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惊叹的目光回望这段遥远的历史时光时,我们发现,这里有高贵优雅的汉谟拉比王,正以恢宏的气势写就人类史上的第一部法典;这里有从容安详的释迦牟尼佛祖,正端坐在菩提树下凝思;这里有聪明睿智的阿基米德,用纤细的杠杆撬起地球;这里有睥睨万物的恺撒大帝,横戈跃马,指点江心……摩西的身世之谜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他们曾有过昌盛辉煌的时代,也有过令人没齿不忘的屈辱。
在这骄傲与屈辱交融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永远不会被犹太人所忘记的,那就是摩西。
《圣经》在记载犹太人的历史时,给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千多年前,一支弱小的牧羊人部落,在他们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离开了故乡——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来到了迦南(巴勒斯坦),迦南是一个富饶的地方,这支游牧部落就在此定居下来,繁衍子孙。
这一支牧羊人部族通称为希伯来人,也就是后来的犹太人。
王位传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时,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雅各共有12个儿子,其中小儿子约瑟最受雅各宠爱,这使他的哥哥们很嫉妒,经过预谋,哥哥们决定报复约瑟。
于是,有一次他们趁着外出放羊的机会,把约瑟卖给了一位商人,带到埃及去。
然后,哥哥们宰了一只公山羊,用山羊的血染红了约瑟的衣服,回去骗他们的父亲说:约瑟在放羊时可能被野兽吃掉了,衣服都被撕烂了。
雅各为痛失爱子而大哭一场。
被卖到埃及的约瑟长大成人了,当时埃及是被异族人希克索统治着,约瑟以他的聪明才智取得了希克索法老的赏识,被金字塔是使用230万块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
为了不使石块的重量压垮这些空间,古埃及人想了很多方法。
委派管理整个埃及。
埃及在约瑟的管理下,在丰年时积极备粮,在长达七年的灾荒时,使埃及成为惟一一个可以靠储粮度日的国家,约瑟在当时名震一时。
备受饥荒折磨的约瑟的老父亲和哥哥们为了活命,也从故乡迦南投奔到了埃及,寻找弟弟约瑟。
约瑟原谅了哥哥们,并收留他们住在了埃及,从此这些犹太人在埃及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命运又一次向犹太人发难,在长期的独立战争之后,埃及人把希克索人赶出了尼罗河谷,从此犹太人的厄运就降临了,他们降级为下贱的奴隶,被强迫去建金字塔,修筑公路,开挖河渠。
由于边境有埃及士兵把守,几次想越境逃跑的犹太人都被抓了回来,就这样,犹太人在埃及度过了四百年的屈辱历史。
就在犹太人饱受奴役之苦,渴望重获自由时,一个犹太青年——摩西出现了,他犹如一盏灯塔,使苦难中的犹太人看到了自由的方向。
从西南方向看吉萨金字塔,前面是海夫拉金字塔,后面是胡夫金字塔。
正如历史上许多伟人一样,摩西的诞生也充满了神话色彩:因为犹太人的后代逐渐强大,对埃及统治者法老构成威胁,埃及人为了阻止犹太人口的增加,规定只有犹太人生的女孩才可以生存下来,所有犹太男孩一生下来都要被扔到尼罗河中淹死。
摩西出生后,他的母亲也只有含着眼泪,把摩西放在了一只篮子中,偷偷地藏在了一片芦苇丛中。
然而在上帝的保佑下,摩西居然活了下来,正好被前去河边洗澡的法老女儿发现了,这个心地善良的公主偷偷地抚养了这个犹太男孩,并为他取名摩西,意思是“从河里拉上来”的孩子。
在王宫中长大的摩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对犹太兄弟的遭遇十分同情。
有一次,摩西在外出时正好看见一个埃及人殴打一个犹太人,他气愤之下痛打了那个埃及人,不料却把他打死了。
摩西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便逃到了犹太人部落中寻求避难。
在犹太人部落中,摩西感受到犹太人迫切回故乡的愿望,他便向法老请求放犹太人回故乡,但法老拒绝了。
上帝为了惩罚埃及人,让灾难降临整个埃及:埃及的河水突然全变成了鲜血;冰雹毁掉了所有的庄稼;天空的太阳也不知躲哪儿去了,一片黑暗,死神正逼近埃及人。
可是这种残酷的惩罚也没有使埃及法老回心转意,上帝又使出了最后一招:一夜之间让埃及人所有的长子,不论贫贱,以及所有的头胎牲畜,都死掉了。
只有犹太人因为事先得到了上帝旨意,在门上涂了羊血记号,才幸免于难。
最终,埃及新法老被迫同意犹太人返乡。
这一天是1月14日,被称为“逾越节”。
苦难中的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踏上了返回故乡的征途。
犹太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们逃避了前来追赶的埃及军队,在摩西的率领下进入了西奈地区,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了四十年后,抵达西奈山下。
摩西在这漫长而孤独的沙漠生活期间,深深地感受到了雷电和暴风雨之神的力量。
他认为,此神统治着七重天,牧羊人的生活、取火和呼吸都要依赖于他,此神是广受西亚各地崇拜的许多神灵之一,名叫耶和华。
相传有一天,摩西离开犹太人营地不见了,有人低声私语说他是携带两块毛石出去的。
当天下午,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来临。
只见乌云蔽空,山顶都看不见了,整个天空如同黑夜,人们都吓得躲在营地,不敢出来。
可是摩西从暴风雨中安全归来,向人们展示了他手中的两块毛石,只见上面刻有耶和华在雷鸣和眩目的闪电中讲给以色列人的话。
从那时起,耶和华便被所有的犹太人认为是他们命运的最高主宰,是惟一的真神,他教给犹太人怎样遵守他的明训“十戒”,去过那神圣的生活。
“十戒”又称摩西律法,成为犹太教的宗教基础。
从此犹太人接受了“十戒”,逐渐形成了犹太民族。
图为犹太人使用的“圣具”。
犹太人跟随摩西继续跋涉,在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到了摩押地,这时的摩西已是120岁的老人了,他从远处看到了故乡巴勒斯坦的山脊,然后永远闭上了自己疲倦的眼睛,离开了他所领导的民族。
摩西被葬在了摩押地,坟墓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犹太人在其继承人约书亚的率领下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迦南,并在此定居下来。
此后200年间,以色列征服了迦南的大部分土地,放弃了游牧生活,依靠农耕和手工艺生活。
从此,以色列人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摩西率领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重返故乡迦南的壮举,被后人赋予“向自由进军”的寓意。
可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此事呢?因为只有《圣经》上记录了犹太人返乡的事,而且神话色彩浓厚,所以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另一些人认为历史上确有此事,只不过摩西率领犹太人逃出埃及的具体时间有待商榷,有人认为是公元前13世纪,有人认为是公元前15世纪。
有人还对犹太人领袖摩西的身份持有怀疑态度:传说中当时在沦为埃及人奴隶的犹太人中爆发了一次瘟疫,一个名叫摩西的埃及祭司被派往犹太人部落,处理瘟疫的事,并带领犹太人迁出埃及,所以摩西极有可能是埃及人。
更有人认为,摩西是一位埃及公主,她被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收养,并深受女王宠爱,可是女王的政敌图特摩斯三世上台后,她只得逃离埃及。
