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36

第36章 巴菲特的智慧法则六:集中投资 (2)

具有品牌的食品公司,比如箭牌口香糖公司等。这类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的品牌已经深入了人心,而且它们也具有某种程度的配方型市场专利。比如箭牌口香糖,箭牌几乎成了口香糖的代名词,中国的年轻人都知道箭牌口香糖,这就是箭牌公司的品牌效应所在。而且这类产品的消费量也特别大,至少是重复消费类产品,不像耐用消费品,比如汽车,重复消费量很小。

快速消费食品公司里面,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就是饮料和烟草类公司,比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和一些著名的啤酒公司、葡萄酒公司,以及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也非常简单,而且其竞争优势也多是配方型市场专利。

品牌日化产品公司。比如化妆用品、洗发护发用品、洗涤用品等,比如联合利华,宝洁和吉列公司。这些公司有着丰厚的利润率和较高的股权回报率,其品牌价值和市场销量都令人乐观。

品牌快餐连锁公司,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后面两家公司都隶属于百盛集团。快餐的消费量是巨大的,其密集的网络具有地域垄断性市场专利。

品牌服装公司,巴菲特持有耐克公司的股份,像一些著名的服饰公司都属于此范畴,比如阿迪达斯、路易斯·威登等。

广告代理商公司,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公司具有地域垄断性专利,巴菲特非常热衷于媒体投资,他持有华盛顿邮报集团的股份和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份,这两家公司占了总资金的很大比例。

巴菲特的投资集中于上述这些行业板块,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西格尔对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中具有高股权回报率公司的统计,他发现日用消费品,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以及能源三个行业板块具有最高的持久股权回报率,这与巴菲特集中持股的板块非常吻合。

费雪的教诲

谈到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就一定要谈到菲利普·费雪。费雪不仅坚定了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方向,而且给予了巴菲特具体操作集中投资的可行方法。我们下面就结合费雪的名著《普通股的不普通利润》(又翻译为《怎样选择成长股》)来看看费雪集中投资的原始含义。

费雪在其传世名著中有两章是告诫投资者需要避免的投资习惯,其中专门提高了分散化投资问题。在费雪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分散化投资,或者说多样化投资已经在证券交易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支持这一做法的理论依据大致来源于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的主张,而最简单的论据通常是“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非常危险”,所以投资也要讲求多样化和分散化。

费雪是这样反驳这一论调的,他认为把鸡蛋放在需要不同的篮子,就会使得很多鸡蛋没有放到真正安全的篮子里。套用到证券投资而言,就说分散化投资会使得部分资金投到了收益率较低的证券上。另外,费雪还提到了“能力范围”问题,他认为一笔30万左右的资金如果投到30支股票上是危险的,因为一个投资者根本不可能对30支股票有深入的研究。分散投资使得投资者对每只股票都了解不够,无形中将资产暴露在无知的风险中。投资者将资金分散到过多的股票上,这就使得很多资金进入了他根本不了解的公司,买入不了解的公司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完全是灾难。所以,分散投资是一个会带来灾难的做法。

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分散投资,他认为分散是否合理关键看程度是否合适,必须在投资者“能力范围”之内的分散才是合理的分散。对于如何确定合理的分散程度,费雪根据具体的三种投资环境给出了各自的参考分散标准:

第一种情况:对于所有投资都局限于那些经营稳固的大公司的成长性投资,投资的最低分散标准是买入5只这类型的股票,也就是说每支股票占用的总资金不能超过20%。同时费雪补充道,这支是买入股票时的参考份额标准,如果在持股过程中,某些股票的增值快于其他股票,结果出现了份额的改变,比如某支股票的份额上升到了35%,则并不意味着需要重新买卖调整份额。投资这类公司时,必须要求五家公司之间的业务没有太多的重叠。不过费雪也认为如果了解充分,也不必拘泥于此条标准。巴菲特买入的很多公司都存在部分业务重叠的现象,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巴菲特的获利能力。

第二种情况:投资者的部分投资,甚至全部投资都位于规模适中、成长性适中的企业中。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每只该类型的股票不能投资超过10%的份额,一般是8%~10%。而且费雪认为这类企业比那些稳健经营的大企业更难以识别。

第三种情况,投资者投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小公司。费雪认为这类公司的投资金额应该根据投资者自己的目标和投资的大环境去决定,但是要遵循大致两条原则:第一,千万不要把无法承担损失的资金用于这类高风险的投资;第二,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在初次投资者在缺乏相应实际经验时,应该将单家公司的投资金额控制在总金额的5%以内。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费雪将成长性投资根据企业规模和风险收益特征分成了三个档次,然后给出了大致的投资集中度参考意见。他的建议就是企业规模越大可以给予过多的投资资金比例,风险越高则应该给予越少的投资资金比例。费雪这种大致的规则后来被林奇进一步发展了,林奇将企业分成了六大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组合,在本书第四章当中,我们将谈到这一问题。

最后我们用菲利普·费雪的原话来结束本小节:“证券投资的数目过多通常不是明智投资者的做法,这往往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的不确定性程度很好,也就是说投资对象很可能并没有处在投资者的认知和掌握之中,至少表明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缺乏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分散化投资的一个原因。投资者应该认识到分散化必然以集中化为前提,只有首先找到了少数适合投资的对象再进行分散化投资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为了逃避选股的劳累而过度地分散化投资,无疑会伤害到自己。”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

