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海格史度姆版本的巴菲特投资法则包括四个步骤,关键是第三个步骤。四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远离股票市场;
第二步,忽略经济变化;
第三步,买入公司,而不是股票;
第四步:关注持有股份的相应公司的变化,进行头寸管理。
其中第三步具体包括了四项选股准则:
第一,商业准则。
1.公司的业务是否简单明了;
2.公司的经营历史是否连贯;
3.公司的前景如何,成长性如何。
第二,管理准则。
1.高级管理者是否对股东诚实,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2.高级管理者是否理智,善于留存收益;
3.高级管理者是否能够抵御群体行为。
第三,财务准则。
1.公司的股权回报率如何;
2.公司的利润率如何;
3.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或者是“股东收益”如何;
4.留存收益的增值情况如何,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使用。
第四,市场准则。
1.公司的内在价值如何,也就是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贴现后的水平如何;
2.股价是否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版本,这版本是由玛丽·巴菲特同巴菲特家族的一个友人一起总结出来的,时间在千禧年后一两年。这个版本的巴菲特投资法则涵盖了新经济时期巴菲特所做的投资,其版本赖以生成的样本更加广泛,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版本首次强调了“市场专利”在巴菲特投资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这在上一个版本是看不到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玛丽·巴菲特版本的巴菲特投资法则。这一版本共包含了两大步骤,一共14条子项目。
首先,考察公司质量。
1.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
2.投资者是否清楚该公司产品的用处。
3.20年后该产品过时的概率有多大。
4.该公司的资金是分配给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业务吗。
5.公司过去10年的每股盈余和其增长率是否较高(横向比较)。
6.公司过去10年的股权回报率是否较高(以15%作为门槛)。
7.公司过去10年的资本回报率是否较高(横向比较)。
8.公司的偿债能力如何,需要多少年才能偿还清目前账目上的长期债务。
9.公司是否正在积极回购股票。
10.公司具有定价能力吗,能否抵御通胀的侵蚀。
11.公司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来更新固定资产吗。
其次,考察股票价格。
12.股票价格处于市场性恐慌下跌吗,是否出现暂时性的糟糕情况导致股价下跌。
13.市盈率的倒数与国债长期收益率比较起来是否具有吸引力。如果市盈率较高,则其倒数较较小,这种情况下,股票就缺乏吸引力。市盈率又称本益比,是每股收益除以股价得到的一个比率,价值投资者经常使用这一比率判断股价是否存在过高的可能。
14.根据10年每股收益的年增长率推算年复合回报率是否可观。
第二个版本的方法与晨星公司使用的价值投资策略非常相似,据说晨星公司最初是根据巴菲特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另外,香港价值投资大师林森池也常用了类似的策略,这三个版本的投资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用我们总结的话来说,就是巴菲特的投资体系很可能是以“市场专利”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巴菲特曾经听过四个人的课程,首先是格雷厄姆,然后是菲利普·费雪,在最近几年他则对吉姆·罗杰斯和彼得.林奇称赞不断,他听过这两个人讲课。除了这些人之外,巴菲特肯定还听过其他不少人的讲课,不过能够上史料和报纸的新闻大概只有这四次。国内很多投资者在这次牛市中知道了巴菲特,但对于彼得·林奇则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妨碍林奇在中国价值投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创造了近乎30%的年回报率,而且维持了十年以上,这个记录只有索罗斯可以超越,但是索罗斯的赢利并没有林奇那么稳固。林奇因为其刷新世界纪录而被称为“全球第一基金经理”。我们就来看看林奇和他的选股方法的概况吧。
巴伦周刊在千禧年的第一份杂志上这样评价林奇:“在过去的10年岁月里,他没有管理任何形式的公众基金,但是他仍旧是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和崇敬的基金经理。”而巴菲特作为大股东的《华盛顿邮报》则盛赞林奇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基金经理人。要知道林奇当时已经退休多年,其业绩能够盖过千禧年前后的众多IT投资基金,这简直是个世纪奇迹,要知道在2000前的几年里,很多高科技股票飞涨狂飙,而林奇则是在此前十年离开岗位,而且他还经历1987年的股灾,从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到1990年退休,林奇将基金的资产从2000万增长到140亿美元,成为富达旗下的旗舰基金,其规模和收益都稳居全球第一。
林奇坚持不可思议的常识投资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很高深的数学基础,也不必介绍严格的金融教育,林奇认为通过关注周围的世界,注意自己购物的情况,注意自己工作中接触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具备专业投资者不可能具备的优势。林奇痴迷于那些拥有良好销售的公司,而这个状况可以直接观察到,走进购物中心就可以看到那些销售良好的产品和销售不佳的产品,这就是林奇挑选股票经常使用的一招。林奇认为如果投资者对于某家公司有实际而直观的理解,这就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出一般水平的回报。
林奇的投资方法具有六大特点,但是最为突出的是两点:第一,他追求成长性,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持久的客观成长速度的公司,这点是对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超越,格雷厄姆没有成长这个概念,虽然当初他买进了一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是一个意外。巴菲特虽然受到菲利普·费雪的影响慢慢转向了成长性,不过这也是因为查理·芒格的缘故,巴菲特更擅长于抓住那些具有市场性专利的公司,这类公司拥有良好的利基,可以长期保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虽然这些公司不能扩展自己的规模,但是可以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和超额的利润,这些都可以极大提升投资的回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格雷厄姆着力于发掘那些有形资产没有得以准确入账的公司,这就扩展了空间中的宽度价值,因为隐蔽的资产就是价值的宽度被遮盖后形成的。
巴菲特着力发掘那些具有无形资产的公司,这些公司具有市场性专利,可以长期阻挠进入者,这就是增加了价值深度的发掘力度。而彼得·林奇则主要集中精力于发现那些随着时间可以增值的公司,这类公司具有很高和很持久的成长速度,其实这就是林奇在发掘时间上的价值。格雷厄姆发觉了空间宽度上存在的价值,巴菲特发掘了空间深度上存在的价值,而彼得·林奇则发掘了时间上存在的价值,后面我们还会谈到索罗斯,他作为价值投资者一直不为大众知晓,是一个孤独的“神”,他开辟了价值投资的全新世界。在本章,我们主要阐述林奇的投资智慧,这些智慧一共包括六个方面,从“成长为王”开始,所有智慧法则都是忠实于林奇本身的著作、言论和思想,我们搜集到了他的绝大部分文字材料和许多关于他的评论。关于林奇,我们强调:他通过根据成长性对公司进行分类,开辟了价值投资的一个新维度,这个维度就是时间,他实践上的成就超过了菲利普·费雪。
下面我们一同聆听林奇的智慧吧,六大法则为你解析林奇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