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28

第28章 经济商誉和通货膨胀 (2)

巴菲特通过市场性专利将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确定性收益的,一类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对于那些未来收益不确定的企业,巴菲特认为这些企业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重点把握那些未来收益确定的企业,也就是具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像可口可乐一样具有配方型市场专利,要么像华盛顿邮报和地方丧葬公司一样具有地域垄断型专利。正是由于具有市场性专利的公司可以长期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股权回报率,这使得巴菲特可以利用长期投资的“复利原理”将资金魔术化增值。巴菲特的整个投资流程就是以“市场化专利”为核心的,通过“市场化专利”找出那些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企业,然后通过长期投资的“复利原理”来增值资本,同时“市场性专利”也是高复利率的保障。下面两小节我们就用巴菲特长期投资中的两个著名例子来阐释其“市场专利”法则的具体运用。

巴菲特的精彩手笔之一:买入可口可乐公司和配方型专利

可口可乐的投资可以为国内投资者寻找那些具有配方型专利的投资对象提供了示范。可口可乐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和经销商,其历史可以追述到1886年,现在可口可乐可以在全世界几乎任何地方买到。巴菲特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可口可乐,童年的他倒卖了一些可口可乐给伙伴们,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通过可口可乐赚钱。可口可乐的配方一直是保密的,所以这类产品具有对手永远无法复制的壁垒,虽然你可以制造出近似口味的可乐,但是却永远无法制造出一模一样口味的可乐。中国大陆的白酒,就具有这样的特征,酒窖经过百年以上的生态演化,任何一处名酒的特色都不可复制,所以内地的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这类投资对象,而且中国白酒不会受到国外产品竞争的太大影响。1935年到1988年,整整53年之后,巴菲特才介入可口可乐的股票,此前因为股价过高,巴菲特一直没有机会介入。

同大多数具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一样,可口可乐的主营业务非常简单,生产流程非常简单易懂,公司买入原料,支撑浓缩液,卖给全世界各地瓶装商,然后由瓶装商灌装成各种成品后卖给消费者。超市、食堂、自动售货机、旅馆等是可口可乐销售的主要场所。这家公司旗下的品牌包括了:可口可乐、雪碧、芬达、醒目等。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销售系统非常强大,但是其基础仍旧发迹于不可复制的配方。

二十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遇到了很多麻烦,它的分销系统出现了问题,有机构起诉它违反了《反垄断法》,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其产品,而且公司此刻进行了多元化经营,涉足一些与饮料无关的行业,比如水利公司等,此时可口可乐的股权回报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到了80年代,可口可乐的表现使得单独各时段董事会财务委员会主席R.伍德拉夫超用了可口可乐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总裁R.格易祖塔,格易祖塔收缩了业务,重新回到主业经营。

1988年6月到1989年4月,巴菲特分批买入了可口可乐的股票,此时股价为10美元,总共买入9340万股,花费了10.23亿美元。巴菲特当时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已经占用其35%的资金。格雷厄姆完全不会这样做,林奇倒是可能,不过如此集中投资的恐怕只有两人能够做到,而且做对,那就是巴菲特和索罗斯。在“集中投资”智慧法则中,我们将会深入讨论这一巴菲特投资特色。

巴菲特介入可口可乐收获非常之大,以至于今天每每提到巴菲特的投资,都会以可口可乐作为首选案例。巴菲特认为应该持有那些能够产生长期高回报的企业,这些企业一定具有某种持续的竞争优势,技术类企业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日常消费品企业中经常出现这类投资对象,比如宝洁,路易斯·威登,耐克,中国的白酒等。可口可乐从1886年以来一直围绕可口可乐这个竞争优势持续不断创造利润,其成长性也引人瞩目。很多投资者将品牌等同于市场性专利,或者说经济商誉,其实品牌本身不能保障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只有那些排他性的消费品才有此特点。我们在内地一直寻找这类投资对象,通常是在三种类型的企业中找医疗保健类、日用消费品类和能源类。