巴菲特在投资之初就下意识地意识到了集中投资的好处,但是直到碰到费雪和查理·芒格才坚定了这一看法,并且找到了与集中投资配套的选股方法。这些方法受到了费雪和彭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寻找那些具有“市场专利”的公司;第二,寻找那些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公司。通过运用“市场专利”法则和“能力范围”法则,部分成功地建立起了与集中投资策略匹配的选股方法。本章的第3和第4部分分别讲述了“能力范围”和“市场专利”投资法则,如果看到目前你还不甚明了的话,建议你再复习一下前面的这两个部分。毕竟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法则与此密切相关。

有人将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分为四个子项目,我们将其列出来,与我们提供的上述阐释可以作一个比较。我们认为集中投资策略主要是依靠寻找那些既有“市场专利”又处在“能力范围”的公司,然后将资本按照其具有的竞争优势程度进行优先分配,以此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投资目的。集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时候甚至是结果。

将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划分为四个子项目,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已经直接和间接提到过的。

第一,在能力范围内对公司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对公司进行较为周全的立体分析,从财务到公司运营,管理层水平,以及实地调研等。要进行集中的投资,就需要对公司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是格雷厄姆式的投资方法所不具备的。在聆听了费雪和其他极为著名商业专家的教诲之后,巴菲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选股标准。但是,他的思想核心还是围绕着费雪的理论展开的。同时,巴菲特还是第一个根据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投资的著名投资家,这是其儿媳妇指出的。这一点是巴菲特从商业分析家彭博那里学到的,费雪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通过投资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巴菲特可以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率。由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非常少,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没有长期竞争壁垒的公司,所以通过这样加以筛选,能够投资的对象自然就减少了。

巴菲特分析公司经常使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商业准则,财务准则,管理准则和市场准则。通过这一套方法,巴菲特可以对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通常要完成上述四个准则的测试必须进行很多财务以外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完成,而这些渠道都是需要离开枯燥的报表的。

能够通过巴菲特四个筛选准则的公司非常少,虽然好公司一直都有,但是很多公司的股票却无法通过市场准则。正是因为这样,巴菲特的集中投资就变成了长期投资,两者合二为一了。

第二,在大概率事件上下注。格雷厄姆从事过长期的保险业务,所以他应该对精算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知道市净率过低的企业,也就是那些股价相对于每股净资产很低的企业大多数都会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出现价格回归资产价值的运动。但是,格雷厄姆很难确定某一支股票是否一定会出现回归运动,所以他利用了分散投资。通过分散他可以把握住价格回归资产价值的这类运动,因为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只要投资足够多的这类企业,并将投资资金平均化,一定可以得到一个正值的预期收益。虽然巴菲特早年对保险公司也有过深入了解,后来也努力介入保险业,但是他却没有通过分散化来利用大概率事件。

他采用的办法是大概率事件上下大注,中等概率事件上下小注,小概率事件上不下注的方式来运作投资的。另外,他还要考虑收益问题,收益越高则下注越大,这样通过考虑概率和收益的预期收益,巴菲特可以进行合适资金比率的投资。根据预期收益值,也就是概率乘以收益来分配资金早在职业赌徒那里就已经形成了体系,这成为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巴菲特在大学念的是经济学,彼得·林奇也念的是经济学,索罗斯也念的是经济学,而经济学都要学概率论这一课程,所以想必这些大师都是精通概率思维的人。而格雷厄姆则更不用说了,因为在大学他的兴趣几乎集中于数学之上,这也难怪他以后建立了以定量为基础的证券分析方法。

第三,降低交易频率。巴菲特生性似乎有些“懒惰”,他自己也曾打趣地承认这一点,不过懒惰也给了他不少好处,那就是降低了交易的频率。集中投资者都是那种欲望较少的人,或者是意志坚定能够经得起市场诱惑的人。巴菲特承认市场先生和群体行为的巨大干扰,所以他选择了远离华尔街,远离喧嚣的人群。通过独处他降低了本身的欲望。有时候为了赚更多钱,反而要放下赚钱的强烈愿望,这真是高手们经常遇到的瓶颈和难题。巴菲特也明白,为了提高收益水平,就要避免被市场先生的乐观精神诱骗。无论巴菲特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降低频率,我们都首先问问为什么自己的交易频率这么高。交易频率高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但是交易频率低的原因却有很多个。交易者的交易频率高是因为他们经常面对不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收益,当不确定感很强的时候他们就会转换投资,只有当一个人对头寸十分了解,进而有把握的时候他才会有坚定持股的信心,也才能集中持股。想象看,一个没有婚姻责任感,或者经不起诱惑的男子,他要么有了婚外情,要么就会经历好几次婚姻。前一种情况叫做过度分散投资,后一种情况叫做交易频繁。

第四,忽略短期的价格波动。如果一个交易者对短期价格波动非常敏感和在乎,则他很难坚持持股,如果不能坚持持股,通常也会分散投资。短线交易者的账户里面会出现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当赢利增加时,投资者会加入其他品种的头寸,因为他们觉得有利润可以作为“赌资”了;当亏损增加时,投资者也会买入其他品种的头寸,因为他们觉得需要在其他地方找回损失。短期价格的急剧变化一定会引起账户的盈亏,而那些关心短期盈亏的人一定会因之而坐立不安,心烦气躁,最后十有八九会忍不住而增加其他品种的投资,这样分散化投资就形成了。

这种将集中投资归纳为四个子项目的提法其实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因为“远离市场”可以起到忽略短期价格波动的作用,而忽略了短期价格波动则可以降低交易频率。只要把握了那些具有“市场性专利”企业,则预期收益值较高的大概率事件也就找到了,同时那些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企业则具备进一步选择的资格。所以,我们认为本章归纳出来的巴菲特六大智慧法则可以合理和有逻辑地囊括巴菲特的关键投资精华思想,而且这六大智慧也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不像有些论调那样模糊和不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