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04

第4章 走进白宫——“我不做推销员”

当噤若寒蝉,小心翼翼的约翰·斯诺先生,在美国财政部长位置上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那些早已对他失去兴趣的华尔街的人们纷纷在猜测,谁将是小布什统治下,财政部长职位上的下一位?与此同时,同纽约相隔并不多么遥远的华盛顿,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也在思索着同样的问题。财政部长的宝座紧密联系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自从《北美独立宣言》签署之后,这个因为对自由和新生活的向往而诞生的国度,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全部精神。充满活力的自由经济几个世纪以来在这肥沃大陆的土地上恣情奔逸,国家的财政政策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曾经决定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走向。凯恩斯理论的光辉,仍然照耀着这个“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繁荣昌盛的国家。凡此种种,让布什总统在财政部长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先前的保罗·奥尼尔的许多措施,被自由市场屡次证明是失当和失准的。而如今的约翰·斯诺是个老好人,他的脾气和秉性深得小布什的欣赏,对执行白宫的最高决意,有着谦恭谨慎的态度。然而除了把减税政策有步骤地推进之外,制造业和运输业背景出身的他,难以在这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到更富有洞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却又是这个职位的职能所在。

布什总统现在需要一个与前两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能够高高地举起美国财长权杖的强有力的人。小布什想起了他的白宫前任克林顿执政时期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1995年,美国的邻国,也是美国在美洲大陆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墨西哥,发生了一次对该国国内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就在整个世界以为美国会无可避免地受其冲击的时候,罗伯特·鲁宾被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推到了台前,他沉着冷静,睿智机警地将一场可能的危机,幻化于无形之中。而当时间来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全球资本市场受到颇多冲击,华尔街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谓蒙受了不少的损失。危难时刻,鲁宾和执政的民主党人果断应对,让那场风暴也没能在美国本土恣意蔓延。如今,面对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的现实局面,小布什深感美利坚合众国需要一位当年民主党人鲁宾那样的财政部长。

是什么让罗伯特·鲁宾当年能够从容淡定地引领美国财政,是什么使他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及劳伦斯·萨默斯一起,被1999年的《时代周刊》称为“拯救世界的三剑客”?布什想到的答案是罗伯特·鲁宾的职业背景。鲁宾1966年加入高盛公司,与这家成长中的投行一样,步步攀升;1987年开始出任高盛的联席首席运营长;1990登上了高盛联席董事长的宝座;到1995年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之时,他有着30年顶级投资银行的工作经验,是华尔街大腕,是一个在美国金融界一言九鼎的角色。小布什想复制一位罗伯特·鲁宾,于是,他将目光扫向了华尔街,最终像他的前任比尔·克林顿那样,他把焦点集中在了高盛。聚焦在了我们的“华尔街权力之王”亨利·保尔森身上。如前文所述,亨利·保尔森成为布什眼中的财长人选。除了他强有力的公司治理手腕,以及纵览华尔街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职业背景之外,他还曾经主动承揽过金融领域的公共职责。

例如2002年,保尔森曾公开而严厉地批评美国上市公司的渎职行为,在“格拉索案”爆发时,他还挑头反对格拉索高达14亿美元的薪资结构,鼓吹对纽约证交所董事会进行改组,并且支持高盛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出任纽约证交所首席执行官。比这些更早一些的经历是,年轻时的保尔森曾经在五角大楼和白宫短暂工作过。种种这些过往,让乔治·布什愿意相信,亨利·保尔森天生是个喜欢手捧权杖的男人,他会欣然赴任,举起美利坚合众国的财政权杖。然而一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亨利·保尔森确实是个喜欢权力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实用主义哲学的信奉者,他不喜欢那些虚妄的光环。如果美国财政部长的职位,只是替布什及其幕僚向金融市场传递信息的“传声筒”,那么这虚假的“权力”又有何魅力可言呢?因工作需要,时刻注视着美国财政部的保尔森,自然深知保罗·奥尼尔和约翰·斯诺在布什政府中“可怜”的影响力,雄鹰般的他从内心里渴望能够拥有一片广阔翱翔的政治舞台,但金色鸟笼不会是他想要的归宿。

于是,这个在华尔街拥有3800万美元年薪的精英,起初拒绝了乔治·布什提供的年薪20万美元的职位,尽管那个职位的名称是:美利坚合众国财政部长。布什总统当然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作为一位政治世家出身,在惨烈的选举中最终问鼎白宫,饱尝权势可以给人带来改变的政治家,他深知任何一位有所作为,有所期冀的壮年男子,在这个一切都有可能的自由的国度里,总会去向往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一些改变,又或者说,他深知权力对他和保尔森这类人而言,将是永不消逝的诱惑。进而当保尔森同意前往白宫,就出任财政部长一职面谈之时,布什愿意相信,保尔森此行绝不会是一次决心已定的“婉拒之旅”,而将最终和他站在一起,承载美国经济编年史上新的篇章。不过布什也很清楚,这个曾经供职于五角大楼,之后在华尔街的资本洪流里博弈了30年的家伙,不会轻易给出承诺,要想打动他,需要准备多一些的筹码……于是,2006年夏天的某一日,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先生如约来到了华盛顿。

保尔森缓步走进了久违了的白宫,30年前他曾经在这里短暂任职,那还是尼克松总统执政期间,而那时的他还是个怀揣政治理想却没有施展空间的稚嫩青年。此去经年,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只是白宫的房舍仍然笼罩着自由的尊贵和威严,午后的草坪在斑驳的阳光点缀下,依旧是绿草茵茵,生机盎然。保尔森踏入白宫之前,或许并没有打定主意,接受布什总统的邀约,然而当白宫屋顶的微光,反射到他的皮鞋鞋面上的时候,他开始义无反顾地掂量起自己口袋里的筹码,他等待了30年,如今,他终于回来了。他深知如果自己点头同意,当结束了这个下午的谈话,走出白宫的那一刻,他引领的会不再是高盛的投资业务,而将是整个美利坚合众国的经济走向。而他又为什么要说不呢?坊间对那次谈话的内容和进程,留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版本。有人说保尔森见到布什的第一句话是:总统先生,很抱歉,我并不想做“推销员”。

也有人说,保尔森远没有那么强硬地表达过什么,他只是面带笑容地讲述着自己对这个国家财经情况的见解,当他说完这一切之后,布什耸了耸肩后说,你想要什么尽管告诉我……不管实际上那天下午的进程是如何演绎的,它最终的结果以及基于这个结果的事实,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史上不会被忘却的一页。一位强而有力的“鹰派”财政部长和一位愿意给予他权力的总统,就这样并肩站在了一起。几天以后,布什郑重地迈下了白宫的台阶,步行来到了任命新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的仪式之上。

布什宣布保尔森的任命时,称赞保尔森“有极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证券市场的深刻理解,有能力看清楚经济局势”、“保尔森会成为我在本土及国际经济政策方面的首席顾问,我们将保持相同态度,为国民制定合适的政策,继续保持美国经济繁荣”。而保尔森在就职仪式上发言称:“美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我们必须努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促进改革和国际金融市场现代化。”他同时表示,自己将尽全力使美国经济继续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弹性以及开放度的典范”。时过境迁,我们不曾忘记亨利·保尔森联手布什政府之初的意气风发。然而我们也没有忘怀金融风暴肆虐时,给美国经济留下的满目疮痍。或许这个世界存在先知,曾经在那个亨利·保尔森跨入白宫的下午之后,瞟了一眼白宫建筑反射出的光芒,随后做出预言:他们将走上一条搞垮美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