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产生之谜
1955年,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阿姆巴楚米扬提出“超密说”。
他认为,恒星是由一种神秘的“星前物质”爆炸而形成的。
具体地讲,这种星前物贡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质人们还不清楚。
不过,多数科学家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人巴座礁湖星云是反射星云,它是反射和散射照亮它的恒星之光而发光的。
与“超密说”不同的是“弥漫说”,其主旨是认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际物质构成。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假说”。
观测宇宙行星与桓星星际物质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气体和细小的尘埃物质,他们在宇宙中各处构成了庞大的像云一样的集团:这些物质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只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氢(90%)和氦(10%),它们的温度为-200℃~-100℃。
从观测来看,星云分为两种: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云和暗星云。
它们的形状有网状、面包围状等。
最有名的是猎户座的“暗湾”,其形状像一匹披散着鬃毛的黑马的马头,因此也叫“马头星云”,而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它更像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大灰狼”的头部和肩部。
星云是构成恒星的物质,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量非常大,构成太阳这样的恒星需要一个方圆900亿千米的星云团。
科学家正使用CCD(电荷耦合器件)成像技术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无数星星中,除了少数行星外,都是自己会发光、且位置相对稳定的恒星。
它们像长明的天灯,万世不熄。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
其他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最近的比邻星也在4光年以外。
如果把它们拉到太阳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无数个太阳了。
古人以为恒星的位置是不变动的。
其实,恒星不但自传,从星云聚为恒星分为快收缩阶段和慢收缩阶段。
前者历经几十万年,后者历经数千万年。
星云快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亿亿倍,最后形成一个“星胚”。
这是一个又浓又黑的云团,中心为一密集核。
此后进入慢收缩,也叫原恒星阶段。
这时星胚温度不断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闪烁身形,以示其存在,并步人幼年阶段。
但这时发光尚不稳定,仍被弥漫的星云物质所包围着,并向外界抛射物质。
随着射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恒星起源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就研究本身来说还有许多细节不清楚,特别是快收缩阶段,对其物理机制的认识还不全面,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观测和更深入的研究。
恒星演化之谜人类对恒星演化过程的了解,要比对恒星起源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
经过恒星的幼年,恒星才真正成为一颗天体。
年轻的恒星仍在收缩。
因此温度仍在升高。
升到100旧万℃以上时,星系核心的氢元素开始进行聚变反应,并释放能量。
这样一来,恒星变得比较稳定,并进入“青壮年期”。
〖TPT33.TIF,BP〗简化的赫罗图人类对恒星的演化过程的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20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对恒星光谱和光度关系的研究,他们将此绘制成图,人们称此图为赫茨普龙一罗素图,简称赫罗图。
由此图可知,恒星要经过主序星(青壮年)阶段和红巨星(老年)阶段。
〖TPT34.TIF,BP#〗恒星演化示意图赫罗图非常直观,人们借此可发现在观测到的恒星中,有90%是处在主序星阶段(太阳也处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恒星经历最长的阶段,约几亿年到几十亿年。
这时的恒星已不收缩了,燃烧后的能量全部辐射掉。
它的主要特征是:大质量恒星温度高,光度大,色偏蓝;小质量恒星温度低,光度小,色偏红。
当恒星变老成为一颗红巨星时,在它的核反应中,除了氢之外,氦也开始燃烧,接着又有碳加入燃烧行列。
此时它的中心温度更高,可达几亿度,发光强度也升高,体积也变得庞大。
猎户座的参宿四就是一颗最老的红巨星。
太阳老了也会变成红巨星,那时它将膨胀得非常大,以至于会把地球吞掉——如果那时人类还存在着,就要“搬家”了,搬到离太阳远一些的行星上去住。
赫罗图的建立,是天体物理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但是由于材料尚不够完善,人们对恒星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很清楚,如星际物质的化学成分,尘埃和气体的比例,尘埃的吸收能力等,这也使恒星演化理论受到了一种很大的挑战。
恒星“脸谱”之谜天上星,亮晶晶,一般人认为所有星星都是白色的。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每颗恒星都有各自不同的“脸谱”。
〖TPT32.TIF;Z2;Y2,BP〗〖JZ(〗双子座中的爱斯基摩行星状星云,因酷似爱因斯基摩人的脸形而得名。
〖JZ)〗早在汉代,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通过细心观察已经把恒星分出白、赤、黄、苍、黑5种颜色。
1665年,英国的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太阳的连续光谱,从而知道日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1814年,德国的夫琅和费继续做太阳光谱的研究,他在一间暗室的百叶窗上开了一条狭缝,让太阳光通过狭缝照射到一块棱镜上,棱镜后面则是一架小望远镜。
夫琅和费通过小望远镜,惊奇地发现太阳的“七色彩带·样的光谱中又出现了许多条暗线。
经过反复计数,这样的暗线共有567条之多。
现在我们知道,上述的几项发现已经构成一幅恒星真实的肖像:其在肉眼下(或在望远镜里)颜色的不同,表明的是各个恒星温度的不同,比如白色温度高,红色温度低,而众多的“夫琅和费线”则是由于太阳或恒星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元素按一定的波长选择吸收太阳或恒星的辐射而成的。
换句话说,光谱是了解恒星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的“钥匙”。
有鉴于此,美国哈佛天文台的皮克林对全天24万多颗恒星都拍摄了光谱,他组织了十几位终身不嫁而一心一意为天文学献身的女性,对这20多万颗恒星的光谱进行分类和研究。
最后,以坎农女士的结论为准,她按照恒星的表现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从温度最高的O型星开始,构成了如下的序列:O—B—A—F—G—K—M为了便于记忆,有人利用这些字母编了一句话:“Oh!BeAFairGift,KissMe”(译成中文为“啊,好一个仙女,吻我吧”)。
这句话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恰好构成上述光谱的次序。
