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要教育孩子看待事物时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应一味地悲观失望,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他,解决他心中的困惑,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轻装前进,保持乐观。当他不高兴时,可以帮助他尽量忘记不愉快的事,微笑面对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所以也要允许孩子生气,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允许他为了发泄情绪而哭一会儿,而不能意味一味地要求孩子时时保持快乐的心情。”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一起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去同学家、邻居家玩等。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其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游玩中获得乐趣。”
“要相信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
“有些孩子很固执,不肯轻易表达或者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时,父母应想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拿出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图书,把他的小伙伴请到家中与其一起玩;或带孩子去动物园、郊外散步。这些新颖、强烈的刺激无疑会分散孩子的注意,使其在获得新的乐趣的同时,自然忘掉过去的不愉快。”
“培养乐观情绪的7点智慧: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努力发现积极因素;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4)既不要被困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都要坚持必胜的信念;6)多接近乐观的人,接受正面的影响;7)悲观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克服。”
……
奶奶离开了我们
奶奶生病去世了,火火接连哭了好几天,眼睛都是肿的,在学校的表现自然也受到了影响。火火妈看着儿子,又难过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调解孩子的情绪。毕竟,从火火出生到现在,他还从来没有经历过与亲人的生死之离。
有朋友给火火妈出主意:“就对孩子说,奶奶睡着了呗!孩子这么小,哄哄他就好了,慢慢地也就忘记了。”
“七岁的孩子,又不是两三岁,欺瞒是没有作用的。”火火妈否定了朋友的建议,可是应该如何去做,她还是无从下手,只好打电话去请求张老师的帮助。
“火火最近的情绪波动确实很大,好几次上课都趴在桌子上,没有一点精神。我正准备和他聊聊呢。”张老师说。
“我们家长能怎么做呢?”火火妈急切地问。
张老师叫火火妈稍等片刻,去整理一些之前搜集过的资料和有此经历的家长的开导心得,用邮件发给她。
【家长备课】教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张老师的邮件内容——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对于“死”都有不同的理解。3岁之前,孩子对于死亡,表现为一种分离的焦虑,他不懂得死亡的意义,而3~7岁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则是躺下不动、不呼吸,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和这个年龄段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不能像对小孩子那样用“他走了”、“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之类模糊的回答来敷衍,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物体是永远存在的,离开了还会回来,不会主动地意识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是完全的消失,所以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更加焦虑,增加留恋感,期待着死去的人还能回来。
当与孩子不得不谈到死亡的问题时,家长最好是如实回答,告诉他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会面临的一种自然状态,是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死了的人不能复生;死亡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停止,平静地描述死亡的状态,如心跳停止、不会呼吸、不会说话走路、样子像睡着了,不会再醒过来等等;死亡会因为年老、生病或意外引起。如果孩子还是不能接受的话,家长不妨带孩子去看看自然界的花谢花开,借以给他讲讲生命的意义。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特殊的问题,如果孩子问道:“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时,如果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
推荐两本适合此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关于死亡的绘本读物——《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和《獾的礼物》,可以给孩子读一读,希望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火火妈立即去书店买来了其中的一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绘本讲述了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面对爷爷的死亡,布鲁诺经历了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给火火念读完的那天晚上,火火妈发现入睡后那种安详的姿态又回到了儿子的脸上……
69变成了89
这天,火火妈发现儿子用红笔仔细地在语文随堂测验卷子的分数上描画着,不由得奇怪的凑上前去看了看,竟然发现小家伙在“96”的“6”上涂上了好几笔,像一个“8”。
火火抬头神神秘秘地告诉她:“我们班的苏蒙蒙今天被张老师请家长了,她偷偷摸摸地改分了,把69改成了89。”
“哦?你觉得她为什么这么做?”
“她没考好,觉得丢脸了,怕同学看不起她,也怕爸爸妈妈骂她,所以才改的。”
“那结果呢?”
