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那些拥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都具有某种产品差异,特别是那些具有配方型市场专利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吉列刮胡刀等。通常而言,恰当的定位是这类优势的基础,但是仅仅凭借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不能保证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如果一个特征不能保证一家企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则这家企业就不是一个拥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如果一样产品差异很容易为对手所模仿,那么这样的优势是脆弱的,大多昙花一现。很多信息技术主导下的产品可以带来更好的性能,也可以制造出其他设备没有的特色,比如MP3和MP4的发明,比如可以摄像的手机,但是这些特色很快就在整个行业扩散开来。所以,具有显著的特色,实行差异化战略并不能保证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既然竞争优势不能持久,那么这就不应该算作具有市场性专利。
迈克尔·波特只注意到了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所实现的战略,但是他却忽视了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如果一项竞争优势是短暂的,那么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技术类的企业不能给企业股东带来持久的良好回报,虽然他们一直在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和增加新的功能,但是仍旧面临竞争对手的你追我赶,其竞争优势表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想想IBM的回报率和可口可乐的回报率,IBM曾经是热门企业的领头羊,但是现在却不断面临利润下降和创新瓶颈的问题,即使像苹果这样起死回生的企业,也一定会面临新的激烈竞争。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后,利用iPod和iPhone重新打开了市场,这两项产品极具差异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两年内很快就有竞争者会跟上来。
所以,产品差异化本身并不能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性专利的存在。
除了那些实物形态的差异化,还有一种品牌差异化,这更是与定位理论相关,大量的日常消费类企业利用了此项战略,那些服饰品牌,比如耐克,阿迪达斯和LV这些品牌就利用了品牌差异化战略,当然也可以认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运用了这一战略,不过后面两者却具有不可为外人复制的配方专利,这就好比中国的东阿阿胶和云南白药,以及五粮液和茅台这些品牌一样。
西格尔统计出那些日常消费品企业通常拥有超乎平均利润的收益状况看来还是有一定原因的,这类企业的定位优势通常不是依靠低成本优势,也不是依靠实物形态的显著差异,而是依靠巴菲特称为“经济商誉”的东西。很多服装品牌,饮料品牌以及其他并非依靠技术和低成本优势的品牌都具有很高的商誉。我们以蒂凡尼公司和索尼公司为例进行说明,前者是经营珠宝的公司,而索尼则是以电器生产为主的公司。两个公司似乎都有良好的定位和品牌,但是蒂凡尼公司的品牌并非基于技术和成本,这使得它具有较好的持续竞争优势,而索尼公司则几乎依赖于技术和成本优势,这使得它与松下以及其他同类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判断那些具有品牌的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性优势,应该看品牌本身是否能够让消费者支付一个溢价,也就是品牌产品卖出了远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
还有一类优势就是低成本,这也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这类优势通常更难持久,不过如果这类优势是建立在组织形式或者赢利模式之上的,则可以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点对点飞行模式,使得该公司的利润水平大大超过了其他航空公司,这种优势持续的时间也很难预料,所以通常很难称做商誉,毕竟航空业还是涉及技术和大量资本支出的行业,技术和大量资本支出都是巴菲特最为讨厌的特征。低成本的企业通常没有配方型专利,像西南航空公司这类企业可能具有某些地域性垄断专利,但是由于其基于技术和大量资本支出之上,所以很难想象其未来的竞争能力。像联邦快递之类的大物流公司,似乎也具有某些地域性优势,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技术和大量资本支出之上,所以也很难令人信服地将它们归纳为市场性专利类公司。
规模经济效益,也就是规模越大带来越低的成本水平,这可能造就一个显著的竞争优势,但是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规模效益就停滞了,甚至开始下降了。像沃尔玛这类企业,当它的扩展达到边界时,其收益将稳定在某一水平。这时候它成为一个在位厂商,新的破坏性创新厂商可能会通过另外的组织形式颠覆沃尔玛的地位,这就像沃尔玛以前通过小镇战略颠覆了西尔斯等巨头一样。这类竞争优势通常都是不稳定和短暂的,很难达到巴菲特所要求的年限,通常需要能在15年,甚至30年以上的预见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
还有一类厂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转换成本来锁定消费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宽带介入服务商在新修的楼层预先安装好了宽带接入插口,同时其他服务商如果介入的话则面临双输局面,这时候居民将因为很高的转换成本而不能不接受预装了宽带接入插口的服务商。如果专为其宽带接入商,则居民将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更多的金钱。
高转换成本是厂商具有的某种竞争优势,但是这类优势是否能够持久也取决于高转换成本是否能够持续。在中国内地,二十世纪90年代的时候,除了接入电信的固定电话服务,一般家庭很难选择其他的通话服务商,那时候使用移动通讯将面临很高的转换成本,不过从2001年开始,大量的人群由固定电话转向移动电话,特别是在2007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每月要损失很多客户,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不断有大量的新客户涌入。往日的高转换成本不复存在,这使得中国电信的独家垄断优势一去不复返。所以,高转换成本通常可以经由技术进步和管制变迁而发生改变,由于技术进步是非常迅速的,所以高转换成本通常也是不能持续的。不能是规模效应还是高转换成本,以及前面提到的低成本和有形差异化都与技术有密切关系,只要与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的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当然也无从谈起具有市场性专利。
