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621900000004

第4章

孙元良第16兵团(辖第第第99军),由商丘转移至蒙城地区,保障津浦路徐、蚌段西侧的安全;邱清泉第2兵团(辖第第第第74军),仍在砀山、永城地区集结待机;刘汝明第4绥区(辖第第68军)。

由商丘移驻临淮关。

合肥之第8绥区撤销,其辖区划归第4绥区;李弥第13兵团(辖第第9军),由碾庄圩、炮车段向灵璧、泗县地区转移,担任机动任务;黄百韬第7兵团(辖第第第第100军),由新安镇移至运河以西集结,以一部控制窑湾、滩上段运河;冯治安第3绥区(辖第第77军),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段运河及其以南地区;周碞第1绥区(辖第第第51军),驻守淮阴、扬州线;海州李延年第9绥区撤销,所属第44军由海上南撤上海(后因缺少海运工具,6日又临时决定该军沿陇海路西撤,改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待第44军到达后再开始由新安镇西撒);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第第第第96军,分别防守徐州、睢宁、五河、盱眙与蚌埠。

原属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指挥的黄维第12兵团(辖第第第第85军),由确山地区开阜阳、太和集结,改归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作战。

国民党军统帅部还决定,驻在徐州、南京的空军第第第第第第20等大队的歼击机、轰炸饥共计126架,运输机32架,支援徐蚌会战。

为解决徐蚌会战兵力不足,蒋介石决定将东北战场剩下的3个军11个师(置留葫芦岛)全部转运华东,遭到华北“剿总”强烈反对。

傅作义坚持就近用兵,将3个军11个师全部转运平、津地区,蒋介石只得一分为二,将原属华北“剿总”的第62军3个师、第92军111个师、独立第95师归还傅作义;将第39军3个师、第54军3个师海运浦口。

11月中旬转至蚌埠地区。

蒋介石孤注一掷,誓在徐蚌地区同人民解放军一决雌雄,“期在必胜”。

鉴于白崇禧执意不肯统一指挥“徐蚌会战”,蒋介石又要求陈诚出来指挥。

陈则以身体有病为由力辞,于是紧急将杜聿明从葫芦岛派往徐州。

杜聿明则是“以赴刑场之心情上战场”。

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总方针(一)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济南战役以前,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根据中央军委7月14日关于9月攻克济南、冬春夺取徐州的指示,已在考虑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下一步行动方案。

这时,徐州“剿总”为组织济南会战,已将邱清泉、李弥、黄百韬3个兵团集结在徐州周围。

在苏北两淮地区仅有第1绥靖区的1个整编师(10月改称军),海州、连云港也只有第9绥区的1个整编师,陇海路的徐州至海州间部署的守备兵力也很薄弱。

粟裕分析以上态势认为,打下济南后,华东野战军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寻战于徐州以西,二是兵出徐蚌路以东。

如寻战于徐州以西,虽可以与中原野战军会合,但华东野战军势必处于国民党军华中和徐州两大重兵集团之间,形成决战的形势,兵力、火力均处于较大的劣势,于华东野战军不利。

如兵出徐蚌线以东,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等地,则可以暴露津浦路,迫使徐州刘峙集团退守津浦路与长江边,至少要加强兵力防守。

徐州“剿总”刘峙集团便减少了机动作战兵力。

解放两淮及商宝地区,则可恢复长江边的工作,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权衡利弊,粟裕于8月23日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济南战役过程中。

华东野战军曾预定在阻援、打援中歼灭徐州北上增援的国民党军一部后,越过陇海路攻占淮阴、淮安地区,但在华野阻援、打援集团严阵以待的情况下,徐州增援兵团始终未敢冒险北援济南,预期目的未能达成。

此时,华东野战军前委认为济南战役,攻城集团损失不算很大,阻援,打援集团无作战行动,部队毫无损失,时值秋凉季节,最宜我军作战。

华野以南下苏北取淮阴、淮安,夺海州、连云港为宜。

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华东、中原局,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电报说: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逼使国民党军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恢复长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南进创造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线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进行淮海战役。

并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

第1案,战役分2个阶段实施。

第1阶段以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加强1个纵队攻占淮阴、淮安,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华野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

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

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至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2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华野全军转入休整。