每个光谱型又更加细致地划分成10个次序,例如从B型过渡到A型又有B0,B1,B2……B9这10个次型,太阳便是一颗C2型星,其表面温度略低于6000℃,是一颗具有中等发光能力的恒星。
这便是非常有名的“哈佛分类法”,全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家都信赖它,而哲学家称其为“可能是发现世界秩序的最简单方法”。
但是恒星的电子辐射“脸谱”究竟如何演变,还是个谜。
各型星的颜色和在普通蓝紫波段的主要光谱特征如下:O型:蓝白色。
紫外连续谱强。
有电离氦、中性氦和氢线;二次电离碳、氮、氧线较弱。
如猎户座η(中保名伐三)。
B型:蓝白色。
氢线强,中性氦线明显,无电离氦线,但有电离碳、氮、氧和二次电离硅线。
如大熊座7l(中名摇光)。
A型:白色。
氢线极强,氦线消失,出现电离镁和电离钙线。
如天琴座α(中名织女一)。
F型:黄白色。
氢线强,但比A型弱。
电离钙线大大增强变宽,出现许多金属线。
如仙后座β(中名王良一)。
C型:黄色。
氢线变弱,金属线增强,电离钙线很强很宽。
如太阳、天龙座β(中名天GFBA8三)。
K型:橙色。
氢线弱,金属线比C型强得多。
如金牛座α(中名毕宿五)。
M型:红色。
氧化钛分子带最突出,金属线仍强,氢线很弱。
如猎户座α(中名参宿四)。
R和N型:橙到红色。
光谱同K和M型相似,但增加了很强的碳和氰的分子带。
后来把它们合称为碳星,记为C。
如双鱼座19号星。
S型:红色。
光谱同M型相似,但增加了强的氧化锆分子带,常有氢发射线。
如双子座R。
月亮的传说月亮是地球的亲密伴侣,所以人们对月亮的关心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星球。
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迄今为止,关于月亮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关于月球究竟来自何方?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一直作为一个谜而留在人们心间。
因和其他卫星来比,月球有好多奇异之处,让人难以理解。
(1)分裂说月球起源是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在好些假说。
其中的一类被称为“分裂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
据认为,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自转得特别快,每4个小时左右就自转一周。
地球顶道部分的物质逐渐隆起,由小而大,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脱离地球而被抛了开去;成为独立于地球之外的物质团。
此物质团后来逐步冷却并凝聚成为月球。
有人甚至认为,月球从地球分裂出去时在地球上留下的“伤疤”,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TPT82.TIF;%80%80,BP〗月球地表的厄拉托西尼环形山这确实是个很巧妙的构思,很引人入胜,可是它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困难: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自转曾经达到过那么“疯狂”的程度。
从地球赤道被抛射出去的物质,由它凝聚成的月球,其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应该是基本上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相差不会很大;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相差颇大。
月球如果真的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话,它的化学成分、密度等都应该与地球的一致或差不多,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譬如说:月球上的铝、钙等化学元素比地球上多得多,而镁、铁等则要少得多;地球的平均密度,即每一立方厘米的地球物质是552克,月球的平均密度却只有334克/立方厘米。
(2)俘获说“俘获说”是关于月球起源的另一种假说。
假说的大意是这样的:月球原来的“身份”可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由于某种我们还不清楚的原因,它仍然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强迫”它脱离原来的轨道并把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
有人还提出这样的概念:这次俘获的宇宙事件,大致发生在离现在35亿年之前,俘获事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全过程经历了约5亿年。
“俘获说”设想月球原来是太阳系内的一颗小行星,有它自己的运行轨道,这样的话,月球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的不同,密度有差异,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赤道平面不一致,这些就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俘获说”也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科学家们指出:一个天体俘获另外一个天体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这种机会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即使发生这种情况,那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天体俘获一个小得多的天体。
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倍,想要俘获像月球那么大的一个天体,那是远远不够的。
说得明白一点,地球是不可能把月球那么大的一颗小行星俘获来作为自己的卫星的,至多也只能改变一下那颗小行星的轨道罢了。
(3)同源说这里说的“同源”,指的是月球和地球是从同一块原始太阳星云演变而形成的,这是关于月球起源的又一种假说。
那么,如何解释月球与地球在物质成分、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呢?主张“同源说”的人认为:形成月球和地球的物质虽是在同一个星云中,但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地球在先,月球在后。
原始太阳星云演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尘埃云里面的金属粒子等物质已开始凝集和部分地集中。
在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时。
很自然地吸积了相当数量的铁和其他金属成分,并以此为其核心的主要物质。
月球的情况则与地球不同,那时,原始太阳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已大为减少,它只能吸残余在地球周围的少量金属物质,因而主要是由非金属物质凝聚而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
月球物质密度还不到地球的2/3,那是理所当然的。
“同源说”与,分裂说和“俘获说”一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等基本事实,但都存在些需要认真予以解决的难题。
(4)宇宙飞船说第四神假说是月球一宇宙飞船说。
这是由前苏联两位科学家瓦西里和谢尔巴科夫于1957年提出来的。
该学说的提出远早于首次阿波罗载人登月(1969年7月21日)。
他们认为,月球是宇宙中彼岸某角落中的一颗小天体,被外星人改造后,操纵着它来到地球身边,利用地球的引力再加上月球的人为原动力而固定在现有的轨道上。
但为什么外星人将月球进行改造后。
再送到地球身旁,是什么目的?前苏联两位科学家并未详说。
在后来的UFO研究者认为,原来外星人将月球弄到地球身边来是控制地球不变轨,以保证太阳系的相对稳定。
月球的各种奇异特性,奇特的天文参数,空心,坚硬的外壳,月海金属,古老岩山等等,后来“阿波罗”载人登月探得的各种结果,都是否定前三种假说而有利于第四种假说。
