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投出去的成本,泼出去的水
【经济学释义】
沉没成本主要是指厂商花在机器、厂房等生产要素上的固定成本。从固定生产要素的无形损耗程度看,这些固定要素会因技术进步或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引起贬值,从而产生无法补偿的损失。简单来说,沉没成本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与读者侃经济】
某企业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皮。企业领导的起初用意是投资30万元办一座生产豆奶的食品加工厂。结果一生产就亏损,很不景气。如果就此打住,这30万元对于企业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企业的领导很不甘心,不愿让这笔钱就此打了水漂,于是又投资70万从德国引进全套的进口设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效益。结果还是一个字:赔。此时如果放弃这家工厂,将其折价处理,应该说损失还可以承受。但是领导的思维却是这样的:已经投入了100万,如果放弃损失太大,不如继续在这块地皮上投入,以期扭亏为盈,于是又做出决策:投入300万,在这里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基地已经成为侵蚀公司利润的“无底洞”。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一旦沉没,就不再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具有无关性,即不管企业如何对之作出决策,都难以改变。所以应对“沉没成本”,最合理的方法就是管理者在继续作出各种决策时,不再考虑沉没成本。当然,话说回来,一个企业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力减少沉没成本,这需要企业首先要努力避免失误的决策,能从企业、市场的诸多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当中,投资决策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出现,则需要避免将错就错,一错到底,这才是真正考验管理水准的时候。另外通过合资或契约,采用非市场的管理结构等,对减少沉没成本都是十分有利的。
沉没成本不仅对于企业,对于个人来说也很常见。在这里需要指出,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比如,一台新买的电脑价值6000块钱,可是新鲜劲儿还没有过去,一种升级款式的电脑(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更新换代)价钱才5000元,而且还打出广告,说原来的那款用6000元买的电脑“再加2000元就可更换一台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为原来的电脑付出的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变成“沉没成本”,除非你用这台电脑创造效益,收回部分投资。除此之外还有二手车市场,一辆新车在使用几个月后准备卖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车况当然不会有多少损耗,但是价格却不可能再回到原价。这时候,原价和现在卖价的差额就是沉没成本。并且,如果不能及时出手,时间越长,这个沉没成本就会越大。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做法都是不再理会沉没成本,这也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建议。因为不管沉没的是什么,又有多少,对未来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彻底放弃那些沉没的东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是智慧的体现。
贴现率——利润会缩水
【经济学释义】
我们把未来某一年的货币转变为现在货币的价值称为贴现。在影响一笔货币价值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之和为名义利率,所以我们常用名义利率来进行贴现。
【与读者侃经济】
现在的1元钱和未来的1元钱哪个更值钱?经济学中有一个资本的时间价值的概念,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等量货币在不同时点上,其价值也是不相等的。一般来说,今天的1元钱要比将来的1元钱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在分析经营成本时,就不能不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
小王6年前投资100万元办了一个工厂,但今年企业停产关闭了。在这6年时间里,企业每年的总收益是20万元,6年共收益120万元。这样算下来,总成本为100万元,总收益为120万元,利润为2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0%。
这种算法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说这种算法不正确,是因为总收益、总投资、利润都是用货币计算的,而现在的20万元钱与未来的20万元钱的实际价值并不相同,也就是说20万元钱的实际购买力并不相同。
比如经济中会发生通货膨胀,比如通货膨胀率是10%,这种情况下,现在1元钱的购买力在一年以后就会贬值10%,即现在的1元钱在一年以后买不到同样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没有通货膨胀,我们将1元钱存入银行,如果利率是10%,一年后就成为了1.1元,显然这1元钱在一年后已经不只1元了。
假设名义利率为r,某一年的货币量为Mn,货币的现值为M0,n代表第n年。贴现的公式如下:
M0=Mn/(1+r)n
例如,未来一年后的货币量为110万,名义利率为10%,这笔钱的现值为:
M0=110万/(1+10%)=100万
这就是说,当名义利率为10%时,一年后110万元的现值是100万元,或者说一年后110万元的实际价值在今年是100万元。
在确定一笔投资是否有利时,我们要比较的不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的收益,而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收益的现值。这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决定投资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换言之,不是在未来能赚多少钱,而是所赚的钱的现值是多少。在我们所举的小王投资的例子中,如果利率是10%,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10%)1=18.18万
第二年(n=2):20万/(1+10%)2=16.53万
