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对北京的影响有多大:体育经济
《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家非奥运赞助商借奥运打“擦边球”的经典案例: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而令AB万万没想到的是,盐湖城当地的一家酿酒小卒仅仅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字样,就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削弱了AB公司的真金营销效果。
雪花啤酒作为非奥运赞助商,其广告也像盐湖城那个小卒一样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针对对手的“北京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广告,雪花啤酒“依葫芦画瓢”,提出了自己是“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之概念,并且在标板的形式上,完全以奥运赞助商对奥运会徽的运用为模板,把“啤酒爱好者”做成徽章的样式,与其品牌的LOGO分列在画面两侧。
至于Google就更妙了。它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可只要这些重大赛事一举行,Google就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大打赛事的“擦边球”。如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让标识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Google就让标识上出现滑雪的卡通人。就这么一个毫无科技含量和金钱成本的创意,在让无数网民误认Google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为Google省了一大笔赞助费。可谓一举两得!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
体育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体育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体育比赛门票收入、体育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间接经济效益。体育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体育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
体育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新产业的巨大魅力。在美国,体育产业已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三位,年产值20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石化等产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迅猛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体育经济是伴随着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体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国际足联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工业等等。
步入21世纪,体育经济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体育经济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体育经济的广阔发展前景,已引起国内许多省市的高度关注,一些省份已明确表示视体育产业为经济新增长点,一家战略咨询机构评论说,体育产业将同旅游业、影视业和网络业一起,成为21世纪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
喧嚣的“十一黄金周”背后:假日经济
据北京市旅游局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总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27%。
据统计,黄金周7天北京市共接待外地旅游者235万人,比2007年同期增长22%;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370万人次,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人数1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人数达到802万人次,同比增长35%。
统计结果显示,故宫、天坛、长城等传统旅游景区仍然是来京游客的必到之处,十一长假游客量剧增,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故宫接待游客62.5万人,创下最高日接待量13.58万人的纪录。另外,天坛接待31.4万人,同比增长89%;八达岭长城接待39.6万人,同比增长58%。
黄金周期间,北京市餐饮销售大幅增长。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37家餐饮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节日7天营业额累计达到1.1494亿元,同比增长53.6%。特别是一些老字号企业和特色餐饮受到青睐,最为突出的是婚宴火爆,华天集团节日七天包桌总数达到7000多桌,包桌数量同比上升超过30%。
在住宿方面,北京市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63%;社会旅馆平均出租率70%,远郊区酒店平均出租率43%。均远远高于平时水平。
北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1.4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在9月29日,当天公共电汽车最高客运量达到1474.98万人次,地铁最高客运量达到445.82万人次。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 物流和资金流。从时间上来讲,集中在双休日与几个个节日高峰。
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假日经济是一种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
第三,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
第四,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生活档次的提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经济
近年来全国报名参加考研的人数皆过百万,而每年录取只有三十几万,平均最多录取1/3,某些热门专业达到四五十比一。激烈的竞争,也催热了考研经济。
想要考试,自然就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仅是购买考试大纲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被考生们称为“考研红宝书”的指定辅导教材,其中仅一门就需要40元左右。而历年考试题目的汇总与解析对于考生而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种针对考研复习的配套教材,这些书动辄都在40-50元一本,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辅导教材品牌有“文登学校”、“恩波”、“黑博士”、“新东方”等,算起来这些教材的花费绝不可能少于300元。但随着考试的临近,各种预测试卷和内参资料也会遍布于考研书市,每本的售价大都在20-30元一份。
一般而言,一个季度的考研辅导班学费大约在600元左右,有些所谓历史上押题准确率极高的辅导班可以将收费标准提高到800元以上。很多同学上了春季辅导班、暑假辅导班、秋季辅导班,三轮课程下来就是接近2000元的花费。而在12月、1月这样接近最后考试的阶段,还会有各种强化班和冲刺班,每个班的学费也大都在200元以上。而各路所谓的考研辅导、押题名师也往往成为这些辅导班吸引学生们参加的最大卖点。
此外,考研期间学生在营养、饮食、租房等各方面都有不少的经济付出,考研经济真是越来越热。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经济类型,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试经济”日趋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亮点。对于“考试经济”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考试的种类繁多,除了高考、考研等重大的入学考试之外,各种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以国家人事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举行的各类考试为代表,几乎涉及各类职业。有关统计显示:在当代中国,普通人一生要经历上千次的考试,贯穿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但是,目前我国考试经济依托的途径只有闭卷考试一种,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考试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不利于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
伴随着考试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对各类考试的相关投入也急剧增加,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带动了考试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考试经济从报考开始,到成绩公布结束,中间经历教材购买、辅导培训、考试工具配备、考前准备、考试期间消费、成绩查询定制等诸多环节,创造出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涵括图书、文具、餐饮、社会办学等各个行业。由于我国的考试由政府主导,具有绝对的垄断性,但考试经济的各个环节的定价已经放活,实现了市场定价,市场主体受利益驱动导致了考试支出的刚性增长。
有需求,就有供给,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但是,目前我国的考试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收费考试中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黑洞;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盗版教材充斥市场,严重侵害考生权益,导致考试市场呈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考试经济”的高回报率让一些商家不惜大肆发布虚假广告或提供伪劣产品,通过侵犯知识产权,形成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损害合法经营者的信誉和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本该担当市场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职能缺位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考试经济的不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