尽管第四种假说初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然而,科学和认识是无穷尽的,宇宙奥妙也是高深莫测的,不能因我们眼光的狭窄和认识上的肤浅和无知,就将科学真理视为迷信或邪说。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经历不是最有力地说明此问题吗?月球,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上面的UPO现象,奇特的表现,确实给科学家们出了一道难解的谜题。
这正如著名法国作家维克乌·雨果曾用这样的语言描绘月球“月球是梦的王国,幻想的王国。”对科学家们来说,月球当然也是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
科学家们推测,月球不仅是开启地球以及众多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也是开启太阳系起源之谜大门的钥匙。
那些待解之谜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就存在了不知多少岁月,直到今天,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在天文学上仍无明显的进展,反而使科学家们陷入更深的困惑之中。
的确,比起实施“阿波罗计划”之间——无论是月球的起源及其自然环境,还是其构成一一纵横交织在科学家面前的谜团,像难理的乱麻,现在更见头绪纷繁。
但是,如果再结合UFO学的研究,结合考古学的研究,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相信月球之谜不久必将真相大白。
总的来说,月球是被“操纵着”进入地球轨道的结论则更有说服力。
如果再与碰撞说联系,能否可以想象月球当初被操纵进入月球轨道时不慎与地球擦肩而过,最后才调整到现在这种轨道上。
如果这样后假说都有一定道理了。
真相如何?还需再探,还需拿到更多的证据。
(5)月球起源新说包括“分裂说”、“俘获说”和“同源说”在内,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至少也有好几十种。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希望有更能说明问题的新假说提出来,因为像月球起源那样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学科和很多方面,而新的假说可以作为我们研究问题的新的出发点,往往会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新的线索,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TPT84.TIF;%70%70,BP〗月球地图(正面)有关月球起源的一种新假说的主要之点是这样的:月球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小行星,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它不仅走向地球,而且与地球相撞。
被撞“飞”的地球物质脱离地球,最后凝聚成为月球。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猛烈撞击之前,组成地球的大部分铁和重元素,早已经沉落到地层的深处乃至核心,因此那些被撞“飞”的物质,主要是比较轻的元素。
对地球来说,这次撞击带来的是地球的赤道被一下子撞“弯”了,而那些被撞出来的物质却仍然是在原先的位置上。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月球不是在地球赤道平面内绕地球转的缘故。
要解决月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来还需要做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工作,不大可能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比较彻底的解决。
(6)月亮不是“独生女”为什么地球不像木星、土星那样有庞大的卫星系统?即使比不上巨行星,可为什么还比不上比它小得多的火星?火星尚且有两颗卫星呢!一些科学家也为此“不平”。
他们认为,地球当初可能有过许多卫星。
主张“俘获说”的阿尔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在地球抓获月球之前,月球自己也是儿女成群,有十来颗较小的卫星在周围绕转,可是当月球被地球俘虏之后,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对这些原来的小卫星进行了“扫荡”,把它们一个个鲸吞殆尽。
这些小卫星落人月球之内,变成一个个至今尚在的“月瘤”。
阿尔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目前很难下结论,因为7亿年前的地球及地球的天空状况,是不易找到观测依据的。
何况,阿尔文提出的“俘获说”,本身还有待于继续论证呢。
20世纪8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琼斯·朗库恩旧话重叙,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在数十亿年前,地球虽然只有月球一颗卫星,但月球本身并不孤单寂寞,因为它自己也有“子女”,大约有十来颗绕月球旋转的小天体。
对于这种卫星的卫星,天文学家们还没有适当的名称来称呼它,所以这儿姑且称之为“小卫星”。
朗库恩认为,这些“小卫星”的直径在30千米以上,但由于它们的轨道并不稳定,所以在距今42~38亿年间,一个个坠落到月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月海。
小卫星的陨落使月球摇晃起来,当它再回到平衡状态时,自转轴就会有一定的变化。
有趣的是,他的这种观点,从登月者取回的月岩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其实我们只要把“月亮”的概念稍稍扩大,不限定一定要是“冰清玉洁”的月轮这个球形的天体,那地球确实不止一颗卫星,而是有三个。
其中另两个“月亮”不易见到,因为它们不过是两大团气体。
它们与“脱罗央小行星”一样,与月球、地球构成了两个等边三角形:一个在月球前60°一个在月球后60°,都处于“平动点”上。
这两个气体卫星是波兰天文学家科尔杰列夫斯基在1956年发现的。
因为它们十分稀薄,所以只有到高山上,正大气相当透明的情况下,才可见到两块朦胧的、微微发光的光斑。
角直径不过几度。
由于不易观测,所以,至于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很少,连质量也没有测出呢!这两个“气体月亮”以后会不会如几十亿年前的行星、卫星演化那样,慢慢收缩、凝聚成真正的小月球呢?从目前的条件看采,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了,因为当年促进行星、卫星形成的条件早已不复存在,至少那些用来形成星体的“原材料”已经寥寥无几,再也凝聚不起来了。
这真像当初几百万年之前,猿类会逐渐演化为人,但今天的猩猩却永远不会再脱离动物界,其间的道理是一样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神奇发展,不少科学家已可用来作太古时代的模拟试验。
1997年,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科罗拉等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几年的协力攻关,终于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模拟“大碰撞”演化过程的计算程序。
这样他们已可以让人们在荧屏上目睹四十多亿年前发生的那次严重“交通事改”的演变全过程。
在人类发射无人探测器前往月球之前很久,也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即人类仅凭望远镜来研究月球的时代,有作为的月球观测家们就曾亲眼见到月球出现的奇妙物体。
如1843年,一个叫约翰·西洛塔尔的人曾观测到一个与一座直径达7英里的环形山有关的令人极难理解的事实。
他把这座环形山称为“林奈”。
这位德国天文学家在几十年间画了数百张月面地图,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林奈环形山正在逐渐消失。
过了几年,成了一个被浅浅的白色堆积物包围的小点。
西洛塔尔认为月球上存在智慧生物,林奈环形山之谜是这些月球居民的活动造成的。