第2案,只进行海州作战。

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

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粟裕认为,举行淮海战役以执行第1案最为有利。

9月25日下午,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陈毅,参谋长李达致电中央军委并告粟裕:“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二)中央军委关于华东,中原两军作战构想中央军委、毛泽东在部署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时,曾于8月15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子恢,指出:“九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作战,需要你们的有力配合,望你们直属各纵九月作战计划预先筹划,于月底以意见电告。”8月底,中原野战军向中央军委报告了4个配合华野攻济作战方案。

第1案,中原野战军以一部兵力出击襄樊,歼灭守敌,以调动信阳地区国民党第5绥靖区张轸部,以主力截歼其一部。

第2案,佯攻南阳,吸引张轸增援,于运动中歼其一部,或在孙元良第16兵团乘机侵犯禹县、襄城时,歼击孙军。

第3案,在济南吃紧孙元良奉命东援时,中原野战军以一部出武胜关,吸引张轸兵团派兵南援。

第4案,在华东野战军攻济甚急,王耀武吃紧,张轸兵团北援也成定局,不得已面必须牵制时,中原野战军则采取进攻的手段,在平汉路中段割歼其一部。

8月2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决定中原野战军继续集结于豫西地区休整,暂时按兵不动,待济南吃紧,张淦第3兵团和孙元良第16兵团被迫增援时,发动攻击,歼其一部,使其不能东进参战。

中央军委、毛泽东接到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的报告后表示完全同意,并在粟裕建议的基础上作了重大补充,提出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作战构想。

9月25日19时,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致华东局和粟裕并告刘伯承、陈毅、李达的电报,指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

甚为必要”。

目前华东野战军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

这个战役准备进行几个作战。

第1个作战以歼灭可能即将自徐州地区东返新安镇地区布防的黄百韬第7兵团为目标;第2个作战是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地区;第3个作战是攻占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

毛泽东指出:进行这3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以歼灭国民党军10几个旅。

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徐州方面国民党军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作战。

并要求华东野战前委于10月10日前召开以“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为目的的会议,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

华东野战军9月24日攻占济南后,黄百韬第7兵团返回新安镇、运河火车站地区,李弥第13兵团退至徐州以东碾庄、曹八集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商丘、砀山地区。

华东野战军欲举行淮海战役,攻占两淮地区。

首先必须攻击位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的黄百韬第7兵团,打开南下的通路。

而攻歼黄百韬兵团,又必须能够阻止徐州附近的邱清泉第李弥第13两兵团增援。

根据这种情况,毛泽东9月28日亥时致电饶漱石(中共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治委员)、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指出: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10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明确规定了淮海战役各个阶段的作战重心、兵力部署原则、作战步骤及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下一步作战构想。

电报指出:淮海战役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枣庄、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

为达此目的。

应以6至7个纵队分割歼灭黄百韬所属3个整编师;以8至10个纵队,阻击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这一部署大体如同9月间攻济打援的部署,否则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师的目的。

第1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2星期至3星期内解决。

第2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守军,并占领各城。

而以主力担任牵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攻济打援部署的原则。

此阶段,亦须争取2星期至3星期内完结。

第3阶段,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那时守军将增加1个整编师左右的兵力,故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主力担任打援和牵制。

此阶段,亦须大约2至3个星期。

关于淮海战役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指出:仍是坚持“攻济打援”的原则,即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援与打援。

阻援、打援部署不可放在正面,应在援敌的侧面。

即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以造成我军围攻徐州的态势。

促成刘峙“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致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黄百韬。

由于新安镇地区距徐州甚近,战役发起后,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势必迅速增援黄兵团。

加上东进的孙元良兵团,徐州方面国民党军仅正规军就有4个兵团12个半军的兵力。

因此,战收的规模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甚至超过豫东战役的规模。

要取得如此更大规模战役胜利。

除使用华东野战军全部及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外,还必须有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的协同配合,主要是抑留华中“剿总”的机动兵团于中原地区不使其东进参战。

因此,中央军委、毛泽东在部署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的同时。

电示中原野战军采取有力的行动牵制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在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

电报中指出:郑州孙元良第16兵团3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

得手后以一部向东。

威逼开封,吸引刘汝明第4绥靖区全部、孙元良一部西顾,以减轻华东野战军的压力。

关于淮海战役后的形势及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军难于歼灭。

此时,华东野战军应分为东、西兵团。

以大约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荷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毛泽东设想:华东野战军以12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次年1月休整,3至7月同中原野战军协力作战,将敌打到长江边各点固守。

