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476600000029

第29章 人生创意心理课 (1)

创意心理,圆融的生存姿态

创意心理是一种生活态度

著名的创意达人李欣频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创意人,绝不会有创意枯竭的时候。创意不是一种技巧,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真正的创意人在自己独处时可能享受完全的自得其乐;与别人相处时能创造出不同版本的有趣氛围。只要和他在一起,就感觉很好玩,会一直想约他、与他见面。”

创意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规则、任何一种框架,创意的出现源自于一颗创意的心理——童真的好奇心理,这种童稚的天真却依赖于对待生活的态度。童稚的阶段,由于思想世界的空白,因此面对精彩奇妙的外界,就像一块干海绵融进了大海中一样,会不遗余力的尽情吸取着世界的新奇养料。

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在长久的儿童思考以及学习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小孩子们在面对精彩多变的外界的时候,不会被动地接受被灌输的东西,而是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他们通过五官,感觉并认知外界的各种讯息,然后在内心寻求这些讯息之间的关系,当这种关系被小孩子们认知到的时候,便会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进而进一步探索其他的外界事物。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表达,其实他们每天都进行的是一个非凡的生命经验,因此他们的创意实际上也是无懈可击的,只不过他们的创造天赋还有待加工的训练。

创意心理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生原本就可以自己说了算,生命的形式也并不会只是存在于生老病死的层面。身怀一颗创意的心理,积极探索世界的博大资源,放给自己一颗自由的心,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开阔自己的眼界,比如看电影、旅行、阅读。创意就会在不经意中向你走来。

一个创意能开放自己,吸引大千世界之灵气,制造关于美与独特的产出。在这个层面上说,你可以认为创意是技巧和知识,是一种关于打破常规的思维风暴。然而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创意不是什么技巧,也不是什么职业,而是一种生活姿态。

生活就像万花筒,它能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与纹饰,关键在于持筒之人掌握万花筒的角度。因此,得见生活万花筒之最精彩图样的人,必定是生活姿态最具创意之人。这样的人在面对生活时,总能拥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他可以打破思维定式,跳脱自我限制的束缚,勇于破旧立新,以极广大之心量与最丰富的宇宙智慧对接,在思维的碰撞中走出传统的庇护所,切断与过去的纠葛,创造最经典的自我生命版本。这就是创意。

人生的最大创意源于自身。我们每个人都独特得没有任何人会和我们一样,,快乐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一切的苦难是为了令我们的生命曲调更显激昂更具韵味;人的一生中最富有的人是心灵的富有,因为无所求所以无所缺;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生活的恩赐,记得每天感激我们所遇感激我们所得……

之所以追求创意的心理,就是为了善待生命的智慧,实现人生的与众不同。知识可以被无穷复制,然而这些生命的智慧永远无法被复制,你拥有了,那便是你最独特的创意生命。这样的生命除了影响自己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感染别人。总之,运用打破常规的哲学了解生命,用超越传统的智慧引领生命,创意人生便在这样的过程中,步步提升,终成正果。

做一块让世界变甜的方糖

存在这样一套新颖的生命哲学: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块方糖,放在咖啡里,咖啡就不苦了,放在茶中,茶也变甜了……,那么你的世界、你身边的生活也将与众不同。方糖,总是默默融化着自己,奉献的却是世界的甘甜,因此,很多喜爱甜味的人们无比钟爱着方糖。

然而,爱的力量是相互的,要获得他人的喜爱,首先必须要真诚地喜欢他人。这就好比方糖的生存心理,自己是甜的,所感染的世界才会是甜的。一个人希望被别人喜欢、敬重,必须先学会关爱别人。要真正地去尊重别人、爱别人,激励他们展现最好的一面。那样不求报酬做善事终会有所回报一样,别人也会加倍地关心你、爱护你。伸出你的双手,用善良去帮助别人,善有善报。我们要用爱心让这个社会充满温暖。哪怕只是轻轻地拉别人一把,哪怕只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紧紧地攥住他的手,也能让别人心生温暖。

一个冬天的晚上,洛华德的妻子不慎把皮包丢在了一家医院里。洛华德焦急万分,连夜去找,因为皮包内装着10万美元和一份机密的市场信息。当洛华德赶到医院时,看到一个瘦弱的女孩靠着墙根蹲在走廊里,在她怀中紧紧抱着的正是他的皮包……