1871年,英国的天文学家毕尔特为人类留下了月球探测结果报告。
至今这资料仍保存在皇家天文学会堂内。
报告中谈到许多观测,其中有些至今仍是个谜。
比如毕尔特在月球的高原火山口处观测到规则的几何图形移动体及不明光信号。
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196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月亮上的异常细节,包括4个世纪的观测结果。
这里拥有不少至今未解的疑团,诸如:移动的发光物体、能消失的火山口、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加长的彩色深沟、时隐时现的某种“墙”、变换颜色的巨大圆顶,1956年11月26日还观测到庞大的闪光物体,称之为“马尔泰十字架”等等。
1963年美国亚里桑纳州的福莱克斯塔夫天文台观察到在月球上有巨大发光移动的物体,长3英里,宽02英里。
这种物体总共有31个,它们按严格的几何图形移动。
它们之间还有小一些的移动物体:其直径也有约500英尺。
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知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宣布,他用专门的仪器观测到在月球表面之下有巨大的适于生物生存的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估计有22立方英里。
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科学部编辑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称他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桥形建筑物,全长近13英里,这一发现得到很多天文学家的确认。
那座“桥”果真是座建筑物还是纯粹大自然施展的“技巧”呢?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皇家天文学会月面研究所所长威尔金斯博士在BBC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桥形物似乎是建造而成。”进而他又对听众的疑问——“如果是建筑物的话,能谈得更具体些吗?”做了回答:“说它是建筑物也就是说它是运用技术建造而成的。”威尔金斯博士又补充说,“那座桥还在月面上留下了投影,看上去与一般的桥没什么两样。”这位月球研究权威还告诉听众们,他甚至“可以看到照人桥下的月光”。
这段新奇说法使听众们吃惊不小。
在这次广播中,威尔金斯博士不仅只字未提这座桥是“自然形成的东西”,而且多次强调它“似乎是人工所成”。
他曾经多次认真观察过月面的危海,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但过去那里并不存在这座桥,这是事实。
还因为如此,这座桥很有可能是来自其他行星的“入神”在近年内建造的。
此外这种智慧生物还陆续建造了四角形或三角形的壁状物,甚至还建造了圆顶状建筑物,在这里出现又在那里消失。
这难道不是来自其他行星智慧生物的特意所为吗?在若干份与月球有关的报道中,以日本明治大学的托耀塔(音译)博士的发现最为奇妙。
这份报告刊登在《每日新闻》上。
据称,1958年9月29日,托博土在月面上发现了一些呈黑色的字母,它们构成了两个单词:PYAX与JWA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两个单词的含义也没搞清楚。
威尔金斯博士则认为,这是“长时间观测月球的人容易产生错觉”的一例。
他得出论说,“直到人类降临月球之前,月球始终都是另一个世界,一切谜团都仍旧是谜团。”1966年2月4日,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面的风暴洋着陆。
所谓“风暴洋”是月球始终朝向地球的一面上由灰暗的熔岩构成的圆形月海的一部分。
在风暴洋拍摄到的照片显示出极像塔形的物体,它们整齐地排成一列。
苏联天文学家伊万·桑达森博士分析了这些照片后说:“这些类似机场跑道标志塔的物体等距离排列,似乎呈两条直线。
一这些塔状物与地球上的金字塔也许是同一渊源。
从事宇宙旅行的来自其他星球的客人,可能为了后来者提供目标方位才建造了这些塔状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塔状物起着‘向导’的作用。”不过他说不清外星人在月球上建立金塔的缘由,建造一座金字塔是不容易的,而在月球上建造金字塔又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金字塔对地外生命来说,也许是有意义的吧。
一位科学家推测,这些金字塔也许是引导宇宙飞船起飞和降落的“跑道”;或者不仅是将外星人的飞船引向月面,而且是引向月球内部的标志。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风暴洋的另一边,的确有一个被认为是通向月球内部的洞穴,它很有可能是进入月球内部的入口。
威尔金斯博士认为,在这个入口内部还应开有其他几个洞穴,以便与月球表面的其他几个洞口相连。
他本人曾发现一个名为“卡西尼A”的环形山内部的大坑穴。
这个环形山直径15英里,是一个较大的环形山,深入月球内部约660英尺,换句话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长度之和。
在《我们的月球》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在这个环形山内侧中间有一个直径约660英尺的洞穴,内壁像玻璃一样光滑。”苏联人在月面上发现了“塔状物”,这对美国下至航空航天局,上至白宫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动。
然而,就在同年,即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在执行月球探测任务时,也发现了月面“塔状物”。
根据该环行器的观测,美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发现的地点就在人类在月面首次留下脚印的“静海”。
环行器是在离月面29英里的高度对月面进行拍摄时发现的。
拍摄的照片显示,那些金字塔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科学家们分析这些照片后得出了结论:这些金字塔的高度约在40—75英尺。
而苏联科学家对此高度的估计要大得多,比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要高出3倍,即至少125英尺以上,相当于地球上一幢15层左右的大厦。
地质学家法尔克‘埃尔·巴斯博士则证实说,这些金字塔与地球上任何建筑物相比都要高出许多。
比月面金字塔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相互所处的位置。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学博士威廉·布莱亚认为,这些金字塔完全按照几何学的原理进行排列。
1%7年2月26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了布莱亚博士运用几何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显示这些金字塔的位置关系。
他是根据“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拟出这张图稿的。
对草图上金字塔的位置,布莱亚博士确信无疑,他写道:“这7座金字塔绝不是漫不经心之作。”《洛杉矶时报》刊出的这份图稿中,3个项点和2条底边构成了6个等腰三角形。
显然,这样的位置构成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
更有说服力的根据是,这些金字塔的西边正好有一块长方形洼地。
布莱亚博士进一步推测说:仔细观察这些金字塔的阴影部分后可知。
那里构成了4个直角,很像是建有建筑物的基地。
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也研究过“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所发回的照片,他认为这些金字塔的排列方式总在发生很显著的变化:他计算出这些金字塔的建造角度,运用几何学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令人震惊:这些金字塔与人们所熟知的“埃及金字塔三角”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样,在阿布拉莫夫看来,月面上被确信为人工所为的建筑物,竟然与地球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熟悉的埃及金字塔的构成方式完全相同:这很难以“偶然”一词加以解释了。