所罗门王“宝藏”之谜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965年的一个晚上,年幼的以色列新继位的国王所罗门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耶和华一副慈善的样子,对所罗门说:“你需要什么,尽管说出来,我会满足你的要求。”所罗门说:“耶和华,我的神啊!如今你使我继承王位,但我是幼童,根本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请您赐给我智慧,让我可以判别是非。”耶和华对他说:“我应允你的要求,赐你聪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没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没有像你的;你所没有求的我也赐给你,就是富足、尊荣,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没有一个能与你相比的。
你若效法你父亲大卫,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律例、诫命,我必使你长寿。”耶和华的允诺果真都实现了,所罗门统治下的王国,达到了王国时期的巅峰,多国之梦终于完全实现在迦南的大地上,他本人亦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国王,特别以他的智慧和财富著称于世。
所罗门的这种智慧和财富,为历史上留下了两大谜团。
所罗门的智慧远近闻名,曾引起了许多人的爱慕,爱慕的人群中有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国的女王,她名为示巴。
示巴女王不仅漂亮,而且也是聪颖过人,她一直没有找到与自己相配的意中人。
当她听说所罗门的威名后,决定带着大量黄金、珠宝和香料去拜访这位以智慧闻名的国王。
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设盛宴招待,热烈欢迎这位来自远方的女王。
宴会期间,示巴女王用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难为所罗门王,所罗门都—一做了完美的回答。
示巴女王佩服极了,不仅把自己带来的礼物全部赠给了所罗门,而且还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也奉献给了这位智慧的国王,聪颖的女王和智慧的国王同居了。
在耶路撒冷居住了六个月以后,示巴女王要回自己的国家了。
两人难舍难分,所罗门送给示巴女王一枚戒指,深情地对她说:“如果你回到故乡后生下一个儿子,就让他戴着这枚戒指见我。”示巴女王回到故乡后,果然生下一名男婴,取名为埃布纳·哈基姆(继位后改为孟尼里克),意思是智慧之王的儿子。
十几年后,埃布纳·哈基姆已经长成一名英俊聪明的青年。
示巴女王让他戴上那枚戒指,在一批随从的护送下,去见所罗门王。
所罗门王看到他这个带有黑人血统的儿子后,非常高兴。
他希望埃布纳·哈基姆能留在自己的身边。
可是埃布纳·哈基姆已经习惯家乡的生活,他希望回到故乡去,所罗门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涂上象征王权的圣油,宣布从此以后埃塞俄比亚的国王只能由埃布纳·哈基姆和他的后代来担任。
从那以后,每一位埃塞俄比亚国王都认为他们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代,并以此为荣,号称自己是“犹太之狮”,并把这一事件写在了宪法中。
这就是一向坚持自己的特性、拒绝同化民族的犹太人中为什么出现了黑人的原因。
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传说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有人认为《圣经》中确实记载有一位示巴女王从南方来到耶路撒冷觐见所罗门王,但这位女王是阿拉伯半岛的也门人,还是埃塞俄比亚人,或是别的地方的人,至今很难定论。
还有人认为埃塞俄比亚的犹太黑人确实是犹太人的一支,但他们和那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毫不相干,可能是一些犹太商人来到埃塞俄比亚经商,逐渐定居下来;也有可能是当年犹太人躲避饥荒来到埃及,其中一部分人逐渐迁徙到埃塞俄比亚一带;还有人认为在犹太人浪迹天涯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来到了埃塞俄比亚,和当地的黑人和睦相处,逐渐形成这一支独特的黑皮肤的犹太人。
不论原因如何,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从来没有忘记他们这一批黑皮肤的兄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建立了自己新的家园——以色列,为了把犹太黑人兄弟从苦难、贫困、战火不断的非洲国家中解救出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曾组织了一次名为“摩西行动”的营救活动。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当地八千多名犹太黑人奇迹般地被转移到了以色列。
所罗门的智慧引发出一段浪漫的异国情缘,这段异国情缘竟神秘地和犹太黑人的历史连接起来;耶和华赐给所罗门巨大的财富,这批财富又引出了历史上更大的一个谜团,那就是所罗门财宝之谜。
犹太人在所罗门统治期间,以他的非凡才智赢得了四方的尊敬和朝拜,邻国的国王每年都会派遣使臣来进贡金银财宝和名贵香料;同时,所罗门时期,犹太人的手工业、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都达到了鼎盛时期,所罗门在当时是富甲天下,被人们称为“黄金时代”。
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犹太教圣殿——耶和华神庙,并在神殿中央的“亚伯拉罕神岩”下修建了地下室和秘密隧道。
那些数不清的金银财宝都被存放在这里。
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所罗门有一个藏宝之地,都为了寻找这个秘密之地而煞费苦心。
所罗门王之后,犹太王国日渐衰落。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曾在“亚伯拉罕神岩”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中寻找所罗门财宝,但因地下室和隧道曲折幽深,结构复杂,无法真正找到财宝而放弃计划,圣殿也因此被付之一炬。
因为所罗门财宝对世人的诱惑确实太大了,所以寻宝行动至今仍未间断过。
但这些财宝究竟藏在哪儿呢?有人认为这些财宝还藏在地下室和隧道中,只是人们无法接近;还有人认为在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以前,这些财宝已经被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更有一种说法认为所罗门根本就没有把财宝藏在“亚伯拉罕神岩”下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中,而是藏在其他地方。
相信后一种说法的人进一步猜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所罗门王统治时期,他常常派船只出海远航,而且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所以,在茫茫的大海中,必有一处宝岛是所罗门储藏黄金的宝库,那些满载而归的金银财宝就是从这个宝库中运出的。
久而久之,人们相信,在南太平洋某处有一群岛屿,甚或有一个蕴藏大量财宝的大陆。
一些冒险家纷纷去寻找这个岛屿或大陆。
1568年,一个名叫门德纳的西班牙航海家率领一支船队踏上了一座岛屿。
当他看到当地人都佩带着金光闪闪的各种首饰时,竟兴奋地认为自己发现了所罗门藏宝之地,并给当地取名为“所罗门群岛”,开始在岛上做起了他的发财之梦,结果却是一无所获,美梦破灭。
拥有智慧的所罗门,拥有财富的所罗门,留给了后人太多的谜团。
荷马与《荷马史诗》之谜提及古希腊,人们自然会想到特洛伊战争中“木马计”的故事,这是一部诗歌与历史交融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与美丽女神的神话传说。
