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的第三个方面涉及增加销售的品种,黄光裕在创业时候经营的产品主要是电视机一类的常用电器,现在国美经营的范围几乎囊括所有家用电器,连一些办公设备也进入了销售行列,这使得国美电器保持了较高的成长性。又比如国内中药的两大品牌: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它们都是在原有单一品种的基础上研发了很多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云南白药气雾剂、药盒等。在沃尔玛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成长方式,就是不断扩展产品范围,开辟新的销售领域。林奇进行价值性投资的时候也极其注重公司拓展新产品的能力。
第四种成长性的来源是公司的并购活动,这要求公司管理者具有很高的投资能力,并且能够将股东的留存收益最大化利用,而不是盲目地扩大规模,导致了低效率的投资结果。
我们已经知道了成长性的四种来源,最为关键的是销售量的增长,这为费雪父子和林奇所看重,因此股价销售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销率是一个我们考察成长股需要重点分析的因素。找到成长性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你应该了解清楚这家公司的成长性多少来自销售,多少来自提价能力,多少来自扩展销售品种能力,多少来自并购。只有分析清楚了这家公司成长性的具体构成,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未来的成长空间。
并购经常受到投资机构的重视,但是收购行为的历史统计表明大多数收购并没有给股东带来好处。所以,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而言,特别是从安全空间的角度而言,我们要对通过并购保持企业成长的策略持有谨慎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价值投资者需要购买的是一个好的企业,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并购的大胃口家伙。
成长企业的栖息地
无论是哪类企业,必然都会明显地出现于某一类行业或者板块中。为了寻找到成长性企业,我们首先要明晰其最容易出现的地方。首先我们来看看容易诞生成长性企业的行业,然后来看看一些可能产生成长性企业的外在因素。
虽然林奇很少碰那些自己不懂的行业,但是他并不排斥所有技术行业。如果你要涉及技术类行业,他给你的忠告就是:你应该对这些行业很熟悉。Jon Eckhardt博士分析了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他发现从1982年到2000年中,这些成长最快的公司明显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也就是说一些行业的企业相对于另外一些企业而言,更容易成为高成长类型的企业。深入的研究表明,四个条件决定了一个行业能否诞生出超级成长性企业。我们就来分别看看这四个超级成长行业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行业结构。行业结构就是指该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度。这是一个与巴菲特所称道的市场性专利有关的特征。行业结构具有四个子特征,它们是:资本密度、广告密度、企业平均规模和集中程度。这四个特征部分决定了一个行业中企业的可成长性。资本密度表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重。某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比如航空业和大型采掘业,而另外一些行业则是劳动密集型的,比如零售业和咨询业。那些成长性好的公司通常位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这样它们可以在初创期和快速发展期抵消资金的制约作用。可口可乐早期的飞速扩展,沃尔玛早期的飞速成长,乃至戴尔电脑的崛起都完全符合这一特点。
广告密集度较高的行业通常不利于成长性企业出现,因为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少数的市场统治者,已有企业通过广告来保持进入壁垒和市场份额,这些行业的统治者已经是稳定增长性的企业,其成长性已经不具太大吸引力了。比如扩展后的国美电器,就是这类例子。在美国的可乐饮料行业,由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广告密集投放,使得这一行业很难出现持续高成长的企业。所以,广告密集型行业很难找到高成长性的投资机会。
在一个行业中,如果企业的平均规模都较小,那么更容易找到成长性的投资对象。拿一家网站开发公司和一家航空公司作比较。由于网站开发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小,所以不会面临太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规模小可以带来更高的成长空间,而航空公司如果开始的规模比较小则无法应对已有大航空公司的竞争,但是如果建立较大的航空公司则成长空间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就非常有限了。当然,美国西南航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运营航空业,所以其作为一家航空业的小公司成长性非常好。国内的几家民营航空公司,规模都比较小,但是独特的成本结构和运营方式使得他们的赢利成长性明显优越于大航空公司。
那些企业集中度很好的行业,也就是市场为少数大厂商统治的市场不太容易出现成长性的企业。比如美国的制药业就是这种情况,默克和辉瑞统治了这个市场,所以高成长性的企业几乎无法立足。
高成长性企业的第二个特征关乎行业的生命周期。一个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成长性,林奇在选股的时候非常注意考察一家企业所处的阶段,因为这关系到一家成长企业的未来前景,也就是成长性是否会放缓。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其中企业的成长性。因为早期购买和晚期购买的产品的消费者数量要远远小于中期参与购买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的数目,所以该行业在早期会经历一个高成长过程,然后保持稳定,最后逐渐减缓成长速度。在国内移动电话的早期销售市场,发迹于西南的迅捷迅速完成了其资本累积过程,高增长得益于其所属行业当时正处在高增长阶段。所以,在行业的生命周期的早期和中期阶段更容易找到那些具有高成长性的股票。
高成长企业的第三个特征是关于知识要求的。包含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的行业通常不利于产生高成长性的企业,负责的生产过程需要大规模的组织结构和复杂的管理流程,这些通常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所具备的,而这类企业通常很难再次取得高成长性。另外,如果研发费用比重很大的行业很难产生高增长的企业,那么知识密集型行业也很难产生高增长企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微软的产生就不完全符合这一点。
高成长企业的第四个特点是市场的需求规模。一个行业面临的需求涉及需求的规模,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需求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性是非常重要的,巴菲特因为看到了全球刮胡刀的市场规模,而大举买入吉列公司的股份。同时,林奇也通过销售状况和潜在购买者规模来发发掘高成长企业。顾客的大量需求可以促进企业利润的持续提升,并保证了企业的较高成长性。相对那些增长缓慢的市场,在快速成长的市场上,更容易出现成长性好的公司。
我们已经了解了最容易出现高成长性公司的行业的四个特点,现在我们来看看促进高成长性企业产生的外在因素。高成长性企业一定来源于特定的机会,比如技术变革,制度变革,行业结构变革,人口结构变化等。
技术变革是高成长企业产生的外在因素之一。虽然,林奇和巴菲特都对高新技术性股票不太感冒,但是成长性股票,特别是高成长性的股票确实经常出现于这类变革中。新技术一定要提高未来生产能力和效率,或者完成了人类以前确实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事情,才能带来真实的利润和成长。互联网股票在千年之初一度出现巨大的泡沫,但是少部分有着赢利模式的企业,比如谷歌,网易,腾讯却成为了高成长性公司。微软,思科确实为其股东带来了几百倍的收益,这就是技术变革带来的高成长性企业。发掘这些企业的关键要看其利润的来源是否可行,以及销售收入是否证实了这一赢利模式的正确性。
带来高成长性企业的第二个因素是制度变革,比如美国电信管制制度的变革使得大量高成长性的企业依靠低成本数据传输服务建立起来。又如中国早期经济特区制度的建立,为大量的深圳早期企业家带来了百年难遇的机会。拿中国最近例子来主,就是2003年政府对于房地产的政策的转变,将商品房作为主体,这直接导致了房地产的大发展,碧桂园等地产企业制造了大批富翁,而这却是制度和政策变革带来的高成长企业。
促进高成长性企业产生的第三个因素是行业结构变化,比如美国西南航空采用点对点飞行的模式促进了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提供了高成长性的投资机会。
促进高成长性企业产生的第四个因素是人口结构的变革。《下一个大泡泡》的作者登特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结构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就使得医疗和保险行业出现高成长的机会。
我们已经给出了寻找成长性企业的行业,和容易促进成长性企业出现的背景因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林奇挑选成长性股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