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30

第30章 麦道夫丑闻——华尔街的耳光

金融危机已经让美国变得脆弱不堪了,而麦道夫这让人匪夷所思的欺诈案又给了华尔街一个响亮的耳光。现在,已经70岁的麦道夫将在一个狭窄的牢房里度过余生。1麦道夫:上半辈子是喜剧1938年,伯纳德·麦道夫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犹太穷小子,靠着当救生员和安装花园喷水装置赚得的5000美元,创立了自己的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麦道夫在股票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尽管当时证券公司很多,但麦道夫聪明得以透明和自由作为证券公司的主要卖点,这确实吸引了很多投资人,毕竟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可是吃钱不眨眼的机器,自己清楚点心里会踏实一些。麦道夫是纳斯达克的老主顾和积极推动者。纳斯达克(Nasdaq)是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于1917年成立,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1990年,麦道夫成了全美证券交易协会(NASD)的主席,不过也算实至名归,因为NASD之所以能建立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协会,与麦道夫率领的NASD最活跃的公司不无关系。

而也正是通过麦道夫的努力,纳斯达克吸引了诸如苹果、SUN、CISCO等一流企业。当上美国证券交易协会主席极大地提高了麦道夫的可信度,至少大家相信,在诡异莫测的金融市场,这个人不会贪婪得不惜一切代价。那有人问,麦道夫有那么多显赫的会员,而且入选又那么严格高傲,他哪里来的客户资源呢?也许从现在看来麦道夫算不上金融奇才,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可以吃透人心的天才。首先是造势,他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资产管理业务公司里的贵族,他成功地让人们接受“把钱投给麦道夫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的错觉。或许正是昔日股票交易方面的巨大成功为他赢得了理财权威的神秘光环,使他能灵活自如地设下“庞氏骗局”。首先,麦道夫把门槛设得很高,像一些高级的俱乐部一样,光有钱不能进,还要有人介绍,有人引进。这有两个好处。一个当然是造势,让人感觉这个公司是多么高端。他是“排外”的精英俱乐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高端客户源,椰林海滩乡村私人俱乐部中的。第二是因为是熟人介绍,大家会有一种亲切放心的感觉,而且也不会对麦道夫的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表现“刨根问底”。

当然如果你执意要问麦道夫把钱都放在哪里,投资在哪里,那你只好被请“走路”了,因为这属于“内部信息”,你这种表现就是不相信麦道夫。大家可以注意上文中提到,麦道夫实际上是凭着良好的信誉和透明度发家的,可是现在,他已经给自己笼罩了一个神秘的光环,他给客户投下巨额钱财所有的解释是,你们只需要知道自己的钱稳赚不赔就成了!麦道夫一度被称为“华尔街的巫师”。其次是,麦道夫的举止行为都很正派。以华尔街的标准来说,他并不是个乱花钱的人,而且他也以乐善好施著称,麦道夫和他的妻子鲁斯积极从事慈善事业。通过麦道夫家族基金,麦道夫夫妇资助剧院、大学和艺术基金,他们还向许多犹太人慈善机构做出大笔慷慨捐赠。此外,还掏钱帮助“穷人党”民主党参加总统竞选。这给人一种感觉,麦道夫是个心地善良,有着崇高道德心的商人,他是值得信任的。《纽约时报》引述一名对冲基金执行人员的话说:“他被视为大慈善家、社会的支柱、纳斯达克的主席。”这名执行人员还开玩笑地说,如果以投资工具来比喻麦道夫,他被视为是最安全的美国国库券。他说:“麦道夫是犹太版的国库券。他是那么的安全。

”2下半辈子是悲剧2008年3月28日有媒体报道:前纳斯达克主席、一度被视为金融奇才的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Madoff)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犯人编号61727-054。这意味着他告别了豪宅、游艇,正式栖身于一间长243米、宽228米的牢房,在这里等候宣判,甚至度过整个余生。70岁的麦道夫需要做的,除了等待,就是清洁值日等工作。麦道夫行骗华尔街二十多年,现在终于落入法网,按道理来说,大家会拍手相庆才是,但事实上此言差矣,事实上没有人关心麦道夫是否被捕,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钱是否还收得回来。对于数以千计受到欺骗的投资者,惩罚在此时没有任何意义。麦道夫经营的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BMIS),旗下客户账户的基金总额高达648亿美元,活跃的客户有4800个,而当骗局被揭穿,就像海市蜃楼般,数千人的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现在,检察官说要没收麦道夫1700亿美元涉案资金,简直是在开玩笑。正是因为麦道夫没钱还才落得蹲班房的下场,现在把麦道夫剥干了也才只有10亿美元可以用来赔偿。

除了游艇和豪宅,差不多只剩下25亿美元,和那些超级富豪给麦道夫的钱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很多投资人心存侥幸地说:“如果麦道夫说出钱去了哪儿,我们宁愿让他从轻接受惩罚。”巴菲特曾经不无幽默地说,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来形容麦道夫最恰当不过了。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来了,麦道夫到现在还将活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在神坛上吹嘘自己高明的理财手段。现在看来,麦道夫的旁氏骗局就是用新进来的投资者的钱来弥补老投资者的漏洞,非常简陋。在华尔街这种掉下个门牌都能砸死俩天才的地方,怎么会这么多人上当呢?简直不可思议。“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信任他,你就会得到每月1%-2%的稳定回报。”这个简陋的骗术历时20年,竟然为麦道夫博得了极高的声望和无数人的追捧。3麦道夫“旁氏骗局”的受害者名单麦道夫骗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国际大案。受害者所在的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韩等等,这场损失总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的骗局中,受害者包括跨国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佳斯家庭基金会可能是受创最大的基金会,他们的所有基金都交给麦道夫打理。

