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开始,金融危机开始席卷美国,到现在还是深不可测。金融动荡波及全球,那么这场危机对中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就大方向来说,绝对不会对中国有利,更不是中国策划的金融危机。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受害者。至于这种危害到底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是华尔街单个公司发生了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尽管中国在金融领域还是个菜鸟,买啥亏啥,但是中国的保守帮了大忙,我国金融机构、一些企业持有的这些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或资产规模不是很大。总的来说,影响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当次贷危机将这些金融机构的困境串在一起,就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跟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带来负面影响。而我国跟美国的贸易、投资往来非常密切,危机肯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导到中国来。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还不好说,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人们消费信心是否能顺利恢复,国际金融炒家的阴谋决策,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那么华尔街和中国危机之间的传导体是什么呢?华尔街经济危机,五大投行“三下五除二”,还剩下俩,首先是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
金融动荡会影响美国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例如雷曼破产,大概有2万员工失业,因次贷危机失业的人更多。大家可以想一下,次贷危机是许多老百姓还不起钱造成的,他们的钱是和谁借的?要还给谁?和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些靠信用来担保的金融机构。老百姓一失信,还不起钱了,一个两个还好说,如果一大批都还不起钱了,就属于系统性风险,首先倒闭的就是保险公司,接着就波及到银行机构。有人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老百姓突然全都还不起钱了呢?这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还不起钱,而是从量变都质变的过程。从开始几个还不起,到越来越多的人都还不起,美国放贷市场肩膀上的担子也越来越沉重,终于有一天被压趴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消费者、企业,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消费者还不起钱了,保险公司倒闭了,银行也没钱了,而企业的短期融资和给员工们发的钱全是从银行贷款,这下大批企业都发不出工资了。老百姓们都没工资了,消费信心指数就开始直线下降。当然消费指数下降还有好多原因,比如由于金融危机,股市绿脸,吞噬了好多美国人的退休金,比如美元贬值等等。美国人购买力一下降,中国就该危机了。
为什么呢?中国是出口大国,出口已经占中国的65%之多。也就说,美国人庞大的帐单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购买中国货的。换句话说,中国之所以出口这架马车跑得这么快,与美国人大量消费有很大关系。现在,美国人突然不消费了,就等于给中国出口使了刹车。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出口增长幅度为211%,不仅低于上个月和去年同期的水平,而且是今年以来最低增幅。另外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继续下降。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209%,增幅同比下降212个百分点。而这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强劲的是中国的制造业,当然不只是中国,现在全球的制造业都在南面临清考。?如果打算将一个集装箱用船从东亚运到欧洲,其报价现在低得让人吃惊。倘若时间倒回到2007年夏天,其报价可能要多出1400美元。全球制造业正在衰退,从这些装不满的集装箱就可以“窥豹一斑”。
在德国,去年12月份的机床订单比前年同期减少了40%;在美国,今年1月份的汽车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0%;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分别下跌217%和12%;新加坡2009年1月份制造业产值较上年同期下降291%,降幅大于去年12月份的128%;而东欧、巴西、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制造业都几近垮掉。可以这么说,金融危机把大家带进一个死循环里面,消费大幅度下降,存货就堆积如山,存货多,资金无法回笼,下一步就是裁员和降薪,之后大量的工人失业,企业就倒闭了。金融海啸影响最大的是二类企业,一类是纯代工的,一类是出口量比较大或者是纯出口的。两类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我们中国,恰恰是这两种企业最多。在06年以前,使中国制造业发展最迅猛的几年,政府鼓励,国际需求,市场追逐利益的天性,都导致大家都拼命地生产,拼命地投资,削尖了脑袋扩大规模。这种状况在07年悄然发生了改变,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国外的需求量在逐渐减少,可是货已经堆积出来了,好多生产商因此亏本。