秋季,华东野战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三)中原野战军实施郑州战役1.郑州战役前中原解放军的作战形势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中原战场的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共50个师(旅)、约35万余人,在完成战略展开中解放了拥有2500万人口的广地区,建立了鄂豫、皖西、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等6个解放区及军区,组建了能够坚持独立作战的12万地方部队。

这时,蒋介石重新划分中原战区,调整兵力部署,组成了新的中原防御体系。

即以10余个旅的兵力继续分区“清剿”大别山区和加强阜阳、南阳、襄(阳)樊(城)等地守备;以张轸兵团(辖整编第第第第85师)和张淦兵团(辖整编第第84师)控制淮河南北,企图截断刘邓野战军主力的南北联系;以邱清泉兵团(辖整编第第第75师)位于菏泽地区,监视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的行动;以胡琏兵团(辖整编第第3师)主力位于漯河地区,监视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和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以孙元良兵团(辖整编第第第38师)主力集结于郑州、一部扼守陇海线郑(州)洛(阳)段;以裴昌会兵团(辖整编第第第第青年军第206师)控制陇海路潼(关)洛(阳)段。

将中原划分为第4(菏泽)、第5(信阳)、第6(商丘)、第8(合肥)、第13(南阳)、第14(阜阳后移新乡)、第15(襄阳)、第21(宜昌)等8个绥靖区。

每个绥靖区指挥3到5个旅兵力,担任各战略要点防守。

其作战要旨是:保持津浦路,并以平汉、陇海两路作为分割中原解放军的“十字架”和进攻中原解放军的依托。

其作战重点仍在大别山区,坚决阻止解放军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以巩固长江防线,确保江南的安全。

为了继续大量地消灭中原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粉碎其防御体系,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依据中央军委所赋予的春、夏两季作战任务和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并根据战场具体情况,采取了适时分遣与集结,长途奔袭、宽大机动,运动战配合以阵地战等战法,寻机打中等和较大的歼灭战,并迅速作必要的休整补充。

先后取得了洛阳、宛西、宛东、开封、睢杞,襄(阳)樊(城)等战役的胜利,共歼灭中原国民党军16.73万人(其中俘虏10.2万人、毙伤6.4万人);摧毁国民党10几个行政专署,100余个县政府和大量的区、乡政权机构,击败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攻势防御”,基本瓦解了其防御体系,进而发展了中原战局。

到1948年6月,中原解放区面积已发展到23.74万平方公里,拥有县以上城市72座,人口3000万,占中原人口的2/3。

大别山区军民基本上渡过了极端艰难困苦的阶段,保存了有生力量,豫皖苏区军民已将国民党地方团队大部肃清,巩固和发展了解放区。

桐柏、江汉、豫西、陕南各区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和剿灭“土蒋”武装的斗争,保卫和扩大了解放区。

为巩固老区,发展新区,建立稳固的前进基地,中共中央中原局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在控制区停止分配土地。

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在游击区以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对敌斗争为方针,坚决进行反抓丁、反掠夺、反保甲特务统治的斗争,保护基本群众及各阶层的利益;在新区采取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社会力量,站稳脚跟;坚决执行保护城市、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障人民生计和支援战争;大批训练、培养当地干部,有计划地整理和巩固地方武装力量;纠正和克服地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等等。

从而使中原解放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1948年5月成立时,野战军发展到7个步兵纵队。

第1纵队3个旅,第2纵队2个旅,第3纵队3个旅,第4纵队4个旅,笫6纵队3个旅,第9纵队2个旅,第11纵队3个旅,共20个旅,约15万人。

第第12纵队已分别政为桐柏、江汉军区部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后来改为陕南军区部队。

9月间,中原军区部队发展到21万人,组成了7个军区、8个独立旅(师)、32个军分区。

其中,豫西军区6个军分区,4.8万人;豫皖苏军区1个独立旅、8个军分区,4.9万人;陕南军区1个师、1个独立旅、2个军分区,2.4万人;桐柏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

2.2万人;江汉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7万人;皖西军区1个独立旅、3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汁);鄂豫军区2个教导旅、5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计)。

军分区和县均建立了基干团,区建立了区干队,并健全了制度。

这就能够更加有力地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

1948年8月1日,中原军区领导人在《论中原战况》的谈话中,对军区部队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如下评述:“各军区军分区建立后,使各级人民的地方革命武力有了初步的成就。