其作者就是古希腊卖唱艺人——盲人荷马。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还处在朦朦胧胧的童年时期,由于对自然威力的无法理解,许多历史真相都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此,一首感人肺腑的古老诗歌,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则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都蕴藏着人类的一段历史,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类成长的经历,《荷马史诗》就是其中的一例。
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小亚细亚沿岸,常常有一个名叫荷马的双目失明的艺人,以卖唱为生。
他弹着一把七弦竖琴,吟唱着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人们从他那略带悲伤的歌声和琴声中,听到了美丽的金苹果的故事:有一天,古希腊王古希腊的著名盲诗人荷马,正在吟唱自己编撰的希腊英雄史诗。
帕琉斯和爱琴海海神的女儿西蒂斯举行婚礼,他们邀请了奥林帕斯山的众神,但惟独不敢邀请争吵女神厄里斯。
为了报复,这位女神偷偷来到了婚礼现场,丢下了一只金苹果,上面刻着一行字:送给最美丽的女神。
结果来参加婚礼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情女神维纳斯都认为自己最美,众神之神宙斯便要她们去特洛伊,请一个名叫帕里斯的人来评判。
三个女神分别代表了权利、智慧和美丽,对帕里斯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美女,将金苹果递给了爱情女神维纳斯。
时隔多年后,已成特洛伊国王子的帕里斯果然为了得到斯巴达美女海伦的爱情,给特洛伊城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斯巴达和特洛伊为了海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最后斯巴达人用奥德塞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城,海伦也回到了斯巴达身边。
荷马经常还用他那琴声和歌声向人们叙说着英雄奥德塞的故事,时而琴声激昂,那是在歌唱奥德塞与各种海神战斗的场景;时特洛伊国王帕里斯和美女海伦是《荷马史诗》中的人物。
而琴声悠悠,那是在吟诵着奥德塞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最后那完满的结局也让揪着心的听众大松一口气。
由于荷马所吟唱的诗篇太美丽动听了,所以他所到之处都围着众多的听众,有些听众也禁不住把荷马的诗篇背诵下来,就这样,这些诗篇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经过后人的整理和补充,到公元前6世纪写成文字时,便被整理成了一部伟大的抒情诗篇——《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长篇叙事诗,上面所述就是这两篇诗的主要内容。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引起了不少人的丰富遐想。
《荷马史诗》是否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到底有没有美丽的海伦?甚至有的人对荷马是否确有其人还提出了质疑。
直到19世纪,一个名叫谢里曼的德国考古学家的伟大发现,才使《荷马史诗》真正具有了它的历史价值,从而也使盲艺人荷马的历史地位遽然提高。
这是《荷马史诗》“木马屠城计”中的木马。
那是1829年的圣诞之夜,7岁的谢里曼得到了父亲送给他的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一本图文并茂的《伊利亚特》通俗读物。
书中那神奇曲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年幼的谢里曼。
他发誓要找到那神秘的“伊利亚特”——特洛伊城。
由于家境贫寒,谢里曼从小就中断了学业。
他25岁时开始了商业活动,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冒险精神,不到十年,便成了一名拥有百万家产的富翁。
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孩提时的梦想,在经商的同时,自学了希腊文、拉丁文、古典文学和考古学知识。
36岁那年,谢里曼毅然停止了商业活动,开始寻找特洛伊城遗址,他曾对朋友说;“我在特洛伊发掘上如能获得成功,与我一生中那些最幸运的经商相比,将1000倍地令我感到高兴。”当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城而将近破产之时,幸运之神降临在这位执着的学者身上。
1870年,位于土耳其的希沙立克山丘的特洛伊古城墙遗址出现在了谢里曼面前,这就是斯巴达人用“木马计”攻陷的特洛伊城,那大火焚烧的痕迹依稀可见,分明是向人们无声地叙述着3000前这里发生的一切。
特洛伊城遗址的发现大大鼓舞了已经很贫困的谢里曼,他继续寻找着更大的奇迹,时隔3年后,他又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一顶由一万六千块金片、金箔缀连而成的、玲珑剔透的王后之冠。
谢里曼手捧金冠,激动地大声嚷道:“这说不定是美丽的海伦皇后当年戴的那顶金冠!”谢里曼还发现了和《荷马史诗》记载中相符的金酒杯。
《荷马史诗》中记载:涅斯托尔王在招待特洛伊战争中受伤的勇士时,描写他手中举着的酒杯是这样的:杯的提耳一共有四只,每个提耳上面站着一双黄金鸽子,好像正在啄饮;提耳下面有两条长柄支持。
而谢里曼在遗址中发现的鸽子杯就是一种双把手高脚杯。
两个把手上端装饰着两只黄金鸽子。
激动不已的谢里曼当时就命名这杯子为“涅斯托尔王杯”。
金冠是否是海伦皇后的?海伦是否确有其人?黄金鸽子杯是否是涅斯托尔王的?涅斯托尔王是否确有其人?这些都无从证明,但谢里曼的发现,至少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荷马史诗》和它的作者荷马。
释迦牟尼真人之谜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智慧通达,无所罟圭碍;此时大地有18种瑞相显现,天鼓自然发出美妙的声音,香风缓缓吹拂,杂色瑞云降下甘露雨,园林中的花果不等季节到来竞相开放,天地之间一片祥和。
在大梵天王劝说之下,释迦牟尼佛首先前往鹿野苑演讲佛法,度化数位比丘。
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人们对于释迦牟尼是否真实存在已经产生了怀疑。
佛经中写道,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原名乔答摩·悉达多,是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
母亲摩耶夫人是天臂国王的女儿,生下他刚刚七天就去世了。
相传,释迦牟尼在最后一次降临这个世界前,早已投生过五百五十次,先后成为过各种动物、人和神,已经功德圆满。
当他最后一次转生时,就变成一头白象,趁摩耶夫人熟睡时钻入其腹中。
摩耶夫人怀孕后按照当地习俗要回娘家去,但当走到蓝毗尼园的一棵婆罗树下时,中途生下了他。
释迦牟尼从8岁起学习写字,并习练武艺。
16岁时,父亲净饭王为他娶了漂亮的耶输陀罗,很快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
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那年出家了。
为什么呢?据说一天,当他出宫游玩时,出东门,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驼背老人,衰老得可怕;出南门,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痛苦地捶着胸膛,在地上滚来滚去,并发出绝望的呻吟;出西门,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具尸体失声痛哭;出北门,却看到一群沙门(出家人),个个脸上洋溢着自得其乐的神情。
释迦牟尼悟到世间一切事物都变化无常,人的一生也充满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不可抗拒,惟有出家才能彻底摆脱这些苦恼。