“被张老师发现了,就把她妈妈叫来了。”
“你觉得她这么做对吗?”
“不对,她不诚实。妈妈,我刚才就是改着玩的,我才不会像她那样还成绩呢!”
“这就对了,儿子。考试是检验自己学习成绩的手段,要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成绩,考得不好说明你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只要以后再努力一定就好了。老师和同学看到你认真努力,就不会看不起你。可是如果为了怕别人笑,为了面子而做出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就是不对的了,知道了吗?”
“嗯,以前老师讲过,像苏蒙蒙这样的就是虚荣心,不是好孩子的行为!”
【家长备课】让孩子远离虚荣的侵蚀
火火妈曾经在书上看到过,小学生的虚荣心往往是由嫉妒、攀比、好胜、自尊心过强等因素引发,而且有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也有是由于家人的言传身教导致的。有虚荣心理的孩子,其内心深处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虚等心理缺陷,虚荣的表面行为只是一种补偿手段,以掩饰其内心的缺陷。具体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虚荣心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攀比(很在意老师、家人或别人对他的表扬或赞美;经常与人作比较,如衣服、书包、笔、成绩等)、说谎(如为了满足玩遥控车的虚荣心,骗父母学校要钱交什么费用,然后拿骗到的钱去买遥控车)、自夸炫耀(对自身的外表、学识、家人的地位或自己的成绩表现出妄自尊大,经常将其挂在嘴边并加以宣扬,炫耀自己家庭富裕等)、作弊(为了取得一个让家人满意或者让别人羡慕的成绩而选择考试作弊)或是嫉妒(对比自己强的人就表现出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等行为),甚至还会出现偷窃、行骗等更为严重的错误行为。
想了想,火火妈在博客日记里写道——
荣誉感是人追求名誉、声望的一种情绪体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有多个层次的需要,荣誉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而虚荣心则是对荣誉感的扭曲,是荣誉感不正常的发展。虚荣心对孩子的危害极大,对于小学生的虚荣心理,家长重在疏导,硬逼和强压除了使孩子的心理问题更糟糕之外,别无是处。当发现孩子有虚荣心理时,首先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心理疏导成败的关键元素。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诱导孩子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尊心,克服虚荣。再有,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积极帮助孩子树立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可以从名人的传记、名人名言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进取的英雄人物、社会名人、学术有为的人中选取榜样,或就地取材,从本校甚至从本班,找出典型,鼓励孩子向这些典型的同学学习,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吃亏也是一种福
火火妈在论坛里看到了一位家长的求助帖——
小时候,爸爸妈妈教育我时常说吃亏是福,不懂得吃亏的人早晚要真吃亏;长大以后,老师也说过吃亏是福;到了单位,上级领导培训时也讲吃亏是福。讲得我耳朵快长茧子了,也没觉得吃亏带来了什么福。
等到自己有了女儿,遇事只要觉得女儿吃亏了,就会亲自出马替她找回来,同时还时不时当着孩子的面宣扬,就是不能被人欺负,吃了亏不言语,那人家还不天天欺负你呀!咱不欺负人,但也绝对不被人欺。
就在这种环境下,女儿渐渐长大,她四五岁时,我就发现孩子变得很霸道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街坊邻居的小孩,都被她欺负遍了,每次她闯了祸回家,我都会严厉地批评她,还要去给人家赔礼道歉。可是,不管我怎么教育也没用,过几天她又欺负人了,屡教不改,上了小学之后更甚,在班里因为霸道所以人缘特别不好,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亲近,为这老师也没少请家长。难道我当初的坚持,真的错了吗?请大家帮帮我。
火火妈想,自己也曾对儿子说过类似“吃亏是福”之类的话,并且她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儿子在班里一直很吃得开,老师也很喜欢他。看着眼前这位妈妈的牢骚,火火妈不禁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一篇家长日记——
儿子小时候性格非常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他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他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像他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很聪明的生存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