例如江汉区、桐柏区正以独立发展的姿态,向襄河西南开辟新的解放区。

陕南区控制了陕南中心腹地,正向用陕鄂边区扩张攻势。

大别山的鄂豫区、皖西区一年来完成预期游击战争的坚持任务。

近来开始取得安定,由山岳地带向平川的扩张。

我豫皖苏地区和豫西地区是我中原解放区两大阵地,流动情况开始结束。

正进入新的建设”。

1948年1月至9月,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部队利用休整,进行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广大指战员对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总任务和实现全国胜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坚决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二是较好地克服了部队中一度存在的怕苦怕累、享受思想和厌倦战争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战斗意志和练兵热潮,决心“练好本领打大胜仗,解放全中原,并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和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坚持和发扬了三大民主制度和各种优良传统作风,部队的组织性、纪律性进一步加强,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尤其是团以上领导干部,经过“宝丰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关于加强纪律性的指示,结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思想武器,“脱裤子割尾巴”,集中深入的“查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经验主义、官僚主义和骄傲自满、不团结等各种不良思想和作风,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和纠正;树立了大兵团、大歼灭战,解放全中原和全中国的决心;研究和制定了加强党委集体领导及部队作战、建设等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9月12日,中原军区颁发了《建立政治工作报告制度的命令》。

中原部队团以上党委也相继作出了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

为了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胜利完成中央军委赋予中原野军战争第3年歼灭国民党军14个旅(师)、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的作战任务。

9月5日,中原军区颁发了《秋季作战的治命令》,10日,中原野战军颁发了《关于四个指挥工作的命令》命令指出:秋季作战的目标,“一方面是在于寻求一切可能的战歼灭当面的敌人,同时更在于配合友邻兵团作战,求得更大量歼灭敌人”。

“由于这次作战,敌我兵力的更加集中,战争规模的更加扩大,战役的持久行动和作战的连续性必然增加”。

因此,全区部队必须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和精神准备,提高全体指战员与共产党员的战斗积极性,坚决执行命令,加强各部队之间与友邻兵团之间的战斗团结,发扬不怕疲劳、不怕走路、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顽强精神。

在“配合友邻兵团。

歼灭大量敌人,全部解放中原”的总口号下,打大规模歼灭战。

为了壮大中原武装力量并以大批兵源补充华东野战军打大仗。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于10月28日发出《关于增建与发展军区武装的指示》,指出:目前战局日益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我军区应即乘有利时机。

加紧增建与发展武装组织,加速战略基地的建设,以推进革命战争向前发展。

指示规定:豫皖苏军区将现独立旅扩补为3个团共6000人,另组建1个独立旅、1个警备旅,准备以1.6万人补充华东野战军。

豫西军区组建1个警备旅、1个独立旅,准备以6个团(至少1.2万人)补充陈谢集团。

皖西、豫西、桐柏、江汉各军区将现有独立旅充实为3团共6000人以上,另各组建1个独立旅。

陕南军区将第12旅与第17师各充实到6000人以上。

充实和新组部队采取地方县区武装升级办法,在升级的同时应重新组建县区武装,继续生长新的力量。

2.攻克郑州,解放开封郑州是中原地区重镇,扼守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处,是国民党军中原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链环。

通常有1个兵团以上的兵力防守该地区。

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以后。

国民党军统帅部为加强徐州地区防御,屏障南京,决定缩短徐州“剿总”的防线。

遂于10月6日将孙元良第16兵团全部东调,其防区由第12绥靖区第40军接替。

孙元良兵团东移后,中原国民党军还有3个机动兵团,其中,黄维第12兵团、宋希濂第14兵团是国民党中央军,蒋介石可以随意调动,而白崇禧难于指挥;张淦第3兵团是桂系部队,白崇禧可随意调动,而蒋介石则不易指挥。

根据蒋介石及其统帅部的意图,宋希濂兵团担负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或西进入川的任务,黄维兵团则准备随时东调徐州参战。

根据中央军委10月11日关于中原野战军攻击郑徐线,以配东野战军淮海战役的指示,中原野战军前委决定:由刘伯承、李达指挥第第6纵队和军区部队,继续在豫西牵制黄维、张淦两兵团;由陈毅、邓小平指挥第第第第9纵队在华北军区第14纵队配合下,于10月18日晚发起郑州战役。

其部署是:以第第3纵队组成东兵团,由东北至南面实施突击;以第第9纵队组成西兵团,由北面、西南面实施突击;以豫皖苏军区部队在郑州、开封间的中牟切断陇海铁路,阻止郑州守军东撤;以豫西军区部队直插黄河铁桥以南,阻止郑州守军北撤;以华北军区第14纵队和豫北地方部队,牵制新乡地区国民党军南下增援和截击郑州守军北撤,并协同豫西军区部队保护黄河铁桥。