希望内地的投资者多多尝试寻找新的市场性专利类型的企业,我们认为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股王,主要不是格雷厄姆的方法,格雷厄姆的方法只是为他提供一个很好的进场时机,在选择股票上费雪和彭博的影响是最大的,通过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性专利的公司,并且这家公司能够拥有一个好的领导层,这就保障了这家公司可以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股权回报率,通过自然提供的“复利法则”,巴菲特就成了世界第一股王。巴菲特的投资年复合收益率大约为24.6%,按照25%来近似估算,如果你当初投资1000美元,则40年后可以变成750万美元,如果把零全部写出来就是7500000美元。从1000美元增长到7500000美元,增长了7500倍。如果你能结合“市场性专利”选择股票和公司,然后利用“安全空间”入市,并通过“复利原理”长期持有,最后你将成为新一代的投资大师。

巴菲特的精彩手笔之二:买入华盛顿邮报和地域垄断型专利

巴菲特所介入的行业基本上都集中于日常消费品,医疗保健品,保险和能源等领域。报纸是日常消费品的一种,对于媒体,特别是具有地域性特征报纸的偏爱是巴菲特投资特色之一,这一点是基于他的“市场专利”法则。巴菲特介入过华盛顿邮报和其他许多报纸和有线电视网,其中最为出名的当然应该是华盛顿邮报公司。这是一家经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杂志的媒介集团。该集团的报纸部门出版《华盛顿邮报》和其他一些地方性报纸,电视广播网络部门则拥有6家地方性电视台,其有线电视网部门则负责为15个州的用户提供服务。该集团的杂志部门出版《新闻周刊》,是著名的新闻类杂志。该集团还下属一个连锁学校,主要提供大学入学考试辅导。除此之外,该集团还拥有《国际先驱论坛报》50%的股份,还参股了其他一些著名报纸和杂志。该集团在70年之前只有一份报纸,现在则成为一家拥有各类地区和全国性媒体的综合性媒介集团。

1931年,也就是巴菲特出生的第二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是当时美国五家主要的日报社之一。两年后的193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无力支付纸张费用而陷入困境。当年夏天,该公司以不到一百万的价格卖给了金融大亨麦约尔,从1933年到1953年,麦约尔将该报扭亏为盈,后来他的女婿F.格雷厄姆经手管理权,不久后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不久后又收购了《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在F.格雷厄姆的经营下,华盛顿邮报公司成为一家实力卓著和声名显赫的媒体集团。1963年,华盛顿邮报集团的一代领袖F.格雷厄姆去世了,其妻子继任最高管理者,这位女性非常果敢,凭借其对华盛顿邮报的热爱成功地处理了诸多难题。每当遇到极大的困难时,她总会想起父亲和丈夫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为了家族的荣耀她奋力而战。对于报纸的经营,她认为一个领导者比一个管理者重要,因为领导者总是处在变革的最前沿,而管理者则是一个守成的角色。华盛顿邮报集团正处在时代巨变和行业革新的十字路口,需要的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而非管理者。

同时,这位坚强果敢的女士还聘请了B.布莱德雷作为总编辑,后来此人主导了水门事件的追踪调查,使得华盛顿邮报声名远扬。

1971年,巴菲特第一次见到了这位身负家族荣耀使命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女士。当时,巴菲特建议凯瑟琳·格雷厄姆买入《纽约客》杂志的股票,不过这笔交易并没有成交,但是巴菲特从此开始了与华盛顿邮报集团的长期合作关系。

此时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准备让华盛顿邮报集团上市,以便让股票可以公开交易,缓解场外流通的负担。1971年6月,该公司的B种股票上市交易,两天后凯瑟琳·格雷厄姆大胆支持B.布莱德雷公开五角大楼文件。半年之后,华盛顿邮报集团的股价由24.75美元上升到了38美元。1973年初美国股市阴云密布,大盘下跌,华盛顿邮报的股价也由先前的高位下跌到23美元。同一个月,黄金价格突破100美元一盎司,同时美联储提供贴现率,此后道琼斯指数继续大幅度下跌,创下三年来最大跌幅。到了6月道琼斯指数再次大跌,但是巴菲特却在不断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

