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475700000031

第31章 知足常乐,“满足”即能圆满

【大师开示】

人生不一定要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满足”即能圆满。

欲望过多,不加节制,人的心便会发生病态的畸变。少一些欲望,就少一些殚精竭虑,满足感油然而生,还能有什么烦恼。

一个人学佛的目的就在于内心的清静,如果一个人反而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那这个人永远也学不成佛。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就是佛所说的众生颠倒吧。

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来过!”

赵州和尚便对他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没有。”

赵州和尚也对他说:“吃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赵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赵州和尚就对他说:“走,吃茶去!”

不要想太多,人生如果能够达到佛境界,就是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了,“吃茶去”多么亲切自然。其实生活就是一次次的“吃茶去”,思考得太复杂,追求的太豪华,烦恼也就越多,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让自己富足快乐,生活就会圆满。福缘错过容易,来之却是不易的。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毋虑,吾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禅师所住的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薰得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懒瓒禅师边说着边拿起滚烫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拿了两块石头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界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皇帝。德宗听后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内能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禅师活在世上,得了什么便要什么,能享受什么就享受什么。皇帝的一道圣旨,对他来说远不及眼前地瓜的福缘深厚。和尚不求太多,只求吃饱喝足,修行佛法,哪管得了繁琐俗世呢?

人生欲壑难填,来之不易的福缘让我们懂得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少一些奢望,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常乐,就能让心灵保持一种从容而优裕的境界。幸福既来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暂的。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爱惜,最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便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