10月19日,中原野战军攻郑部队开始行动。

21日夜包围郑州。

在解放军威势下,郑州守军第12绥靖区第40军第106师、第99军第268师共1万余人22日拂晓弃城北逃。

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在华北第14纵队等部配合下,堵截追击,将国民党军1.1万余人歼灭在郑州以北地区。

解放郑州。

中共中央10月23日的贺电指出:中原野战军解放郑州,“陇海、平汉两大铁路的枢纽为我掌握,对于整个战局极为有利。”10月24日,国民党军第4绥靖区部队放弃开封,东撤蚌埠地区,中原野战军主力不费一枪一弹,再度解放开封。

组织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和中原野战军举行郑州战役,是中央军委、毛泽东关于人民解放军南线作战总构想的两个重要环节。

郑州战役后,河南境内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城市均获得解放,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枢纽为人民解放军所掌握。

毛泽东10月11日提出的淮海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兵分东、西兵团,西兵团协同中原野战军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的设想就提前实现了。

中央军委从容定大计中原重镇郑州解放后,中央军委电令陈、邓,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东进。

两天后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到蒙城地区集结,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人民解放军苏北兵团通过唐河,向徐州东南前进蚌浦段铁路。

陈、邓根据敌我态势,进行了反复研究,当天下午就急电军委,建议把集结地点改为永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区,这样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更方便。

中央回复同意。

10月24日,在东进之前,邓小平在郑州绥署礼堂主持召开了参加郑州、开封作战部队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作了个简短的动员。

邓小平说:“我们很快就要东进了,任务是要同华东野战军部队一起进行徐州会战,围歼国民党在围歼黄维兵团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五个纵队南下迎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这是坚守阵地九小时,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的某部八连。

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兵团。

同志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坚决彻底地消灭徐州地区的敌人,绝不能让敌人退逃江南。

对此,每一个干部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敌人退守江南将会给我们的渡江作战带来极大的困难。”邓小平本来就喜欢长话短说,这次讲话更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会场寂然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倾听,不知不觉地就攥紧了拳头。

进入10月的最后一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在知道中原野战军不出淮南以后,就向中央建议:淮海战役即将发起,战役规模很大,请已到达前线的陈毅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为好。

于是,中央军委立即作出决定,本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

陈毅、邓小平复电:“本战役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向多直接指挥。”从上面这几次谦让当中就可以看出,将帅三方相互信任、同心同德。

这和敌方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言,而孰胜孰败,已初见端倪。

此时,华东野战军正在部署割裂、围歼黄百韬兵团,佯攻徐州。

与此同时,整个战局的发展对我军十分有利,在淮海战役即将发起之时,辽沈战役胜利的捷报传来。

毛泽东兴高采烈,欣然命笔,写下了代表党中央祝贺全东北解放的电文。

一时间国内外舆论纷纷,国民党总统府上下人皆失色。

11月5日,中原野战军主力进入商丘东南地区,发现敌第四绥靖区部队停留在商丘及马牧集地区,陈、邓首长当即决定发起汴(开封)、徐(州)段作战,歼灭这部分敌人吸引邱兵团西援,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1月7日,攻击发起,敌人向东撤退,1纵在兄弟纵队配合下,一直追到张公店地区。

敌181师退到张公店、张阁地区,在张公店和张公店以东、以南及东北方向构筑防守阵地,掩护第四绥靖区主力东撤。

人民解放军在围歼黄伯韬兵团时,华东野战军以三个纵队配署于苑山至大许家之间,顽强阻击由徐州东援的国民党政府军队。

这是担任阻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八十七团一营在构筑工事1纵各部队立即行动。

凌晨4时,8团攻占许庄,敌人犹在梦中。

在这期间有件事说起来如同笑话一般,敌人让当地的群众给1纵参谋长潘焱送来一封信,上面写道:“驻地友邻军鉴:南面不断打枪,究系匪军捣乱,抑或与我部发生误会,望告师部。”潘焱阅后朗声大笑,敌人主动把军情送上了门来。