这个叫丽莎的女孩,是来医院陪妈妈治病的。妈妈的病已经很严重了,需要一大笔钱,这使丽莎几乎绝望了。她是在医院走廊发现这个皮包的,里面的钱足以给妈妈治病,但她毅然决定等待皮包主人的到来。洛华德感激不已,主动提供了她们急需的帮助,但是,丽莎的母亲还是去世了。他决定收养丽莎。丽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成了洛华德的得力助手。洛华德临危之际,留下这样一份遗嘱:“在我认识丽莎母女之前我就已经很有钱了。但她们让我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我收养丽莎不是因为同情,而是请了一个做人的楷模。有她在我的身边,生意场上我会时刻铭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这就是我后来事业发达的根本原因。我死后,我的亿万资产全部留给丽莎。这不是馈赠,而是为了我的事业能更加兴旺。我深信,我聪明的儿子能够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洛华德从国外回来的儿子仔细看过父亲的遗嘱后,毫不犹豫地在财产继承协议书上签了字:“我同意丽莎继承父亲的全部资产。只请求丽莎能做我的夫人。”丽莎看完富翁儿子的签字,略一沉吟,也提笔签了字:“我接受先辈留下的全部财产,包括他的儿子。”

丽莎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仍然有着一颗爱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心,这让洛华德的心灵产生震撼。一个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他的心灵也一样的贫瘠。在爱别人的时候,自己内心也获得了满足,爱人者,人自爱。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同化效应,它是指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接近参照群体或参照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那么,可想而知,当“方糖”一直默默并不求回报的奉献着自己的甜蜜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得到人们认知的情况下,受到人们的认同以及赞扬和接受。同时,方糖的大爱心理会感染到每一个赞赏它的人,由此,会慢慢地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方糖”同化圈。在这个圈子中,每个人都愿意为世界的变甜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每一个人在付出爱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带有敬意的爱的回应。所以,当自己感觉到缺少爱的时候,不妨学习一下方糖,多为别人付出一种甘甜,将会为自己收获更多种的爱和乐趣。

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心可以带来温暖,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当你用善良的心给别人带去关怀和温暖时,你也一定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所以,当我们总是抱怨人间的爱太少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爱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对别人不好的时候,谁会将自己的爱倾注在你身上呢?拥有一颗爱人之心,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心理需要简单,减负“人生的下午”

简化心理的过程就好比冬天给植物剪枝,把繁盛的枝叶剪去,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每个园丁都知道不进行这样的修剪,来年花园里的植物就不能枝繁叶茂。同样,一个人如果生活匆忙凌乱,为毫无裨益的工作所累,那么,他的生活也很难有幸福可言。

简化心理最有效的方式是重新审视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了解自己想要的,然后舍弃不必要的生活内容。

简单是一门艺术。越复杂越容易拼凑,越简单就越难设计。在服装界有“简洁女王”之称的简·桑德说:“加上一个扣子或设计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简单的,因为这一目了然。但是,对简约主义来说,品质需要从内部来体现。”她认为,简单不仅仅是摈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嚣的色彩和繁琐的花纹,更重要的是体现清纯、质朴、毫不造作。

所以,简化心理不是乱减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结果只能是将不该

曾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照顾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剔除多余的行李一样。

著名的心理大师荣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的时候,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时,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窒碍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用“加法”不断地累积,已不再是游戏规则。用“减法”的意义,则在于重新评估、重新发现、重新安排、重新决定你的人生优先顺序。你会发现,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因为用了“减法”,负担减轻,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行李,你终于可以自在地敞怀大笑!

心理减压专家裴中认为:心理减负的目的就是达成倾诉者身心的平衡以及生活、工作、家庭的和谐。而这些平衡以及和谐,将会助于我们时刻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心理弹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人越老愈意味着新生,并非错觉

在心理学中经常会谈到关于错觉的问题,有时候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例如,太阳在天边和天顶时,它和观察者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在天边时远,而在天顶时近。按照物体在视网膜成像的规律,天边的太阳看上去应该小,而天顶的太阳看上去应该大。而人们的知觉经验正与此相反,天边的太阳看上去比天顶的太阳大得多。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记载:

孔子东游,见两儿斗辩,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为盘盂。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多知乎?”这里所讲的近如“车盖”,远似“盘盂”的现象,就是错觉现象。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或许与过去的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同时,错觉的出现与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关系。

人越老愈意味着新生,表面看去似乎是一种错觉,其实是一种真正的感觉。就像两小儿在不同的时间段看到的了不同感觉的日头一样,尽管看似不同,却其实是同一个太阳。那么,人们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感觉到人生有着不一样的韵味,而实际上人生还是那个人生,只是个体修炼的身心程度不太一样而已。当自己的感觉能被别人理解成为一种错觉的时候,说明感觉已经达到了一种高深的境界,一种并不是人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境界。

人生,可以像一瓶陈年老酿,随着时间的积淀,一年的珍贵多似一年;人生,也可以像一桶糟粕,随着年岁的久远,一年的腐朽胜似一年。人生,需要的是真正的感觉,而非虚伪的错觉。人,如果懂得认真感受每一天的味道,也就意味着他在很用心的积累自己的处世经验,在为自己的人生积淀以待爆发的潜能。于是,对于能够感觉时间的人来说,每一天醒来都会是最崭新的一天,我们不会再感觉到自己有老了一天,我们甚至也不会再为每天的忙碌而感觉到疲惫不堪,因为我们已经明白了,每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又多了一份可贵的质地,每过一天,我们都在收获活着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