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474600000065

第65章 影响决策的筹码:信息经济学(2)

从郑堂烧画,看信息的不对称性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郑堂的秀才,他开了个一个字画店,生意还算兴隆。

某天,有个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韩熙载夜宴图》来押当。郑堂初看之下,非常高兴,认为此画是真品,当场付给对方8000两银子。龚智远也答应到期愿还15000两。

谁知,过了赎抵的日期,也不见龚智远来赎画。郑堂发觉上当,再细看那画,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幅赝品。郑堂被骗8000两银子的事,一夜间传遍全城。

大家都以为郑堂吃了亏,会在家里生闷气。谁知郑堂竟办起酒席,大宴宾客。酒过三巡,郑堂向人们赌咒发誓,日后绝不收假画。然后,将龚智远的那幅假画扔入火炉。

不料第二天,龚智远就上门来取画,还解释说是有事误了期限。郑堂说:“只误了三天,无妨。但需加利息,共计本息15240两银子。”龚智远早已得知烧画一事,爽快地答应下来。没想到,郑堂却从内室中取出一幅画来,龚智远打开一看,正是自己的那幅假画。无奈之下,只能交付银两。

原来,郑堂在宴席上烧的画,是仿造的。为了让龚智远就范,故意设宴毁画,让龚智远主动送来本息。

郑堂怒烧假画,引出骗子,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应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一开始,骗子用假画骗了郑堂8000两银子。在这场交易中,骗子占有信息优势。真相暴露后,郑堂为了引出骗子,当众烧掉了另外一幅仿品,这一次,他传递给骗子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于是,第二场交易便出现了。当骗子来赎画,郑堂拿出原画,不但将被骗子骗走的钱拿回,还得到了应有的利息。

聪明的郑堂,狠狠地惩治了可恶的骗子。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体现出来的玄妙效果,让人大长见识。实际上,作为一场交易的双方主体,没人会完全占有市场信息,但总是会有一方相对于另外一方更有利。这时,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完全信息假设,即假设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对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不是这么回事。

比如超市经常进行的打折营销,古往今来,商家皆谋三分利!10元钱进货的商品8元钱卖,是不会有的事情?实际上,商店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打折销售。我们能够注意到的是,只有部分商品如此打折,并且是轮流打折。

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者掌握的商品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买的没有卖的精”。以不完全信息为出发点,会让我们在市场交易中陷入困境。要想摆脱困境,需要我们对信息有更深入细致的把握。当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时,我们的经济利益才会免遭损失。

信息是影响决策的筹码

有个做古董生意的人,他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很喜爱这只猫,要从主人手里买下。古董商出了很大的价钱买了猫,然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儿送给我吧。”结果,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古董商万万没想到,猫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认为对方不知道”的错误大赚了一笔,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谁都不是全知全觉,那么怎么办?首先,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尽可能掌握有关信息。人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你将来用得着的“信息库”。

华尔街历史上最富有的女人——海蒂·格林是一个典型的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她曾为遗失了一张几分钱的邮票而疯狂地寻找数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她的财富所产生的利息足够同时代的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一年。

为了财富,她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掉所有的亲情和友谊。无疑,在她身上有许多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资本市场中出色的投资者。她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决定任何投资前,我会努力去寻找有关这项投资的任何一点信息。赚钱其实没有多大的窍门,你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要节俭,要精明,还要持之以恒。”

海蒂·格林告诉我们:我们并不一定知道未来将会面对什么问题,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正确决策的可能就越大。在人生博弈的平台上,你掌握的信息的优劣和多寡,决定了你的胜算。

信息实际上也是知识,拥有某方面信息就是拥有某方面知识。比如,你拥有一条信息是甲商场货品比乙商场货品便宜,就相当于你拥有“知道在甲商场买东西更便宜”的知识。有了知道,行为就不会盲目,这一点在商业争斗、军事战争、政治角逐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说明掌握足够的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的掌握程度,足以影响决策的正确与否。当手中的信息越多,决策就越容易作出,也更加准确。