机不可失!下午,1纵派两个旅从东西两面迅速逼近张公店、张阁庄、小张庄,华东野战军3纵8师越过陇海路,同时对这部敌人形成分割包围之势。

11月8日,1纵对敌总攻击开始。

在持续的攻击之下,敌师部火力点被消灭,敌人在炮火和硝烟当中人喊马嘶,乱成一团,敌师部院墙被炸开,敌人有的吓得蹲在墙根,有的钻进工事喊了起来:“你们不要打枪了。”我军的战士们喊:“解放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随着喊声,一群群敌人慢慢地举着双手走了出来。

敌第四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181师师长米文、少将师参谋长董汝桂、少将参议张述文等800多人被俘。

张阁庄守敌也以敌团长胡树荃为代表向我军递交了投降信。

战役开始前后,我军在徐州周围的作战行动,曾使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误认为我军要攻打徐州,他惊慌失措,拼命把兵力向徐州集中。

当发现黄百韬兵团被围后,蒋介石即严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全力东援解黄兵团之围,刘峙遂在11日下午决心调第13兵团5个军12个师的兵力向徐东方向进攻,企图解救黄兵团。

这时,能否阻挡住徐州之敌东援,就成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关键。

华东野战军首长当即调整部署,命10纵司令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10纵、7纵和11纵,于徐州以东陇海线两侧地区阻敌东援。

运筹帷幄淮海战役的大幕终于徐徐拉开了。

淮海战役使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由原来的配合作战,转变为统一部署下的直接协同作战,以23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及广大地方武装,同以徐州地区为中心的南线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我中原野战军以清脆的枪声在中原广大地区打响以后,华东野战军立即全军南下。

10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中,曾着重指出:“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成歼灭黄兵团三个师之目的。

这一部署,大体如同9月间攻济打援的部署,否则不能达成歼灭黄兵团之目的。”用“一半以上兵力”来打援的巨大决心和部署,完全出乎国民党当局的意料。

它对于淮海战役的首战告捷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谋善断的毛泽东,在淮海战役正式发动前的一个多月中,和中央军委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指挥员反复磋商,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及时地调整部署,从多种方案中比较选择,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从而使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决战得以有条不紊地胜利进行。

虽然基本方针已定,毛泽东依然十分谨慎,这同他平常不拘小节的性格几乎判若两人。

10月27日,在决战前夕,他还没有因此而完全放下心来,再次致电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叮嘱道:“你们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第二天,华东野战军向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报告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计划。

10月30日,毛泽东复电:“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施行,”并且提议说:“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陈、邓方面“亦请同时动作”。

布置已定,毛泽东长出了一口气,又把目光投向遥远而辽阔的战场。

由于预见到淮海战役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毛泽东立刻考虑到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的问题,一封封电报出自他那双拨云拨雾的手发往前线。

进入1948年11月以来,东北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毛泽东觉得原定在新安镇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向淮安、淮阴地区的部署已不能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

在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他致电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领导人,提出第一仗估计需要10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等部23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

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

毛泽东于深思熟虑之中,提前构思着将要扩大的战役规模。

11月9日,毛泽东在收到粟裕、张震关于“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歼灭之”的建议以后,当天立即起草电报明确答复:“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确定以后,淮海战役渐渐发展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的规模空前的大决战。

至此,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都在急急忙忙地调遣部队向着自己的阵地和目标进发,如果有一张全景式的图画,可以显现我军正在这一广阔的战场驰骋纵横,排兵布阵。

1948年11月1日,毛泽东仍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直接向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下达命令。

他虽然在思索当中,但眉宇间却带着自信,挥笔写道:“白崇禧考虑到徐州、陇海会战一触即发,已经命令黄维在太和、阜阳集中完毕。

华野战斗发起以后,估计从11月8日到11月18日之间战况最为紧张,你们务必保障在10天内使邱清泉兵团不能东援。

你们除对付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外,还要对付黄维兵团4个军。

我们认为6纵必须尾追黄维,10纵在南阳附近协同2纵尾追黄维。

你们认为怎样?盼复。”此时的黄维兵团正在进发之中。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到达南京。

当天下午5时,南京政府国防部开会讨论中原作战问题。

白崇禧满口答应以黄维的12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并主动提议以第3兵团(辖第第48军,均系广西部队)随第12兵团进出阜阳和太和附近。

但31日上午10时再次开会时,他突然改变主张,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剿总”,并且认为第2军和第15军在形势和距离上不便归第12兵团序列,只同意第14军、第85军归入第12兵团。

这就成了第12兵团指挥第第第第85等4个军进出周家口附近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