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476000000049

第49章 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3)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职场中的“金饭碗”——不可替代性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他很讨卫灵公的喜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可是京城离家甚远,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卫国的法令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受断足之刑。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蜜桃,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灵公。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真是对我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弥子瑕前后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已经成为可替代的人了。这其实涉及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替代性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我们知道,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其本身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一个成员在组织中能占多大份额,取决于他在这个组织里的重要性,即其替代性的大小。

在组织中,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替代,那么他本身的价值是不高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他就必须比别人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比如很多企业都非常努力企业研发人员的待遇,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被其他企业重金挖走,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些人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人。不像普通员工,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普通员工的替代品多,因而普通员工的工资与技术层、管理层差距很大。所以,那些著名企业CEO的年薪动辄几百万,而普通员工的年薪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

不要觉得不公平,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得与他们同样的待遇,你就要先让自己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当今竞争激烈职场中,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危机,裁员成了压缩成本抵御寒冬的最后武器,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后患的漫延,就业市场出现“人才”严重过剩的现象。这两方面的残酷现实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找工作的人四处碰壁,有工作的人危机四伏。就业危机已经来临,只有那些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的人,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裁员正在进行,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员工才不会被裁掉,才能升职加薪与公司一起成长。

【知识链接】替代性市场法

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

工作之前先算一笔账——择业与跳槽

临近年终,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许娜又开始考虑跳槽的事了。说起来,许娜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名牌大学财经系毕业,英语六级,口语不错,靓丽的外表。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人才网的招聘信息,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许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要慎之又慎,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一旦发现当初择业出现失误时,人们往往便会转而“跳槽”。

跳槽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也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频繁跳槽的人,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跳来跳去成“跳蚤”,在跳槽之前,自己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呢?

现在,我们帮上述故事中的许娜算一笔经济账,没准她就会重新考虑跳槽的问题了。对于一般人来讲,跳槽的成本与收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是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想跳槽成功,就要花费时间搜集并分析招聘信息,对市场上的招聘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中,跳槽者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还要承担等待、焦虑、忧虑等心理压力。当信息不明朗时,还会为如何抉择而感到痛苦。

第二是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意味着你放弃本有的薪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得的潜在薪资、福利等待遇。假如你本有的月薪是5000元,加上奖金、补贴和保险等,可能近8000元。如果你不能在辞职的当月找到工作,那么这8000元即是你跳槽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环境里工作,获得的报酬不仅是货币工资,还包括学习锻炼的机会和人脉关系。人脉就是你的资源,和钱脉,它同时也是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活期存折。

第四是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往往很难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尽管在职务或薪资上可能比原来高,但新的单位需要重新对你的人品和工作能力有一段时间的考验。

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的朋友没有想到企业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自己的离职将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他们更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事业发展做出铺垫。放弃一次事业机会,或许觉得自己还年轻,或许会认为还能有更好的机会。实际上,随意跳槽,不仅对企业是损失,对个人同样是很大的损失。

虽然跳槽有机会成本,但并不是反对跳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跳槽可能会产生的机会成本,只是提醒职场人士在跳槽之前要通盘考虑和分析,让自己的职业变动决策更加理性、科学和正确,把成本搞清楚了再作决策也不迟。

【知识链接】人力资本

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好羊离不开狼——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特别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对离开大海后的环境极不适应。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过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口感很差,价格就会便宜很多——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很多倍。

为了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们想尽了办法。后来一位渔民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方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鱼槽中。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港口。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压力效应。很多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加有助于挖掘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比如运动员每到参加比赛,一定要将自己调整到感到适度的压力,让自己兴奋,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如果他不紧张、没压力感,则不利于出成绩。适度的压力对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资源,是有正面意义的。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职业倦怠作为职场上一种常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已经成为许多人职业发展的障碍。如何避免陷入职业倦怠危机,让自己始终保持激情,在工作持续积极起来,这需要为自己引入“鲶鱼效应”。

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人员长期固定,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对以企业而言,将“鲶鱼”加入进来,就会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挤掉。这样一来,企业就能焕发出旺盛活力。

同样,如果一个人长期呆在一种工作环境中从事同样的工作,就容易厌倦、疲惰,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对个人的成长而言,将“鲶鱼”加入进来,就会使自己产生竞争感,从而促进自己的职业能力成长和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就容易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为自己引入鲶鱼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树立职业学习榜样,在工作环境中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存在,适度保持职场压力。

【知识链接】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后来的心理学家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内卷化效应

多年前,一位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曾听到过一种令人深思的“重复”现象。这名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形象地为“内卷化”现象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过改进。如今,内卷化效应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内卷化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在偏远农村,虽然已经改革开放30年,但当地的农民仍然过的仍然是“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养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从此停滞不前。

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陷入内卷化泥沼的人:老张当了一辈子干事,眼看着身边的人都一个一个升迁了,自己眼看到了退休的年龄,心里酸溜溜的难受;作家李米,二十出头就以一个短篇获得了全国性大奖,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不再有影响的东西问世,眼看和他同时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国知名作家……

人为什么会陷入内卷化的泥沼?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在于其精神。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