释迦牟尼出家后,他的父亲净饭王见多次劝说都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只好派跋堤、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几人去照顾他。
他们一行六人拜访当地著名学者,寻求人生真谛,却始终找不到答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苦修六年也终无所获。
释迦牟尼放弃苦修,在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污垢,又吃了牧羊女献上的乳糜。
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之后,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
尽管佛教徒坚称释迦牟尼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人,很多习惯于把佛经作为理论甚至哲学范畴的东西加以研究的人,却觉得释迦牟尼是虚构出来的神。
由于释迦牟尼成佛与传法是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距今已经2750年左右,不少人都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释迦牟尼其人了。
但是考古发现却常常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奇。
1898年,人们在迦毗罗卫遗址附近一座古墓中挖掘出一把舍利壶,上面用公元前的古代文字刻写着如下的句子:“此为佛陀世尊之舍利壶,为知名释迦族人与其妹妹、妻子所共奉祀。”在吠舍离遗址,人们也发现了舍利瓶。
人们现在对舍利还研究不透,它光洁坚硬,只有得道的高僧圆寂肉身焚化时才会有。
就是在我们中国,佛舍利也接连被发现:北京西山的佛牙舍利塔内,就珍藏着佛牙舍利;1981年11月,在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发现两颗佛舍利;1987年5月,在重修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时,又发现了佛指舍利。
图为唐代的佛祖像,传说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
佛舍利数千年不朽的存在,证明释迦牟尼确有其人。
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在传教过程中慢慢被人神化的。
当然还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出家并不是因为他对人生的领悟,而是由于痛感祖国迦毗罗卫国的弱小,因迦毗罗卫国长期以来一直是邻国拘萨罗国的附属国,一直处于被其吞并的阴影之下,释迦牟尼放弃王位是出于对这种政治现实的逃避。
但有句话我们不该忘记:人各有志。
释迦牟尼修炼开悟之后传法四十九年,使佛教在印度发扬光大,并远播东南亚、东亚等地,甚至传入我们中国。
而按照佛教的解释,佛即“觉者”,觉悟了的人,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斐力庇第斯与“马拉松”之谜马拉松是人们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但对它的起源是希波战争引起的,却鲜为人知,而与它有关的英雄人物斐力庇第斯,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位于现在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当政时期,对外不断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514年,大流士一世侵占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的各城邦。
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帝国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爆发。
不料波斯舰队在途中遇到了飓风的袭击,三百艘战舰全部沉入海底,两万余名士兵葬身鱼腹。
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的军事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不甘心失败的波斯国王在第二年春天又派出使者来到希腊各城邦,扬言要希腊各城邦的“土和水”,言外之意是让这些城邦向波斯帝国俯首称臣。
有些城邦迫于压力,只得献上“土和水”,表示屈服。
但是希腊两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却坚决拒绝,雅典人把波斯的使者扔下了悬崖,斯巴达人则把波斯的使者带到了一口井旁边,对他说:“这里面有土又有水,你尽管下去拿吧!”说完,就把波斯使者推到了井里面。
斯巴达和雅典的态度大大激怒了波斯国王,他决定对希腊进行第二次战争。
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大军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的马拉松登陆,亡国的危险笼罩着整个雅典城,雅典人立即派善于奔跑的斐力庇第斯前往邻邦斯巴达求援。
这位快跑能手以惊人的速度,在两天之内跑了一百五十公里的路程,来到了斯巴达。
没想到却遭到斯巴达人的拒绝。
斐力庇第斯忍耐着疲惫,又返回了雅典,把斯巴达的态度转达给雅典的将军们。
雅典的将军们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把监牢的奴隶也释放出来,就这样也才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而强大的波斯据说有十万人,雅典的著名统帅米太亚对战士们说:“雅典城就要沦陷了,你们是想戴上奴隶的枷锁,还是要永远做一个自由人,就看今天这一战了。”快要亡国的雅典人斗志昂扬,在马拉松与波斯军队展开了激战。
激战刚一开始,雅典军队就首先占领了马拉松山坡的高地。
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河谷,向下是一个大斜坡,站在高地上的雅典军队可以清楚地看到驻扎在平原上的波斯军队。
一天清晨,雅典的精锐部队在米太亚的率领下,在一片喊杀声中直奔波斯军营,波斯军队仓促应战,雅典军边打边退,把波斯士兵引到了河谷地带,正在这时,雅典军突然喊声震天,从两侧的山坡上冲出了大量的士兵,对波斯军两侧夹攻,把波斯军打得落花流水,雅典人取得了胜利。
为了把这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城,米太亚将军又选中了斐力庇第斯。
这位长跑能手虽然在战场上受了伤,但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务。
他以飞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了雅典广场,向着焦急的人们说了一句:“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牺牲了。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迫使波斯帝国订立了和约,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使希腊摆脱了波斯帝国的奴役,经济上走向繁荣。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和英雄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加了一个新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赛跑。
参赛的运动员从马拉松起跑,沿着当年斐力庇第斯经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402公里。
1290年,经确切的测量,确定为42195公里。
在充满竞争和欢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人们在享受马拉松运动时,希望也能想起这位希腊的英雄人物——斐力庇第斯。