最近这两年,特别是07年、08年乃至09年,违约率制造行业,外国投资商的违约率大幅度增加,国际官司越来越频繁,和制造业市场的恶劣环境有很大关系。2009年,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之一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在金融寒潮的影响下,交易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成交额大幅度下降,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感叹:“华交会的成交额居然下降了四成,几乎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这说明今年长三角地区外贸已经打起了‘寒颤’,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而不仅仅是长江三角制造业受到影响,再看珠三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玩的玩具等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相当一部分产地其实在广东。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但是今天,这个制造业霸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上千家企业及二连三地倒闭。
一些新闻的标题触目惊心——“珠三角制造业老板频现跑路,工厂出现倒闭潮”、“全球最大玩具代工企业两工厂倒闭6000人失业”、“东莞鞋厂倒闭,两万人失业”、“广东糖王自杀身亡”。“珠三角正面临20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今年初有关专家的警告,针对的是农民工外流、企业招工难问题而发。谁料刚过半年,这一问题已被企业倒闭、工人欠薪所取代,原来的“民工荒”开始变成现在的“民工慌”。但是,如果全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美国还没有对实体产业产生根本冲击的时候,为什么中国却先倒下大批的企业呢?首先,我们的出口制造业环境已经恶化。人民币升值,中国本身生产的就是比较低端的产品,卖得便宜就是最大的竞争力。人民币一升值,中国制造立刻就被PK下去了。更何况,这将导致中国的劳动力不再“廉价”。而新兴的越南、印度等国家,劳动力更便宜,制造出来的产品本来就不需要技术含量,大家都可以做,为什么不要最便宜的“成本”呢?而人民币升值,政府并没有对制造业做足够的重视,税收非常重。
税收严重,不管企业盈利与否,制造企业承受了全国最大的一个税种——增值税17%。名字叫增值税,可是不管你企业增不增值,企业都是要交纳这个税的,否则,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型廉价物品,纺织、小商品、食品等行业,由于行业规划的混乱,国内企业相互竞争,利润点非常之低,有时候可能就2-3个点的利润,也要去做……为什么?企业在那,你做了,员工工资可以开得出、机器可以运作、资金可以周转,一旦行情好转,还可以赌回来,可是你要停产了,那你什么都没有了。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除了金融危机,各国投资商也非常苛刻。他们跟中国企业签订的合同看起来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正式文本后的附录部分,详细例举了“订单不可转包”、“采用何种原料”、“必须如期交货”等具体要求和违约惩罚措施。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又给出一个几乎无利可图的采购价。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貌似很严格的跨国公司合同,实际上只是一个“形象”工程,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写进中国加工商的合同里,却不进行实质性的帮助或者监督。
这时候,《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已经沦为跨国公司的公关伎俩,做表面文章,向日益关注企业生产责任的欧美消费者“交差”而已。任何市场都是利益最大化的,没有监督的市场必定走向歪道。中国的制造商也不例外,所以,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制造信任危机”和这个也有很大关系。这里面的中国制造,70%的是中小企业,那么,中国的中小企业该如何过冬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是最关键的难题。各个银行金融机构都认为大企业比较稳妥保险,盈利多,所以都偏心于大企业、大机构,借钱给他们。但是对中小企业却基本上不闻不问,对于“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嫌贫爱富”的指责,银行当然也有自己的借口。中小企业信誉比较差,自己又没时间盯着他们,虽然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分享财富,但是权衡利弊后,银行还是认为把钱贷给小企业,还不如和大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省事又省钱。而自从国家宏观调控以后,严控信贷市场,提高贷款利率等措施让一些企业贷款变得难上加难。当中小企业实在借不到钱的时候,只好找地下融资、民间融资,但利率高,风险大,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
而这里通常是问题多多的,仅在浙江,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民间涉嫌“非法集资”的案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小企业的艰难,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些中小企业过的很顺利,资金链还算正常,但是当经济形势恶劣的时候,人们的投资得不到正常的回报,“非法集资”的主角不仅利息没了借贷人还可能带着钱跑路,这直接导致民间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困难起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70%的比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但是,当中小企业置身于水深火热的时候,却没有人管。中国政府的4万亿大蛋糕,大多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受惠少得可怜。现在国家还对中小企业说:“我看好你!你给国家解决了压力!继续努力!”这就好比一家子,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却对瘦弱的二儿子说“养家糊口全靠你了”,这不公平。其次比较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到正确的经济方向引导。日本在二战后发展那么快,转眼间成为第二大经济强体,这和日本奉行的引导型经济不无关系。特别是对于出口来说,琢磨透国际形势和走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这个职能没有谁比政府更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