信息不对称的辩证思考

农村中大多数人都是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农村的婚姻择偶过程中,女性由于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婚姻关系确定之前,作为人力资本的供应方,她会想方设法地要求信息完全对称,会尽力找寻信息传递的渠道来了解男方。但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即介绍人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其作用不可小觑。但众所周知,中国有句古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何况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图,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只能片面了解,要识“庐山真面目”,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但是可以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结合的夫妻,很多结婚后的感情基础坚如磐石,不能不说是很奇怪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事人双方并不完全了解。每一方的信息都分为双方皆知或容易得到的公开信息,以及只有各方自己知道、对方花大代价才能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的私人信息。当双方只知道对方的公开信息,不完全知道私人信息时,就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引起信息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可能性。

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将使行政权力失去监督,滋生政府腐败;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机会主义行为;劳动力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会使雇主和求职者受到侵害;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诚信丧失的根源……所以,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经济学的热门话题。

不过,信息不对称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比如国防机密,所有信息都公之于众,反倒会妨害国家安全。夫妻双方信息完全对称,各自连自己的一点隐私都没有,生活往往并不幸福。距离产生美,糊里糊涂的爱,也许更能幸福一点。其实仔细想想,信息太对称,这世界反倒无趣了。在信息化的今天,还是给各方留一点私人空间为好。

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实现信息完全对称。当然,也并不是说,信息不对称就好得不得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努力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比如,政府行为要尽可能公开化,要买二手车还需要请专家鉴定等。

只要我们收集对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减少信息不对称就是理性的。或者说,寻找更多信息增加的成本小于由此增加的利益,寻找更多信息就是理性的。绝对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我们追求次优化或较完美的状态,是我们认同不对称信息的重要原因。

从所罗门王判案看信息甄别

《列王纪上》所罗门王判案的故事:

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双方都声称自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僵持不下。在那个没有亲子鉴定、DNA检测的时代,不可能用科技手段证明事实的真相。主持调解的所罗门王下令手下拿把刀来,告诉她们,将孩子一斩两半,两人各得一半。这时一位母亲的反应是“我得不到孩子,她也别想得到,斩就斩”,另一位母亲则哀求道“王啊,求你不要斩孩子,我把孩子让给她好了”,所罗门王此时已经知道心疼孩子的是真正的母亲,就把这个孩子判给了她。

所罗门王判案是一次典型的信息甄别案例。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纷繁的信息,甄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信息甄别是市场交易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了减弱非对称信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能够区别不同类型的交易对象,而提出的一种交易方法。

在所罗门判案的例子中,其实所罗门王并没有将孩子劈为两半,而是发出“将孩子劈为两半”的信号来甄别谁才是孩子的母亲。在我们经济生活中,信息发送与信息甄别是比较常见的。

市场中的卖方,如果手中的商品有可能不为顾客所熟悉,但是商品质量确实比较高,他就会主动将商品信息向买方传递,让买方了解商品的信息。我们在市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卖西瓜的小贩,会问你要不要给你挑好的西瓜切个三角形口子,如果不是鲜红的瓜瓤就不要你的钱了,这就是信号发送。

市场中的买方,因为怕自己得不到商品的真实信息而吃亏,面对纷繁的信息来源,买方必须运用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来做决策。比如你要买一件羽绒服,就要想方设法知道里面究竟是鸡毛还是鸭绒。

为了降低信息甄别的成本,买方往往会要求卖方提供有关私人信息的可靠证据。当你买一件较贵重的物品时,对实际价值与价格不能鉴别,正在犹豫要不要买,老板有可能将他进货的发票在你面前晃一下,以表示这样的价格他只赚点毛利。当你真的看到发票上的价格时,你便坚定了买的决心。

一般来说,甄别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信息来源途径判别。第一手信息资料是相对可靠的,如果是道听途说,可靠程度就会降低。

2.不盲目相信自己已获取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以及原有的经验来判断,不对获取的信息轻易下结论。

3.多渠道获取信息。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广泛的信息量有助于自己作出理性的决策。

4.向权威机构核实。比如自己不能对市场上的高仿真钞票进行鉴别,应该向银行或其他部门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