巴菲特买入股票的举动引起华盛顿邮报高层的担忧。此时,华盛顿邮报集团的总裁和董事长是唐纳德.格雷厄姆,他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儿子,1966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服完兵役,然后当了一年多华盛顿的警察进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岗位。1974年成为公司董事。巴菲特当时非常清楚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担心,于是他让人告诉凯瑟琳·格雷厄姆自己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份是为了长期持有,其投票权可以由唐纳德·格雷厄姆代为行使。1974年,凯瑟琳·格雷厄姆邀请巴菲特加入董事会,并任命巴菲特为董事会财务委员会主席。巴菲特在20世纪70年代帮助华盛顿邮报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巴菲特为什么敢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首先,这家公司的业务非常简单,主要以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为主,而且巴菲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华盛顿邮报了。巴菲特非常了解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成长经历,而且他对该公司旗下的《新闻周刊》和电视台非常了解和看好,长达几十年的了解,使得这家公司完全处在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之内。

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为36.5%左右,其年复利非常吓人,比报纸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半,比标准普尔指数高出两倍。其利润率为31.8%,而行业平均水平为16.9%,行业平均水平为8.6%。

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认为华盛顿邮报具有市场性专利,或者说经济商誉。在美国的报纸中有90%以上的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这是一个地域垄断型专利。很多报纸的股东认为报章业的丰厚利润来自于报纸经营,但是巴菲特却认为报纸行业能够取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经营绩效主要是由于报纸的地域垄断特征,报纸公司因此建立了一个利基市场。巴菲特认为即使一个质量不高的地方性报章,只要获得地方垄断性的优势,也可以创造丰厚的利润,而且其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可以长期维持,加上复利的威力,可以为股东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业绩。一家质量很高的报纸,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覆盖空间,但是一家质量不高的报纸却也具有区域内的广告垄断权。一个城市中的招聘者,求职者,广告发布者,房屋出售者都需要借助地方性报纸的广告栏。巴菲特专门在年报中强调报纸是经济商誉的最典型代表,因为报纸只需要很少的有形资本和开支,但是提价能力却很强,随着计算机等出版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报纸类企业的收益水平还将提高。这样报纸可以通过提价来应对通过膨胀,可以提高报纸的售价或者广告的价格。巴菲特甚至认为像《今日美国》这类报纸即使涨价一倍,也不会失去什么读者。

不过,后来巴菲特对报纸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市场性专利也是相对的,一个企业竞争优势都存在一定的时限,只不过那些拥有市场性专利的公司拥有更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而已。巴菲特认为虽然报业在总体上仍旧保持了高于平均水平的赢利能力,但是由于更多的媒体出现,报纸的主导地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现在报纸的定价能力已经没有以前强了,也就是说经济商誉或者说市场性专利遭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1991年,巴菲特开始认识到报纸企业股权回报率的下降表明了一种长期的趋势,也就是报纸的地域性垄断专利已经变弱,报纸企业的经济商誉开始下降,不过巴菲特还是看好华盛顿邮报,一是该公司的负债很少,而且其管理层比较出色,同时报业作为一个整体仍旧维持了高于其他行业的收益水平。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主要是冲着报业的市场性专利,以及华盛顿邮报的管理层能力去的。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前者,也就是说报纸本身所具有的市场性专利,这种专利基于某种空间或者渠道上的垄断性。

最后,我们来看看华盛顿邮报给巴菲特带来的丰厚回报吧。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为股东带来了17.55亿美元的利润,公司留存了14.56亿美元用于再投资。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总市值的为8000万美元,市值开始上升到27.1亿美元。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值整整增加了26.1亿美元。在这二十年中,当初一块钱的收益留存为股东创造了1.81美元的市值。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公司上的投资为他狠狠地赚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