美国史密森,尼安航空宇宙博物馆馆长法尔克·埃尔·巴斯先生,根据几座金字塔在月面上的投影进行计算,“它们比地球上的任何建筑物都要高,也比其他任何塔状物都要高,如鹤立鸡群。”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巴斯先生进一步从这些建筑物的图形上做出了推断,他说:“这些金字塔的颜色要比它们周围月面的颜色明快得多,显然,它们是由其他物质构成的,而不像是月面上的物质。”这些金字塔的发现位于月球的静海,而后来“阿波罗计划”所选择的登陆点正是位于静海。
这看起来不像是某种巧合。
——美国航空航天局不会不知道月面金字塔所处的位置。
这些金字塔的拍摄时间是1966年,比“阿波罗计划”早三年,航空航天局试图向公众表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金字塔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筑,并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然而他们为何当时不公开这些发现呢?显然,“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点选择静海,便是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史密森·尼安航空宇宙博物馆馆长法尔克·埃尔·巴斯分析说:“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秘而不宣地从事科学调查,他们还不准备把所有发现都公之于众。
也许,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实施‘阿波罗’计划过程中的确发现了什么。”也许,巴斯先生说得对,他们的确发现了什么。
前苏联科学院所属水下观测组副组长B·阿热热提供说:最近美国出版了2部专著。
一部的作者是知名的宇航设计构造专家毛雷斯·萨连,合著者是“阿波罗”系列连接系统的专家。
另一部的作者是贝尔热院士和巴烈教授,他们把自己的专著命名为(宇宙秘史)。
在这些文献中都写些什么呢?我们知道美国人总是吹嘘宇航的准备工作,尤其为“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大作报道。
记者们描绘了一切。
包括宇航员背带的颜色,到他们将吃些什么点心等。
但报界只字不提这次旅行采用了形似天文镜大小的微型导线及银质板,上面用特别方法标有以下材料:用74种语言向外星文明的呼吁、人权宣言中的摘录、埃森那哈会议通过的空间宇航法典摘录、美国总统呼吁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呼语及无线电波。
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的是“阿波罗—11号”,其载员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及考林斯。
当“阿波罗—11号”到达月球轨道时,机舱内只留下考林斯,而登月舱“猎户星”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表面,通过双波双通道联系。
其中一个主要通道伴有电视传真,第二通道为备用,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可以接收到信号。
这些信号澳大利亚及瑞士的无线电爱好者也同时可以接收到。
当他们刚一接触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话筒里就叫喊到,他处在一个大的震荡之中。
惟一来得及完成的是打开备用通道,并喊道:“见鬼,我真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就在我们面前,在旁边有一个火山口,有几个宇宙飞船停放在那里。
飞船非常之大,而且在监视着我们。”接着他嘶哑地喊叫起来:“请发令给考林斯,作起飞准备。”再说那位较为平静、不易激动的奥尔德林,他开动了主通道,着陆后抓起无色的月球土壤。
他拍下16毫米的彩色影片,记下了所有的情节。
奥尔德林用主通道转播了一切,并开动了备用联系通道。
在备用通道里他说到:“我看见了某些自内发光的石块。”“阿波罗—12号”宇航员们注意到跟随他们奔向月球的是火箭“土星”的最后一级,是它把他们推至轨道上的(当时他们是这样想的)。
后来休斯敦发出校正指令,便宇宙飞船能调整方向对准月球飞行,“最后一级火箭”也同时调转方向。
宇航员在值班日记中写道:至今我们还弄不懂,跟在后面的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
不明飞行物在飞船旁边擦过;热浪。
光亮冲击了飞船,但飞船仍继续飞行。
美国人拟定“阿波罗—13号”的飞行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引爆“原子地雷”装置,目的是造成小小的月震,就此获取月球结构的资料。
实验已准备就绪,飞船与休斯敦之间热线联系不断。
就在此时,飞船上发生了爆炸,氧气罐爆裂开来。
虽未导致任何人的伤亡,可是准备好的实验破产了。
UPO当肘就在飞船旁边。
专题学术专家评论说,看样子外星众神预测到月球被我们的核装置毁坏对他们是不利的。
根据曾经在月球背面低空飞过的宇航员塞尔南说:他们像是“蜜蜂在蜂房里”一样。
这些现象孰真孰假,也许只有我们能够直接深入到月亮之中,一切谜底也将得以破解了。
太阳的传说关于太阳系的起源问题,200年来一直没有一种权威说法,人们提出了一种又一种假说,累计起来,有40种之多。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曾有“灾变说”和“星云说”的争论。
前者认为有一颗彗星撞到太阳上,撞出的一部分物质形成了行星;后者则认为太阳和行星是在同一个原始星云中同时形成的。
后来又有“旋涡说”,认为太阳形成后,被一团气体尘埃云环绕,尘埃云因转动而变为扁盘,盘内出现湍流,尔后又呈旋涡规则排列,在旋涡逐渐形成行星。
目前,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是“星云说”。
〖TPT36.TIF,BP〗《梅西耶星表》中的M99星云星云说。
这种观点首先由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提出来,几十年以后,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又独立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阳,星云的外围部分形成了行星。
不过,康德和拉普拉斯的观点也有着明显的分歧,康德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的进化性演变形成的,先形成太阳,后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则相反,认为原始星云是气态的,且十分灼热,因其迅速旋转,先分离成圆环,圆环凝聚后形成行星,太阳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
尽管他们的观点有这样大的差别,但是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们便把他们捏在一起,称这一理论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假说”。
这一假说在当时得到了普遍拥护和接受。
近些年来,这一假说又有复活的趋势。
美国天文学家卡梅隆认为,太阳系原始星云是巨大的星际云抛出的一小片云,起初是在自转,同时在自身引力下收缩,其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围变成星云盘,星云盘后来形成行星。
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前苏联天文学家萨弗隆诺夫、日本天文学家林忠四郎等人也都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
灾变说。
由于“康德一拉普拉斯假说”无法解释太阳和各行星之间动量矩的分配问题,因此在本世纪初,灾变说又盛行起来。
这一假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天文学家金斯。
