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22

第22章 巴菲特的智慧法则二:能力范围 (3)

芒格告诉巴菲特,作正确的决策并非是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因为人的心理往往会扭曲信息,并且忽视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无法,甚至不愿意作出正确的决定。投资者只能根据不充分和不准确的信息作出投资决策,但是定量手段的采用却使得投资者陷入了“能力幻觉”,以为精确的手段可以精确地把握投资对象,从而忽略了投资对象的动态化和复杂性。早年的巴菲特确实如此,娴熟地运用财务定量分析,醉心于资产负债状况成为巴菲特的典型投资特征,在经历几次失败的“烟蒂投资”之后,巴菲特接受了芒格的论调,那就是世界是动态化的,而且是复杂的,必须承认人认识的缺陷。格雷厄姆通过安全空间来规避风险和获取投资收益,但是巴菲特则将安全空间与人的认识偏差结合了起来。

巴菲特在纺织业的投资上也犯了过于自信的错误,轻信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覆盖这一领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巴菲特一直认为先前的买入决策是正确的。证券投资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但是投资者却往往表现出过度的自信,所有人都有此特点,只不过成功的投资者能够正视这一缺点,并通过有效手段予以规避。

证券投资涉及了信息收集,处理和决策等环节,其成败与人是否具有自知之明非常密切。过分自信往往会导致投资者过高地估计信息的准确性和自己的判断的准确性。过分自信的典型症状有坚持错误和一直亏损的头寸,频繁地进行交易,偏好那些短线战术,重视收益而忽略风险。所有这些症状都源于人的一种天性,那就是过于自信,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自保和减少压力而学得的一种能力,但是这一天性在金融市场上被放大了,其结果是毁灭性的。

那些过于自负的交易者总是倾向于过多的买卖,幸好巴菲特早年遇到了格雷厄姆,后者坚决反对那些预测市场情绪和短期波动的做法,因为格雷厄姆认为相对于公司的基本面而言,股价的走势变化无常,其运动的速度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工具无法把握的,所以格雷厄姆将投资建立在那些不容易变化的特征之上,而不是那些变化过于迅速的因素上。根据公司这类具有惰性的因素进行投资,比根据股票价格这里具有活性的投资更能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把握。

巴菲特后来进一步发挥了格雷厄姆的哲学,他将分析惰性因素作为投资框架的思维延伸到了“市场性专利”领域,巴菲特认为那些具有某种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公司,更具有惰性的特征,而这更能为人的认识能力把握。资产和财务比起股价而言,变动要慢得多,而商誉和其他一些可以带来利基的因素则比资产和财务变化更慢,而且“市场专利”可以带来更为持久的收益,而这为判断公司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可靠性。从这里来看,巴菲特的“能力范围”法则与“市场专利”法则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找到那些具有市场专利的公司,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其未来的收益状况,这与那些不具有市场性专利的高科技公司具有显著区别,这些公司的收益状况非常难以预测,其关键就在于这类公司无法抵御竞争者侵蚀利润率的行为,所以其收益状况很难为投资者所把握,也就是说那些具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的收益走向更容易为投资者所掌握。

芒格将心理学带入了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疆域,巴菲特在日后的投资实践中,总是处处确保自己处在“能力范围”之内,不对那些不能预测的事情和了解的事情作出承诺和判断。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拥有一种力量,则只有当投资者认识到其力量的边界时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力量。早年的时候,格雷厄姆曾经教会巴菲特认识到“市场先生”的变化无常,通过利用市场情绪导致的价值低估,价值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赢利,但是格雷厄姆却有意无意地假设价值投资者是理性的,是独立于市场情绪之外的一个力量,正是这种暗含的前提让巴菲特犯下了一些错误。不过,芒格让巴菲特成为一个彻底的“能力范围”论者,不光是非价值投资者具有“能力范围”,价值投资者也同样具有各自的“能力范围”。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是真正获得了投资上的自由,否则一个投资者势必为自己的盲目和自大付出代价。

投资者会本能地采用周遭重复的观点,而且经常会孤立而非整体地看待投资对象,格雷厄姆通过定量的精确分析避免了市场情绪的影响,但是却陷入了局部性思维的误区。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会了要“远离市场”,甚至为此选择了一个中西部城市开展投资业务,但是巴菲特早年仍旧受到格雷厄姆局部性思维的影响,格雷厄姆因为遭受了1929年的股灾,变得日益怀疑公司的未来价值,这使得他总是局限于静态价值和现状,发展的思维和全局的思维在格雷厄姆那里遭到了抑制。巴菲特在纽约工作的时候,经常受到喧闹市场的影响,他常常感到各类的刺激因素袭来,而这些刺激肾上腺不断分泌的因素将会导致投资者的疯狂行为,为此,巴菲特在创立自己的合伙投资企业时选择了一个中西部的僻静之处,他在自己的家乡奥玛哈开始了独立的投资事业,这年他25岁。

他将办公地点选在居处不远的简易写字楼里,只有两间房子,除了两个助手和年报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可以刺激一个投资者情绪的因素。巴菲特远离了市场,这只是战胜市场和心理偏差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步骤则是芒格和费雪带来的,从他们身上,巴菲特总结出了“能力范围”法则。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相继提到巴菲特的其他几个智慧法则,比如“市场专利”,“远离市场”和“集中投资”,这些都是为了增加确定性和减少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往往来自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前面已经提到,“市场专利”可以使得一个企业的未来收益状况更加容易确定,而“远离市场”则保证了投资者不为“市场先生”等外部因素所干扰,而“能力范围”则使投资者清楚内在的心理偏差和认知局限,至于“集中投资”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投资对象的收益特征,减少因为分散投资带来的精力贫乏。巴菲特之所以说自己像格雷厄姆,可能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通过不断界定各种边际,从而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巴菲特界定的方法就是利用一个二维的矩阵,重要性和确定性是两个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投资事务和对象分为四个范畴:重要且确定的,重要且不确定的,不重要且确定的,不重要且不确定的。所谓处在“能力范围”的事务就是那些重要且确定的,当然这里的确定并非完全不变,而是相对而言,比如,商誉比起季节财务状况而言更为确定,价值分析比技术分析研究的对象更为确定。那些处于“重要且不确定”的事务经常造成人们的“能力幻觉”,比如股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能够把握股价的波动,则可以带来远超过任何中长期投资方法的收益水平,这使得很多人认为短期股价的波动处在确定性的范围内,但实际上短期股价确实处于不确定的范畴,即使混沌数学也无法很好地处理短期价格波动。预测性的技术分析,比如江恩理论和艾略特波动理论,使得投资者陷入了“虚幻的能力范围”中。很少看见有投资者可以长期凭借这类预测性技术取得稳定的收益,任何精确预测波动的行为都是因为“能力幻觉”。人类目前的已经实现的能力无法处理混沌和涡流,而金融市场恰好是这两者的集合,这使得预测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做法毫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