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的第一本经济学常识枕边书
476400000036

第36章 从摇篮到摇椅的幸福护照 (1)

福利国家——高福利养懒汉

【经济学释义】

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这种独具特色的高福利制度,为他们的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摇椅”的保障:免费的教育、高额的医疗补贴、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国家的居民从生到死都可以高枕无忧。

【与读者侃经济】

到过瑞士的人大多会对瑞士的湖光山色以及居民的悠闲自在羡慕不已。有人说,瑞士人放着大钱不挣,只追求生活质量。由于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瑞士人上至政府官员下到黎民百姓,生活都是悠然舒适。

瑞士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当完善,瑞士人一旦参加工作,雇主就必须为其建立社会保险账户,未雨绸缪,为他储蓄养老金。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波及瑞士,但是这并不影响瑞士人“休息,是最重要的权利”这一座右铭。瑞士是极为重视员工福利的国家,作息时间均制度化,员工每年除一般假日外,尚享有四至六周带薪休假(长短视年龄而不以年资定),每年年底并加发第十三个月薪为年终奖金(试用期间按规定依照比例发给)。此外,雇主并须依规定负担员工第一及第二退休保险费,以及失业保险费、子女补助费、工作意外保险费、保险公司行政手续费等费用的半数(合计约为员工月薪毛额的13%至15%左右),故员工每名子女可由各邦政府发给100至260瑞郎不等(各邦所规定的数额不同)的子女补助费。

长期以来,瑞士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一直都是由政府出资,而且大部分住房和保险也都是免费的。有资料显示,2006年瑞士领取社会救济的比例为33‰,即有14万多人领取了社会救济,近25万人获得了社会援助。在领取社会救济金的人群中,儿童、青少年以及不足25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在接受社会援助的人群中大约有44%持外国国籍,其中54.4%没有受过职业培训。

瑞士是一个典型的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引发了人们社会观念的大变革,使社会保险在世界较大的范围内实现了向国家化、全民化和福利化方面的转变。为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平等和更大程度的经济平等的目标,1948年英国宣布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此后,瑞典、荷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参照执行了英国的全面福利计划,使社会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发展。到1993年,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达到163个。

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持续发展了很多年,到今天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出现后,“北欧模式”曾广遭诟病。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高福利养懒汉”,这似乎是基于“不变的人性”得出的“铁律”。经济学家们认为,高福利必定会增长人们的惰性,不利于激发国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动力;高福利靠高税收支撑,而高税收必定不利于国民经济私营部门的发展。

后来由于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以英国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开始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全民福利制度,在私有化大部分国企的同时,削减福利开支。近年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削减社会福利。因此,我国当前的福利改革,盲目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

企业福利——工资之外的收入

【经济学释义】

企业福利就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以非货币工资或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各种补充性报酬和服务。

【与读者侃经济】

张娈在某市一家生产特殊材料的集团公司工作,属国有企业。公司待遇很好,每年到年底的时候,可以为她报销3500元的供暖费和2000元的物业费。

张娈2009年大学毕业后到了她现在的公司,基本工资并不高,每月只有2000多一点,这样的工资并不能让张娈满意,能让她继续留在公司的原因,是工资之外的“福利”。

“除了住房不用自己花钱之外,平常的交通补助、防寒费、防暑费以及报销的供暖费和物业费都是不错的‘福利’。”说这话时,张娈很满意。

按照张娈提供的公司福利水平,粗略计算了一下,张娈的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难怪她会感觉比较“满意”。

企业福利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企业给员工提供的防暑降温用品、班车、免费旅游服务、福利房,等等。企业福利成为知名企业抢夺人才的重要法宝,在美国,企业福利在员工收入中的比例高达40.2%。

一般来说,企业福利由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两部分组成。法定福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自主福利,即企业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自主建立的,在工资收入和法定福利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企业补充性保险(如企业年金)、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对于企业来说,各种企业福利项目在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激励方式。包括带薪休假在内的企业福利已经成为当今员工对企业的期待。现金和员工福利都是留住员工的有效手段,但是两者特点不同。尽管看得见、拿得着的现金可以对人才产生快速的冲击力,短时间内消除了员工福利的差异化要求,但其非持久性的缺点往往会使其他企业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将人挖走,尤其对于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仅仅依靠现金留人,将很难幸免人才大流失的灾难。而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员工福利,不但可以避免财力匮乏的尴尬,还可以很好地维系住人才,成为减缓企业劳动力流动的“金手铐”。

对于员工来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法定企业福利项目,可以使员工生病得到医治、年老能有依靠、遭受工伤后获得赔偿等,从生理上满足员工的需要。而更多企业自主福利却可以满足员工在情感上的需要。例如企业提供的带薪休假福利,能够更好地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从而满足人们在感情、亲情方面的需要;企业举办的各种集体出游活动、公司宴会活动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之外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融洽公司内部成员间的同事关系,也有助于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些都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和自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契约关系,而是带有了某种程度的类似家庭关系的感情成分,这无疑改善了员工的工作境遇。

农村合作医疗——从此不再怕看病

【经济学释义】

在群众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在防病治病上实行互济互助的一种福利性质的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

【与读者侃经济】

江西上栗县的村民李武元的爱人因得“风湿性心脏病”几度危及生命,多次转院,经湖南湘雅医院手术治疗后恢复健康,却用去医药费肆万余元,高额的费用已使他们的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正当李武元夫妻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农医局人员把一万元医疗补偿金送到他们手中。李武元说:“想不到只出10元钱就能得到这么多的补偿金……”。

这一切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2002年北京市只有二个区县开展了新农合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全部铺开了新农合工作,在实现以区县为单位100%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100%的村覆盖。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从2007年开始统一人均筹资标准,即2007年220元,2008年320元,2009年420元,2010年520元。在每年增加的100元中,政府投资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资11.9亿元,其中市、区(县)、镇(乡)三级政府筹资占筹资总额的85.7%。

2006年,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人次仅为19.8万,到2008年,增加到27.4万人次。住院补偿受益面由2004年的2.9%扩大到2008年的6.1%。

2004年住院补偿率仅为29%,到2008年提高到48.4%,2009年将达到50%以上,这就意味着农民每花100元的住院费能拿回50元补偿,门诊补偿也由2004年的6%增加到2009年前三季度的32%。新农合保障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随着国家、省、县财政对参合农民配套资金的增加,全国各县对新农合制度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拓宽了新农合药品目录,增加补偿范围,大幅度提高了补偿比例,提高了乡镇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到80%,使参合农民住院诊疗人次不断增加,补偿率明显提高,受益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由“互助共济”逐步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模式由侧重大病统筹为主逐步向住院与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兼顾过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定位由侧重减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进程向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医疗补偿受益面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