由于投资亏损巨大,佳斯家庭基金会在麦道夫被捕后被迫决定关门,结束该基金会的慈善生涯。与佳斯家庭基金会同样命运的还有赖宾慈善基金会。这家基金会宣布,麦道夫的丑闻结束了他们12年的心血。上周五,赖宾基金会宣布关闭。而大部分的银行机构都选择相信客户源高端又稳定的麦道夫。数家法国银行公布了自己对麦道夫欺诈案的敞口金额,总计在10亿欧元左右。其中Natixis银行的敞口高达45亿欧元,巴黎银行也有35亿欧元投资在麦道夫管理的基金中。当然很多投资基金的机构和企业受到了严重的牵连,苦心孤诣的资产一夜之间化为泡沫。当70岁的麦道夫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的投资业务只是一个大骗局两周后,65岁的“通国际”投资公司创始人之一蒂里·德拉维莱切自杀。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就是他的生命,麦道夫是他最信任的基金经理。他没有办法面对随之而来的压力。”而“通国际”公司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德拉维莱切特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法国欧莱雅集团继承人莉莉安娜·贝当古信任的理财“高手”,贝当古身家大约22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财产交由“通国际”投资公司打理。

这下大部分都泡汤了,但是与其说是通国际公司的责任,不如说是麦道夫骗局带来的损失,通国际自始至终没做错什么,除了选择了麦道夫,他只是可怜的牺牲品而已。卡尔·夏奈罗是这场骗局中损失最严重的个人。现在已经95岁的卡尔·夏奈落是著名的服装企业家和投资者,也是广为人知的慈善家。在麦道夫这个大骗子的忽悠下,他把个人总资产的一半都搭进去了。麦道夫一些客户是他多年的老朋友,很大一部分是头脑精明、已退休或正准备退休享受阳光和沙滩的犹太富商,其中很多人对麦道夫的追随已长达30多年。因为信任才把身家交给麦道夫处理,结果把棺材本全赔掉了。此外,德州慈善家、76岁老妇格林伯格与继母和女儿共三代人,过去30年来都使用麦道夫的服务,眼下“愤怒极了”的她面临着1000万美元的损失。

4通天大骗局,早有警钟麦道夫营造这个大骗局,在一开始就没打算偿还,否则不会欠下巨额债务,子子孙孙都还好几辈子都不能还完的债务。现在麦道夫已经70岁了,也是行将就木之年,美国政府判他有期徒刑20年,正好让他能“安”享晚年,否则,在外面讨债也不会让他过得安生。现在人家拍拍屁股,郑重道歉,宣布破产,撇清和家人的关系,最后把巨额财富席卷一空。麦道夫的惊天骗局到底如何操控?除了上文已经提到过的良好的声誉,事发之前没有任何“违规操作”的漏洞,剩下还有几点:(1)负责给麦道夫的“贵族”超级大公司做审计的居然是个不知名的小会计事务所,总共才有三个成员。我们不难猜想,这个小事务所不是被控制就是麦道夫自己暗线成立的。(2)投资策略晦涩难懂。目的就是为了把投资人唬得晕头转向,比如没人能搞清楚麦道夫宣称的“分裂转换”的策略为何物。(3)技术欺骗。

表面宣称公司使用“尖端科技”,却拒绝让客户在网上查阅自己的账户。总而言之,没有人了解麦道夫具体如何操作,他说的话模棱两可,晦涩难懂。他身兼多职,一方面管理公司财产,一方面和客户大谈回报资产管理。也就是,客户只凭着他一张嘴,说什么是什么。尽管我们必须承认麦道夫的骗术十分高明,但是对于这个可能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难道当真没有监管人员或投资银行发现其中的漏洞和马脚吗?麦道夫有瞒天过海之术吗?事实上,警钟早就已经敲起。比如《巴伦周刊》在2001年就已经质疑麦道夫的“只赚不赔”了,而且客户的每年“两位”数目的收益实在过于巨大。华尔街那边也开始放马后炮,说经过研究后,麦道夫虽然在交易策略上是有效的,但是在他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下根本不可能实现。麦道夫对客户称,他采用十分普通的期权交易策略,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小幅但稳定的收益。

有人在分析过客户报告内容后表示,麦道夫的公司不可能买进或卖出了他所说的期权,因为那些期权的总量已经超出了当时市场的整体交易量。可是,就连一些媒体和个人都看出来麦道夫有问题,那美国证交会去哪里了?它本来是负责监管的,为什么形同虚设?早在1999年,波士顿的金融分析家哈里·马科波洛斯(HarryMarkopolos)就凭常识推断出麦道夫的成功不可能是合法的,他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17页的陈述:“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是场骗局”。但是证监会不知道是没往心里去还是压根就不想批露这个现实,草草结案之后就对市场大张旗鼓地宣布“麦道夫先生没有任何问题”。美国证监会这一举动甚至间接地增加了麦道夫公司的收益。麦道夫丑闻同样揭露了不负责任的证监会委员,他们说着一系列的借口:“要维持市场稳定,股民信心,一切都会好的,不能引起市场恐慌……”在这样误导性思维的驱使下,证券交易委员会很少会对这些严重违规的公司和渎职的管理者进行处罚,他们认为保持市场信心最重要。哪怕麦道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金融掠夺者,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