伊索的身世之谜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
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
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伊索讲述寓言的天赋从何而来?这要追述到他那离奇的身世。
伊索(前260~前560)出生在希腊。
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
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
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
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
伊索曾经靠机智救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
伊索是一位奴隶出身的寓言作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
那个时代,奴隶主贵族作威作福,为非做歹,奴隶和下层平民备受欺凌。
奴隶和下层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专制并不是逆来顺受的,他们把寓言当做武器,向奴隶主作斗争。
在众多的奴隶和平民出身的寓言作家中,伊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伊索的寓言如《农夫和蛇》、《狼和小羊》、《鹰与蜣螂》、《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农夫和蛇》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出于怜悯,把蛇从地上捡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温暖着它。
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刚刚醒来就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决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伊索作品中有一篇《大力士神和车夫》:一个车夫正沿着一条乡间的小路赶着一辆货车,当时车轮深陷入一个车辙。
乡下车夫吓呆了,愣在那里,看着货车,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高声喊大力士神来援助他。
于是大力士神就出现了,对他说:“朋友,用你的肩膀推起车轮来吧,再抽打你的牛。
在你自己不曾尽力自助之前,不要向我求救,否则,你靠祈求我将是徒然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一篇:一只狼来到河边,它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就想吃了它。
但狼又想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欲望。
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他不能喝水。
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恶狠狠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大为吃惊,忙辩解道:“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那些贵族和奴隶主不就有着和狼一样的吃人的本性吗?《鹰与蜣螂》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一次,兔子被鹰追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碰到了蜣螂,便向他求救。
蜣螂鼓励兔子和鹰讲理。
但鹰却蛮横地吃掉了兔子。
蜣螂从这个悲剧中悟出:同鹰是无理可讲的,必须勇敢地和它作斗争。
于是,蜣螂经常等候在鹰巢下面,只要鹰一生蛋,它就飞上去,把鹰蛋推出巢,把它打碎。
鹰到处躲避不成,最后只好飞到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宙斯那里,请求宙斯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繁殖后代。
宙斯便叫鹰在自己的膝上生蛋,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但蜣螂知道这一消息后,便带了一个粪团,飞上天去,将粪团抛在宙斯的膝上。
宙斯忙掩面捂鼻,慌忙站了起来,膝上的鹰蛋也落地粉碎了。
《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说的是:农夫的几个儿子之间经常发生争吵,不团结。
农夫多次劝导也不奏效。
一天,农夫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拿了一束木棒让他们轮流折,但谁也折不断。
然后,农夫把一束木棒拆开,分给几个儿子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
很容易都折断了。
农夫教导儿子们说:“你们看吧,假如内讧,便要被打倒了。”《伊索寓言》中还有其他许多精彩的篇章,如《龟兔赛跑》《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初次看见的骆驼》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中把奴隶主贵族常比喻为狮子、毒蛇、狐狸等,揭露他们的贪婪残暴,同时又歌颂了广大奴隶和下层平民顽强的斗争精神,鼓励人民团结起来,向贵族奴隶主做斗争。
伊索因为才智出众被从奴隶解放为自由民,在成为自由民以后,他曾经游历希腊各地,也曾在吕底亚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菲时被诬告亵渎神灵,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德尔菲奴隶主押到爱琴海边一块高耸的岩石上,被推下了山岩……伊索在世时,他的寓言就在人民中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了,但当时并未编成书。
公元前3世纪左右,伊索死后的二、三百年,一个希腊人把当时流行的200多个故事汇编成书,题为《伊索故事集成》,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公元前1世纪初,一个获释的希腊奴隶,以此书为材料,用拉丁韵文写了寓言一百余篇,同时,又有一个人用希腊文写了寓言122篇。
到公元4世纪,又有一个罗马人用拉丁韵文写了42篇寓言。
以上三种韵文体都保存下来。
后来,又有人把韵文改为散文,加进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并多次汇集、编纂和改写,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伊索寓言》,共有360篇。
阿基米德用“物理原理”胜敌之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翻转地球。”有多少中外英雄都曾引用此话,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这句名言出自古希腊科学巨匠阿基米德之口。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于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费狄阿斯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阿基米德在其父要影响下,从小就善于思考,喜欢辩论,11岁时便飘洋过海,到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深造。