他认为,行星的形成,是一颗恒星偶然从太阳身边掠过,把太阳上的一部分东西拉了出来的结果。
太阳受到它起潮力的作用,从太阳表面抛出一股气流。
气流凝聚后,变成了行星。
这一假说有许多变种,如美国天文学家钱伯非等人提出的星子说,杰弗里斯提出的恒星与太阳相撞说,等等。
这一假说,足足占据了天文学们的头脑达30年之久。
最近几年,灾变说又活跃起来,霍尔夫森就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他的最新解释是,形成行星的气体流是从掠过太阳的太空天体中抛射出来的。
但天文学家们经过计算后认为,气体中的物质在空间弥散开来之后,不会产生凝聚现象。
这是对灾变说的釜底抽薪。
于是,“俘获说”便应运而生。
这一假说最早是前苏联科学家旋密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当太阳某个时候经过气体尘埃星云时,把星云中的物质“据为已有”,形成绕太阳旋转的星云盘,并逐渐形成各个行星及其卫星。
德国的魏扎克、美国的何伊伯也都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但他们的看法与施密特稍有不同。
各种假说都有充分的观测、计算和理论根据,但也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一直也没有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
太阳与地球、月亮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一颗能够发光的巨大恒星。
为研究方便,天文学家把太阳分成了“里三层”和“外三层”。
里三层,从中心向外,依次是核反应区(太阳能量产生的区域)、辐射区、对流区(太阳能量的输送带)。
“外三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光球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圆面。
这一层常有黑斑出现,称为太阳黑子。
黑子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低约1500摄氏度,黑子常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年左右。
光球面上带有一些像“米粒”一样的物质。
其实“米粒”并不小,直径有一千多公里(有一个四川省那么大)。
“米粒”上下翻滚,酷似一锅煮开了的大米粥。
色球层。
这一层在光球层外,只有专门仪器才能看到。
辉的圆面。
光球并不完美,常有黑斑出现,称为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并不真黑,只是温度比周围光球低点,大约低一千五百度,以致相对“发黑”。
黑子经常成群结队出现,酷似太阳大气涡旋。
黑子在太阳上的位置每日在变化,据此,可以知道太阳也在自转,约二十七天自转一周。
黑子变化呈周期性,即黑子数量的多少以大约十一年为一个周期。
光球面上也不纯净。
布满着米粒般的粒状结构,科学家形象地称它们为“米粒组织”,其实,太阳的“米粒”硕大无比,每个的直径都有100旧千米,相当于四川省那么大,“米粒”们紧密相挨,上下翻滚,酷似一锅煮开了的大米粥。
(2)色球在光球外层,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可观测到这层厚约二千米,呈玫瑰色的气体,这一层是太阳大气中最为波澜壮阔的。
首先是色球层面,它由无数细小的火舌组成,其宽度约有几百千米,高度可到6000—7000千米。
远远望去,像大片燃烧的草原。
其次是色球边缘,常常突然急剧串升一片火舌般的气柱,高度达到几万千米,甚至一百多万千米,这就是日珥。
日珥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像脱兔,有的如飞鸟,有的如轻烟浮云,有的状如喷泉飞瀑,这里可以算得上是太阳“名胜”,是太阳上最壮丽的景色。
再有,色球还有耀斑,太阳表面最“惊天动地”的爆发现象。
常出现在黑子群上空的色球层中,耀斑来势凶猛,去则迅疾,短短时间里,突然增亮,耀眼一片,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不亚于几万至几十万个氢弹爆炸的能量。
(3)色球爆发,地球遭殃1989年一次超级耀斑爆发,地球上连连作出反应。
除了高纬度地区绚丽的极光让人赏心悦目以外,其余都具破坏性。
许多地方电讯突然中断,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短波无线电波是靠大气中的电离层对它们的反射而传向远方的。
耀斑的X射线会使电离层剧变,从而导致无线电通讯衰退甚至中断,给通讯部门和军事部门带来不少麻烦。
地磁站记录到强烈磁暴。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大磁体,自由支悬的指南针静止时总是呈南北方向的,耀斑的爆发使地磁场受到干扰,这时的指南针失灵,称为磁爆,甚至连输电网都遭到硬坏。
如果没有地球大气和地球磁场的双重保护,地球创伤还会更重。
(4)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中,才能看到一片青白色的日冕光区。
日冕层的温度比它的发源地——太阳表面高出许多,有100万度,因此日冕物质不断向外膨胀,把许多沿着太阳磁力线的粒子流不断地喷射到行星际空间,形成著名的太阳风。
太阳风风速强劲,平均每秒350千米,最高的可达到每秒1000千米,这股太阳风比地球上记录的最快风速快了500多倍。
太阳〖TPT40.TIF,BP〗太阳的日冕风每秒带走的物质也惊人的巨大,有1000万吨太阳物质。
但太阳始终还是圆形的太阳,这跟烛火原理一样,烛火中的物质不断离开火焰的可见部分,又不断从烛心得到补充。
物质不断更新,外形基本不变。
我们平时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看来是与现实相符的。
(5)太阳风使我们免遭宇宙射线袭击科学家用精密仪器观测,证明太阳风可见的踪迹可飞到太阳以外七千万千米的地方,可以说,太阳风不仅吹拂着最近的水星,还包围金星、地球和火星,实际上可能包括其他行星。
即整个太阳系都在太阳大气范围之内,只是越来越稀薄,在太阳系与宇宙空间形成一道屏障,这道无形的屏障对地球作用非同小可,它可以不让颇具杀伤力的宇宙辐射粒子长驱直人,耀武扬威,从而使地球受伤害。
那么,太阳风高速粒子流不是同样对地球产生冲击吗?答案是,地球磁场使带电粒子流被迫转向、减速,迫使它们飞向南北两极。
再说,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密度也有限了,威力不算很大。
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较量。
由此看来,今天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要是没有太阳创造的特别环境,我们在地球上就不能生存,太阳不仅是光和能的赐与者,还是我们免受宇宙射线袭击的保护者。
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丰富多彩,太阳的“天气”变幻莫测,对地球气象、水文、地震等各方面都有不程度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不仅预报地球天气,还重视太阳“天气”的预报,因为两者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月亮引人犯罪之谜早在古代,欧洲人把满月与“狼狂症”联系起来,认为满月能让患者把自己幻想为狼等野性动物。
近些年来,一些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正试图寻找满月与犯罪之间的联系。
人们发现许多杀人案件都与月亮有着神秘的联系。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发生了一起恶性连续杀人案件,有个杀人狂,连续杀了8个人,其中有5个是在新月或圆月的夜晚杀的。
1971年,日本女杀人魔王大久保清被捕后,警察进行了调查,在她所作的8起杀人案中,发生在新月和满月时的就有5起。
从1981年到1983年,日本有个名叫胜田清孝的消防队员,先后杀了9个人,其中有7个人是在新月或圆月时被他杀死的。
曾担任美国迈阿密州法医精神学顾问的阿依罗达·莱伯和他的同事卡罗琳·谢林,在研究了迈阿密州发生的数千起暴力犯罪案件后发现,杀人案发生最多的是在满月和新月前后。
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月亮魔力》一书,引起了很大轰动。
