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474000000034

第34章 辩论口才常识 (2)

12.机智折服,不卑不亢

机智折服法,就是面对难于争辩的问题随机应变,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向对方发难使其折服的一种方法。如:

书载,晋朝有个叫许允的书生,洞房花烛夜见新娘相貌平平,大为不悦。新娘问他何故?许允没好声气地说:“你知道好妻子是什么样的吗?”新娘不卑不亢地说:“孝顺老人,尊敬夫君,说话和气,做事利索,而且模样也不错。前几项我都能做到,只是模样是老天生成的,我就无法了。”许允听后仍然不高兴。新娘转问道:“相公,你是读书人。我问你,一个人应具有的好品德你有多少呢?”许允答:“我都具备”。新娘道:“好品德的第一条,就是看人要重德,你却只是以貌取人。既然第一条就不符要求,怎么能说都具备呢?”

许允被新娘的口才折服了,终于改变了对妻子的态度。

机智折服法,在辩论中运用时,要靠知识和头脑,才能机智地由答变问,折服对手。

13.风趣幽默,驳倒对手

风趣幽默法,是针对对手提出的不便正面辩驳的问题,用风趣幽默的回答来摆脱尴尬局面,以驳倒对手的一种方法,如:

女作家谌容访美期间,应邀到某大学演讲。美国朋友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她都给予坦率的答复。当有人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您同中共的感情不怎么样吧?”显然提这样的问题是别有用心的。

谌容风趣地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辩论中,使用风趣幽默法要看对手,注意分寸,寓答案于风趣幽默的话语中,以达到驳倒对手的目的。

14.比喻巧辩,贴切巧妙

比喻巧辩法,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巧妙施辩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位小姐爱好文学创作,写了一本很厚的小说寄给一位名编辑,可是书稿很快就被退了回来。小姐异常气愤,给这位编辑打电话质问:“编辑先生,你怎么没把我的书稿看完就把它枪毙了?为了考察你是否真的看过,在寄出前我把105页和106页粘在一起,当我查看退稿时,这两页仍然原封未动,你作何解释?”编辑回答道:“小姐,比方我吃一瓶水果罐头,尝了一口发现是坏的,难道我非得把它全部吃完才下结论吗?”

辩论中,遇到棘手的质问或难于正面回答的提问,就可用比喻巧辩法。使用此法须注意比喻的贴切性、易懂性、巧妙性,以及表意的明确性,才能使对方无话可说。

15.类比反驳,形象直观

类比反驳就是辩论的一方不直接驳斥对方的论题,而是寻找一个与该论题有关的事例,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推导出对方论题的荒谬。这种反驳形象直观,避免了抽象说理的枯燥,使辩论更有力有趣,如: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国外发表演讲时,有人问道:“共产党这么英明伟大,为什么就不能容纳一点点自由化的东西呢?”刘绍棠看了对方一眼,然后大声问道:“你们看我的身体怎么样?”听众见他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众口齐说:“很健康!”刘绍棠接着说:“谢谢!尽管我刘绍棠如此壮实,但是,要让我去吃苍蝇,我是决不干的!”

这种绝妙的辩驳,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16.避实击虚,立竿见影

避实击虚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辩论技法。当你已经掌握了论敌的部分情况,想通过攻击对方弱点再进一步扩大战果时,运用此法可使对方一触即溃。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抗性较强的法庭辩论或审讯罪犯。

刑警初审罪犯,是一场心理战,特别是在尚未完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进行突审,既是一种斗争,也是一种辩论。如果急于求成,直来直去,往往很难见效;而采用避实击虚之法,却容易敲开罪犯嘴巴,促使其交待事实真相。

某市刑警队长奉命侦破一起恶性杀人案,经过周密的调查,认定此案是两人所为,接着在某郊县抓获了一名有重大嫌疑的人犯。另一人是谁?他不肯交待。审问开始了。

警:“你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吗?”

犯:“是警察!”

警:“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吗?”

犯:“那我怎么知道?”

警:“我告诉你吧,我们是从××市两路口来的,两路口你去过了吧?”

犯:“我没去过。”

警:“那就不对了,我们查了那里一家旅馆,你前几天在那里住过。”

犯:“住过又怎样?”

警:“住过倒不怎样。只是那里前天发生了一起命案,你不会不知道吧?”

犯:“我不知道,也与我无关。”

警:“与你的关系可大啦!”

犯:“什么!”

警:“我们从现场找到了血衣,你家里人看过,认出是你穿走的。你想不想看一看?”

犯:“不不,不看了。”

警:“看来你是个爽快人。既然这样,你大概该说出什么了吧?”

犯:“那个司机被杀我是在场,你们总不能就说是我杀的!”

警:“那汽车上有你的指纹,你推得了吗?”

犯:“反正不是我亲手杀的。”

警:“我们知道不是你一个干的,不说出同伙只好由你一人顶罪了。”

犯:“我说……是他下的手,我只帮了忙。”

警:“那人是谁?”