还有一类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法律上的专利,比如制药厂获得的专利,某一技术公司获得的专利,或者政府给予的专利和专营权,比如烟草等。这类专利基于管制而存在,所以法律和政府行为对这类专利起了很多的影响。那些医疗保健类的企业,比如辉瑞制药等,通常享有这类竞争优势,西格尔的统计也表明了这类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所以制药类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还有一种竞争优势来自网络效应,比如B2B网站,以阿里巴巴为例子,又或者是C2C以易趣和淘宝为例子。很多现在的投资分析家,包括晨星公司在内都认为这类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因为这类公司的网络外部性使得用户增多带来更多的用户,这样形成了良性自加速循环。但是,想想以前的邮政系统和电报以及固定电话系统就知道,这类企业的成长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成本。具有网络效应的企业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其竞争优势并不持久,所以它们很难具备巴菲特所要求的市场性专利。
第三步,市场性专利的持续性,不同的市场性专利具有不同的有效期限,通常而言,价值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二三十年以上市场性专利的企业,如果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期限不能达到10年以上,那么这通常不能称为市场性专利,顶多看做一个暂时的竞争优势而已。在巴菲特看来,市场性专利应该在15年以上才算勉强合格,那些不能保证10年后还能维持超额利润的企业,根本不在巴菲特市场性专利的范畴之内。市场性专利的程度与利润率有关,一家企业的产品溢价越高,则其市场性专利的程度越深。同时,市场性专利的持续程度也很重要,那些日用消费和医疗保健类企业通常具有很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而那些技术和大量资本支出的企业则非常短命,即使活下来也在一个令人觉得勉强的收益水平上挣扎。
根据巴菲特的市场性专利原则,再结合我们自己的操作实践,我们发现药品、旅游景点、饮料、服饰、报纸是很多市场性专利公司的滋生地。那些依赖大量资本的企业通常也是依赖于技术的,因为资本就是技术的物质化载体,技术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依赖大量资本的企业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导致了不确定性增强的风险。从格雷厄姆利用财务定量技术分析公司,到费雪通过定性因素分析公司,所有价值投资的核心都是寻找那些确定性的因素,只有确定性的因素才能在“能力范围”之内,才可以设定“安全边际”或者说“安全空间”。具有市场性专利的公司就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具备更多的确定性,所以,这是巴菲特对价值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价值投资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为了扩大确定性范围,同时界定确定性的边界。
现在我们再来温习一下确定市场性专利的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一家企业是否可能存在市场性专利;
第二,确定市场性专利的来源;
第三,确认市场性专利的可持续时间长度。
总体而言,不依靠技术,低成本,大量资本支出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它们很可能具有市场性专利。
很多国内投资者看了不少巴菲特传记之后,抓住巴菲特的只言片语,认定巴菲特是一个不关心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人,其实巴菲特对于美国的经济项目赤字和贵金属走势发表过不少看法,而且他本人也在外汇市场上连续几年做空美元,同时在银价位于历史低点附近大肆买进。参与国际化的投资使得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风格存在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使得我们认识到巴菲特最近十年也产生了一次不小的认识飞跃,这应该算他的第三次飞跃。这次飞跃的主要特征是他开始扩大其投资地域和范围,从美国扩大到其他国家,甚至包括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似乎与邓普顿走得很近了,而他介入外汇和贵金属市场的行为则有点索罗斯的风格。
也许这是一个正统价值投资者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格雷厄姆的静态价值投资,到费雪的动态价值投资,再到索罗斯宽范围的价值投资,这就是巴菲特的三大飞跃。外汇和贵金属都有金融属性,其价值最终取决于经济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外汇好比国家发行的股票,外汇的价值是由国际的经济增长率决定的,同时其中也包含了风险因素,外汇的价格则是由资金追逐,也就是供给决定的,投机就是根据供给的变化而操作,而价格的变化导致了价格与价值的偏差,这就为价值投资者创造了机会。1992年英镑的高估,1997年泰铢的高估,目前美元的高估都是外汇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的表现,作为价值投资者,索罗斯做空了当时的英镑和泰铢,而巴菲特则做空了美元。价值投资的核心都是一样的无论具体品种和形式是什么。收益是价值的基础,而资金或者说供求是价格的基础,价值是投资的基础,价格是投机的基础,也许第四代价值投资技术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第四代价值投资技术将打通一切资产,而不仅仅局限于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
巴菲特的第三次飞跃使得原本人们头脑中固化的巴菲特形象再次被击碎,一个70高龄的投资大师还能够再次突破自我,与时俱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千里马真的是志在千里啊。我们在本小节就是要看看巴菲特对宏观经济重视的一个细小方面,从中我们既可以纠正对这位大师的狭隘观念,也可以领略到市场性专利抵御宏观经济问题的强大力量,正是因为有用市场性专利的公司可以成功度过最艰难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才使得巴菲特敢于长期持有这些公司,在艰难过去之后,其超额的回报再次令人赞叹。如果一家公司能够长久地正常经营,单单这样就可以制造出令人羡慕的复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