亚历山大里亚是著名学者云集的地方,阿基米德在这里结识了许多知名学者,特别是以欧氏几何学名垂千古的欧几里德。
在亚历山大里亚学习期间,阿基米德已成为当时数学王国中的一颗新星。
然而阿基米德最天才的贡献还是物理学和力学方面,被人誉为“力学之父”。
他还在工程技术方面颇多建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天才科学家。
关于他的传说都与科学研究有关,富有传奇色彩为人津津乐道。
当时叙拉古的国王是希耶龙二世,他和阿基米德是亲戚,阿基米德在向希耶龙二世解释他的杠杆原理时,曾在信中这样写道:“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翻转地球。”国王对他表示怀疑,认为他是口出狂言。
国王要阿基米德移动载满重物和乘客的一艘新三桅船,阿基米德接受了挑战。
他事先设计了一组滑轮装置。
表演那天,观者如堵。
阿基米德让国王坐在椅子上,轻松地摇动手柄,船慢慢地进入水中,观看的人发出了欢呼声,国王也心服口服了。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传说,也颇具喜剧色彩。
据说,希耶龙二世命人造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从中作假,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但不许他弄坏王冠。
阿基米德为此苦思冥想,无计可施。
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盆中时,浴盆中的水慢慢溢出,而他则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微微上浮。
一道灵感闪过他的脑际: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
如果把王冠浸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王冠的体积。
再拿与王冠同等重量的金子放入水中,就可以知道它的体积是否与王冠相同。
如果不同,就说明其中肯定有假。
苦思几天的问题竟然在一瞬间就被解决了,阿基米德欣喜若狂,猛地从浴盆中冲了出来,赤裸着身体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尤里卡在希腊语中即“发现了”的意思。
于是著名的浮力定律,就在赤身裸体的阿基米德的叫喊声中发现了。
因此浮力定律又叫阿基米德定律,他因此而成为静力学的创始人。
为了纪念这一发现及其象征意义,现代世界著名的发明博览会就以“尤里卡”命名。
阿基米德在机械工程方面也有许多创造发明,并帮助了叙拉古城抵抗外来的侵略。
公元前214年,罗马的执政官马塞拉斯率领军队攻打叙拉古。
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造出一批投石器,许多又大又重的石块以飞快的速度投向从陆上侵入的敌人。
罗马的陆上军队望城兴叹,甚至谈虎色变,草木皆兵,一看到城墙上出现绳子或木梁之类的东西,就以为又是阿基米德开动机器了,惊叫着“阿基米德来了!”抱头鼠窜。
传说还有一次,阿基米德让全城妇女老幼手持镜子排成扇形,将阳光聚到罗马军舰上,烧毁了敌人的全部舰队。
阿基米德的各种计谋使罗马军队防不胜防,连罗马将军马塞拉斯也不得不自嘲: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
由于阿基米德的聪明才智,使叙拉古城久攻不下。
直到公元前212年,由于内部有人通敌,才被攻破。
马塞拉斯十分敬佩使他屡次败北的阿基米德,深深体会到阿基米德的价值,下令不准伤害他,还派一个士兵去请他。
谁知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他的几何图形沉思呢,他对前来的士兵只说了一句:“不要踩坏我的圆”,就被野蛮的士兵一剑刺死。
马塞拉斯对阿基米德的死十分痛心,他严惩了那个士兵,并为阿基米德修建了陵墓。
按阿基米德的遗嘱,在墓碑上刻下了标明其体积为三比二的一个圆柱体和内切球。
他希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把对科学的嗜好和探索,带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苏格拉底为何被处死公元前399年,雅典的一个普通法院里,正在审理一起政治犯的案件,被起诉的人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被指控的罪名是“亵读神灵,蛊惑青年”、“煽动反民主情绪”。
面对法院的审判,这位老人慷慨激昂,大声说道:“雅典的兄弟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的是上帝,不是你们,只要我有生命与力量,我将永不停止宣扬与传授哲学。
我将劝告我所遇见的人说:嗅,我的朋友,为什么像你这样伟大、强盛、睿智的雅典城公民,如此关心金钱、荣誉及名声的聚积,对于智慧与真理却又这样的漠然?……我是上帝遣下来给我们国家的牛虻;我们国家像一匹硕大高贵的骏马,由于它体积大、行动迟缓,需要时时叮咬它,才能使它精神焕发。”可是,雅典这匹骏马被他叮咬得不耐烦了,执意要将他这只“牛蛙”拍死。
一个月以后,这位老人在狱中喝下人们为他准备好的毒酒,痛苦地离开了被他称为“骏马”的国家。
这位老人就是古希腊最富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希腊雅典城邦一个普通石匠家庭,母亲是位接生婆。
他青少年时期正值希腊社会的多事之秋,他本人就曾亲自参加过多次战役。
由于对战争烽火的体验,使他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静坐书斋苦思冥想。
他从书斋走向社会,以他哲学家特有的眼光观察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思想。
传说苏格拉底其貌不扬,有着一个大肚子,扁平脸,狮子鼻,眼睛凸出来。
他不修边幅,老是赤着脚,身着一件破旧的长袍,给人一种愚蠢甚至放荡的感觉,被称为“雅典的小丑”。
他白天几乎不呆在家里,一般都在公共场所度过他的时光。
早晨他到散步场或到运动场去;上午总是出现在市场上;余下的时光是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度过的。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和各行各业的人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
苏格拉底一生爱好智慧、追求智慧,他年轻时把智慧当作对自然的思考,但通过深入思考,对以前哲学家关于自然的种种说法产生怀疑,最后体会到只有神才能真正认识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于是他接受神的旨意,开始转向对自己、对“人自身”的思考,这时候他已经是中年人了。
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人类自己就成为哲学的另一中心主题。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令人困惑乃至痛苦甚至绝望的主题。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城邦落脚生根,进入家家户户,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主张“真知必行”、“知行合一”。
他反对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认为人应该注意自身的素质和德行的完善,过一种文明而简朴的生活。
他主张社会各行业均应让有专长的人来管理,甚至国家政权也不例外。
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据记载,有一天苏格拉底从清晨开始在思考问题,一直想到中午,站在某个地方一动不动。
到了中午人们开始注意到他,来来往往的人传说他从天一亮就站到现在。
后来天黑了,有几个爱奥尼亚人出于好奇,搬来自己的铺盖露宿,看苏格拉底会不会站一整夜。
而他果真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时他向太阳做了祈祷,然后才走开。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别人一起赴宴,当那个人到达时主人问他:“苏格拉底呢?”他才发现苏格拉底没有跟来。