犯:“是我表哥。”

刑警队长就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旁敲侧击,话中有话使罪犯的防线彻底崩溃了,不得不如实交待了这起命案的经过。

17.反诘进攻,出其不意

反诘进攻,是辩论的基本语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辞学上的反问在辩论中的运用。所谓反诘,就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用否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或者是用肯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反诘进攻,往往能比正面提问更有力量,更能表达爱憎之情,更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作用。很多时候,还可以用反诘转守为攻,造成心理上的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置对方于被动的地位。

反诘进攻的具体表现形式很

多,下面从不同角度介绍几种。

A肯定式反诘

就是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决赛时,正方同学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辩论比赛的中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这段话就是以反问的方式,肯定了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的观点。

B否定式反诘

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

在“文革”中,一些人企图诋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借以批判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辞严地反问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致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出来的?”

18.放大法辩论技巧

放大法是引申归谬法的发挥。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归谬,而且按照荒谬的逻辑,推而广之。对论敌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

扩大法就是利用反对派论点中隐含的前提,加以扩大,推出明显荒唐的结论,却又符合对方的逻辑,使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19.无中生有法辩论技巧

这种方法总体说来,主要是利用对方的观点,使其向着条件外的绝对方向发展,将问题绝对化,或者故意曲解对方言论中的某些概念,人为地“凝炼”出明显错误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来,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这种技巧往往是在对方的观点正确或基本正确,从正面反驳可能性不大时,有意首先承认其观点,然后举出一项反例来“证明”之,这个“反例”就是其观点绝对化了以后的产物,通过一个绝对化的错误,证明其观点的“错误性”。比如某次主题为“重奖奥运冠军是合理的”辩论赛,正方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了如下论述:

“体育作为人类一项广泛开展的活动,必须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

这个推论实际上应该说是成立的。但如果肯定这个推论,“重奖奥运冠军”这种精神与物质结合的做法也就有了理论基础。反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的。

所以,反方就从这个推论出发,有意加以“歪曲”,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从而引起了观众热烈的反应,打乱了正方的战略计划。他们是这样反驳的:

“那么是不是应该把奥林匹克旗帜上那五个象征着五大洲的圆环中间都加上五个方孔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正方的观点呢?”

这句反驳其实是无中生有,是对正方所要论证的观点的有意扭曲,但是,由于应用得法,简洁有力而又幽默诙谐,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引向未来法辩论技巧

在现实和历史无法置辩时,可以将思绪引向未来,以发展的观点立论,给予针锋相对的反驳。这种反驳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的,预见是新的思想和观念的产物。预见时在思维中出现了由因果联系构成的事物发展环链的模式,同时还从人们过去在因果联系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找到了它的规律性。可以利用一环又一环的模式化的环链,预计出最后一环出现的论断,反击论敌。

实验物理大师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中作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实验刚结束,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责问法拉第:“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请问,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在这里,法拉第把科学比做初生的婴儿,借此说明,科学正像婴儿必然要成长为前程无量的成年人一样将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来法。

21.紧追法辩论技巧

这是一种对付辩论对手纰漏的非常常见的方法。当辩手的纰漏被我方发现,就该反击,一路穷追猛打下去,一方面把没有能引起观众广泛注意的漏洞明显化,使人们都注意到对手的错误;另一方面使其在既不能承认其错误,又无法回避事实的情况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这种方法的技巧并不是很复杂,问题主要在于要对对手的差错有绝对的把握,确信不会是有心设计的骗局,然后充满自信地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来,利用已经占到的先机,直捣黄龙。

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赛上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争夺冠军,

辩题为“人类的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反方台湾大学,在论证其观点时出具了一个数字:“全世界每一天要发生12场战争。”这个数字显然是不准确的。南京大学立刻抓住漏洞,不但当即予以指出,在之后的辩论中也反复提及台湾大学这个不准确的数据,紧逼不舍,造成了台大的被动。

在北大首届辩论赛中,国政系与历史系就“仓禀实而知礼节”展开辩论。正方历史系队在论证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出:“在德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产生了巴赫、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伟大的音乐家……”

反方国政系立刻抓住正方论据中出现的“贝多芬”的名字,发起反击:“正方错了,贝多芬恰恰是在贫困交迫的情况下才写出《命运交响曲》这样辉煌的作品的!”

正方错上加错“那他也必须在吃饱饭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作呀!”

反方步步紧逼“那么请问贝多芬是在哪一顿吃饱了之后才写出《命运交响曲》的?”

以上五种方法仅仅是“以逸待劳——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实战中总结更多更有力的方法来。

22.偷梁换柱法辩论技巧

“偷梁换柱”是采用一个与原论题有直接必然联系而又不同于原论题的新命题来代换旧有的论题,从全新的角度出击,力图克敌制胜。新采用的命题应该满足下列条件:有A(旧命题)必然导出B(新命题),B是A的结果。证明了前提,则结果成立;证明了结果,前提存在成立。由此及彼,通过论证有利于我方的论断的成立来证明旧有命题(与我方采纳的新论断有必然联系)成立。实际上就是利用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而“导出”原因也是正确的(逻辑未必正确,但在辩论中常常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