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塔基亚是从欧洲经土耳其陆路的最后一站,其海港备受瞩目,同时也是叙利亚海岸最完美的游览胜地。
现在,这里的投资者几乎有三分之一是中国公司。
中国不仅仅是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资金,而且中国的经济也迅速渗透到了全世界的各个地区的各个领域。
全球的许多媒体都盛赞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顽强的斗志,还有众所周知的聪明才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商人。
早在1966年,美国的著名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便在他的小说中发出感叹:“中国人,哪怕你把他们扔到月海的某个角落,他们单凭彼此互相买卖岩石也能发家致富。而印度人则会零售从中国人那里批发的货物,以低成本牟取高利润。而我们却只能勉强过活。”
英翔入住的这家五星级观光酒店海洋之星便是上海酒店业钜子郭榆海名下的产业。从房间的窗户望出去,他能看见壮观的斯塔休斯大厦屹立市区,直冲云霄。
3天前,他先于加德纳一行到达拉塔基亚。
加德纳及其随行人员乘坐的是自己公司的商务机。
一下飞机,便有几只小小的蚊子一直跟随在他们左右。当他们进入各自居住的房间后,又有数只可随环境的变化自动变换颜色的小蚂蚁从门外爬了进去,隐伏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而那些蚊子则停在天花板上,一动不动。它们都是使用极端远紫外线光刻技术生产出的超微型监视器,可以同时将声音与图像即时发回到监视者的监控设备中。它们的外表都有一层反铁磁耦合介质,不但使它们体内安装的设备反应速度加快,数据存储的数量加大,而且可以屏蔽反监控设备。
平日里,英翔就像一个普通的旅游杂志的记者一样,白天四处转悠,对街道、风景、民俗小店等等拍照,采访游客对这里的观感和当地人对自己城市的看法,有时到沙滩上晒晒太阳,晚上则与同住在酒店里的记者同行们一起泡酒吧,有时去看埃及舞娘表演的肚皮舞。
由于那些记者都是来自于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朝日新闻、CNN、BBC、NHK、凤凰卫视等机构的新闻记者,所以他与他们交谈得不多,尤其不谈政治,当然也并不与他们一起采访,一起行动。
几天后,他将自己采写的稿件《美丽的拉塔基亚》发回了北京的杂志社。邮件的附件是他在当地拍摄的照片。当然,为了保护版权,他使用了记者爱用的加密格式。
他在邮件里向杂志社的总编汇报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日程:“从资料上看,哈马盛产纯种阿拉伯马,我打算过几天去那里看看。”
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安排,因为以他们杂志社的名气与性质,显然不可能受邀参加斯塔休斯公司的新闻发布会。
过了两天,英翔一直睡到中午才醒,然后打开电脑收取邮件。是他的上司,编辑部主任写的回信。这位主任显然是个古板的人,就事论事,对他发回的稿子干巴巴地表示满意,然而又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要他再采访一下带阿拉伯民族风格的小店、小街等等。在信末,主任同意了他去哈马的工作安排,但对他在拉塔基亚所花的费用过高十分不满,要他注意,并明确指出,如果费用超出预算,杂志社将不予报销。
于是,英翔搬出这个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到市区找了一家小旅舍。
旅舍老板是一对朴实的中年夫妇,来自中国浙江的一个乡村。这个旅舍是他们购买了当地人的一幢三层小楼后改建的,显然是为了以收入支付购房贷款。旅舍强调返朴归真,没有现代化的那些电子设备,生活设施都是那种老式的机械设备,得自己用手去开关调试的那种。当然,房费比较便宜。
英翔住在三楼最靠里的一个小单间。单间里附设有小小的卫生间,有台电视,没有电话,也就是说,根本无法进行有线上网,而只能使用相对来说比较贵的无线上网形式与网络联接。英翔显然对此略微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向老板娘抱怨了几句后,只得作罢。
晚上,英翔在一楼的小餐厅里吃了点东西,然后便怏怏不乐地上楼去了。柜台后面的老板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问他:“李记者,晚上不出去玩吗?”