他们派一个奴隶去找他,发现他站在邻家的廊柱下。
奴隶回来说:“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叫他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那些知道苏格拉底的人就解释说:“他有这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起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苏格拉底把这个习惯解释为接受一种“神秘的声音”,他对神很虔诚。
而罗素却怀疑他“患有癫疯性的昏迷病”。
苏格拉底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孔子相似,他们两人都是开山鼻祖式的人物,在东西方历史上影响深远,名垂千古。
孔子是位居第一的教师——“不寻常的儒”,苏格拉底是真正的教师——“不寻常的智者”。
作为教育家的苏格拉底,有他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助产术;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反讽。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他借用助产这个概念,指出他与别人的谈话是“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
他认为他的工作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而且只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助产术是对待好学青年的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反讽是:苏格拉底佯装自己无知,从对方已经认定的概念出发,沿着对方的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套方法接近于归纳论证,是用来对待那些以智慧著称,自诩有知而实则无知的成年人。
苏格拉底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这种办法使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陷入尴尬的局面,他们当然会认为,苏格拉底是有意戏弄他们,让他们当众出丑,成为众人的笑柄。
于是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会遭到莫须有的审判,并被糊里糊涂判了死刑。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恰逢雅典的一个祭祀日期。
按照当时法律,不得处死犯人。
所以苏格拉底在判刑后,又活了30天。
这一段时期,他的生活和以前没有两样。
他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出逃的建议,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
他说:“无论如何,别人不义地把我处死,我自己是没有理由因此而自惭形秽的。
因为不光彩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定我罪的人。”连典狱官都受其人格力量的感化,在他临刑前泣不成声。
据说雅典人在苏格拉底死后感到后悔,又匆匆忙忙把起诉苏格拉底的其中几个人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究竟犯了何种罪行,历来学者都有争议。
作为一个开山鼻祖的哲学家,他为自己的信念而死,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解释吧。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公元前407年左右的某一个夜晚,在外忙碌一天的苏格拉底回到了自己简陋的住处,倒头就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这个夜晚苏格拉底并没有陷入他思考的困惑中,而是做了一个让他自己都觉着不可思议的梦:梦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苏格拉底正坐着思索问题,突然一个美丽的天鹅从远处飞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正要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这只天鹅一下子就站在了他的膝盖上,转眼间羽毛丰满起来,然后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
这奇怪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有一个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青年来拜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他攀谈起来,那青年聪明的才智让苏格拉底大为吃惊,苏格拉底的智慧也让这位青年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青年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也欣然收他为徒。
联想到昨天晚上的梦,苏格拉底顿然醒悟:莫非是上帝给他派来了这么一个徒弟,他会成为自己最有出息的学生。
这个青年就是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古代国王的后裔,母亲是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的后代。
他的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他的一个老师见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便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柏拉图”,意即“大块头”。
从此,柏拉图接受了这个名字,其真名反而少为人知了。
因为出身名门贵族,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广泛地学习哲学、天文学、数学等等,也曾一度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的陶冶中。
20岁时,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迷惑,像中了催眠的符咒一般地把他所喜欢的诗歌焚毁,忘却了钟情的戏剧和运动,去追随这位大师。
他跟从苏格拉底求学,有10年左右。
29岁那年,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刺激很大,他因此突然卧病不起,以至失去了赶赴狱中与老师诀别的机会。
后来他愤然离开了雅典,周游世界,到过埃及、昔兰尼、麦加拉和南意大利。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去了西面里岛的叙拉古,他想用自己的政治学说说服叙拉古国王,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辗转中成为战俘,幸得友人为其赎身,才回到雅典。
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了雅典,他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亚(Acadermia)学园,因此柏拉图学派也叫学园派。
英语所谓学院、研究院、学会——Academy即从此衍义。
这是希腊也是欧洲第一所有正式名称、有具体地点的正规学府。
柏拉图后半生的40年时间,基本在这个学园中度过,在学园中,他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那就是他哲学思想的形成。