第三年(n=3):20万/(1+10%)2=15万
第四年(n=4):20万/(1+10%)2=13.66万
第五年(n=5):20万/(1+10%)2=12.42万
第六年(n=6):20万/(1+10%)2=11.29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8.18万+16.53万+15万+13.66万+12.42万+11.29万=87.06万
如果不进行贴现,总收益为120万,但按10%的利率进行贴现时,这120万的现值为87.06万元。投资为100万,未来收益的现值为87.06万,显然,这笔投资是亏的,亏损为100万—87.06万=12.94万。显然不能进行这笔投资。
由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一笔未来货币现值的大小取决于名义利率。我们假定名义利率为5%时,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5%)1=19万
第二年(n=2):20万/(1+5%)2=18.18万
第三年(n=3):20万/(1+5%)3=17.24万
第四年(n=4):20万/(1+5%)4=16.52万
第五年(n=5):20万/(1+5%)5=15.74万
第六年(n=6):20万/(1+5%)6=15.02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9万+18.18万+17.24万+16.52万+15.74万+15.02万=101.7万元
这表示只有在名义利率为5%时,这笔100万元的投资才略有微利,即101.7万—100万=1.7万元。由此可见,在利率为5%以上,这笔投资都是不合适的。
在做出长期投资决策时,贴现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长期投资的收益是在未来若干年中,但离现在越远,同样一笔货币收益的现值值越小。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看来似乎是有利的投资实际上是亏损的。企业要避免这样的损失就必须对未来收益按名义利率进行贴现。
贴现的方法突出了时间因素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人们对等量货币的现在偏好大于未来,这就体现了时间的作用。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时间偏好”。在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企业家也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收益期越长的投资,时间因素越重要。
在考虑时间因素时,不仅有贴现,而且有投资风险。建立一个工厂往往是一种长期投资。所以在做出这种投资时,不仅要考虑规模的确定,使产量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水平,而且要考虑这些产量所能带来的收益现值。当然,如果投资是在今后的多年时间内进行,也要考虑未来投资的现值。因此,做出长期投资或建一个厂一定要谨慎。
规模经济——生产越多,成本越低?
【经济学释义】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与读者侃经济】
安德鲁·卡内基在打造他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时,他领悟到:“价格的低廉和生产的规模是成反比的,因此,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开足马力,只要控制好成本,利润自然就来了。”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假设某大型啤酒厂月产10万吨啤酒,耗用资本为100个单位,耗用劳动为50个单位。现在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用200个单位的资本和10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规模扩大一倍)。由此所带来的收益变化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形:
1.产量大于20万吨,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2.产量小于20万吨,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减。
3.产量等于20万吨,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不变。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力争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规模扩大,为什么很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
18世纪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以大头针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个。这已经很形象地说明规模经济的显著作用。
第二,某些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性也需要规模经济。某些大型设备与小型设备相比,每单位产出的制造费用和维修费通常就要低。比如国际上的输油管道,如果将其直径扩大1倍,其周长也相应扩大1倍,但由简单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知,油管的截面积将超过1倍,即其运输能力也将超过1倍。这就是规模经济,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将随之降低。另外,像电脑管理、流水作业这样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采用。比如汽车制造,实施流水线作业时,其成本优势十分明显。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应用了大批量生产工艺,从而大大降低成本,成为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
在现实中,采取多大规模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取决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特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越大、越专业化,技术越复杂,创新越多,规模就越大越好;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稳定,规模就可以越大。例如,在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型制造业中,这些企业的规模往往相当巨大,小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