他们认为,满月不仅是凶暴事件发生最多的时候,也是交通事故大增的时候,还是精神病人极为烦燥不安的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认为,这与月球对人体的引力有关。
人体中80%的成分是水,月球引力在人体内会产生“生物潮汐”,正是这种“生物潮汐”导致了人的行为异常。
不过,他们的理论并未得到普遍赞同,一些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认为他们的结论并没有什么规律性。
乔治·欧·阿贝尔在《月亮对人体生理有何影响》一文中写道:“尽管在满月时会出现一个犯罪高峰,但我还是认为,这个高逢只是在通常的数据采样中常出现的典型的随机扰动而已。”月亮与凶暴事件到底有何关系,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月亮的魅力与疑问站在地球上看月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柔、洁白的世界。
然而,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将看不到这个温柔的洁白世界,映人他们眼睑的,将是那些奇妙的月面岩石。
月面岩石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如月球的年路,月球的成因等这些讯息,通过对月面岩石的分析,我们可以破译困扰我们的诸多谜团。
月面岩石的成分分析表明,月面岩石主要是由地球科学家和宇航材料研究家们梦寐以求的航天金属构成。
主要成分由钛、铬、锆等耐高温、高强度,并具有极高防蚀性的金属构成。
这些材料都是地球科学家建造宇宙飞船的首选。
两位苏联科学家瓦欣和谢尔巴科夫在分析月岩成分后宣布:“构成月面岩石成分的金属具有惊人的耐高温抗冲击性,在地球上可以用这种岩石作为电炉的炉衬。”当然,人类绝不会将这837磅月岩标本制成电炉炉衬出售,如果是那样的话,也许只有比尔·盖茨才买得起。
“阿波罗”飞船宇航员最初从月球上带回的是月面静海的岩石标本。
对这些岩石进行过分析的科学家们感到困惑。
从静海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后被确信,它们由熔岩凝固而成,由高强度的耐高温的钛类成分组成。
而熔解这些金属合金岩石必须要超高温——至少需要摄氏4000度以上的高温,否则无法奏效。
对于怎么才能使月面达到如此高的温度,科学家们始终难以置信,拿不出适当的解释。
不仅如此,岩石成分分析表明,月球岩石标本(只是随意取回的几块)所含钛金属的量是地球上最优质钛矿岩石含量的10倍;而且,它们不仅含钛,还含有大量的同样的耐高温、耐腐蚀、对地球人来说非常稀有的金属一锆、钇、铍等——而这些金属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最耐高温的金属。
尽管这令人难以置信,但这的确是月面岩石标本带回的讯息。
美国《科学》杂志:1969年8月也即在“阿波罗”计划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并带回月球岩石标本后不久,就宣布了这个发现,该号载文说:“在月球岩石中钛、锆等金属的含量极丰,地球岩石是望尘莫及的,说它在宇宙中首屈一指恐怕也不过分。”怎么解决“达到过极高的温度(以便便岩石熔化)”与“月球是个小小的冰冷世界”这对矛盾呢?月岩中的金属赋予了科学家们这个神圣的使命。
而对尤里博士来说,使之坐立不安的是新的资料的不断发现。
在实施“阿波罗计划”之前,尤里曾经宣称,他能通过证明不可能喷发出火,山性熔岩,因为月球的“个头”太小了,不足以产生如此高的温度。
另一位久负盛名的、在科学分析领域里很有创见的地球物理学家罗斯·迪勒博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他分析说:谁能想象出,将钛加热到如此高温使其熔化,并覆盖大小像得克萨斯州这么大的月海?而且谁能推测月球曾经比地球的温度还高?有些科学家认为是月球火山的自然活动造成的异乎寻常的高温。
而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巨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经过对月面连续不断的撞击造成了极高的温度。
其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天文学系的斯德纳克·柯帕尔就是持这种看法的科学家之一。
然而,“撞击熔化”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问题之一就是,真的发生过波及月面1/3的巨大撞击吗?如果发生过这类撞击事件,那么为什么月海背面没有受到撞击呢?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90%以上的月海都集中于月面,而月背只占到不是10%的月海。
同时,由于月面正对着地球——正像我们每天从天空上看到的——这意味着,一切撞向月面的天体如陨石,小行星或彗星,首先必须经过地球的引力场,而地球的引力场要强于月球的6倍,而地球的直径又超过月球直径的4倍!这意味着,月面是得到地球非常强大的保护的。
美国宇航局天体力学实验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月背被天体撞击的概率要大于月面10万倍以上,但事实上,月面月海却占月球的90%以上。
这种因果倒置悬殊的解释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另外,如果在产生高温的过程中含有放射性能量的话)那么在月球背面覆盖着更厚月壳的区域,在大量熔岩流出时其中应含有当时产生的放射性元素,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然是令“撞击熔化”的看法持有者),在月球背面并没有发现任何放射性元素的踪迹。
月球权威的科学家柯帕尔在1976年出版了《阿波罗登月后的月球》一书,书中几乎列举了当时所有最新的与月球有关的发现和证据。
柯帕尔曾持有“撞击熔化”的观点,但他后来完全推翻了自己的理论,将这一理论做了180°的改动。
他终于承认,“覆盖着月海的熔岩,显然不是由撞击造成的高温熔化的,因为熔岩中的各种成分毫无疑问是逐渐从月球内部自然流出的,这种情况发生在撞击月面之后很久。”他根据月球岩石的年龄和其他证据引出了这一结论,认为“对玄武岩质的月球熔岩的研究几乎遍及整个月海,同样有必要对月球内部逆行调查”。
与柯帕尔研究同一问题的很多科学家,在进一步研究月球熔岩流出的机制时,又碰到更大难题,因为从月海采集到的岩石样本构造表明,月球岩石要至少承受过深达月面下90英里的压力。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这些岩石发育得十分完善,这种深度比地球熔岩所处的深度还深。
显然,应该有“某种能量”能够把月面下90英里处的熔岩送出月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月面上曾产生过使岩石和钛这类耐高温金属熔岩覆盖到月面,形成月壳。
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确切的比喻,要产生月球熔岩所需的高温,撞击就像一柄木质的锤,无论如何,也难以锤炼出钢材的,接下来,让我们再面向“火山”,看看月球是否存在这样的火山活动,来制造月球坚韧的月面外壳。
目前,仍有很多科学家在不厌其烦地研讨大量熔岩流出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果真,月海是月球内部的自然火山活动形成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技术协会的杰拉德·瓦萨巴克博士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他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有必要致力于理解这一过程,即为什么月球的热能释放殆尽后,火山活动就会停止?附带的问题是,为什么形成巨大月海的大量熔岩能够从月球内部流出?如果存在月球活动的机制,那么它必然要给我们留下证据,证据之一便是,火山活动把月球内部岩石熔化并将岩浆送至月面的过程中,月面上肯定有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聚集。
但根据美苏的月球轨道探测器的探测,以及对月球岩石标本的测试表明,这种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披露了一批岩石放射性测定结果,结果显示,月面上发现的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剂量己相当衰弱。