柏拉图一生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把他瑰丽的思想表述在30多篇优雅动人、深奥机智的对话中。
这些对话的语言充满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气息,被人称为“贵妇人哲学”。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感官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关系。
他把人们生活的感官世界比喻为黑暗的地下洞穴,洞穴中的人们背向洞口,双腿和脖子被束缚着,不能回头,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根本看不到洞穴之外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即理性世界。
如果洞穴中的人设法挣脱了锁链,终于爬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他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
哲学家就是从现实的影子出发,去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他们是追求真理的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
柏拉图设计了一个体现公正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国,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最优秀的老年人——哲学家。
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一样,国家的头是统治者,胸是战士,腹是群众。
统治者必须有智慧,卫士必须要勇敢,群众则应当节制。
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就能达到和谐与公正,处于至善的最佳状态。
这种最佳状态也必须由理性来统治。
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样,国家必须由哲学王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虚构的“乌托邦”多次被后人继续构想,甚至得到实现。
直至20世纪,理想国的幽灵还在许多国家游荡。
如果说文学家常评论莎翁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哲学史上就拥有“说不尽的柏拉图”;如果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导师,那么,在西方,柏拉图就是哲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做“百科全书”公元前335年的雅典郊外,有一所著名的学园——吕克昂学园。
学园风景秀丽,林荫道上点缀着树木、喷泉和柱廊,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领着他的学生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自由地讨论着各种哲学问题,他的声音极有诱惑力,他的学生们也总是兴致勃勃。
只要老师一转身,他的追随者也跟着转,每次都井然有序地分成两列,恭恭敬敬地跟在他身后绕圈子漫步,场面蔚为壮观。
他和他的学生因此而获得了“逍遥学派”的美称。
这位哲人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被黑格尔称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为“百科全书”?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
为了向当时最有智慧和学问的柏拉图学习,17岁的亚里士多德只身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
学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使年迈的柏拉图深感惊异。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度过了20年的时光,他很佩服柏拉图的学识,但从不盲目跟从柏拉图,他要形成自己独树一帜、富有个性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去世时,亚里士多德37岁,这时,他已是当时最博学最富有智慧的人。
他受马其顿王腓力普二世的邀请,承担腓力普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腓力普二世在邀请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
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
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那一年亚历山大13岁。
这两人,一位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位是学术殿堂的泰斗,他们的交往确实是历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
亚里士多德把亚历山大培养成一个受到良好希腊文化教育的人,亚历山大也没有忘记他的老师。
亚历山大远征期间,还特别派人给亚里士多德搜集各种新材料,据说亚历山大得知老师在研究动植物,便下令三军凡见到禽兽皆要捕捉,然后送给亚里士多德进行研究。
还有人说亚历山大在全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安排了数千人,包括狩猎、鹰猎、养鱼、牧羊、养蜂、养鸟等,专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服务。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新回到雅典,在雅典城东北角的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
吕克昂学园与西北角的阿卡德米亚学园隔城相望,它们在古希腊学术史上并驾齐驱、名传千古。
在雅典的十余年里,亚里士多德利用自己作为亚历山大老师的特殊身份,保护和帮助雅典人。
最著名的是在他的苦心劝说下,亚历山大保留了希腊人最神圣的德尔菲神庙,雅典人为表谢意,特为亚里士多德立了一块碑。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雅典再次掀起反马其顿高潮,亚里士多德被迫逃离雅典,孤身一人来到埃维亚岛的卡尔西斯城,栖身于他母亲的故居。
第二年即身染重病去世,享年63岁。
作为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估算他的著作总数为四百卷,有人则估算为一千卷。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著作涉及范围和主题的多样性: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有关于政制史和思想史的著作;有关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著作;有关于自然历史,即动物学、生物学和植物学的著作;有关于化学、天文学、力学、数学的著作;有关于科学的哲学、运动本性、空间和时间的著作;有关于形而上学和知识理论的著作等等。
而且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都细致深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他因此而赢得了“博物学的始祖”和“逻辑学之父”等多种荣誉。
潇洒的苏格拉底、端庄的柏拉图、渊博的亚里士多德都是希腊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