英翔懒洋洋地答道:“算了,报社不给报销,不去了。”
老板颇为同情地连连点头,嘴里挂着一缕拼命掩饰的嘲讽的笑。等他走上楼后,老板与老板娘大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不知足,拿着公款旅游,还想拿着公款去花天酒地。
英翔走进房间,回身将房门锁好,挂上防盗链,然后拉上窗帘,打开电视,抱着手臂坐在床上看着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的新闻节目。
他右手的食指尖在左手腕戴着的手表上一阵轻触,表中的探测器立刻启动,对房间做了一个严密的扫描,确认没有任何探测器存在,房间四周的空间也没有任何波形的变化显示有人正远距离监视他,这才起身坐到写字台前,拿出随身的新型笔记本电脑,熟练地拆开机壳,然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平时似乎用来做采访的签字笔,将笔尖拆下,装进了电脑的硬盘里。这是一个特制的加密模块,能够将他发出的信息做特殊的加密处理,同时对他接收到的加密信息自动解读。
他重新装好电脑机壳,然后开机。屏幕上显示出一行中文,要求他输入开机密码。他的设置与通常的设置不同,只要有一次输入错误,电脑当即自动爆炸销毁。
他熟练地输入开机密码,开机程序被飞速执行,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桌面。他随后以一系列密码解除了一重又一重屏障,进入了工作站。
屏幕上终于出现了图像。
他将隐型超微无线耳机塞进耳道,声音便清晰地传到他的耳朵里。
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菜单,他用指尖点了一下。屏幕上便出现了斯塔休斯顶层加德纳的办公室。
很明显这是一个很大的文件,摄下的是从早晨直到此时的画面。他点了快进键,很快推进到加纳德与杰克一起进入房门之后。
依往日的惯例,秘书进来为他们倒了茶,然后向他们汇报了今天的日程安排。加德纳通过语音模式打开电脑,查看了公司正在航向世界各地的油船,调阅了各地分公司的运作情况。整个上午,他们听取了几个总部高级职员的汇报。加德纳签署了几份文件,杰克则坐在一边的沙发上对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用光子输入笔直接在屏幕上修改着什么。
他们与本地职员交谈都用阿拉伯语,彼此谈话则用英语,偶尔对需要特别强调其准确性的词汇会用法语表述。
英翔对这三种语言全都熟悉。他专心地听着、看着,枯燥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午夜。他疲惫地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活动了一下身子。忽然,他停住了,因为耳机里传出了他想要知道的东西。
“……你认为是在哈马?”加德纳问杰克。
英翔立刻扑到桌边,将图像往后倒了一点,从头再听。
前面是杰克与加德纳研究新闻发布会的讲稿。忽然,杰克抬头对加德纳说:“迈克斯韦尔回来了。”
加德纳说:“我知道,他今天早上给我打了电话。”
“他也给我打了。”杰克说。“他说是你要他告诉我的。”
“是的。”加德纳问杰克。“那么,你认为是在哈马?”
“事实上,我认为他们是在帕尔米拉。哈马只是障眼法。”
“为什么?”
“哈马的规模和它周围的地形都不利于隐藏这么大的机构。”
加德纳仰头思索起来。
英翔凝神看着他,一动也不动。
加德纳的外表非常年轻英俊,那张轮廓分明的中东人的脸与阿多里克·阿巴德·斯塔休斯年轻时的照片一模一样。当然,他是阿多里克的克隆体,这已经由蝴蝶岛传回的资料证实了。只是对外界的普通民众来说,他那张脸无庸置疑地表明了他是斯塔休斯石油帝国的当然继承人。
“帕尔米拉太繁华了。”加德纳轻轻摇着头。“我只是不敢相信。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哈马要更合适一些。与帕尔米拉相比,哈马比较偏僻,不太引人注目。”
杰克也细细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也轻轻摇头,对加德纳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请教混沌。”
随着他们的说话,屏幕下自动打出了电脑经过精密分析后与之匹配的文字。英翔用指尖轻轻点了一下“混沌”二字,再点了菜单上的“确认”栏。耳机里反复传出了这两个字的读音,屏幕上打出了hun dun这两个字的音节标注,后面跟着一连串与这两个字音相近似的单词,从英语开始,然后是法语、阿拉伯语,这是电脑根据两人经常使用的语种按顺序默认的。然后是汉语,混沌、馄饨、洪洞、昏盹……
图像显示暂停了。英翔听着耳机里电脑分析的声音:“hun dun,全球各语种与这两个发音基本匹配的词有175493个,符合准确匹配标准的词有472个,符合精确匹配标准的词有8个,最有可能的词有2个。”随着电脑的解说,屏幕上最后打出了这两个词:混沌,馄饨。“根据其前后的语义,最匹配的词是‘混沌’。”
是中文?汉语?
英翔边想着边点了一下“继续”。暂停的图像又动起来。
加德纳听了杰克的话,略想了一下,便同意了他的说法:“好,我们问问他。”
他看向电脑屏幕,轻声叫道:“混沌,你在吗?”他使用的竟然是中文。
这一次,英翔的电脑自动语音转换程序将这两个字毫不犹豫地打印成“混沌”,英翔对此也不再有丝毫怀疑。
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他和蔼可亲地微笑着说:“嗨,加德纳,杰克,你们好。”他用的是标准的汉语普通话。
英翔的眼中出现一丝惊异的神情。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位老者是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