”“阳”的生殖器之意,可能是因为女性的主要生殖器都位于体腔内,为内藏,故属阴;而男性的主要生殖器都位于体腔外,为外露,故属阳。此外,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与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具有阴阳属性。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因五脏的功能相对六腑而言是以静为主,故属阴;六腑的功能相对五脏来说是以动为主,故属阳。

与此同时,经脉作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同样具有阴阳属性。古人根据天地阴阳的变换,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连接五脏六腑,并与这十二时辰一一对应。其中,与五脏相连的阴经有六条,包括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以及手厥阴心包经,分别对应丑时、寅时、巳时、午时、酉时、戌时;与六腑相连的阳经也有六条,包括手足少阳胆经、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别对应子时、卯时、辰时、未时、申时、亥时。

在这些阴经与阳经中,“阴”被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阳”被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这源自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黄帝内经》亦有所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见,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太阳,其次为阳明,再次为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有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所谓“开”,指释放与吸收;“阖”,有关闭、和合之意,指储存能量;“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

三阴

1太阴:“太”,古作“大”,也作“泰”,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加一点,本义为过于,表充足,故“太阴”指阴气最旺盛的时候,主三阴之表,故为“开”。在脏腑中,脾主运化,肺主气,但人体血的运化也需要以气为推动力,两者有吸收之功能,侧重运化水液。对应人体经脉,太阴肺经不足以肃降,无法疏布全身;太阴脾不足不足以运化中焦,因此,肺经和脾经为太阴经,居最内。

2少阴:“少”,古代表年纪轻或年轻人,故“少阴”指阴之初生,指阴气稍微小一点的时候,是阳刚刚转换成阴的时候,为三阴之中,是出入的枢纽,故为“枢”。在脏腑中,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藏精,两者为人体之动能,藏有形之能量,偏于枢血。对应人体经脉,如《黄帝内经》所言“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意思是足太阳膀胱经要想发挥固摄全身的作用,其力量的源泉就是少阴。

3厥阴:“厥”,通阙,乃古代宫殿、陵墓等的卫外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也指门观。由此本意我们可将“厥”理解为两处(所)的衔接转换之门,故“厥阴”为“阖”,好像内门的门扇,主将有形之能量转换成无形之能量,是阴气储存能量的阶段,指由阴向阳转化的时候。对应人体的经脉,主收敛,厥阴心包经收不住就心慌,厥阴肝经收不住就抖或晕。《黄帝内经》有言“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意思指厥阴储存的能量够多,少阳胆和三焦才能缓慢生发。

三阳

1阳明:“明”,本意指取日、月之光而表明亮。从字的组成我们会发现,“明”的左边为“日”,表阳,右边为“月”,表阴,从左到右,便是由阳转阴;在三阳之中,“阳明”藏无形之能量,是由阳向阴转化的时候。依《灵枢·根结》,阳明主阳经之里,故为“阖”。在人体经脉中,胃经和大肠经属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胃气不足则无津液供给脾和肺,阴无从而生,阴气不足四肢则痿软无力。

2太阳:“太”与“太阴”中的“太”同义,故“太阳”表阳气盛大之时候,在三阳中阳气最旺。依《灵枢·根结》,太阳主三阳之表,处于最外围,故为“开”。小肠主分泌,膀胱主津液,两者主释放,为“开”。对应人体经脉,手太阳小肠经气足了就能吸收,足太阳膀胱经气足了则能固摄全身。

3少阳:“少”同“少阴”之“少”,指初生之阳、未大之阳,为阴气刚刚转化成阳气之时,故阳气刚刚生发起来,不能被憋被堵。依《灵枢·根结》,少阳主三阳之中,属半表半里,为出入的枢纽,故为“枢”。胆一身之气的升降,三焦一身之气的出入,两者主将有形之能量转换成无形之能量,偏于枢气。对应人体经脉,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厥阴能量充足,它们才能缓慢生发。

“阴”“阳”平衡,养生之本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人体是阴与阳的抱合体,只有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身体才能健康运作,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我国名医华佗认为,人类的疾病一共可以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两种。

阳性病主要由热引起,而热气往往是通过人的上半部,如头部和脸部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往往表现出肢体舒张、肿胀,活动迟缓,筋骨不适等症状;这类病发病快,治愈的也快。因此,在夏天,人们要注意头部的凉爽,并保持清醒。不过,给头脑“降温”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以冷制热”,而是“以热制热”。在高温季节,运动劳作后头部易出汗,这时血管扩张,如果用冷水冲洗,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发作时会有头发晕、眼发黑、呕吐的现象,严重的可能会引起颅内大出血。因此,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多汗时,应采用及时擦汗促使皮肤透气,使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以科学地适应人体降温。

阴性病主要由寒引起,寒气主要从腿腰下部侵入人体,人在有寒邪的时候表现为肢体蜷缩、筋骨拘挛等;这类病发病慢,治愈也慢。防治阴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驱除体内寒气,注意保暖。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简单方法:

1按摩法

中医学认为,按摩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有效祛除寒气。适当地按摩可以驱除体内寒气,对阴性病起到很好的调理、治疗作用。具体方法是:每晚泡脚后,按摩脚心的涌泉穴五分钟,然后拍打两个小腿,直到微微发胀为止。

2泡脚法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3姜红茶食疗法

民间有“冬天一碗姜糖汤,祛风祛寒赛仙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的谚语,其实是很科学的。生姜性温,含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从而有效地治疗因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在五味中,生姜味辛。辛主散,故能发汗、祛风散寒。所以,在吃过生姜后,人都会有发热的感觉,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从毛孔渗出的汗液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它还能把病菌放出的毒素、人体内的寒气一同排出体外,故身体受了寒凉,吃些生姜能及时驱寒。

与此同时,红茶具有高效加温、强力杀菌的作用,生姜和红茶相结合,就成了祛寒除湿的姜红茶,而且冲泡时还可加点红糖和蜂蜜。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痔疮或其他忌辛辣病症的,可不放或少放姜,只喝放了红糖和蜂蜜的红茶,效果也不错。

做法是,将生姜磨成泥,放入预热好的茶杯里,然后把热红茶注入茶杯中,再加入红糖或蜂蜜即可。生姜、红糖、蜂蜜的量可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