这表明,月球岩石不是迅速熔化并在短时间内以岩浆形式扩展到月海所在的区域。
从这一点上说,也就完全推翻了月球内部“火山活动理论”的全部答案。
从事月球内外壳厚度研究的盖利·莱萨姆博士提出了一种设想:在月球背面引爆一个核装置,这样就可以调查振动在月球内部是如何传导的,如果发生了某种奇迹的话,那么这已在科学家的预料之中,但是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刊物对此坚决反对,使这个设想化为泡影。
然而另一种奇迹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个巨大的陨石撞上月面,仿佛一下子炸响了200吨TNT炸药。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学家莱萨姆颇有感触地说:“能碰上如此巨大的陨石真是奇迹!”利用这一天赐良机,以莱萨姆博士为首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终于有机会测量了月球外壳的厚度。
数据表明,月球外壳的厚度至少在30英里以上,对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来说,这个结果足令他们目瞪口呆,用莱萨姆的话来说就是“比地球上所有大陆的平均厚度厚两倍以上”。
在对这次巨大陨石撞击月面的资料进行研究后,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说,月球不会形成类似火山活动那样高的温度。
假如你是一位曾在电视中看到过那次史诗般月球探险的人,你一定能够回想起来,宇航员们是如何焦急地用电钻钻探月面,而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又如何对月面的坚硬程度大感吃惊和意外。
当时使用的电钻,钻头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黑金刚”,几乎不存在它打不穿的物质,但是,尽管宇航员们几次拼尽全力向月面下钻进,但也只能打进2—3英尺的深度。
月壳的硬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与我们看到的火山熔岩简直有着天渊之别。
为什么月壳如此之厚,又如此之硬呢?又是用什么手段进行的高温“处理”呢?实际上直径只有地球1/4的月球是不可能产生如此高的温度的。
我们又碰上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就算这么高的温度自有产生的原因(当然我们并不理解),那么对地球和月球外壳厚度相差悬殊,现代科学又该如何解释呢?科学家们再一次陷入困惑。
在中国古传统文化中,称日月为太阳太阴。
是说太阳和月亮作为一阳一阴,对地球上的生物、人类是有影响的。
实际上,人体生物钟的存在,海洋潮汐现象的存在,某些动物昼夜不同生活习性的形成,这些都与日月的影响有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究其根源,这都是因为与日月的万有引力、磁场、宇宙线及光线(包括直射光和反射光)有很大关系。
因为人和生物虽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但他们却时时刻刻生活在由日、月形成的地月系统和宇宙场内。
月球虽小,但它地地球距离比其他行星、恒星离地球的距离都近得多(只有38万千米)。
因此,影响力就显得显著得多。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伊利诺大学根据实验的数据,公布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蔬菜的生长,同月亮的圆缺有关。
月圆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最快,他们认为,这也许同磁场的变化有关。
据美国医学协会一份报告说万月亮的圆缺或能会使人生病。
在满月和弦月这一段时间,88个病人中有64%的病人遭受心绞痛的袭击。
在地球、太阳和月亮运行到一条直线之前,38个患溃疡病的人,肠胃出血要多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以从万有引力和电磁的变动中得出部门答案。
地球和月亮相互作用,可能影响人类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行为变动。
用统计学方法对暴力行为进行数量化研究,里瓦选择杀人事件作为研究题目。
根据美国迈阿密市15年发生的杀人事件数量和发生时间所作的统计发现,杀人事件在满月与新月之时明显地出现高峰,不仅杀人事件,其他暴力事件也是如此。
据警察和消防人员提供的资料,满月时纽约市的放火事件比平时增加一倍。
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放火和伤害事件在满月之夜特别多。
据统计,东京消防厅的交通事件急救车出动次数在满月之夜也呈高峰状态。
这完全证明里瓦的理论。
不仅如此,里瓦的研究还验证月龄(表示月亮盈亏的日数)从各方面对人类有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月球力影响的研究,里瓦认为人之所以受到这种影响是因为生物体与宇宙产生共鸣,有生物钟存在。
正像潮水有涨有落一样,月球的引力和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也会给人类带来周期性的变动,当然它要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里瓦认为月球的这种力对能保持自身平衡的人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敏感于月球力的人来说,他们就会因此而成为一个情绪极不稳定和不能抑制冲动的人,于是诱发各类案例。
《月的魔力》一书的译者,日本茶水女子大学的藤原正彦副教授受到里瓦的启发也对“月球的力”进行研究。
她的研究课题是“月球的力”与分娩的关系。
她靠朋友的帮助从东京和岐阜的两个普通妇产医院得到了2531个婴儿的正确分娩时间。
因为考虑到大医院里使用催产素相剖腹产的较多,所以没有从大医院取数据,而是从这两个普通的妇产医院取数据。
将取到的数据绘成图观察,可以看到满月和新月前后产妇分娩出现高峰,而且在满月和新月两个不同的时间里,给出的图的形状极其相似,具有一定规律性。
假定影响分娩的是月球和太阳的力(吸引力和离心力),那么将这种力作成图,图中曲线的形状也与上图相似。
在藤原正彦的论文中还有许多数学研究和数学公式,研究表明就是这种力产生的“扳机”效果引发阵痛而进行分娩。
藤原正彦副教授说:“一般认为用分娩图来表征月球的圆缺对分娩的影响是相当确切的,所为‘扳机’效果数据理论与实际的图相吻合,这一点很有意义的。
随着今后更多的研究,也许还会发现更多惊人的事实。”(1)神奇的光总的说来,美丽的月球是千古不毛之地,多少年来死气沉沉的表面依然故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一位英国天文学家曾诙谐地打趣:“如果我们带着望远镜回到恐龙时代,便会发现,那时的月球与今天所见的完全一样。”但实际上,月球并没有彻底死寂,它还是有许多神秘的局部活动现象(称月面暂现现象)——月面上会出现某种奇异的辉光,散发出一些神秘的云雾,局部地区暂时的变暗、变色,甚至有些环形山突然消失或莫名其妙地变大……最早发现这种月面暂现现象的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
1178年6月25日是个蛾眉月之夜,英国同时有五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发现,在弯弯的月钩尖角上有一种奇异的闪光。
但当时这些目击者的报告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3年,天王星发现者威廉·赫歇耳在用口径22厘米的望远镜观测月球时,发现了“月球的阴暗部分,有一处地方在发光。
其大小和一颗四等红色暗星相仿”。
1787年他又观测到了这种现象,并形容它为:“好像是燃烧着的木炭,还薄薄地蒙上了一层热灰。”经赫歇耳两次报告后,送到天文台的这种观测报告日渐增多,至今大约已有一千五百多起。
1866年10年16日,曾给出3万多环形山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施密特宣称,原来在澄海中的一个他十分熟悉的林奈环形山(直径96千米),忽然不翼而飞。
1868年,有人发现一个原来只有500米大的小环形山直径已增大到了3千米。
在20世纪,这种观测报告有增无减。
英国天文学家穆尔在1949年也连续见到两次月面上发出的辉光。
1958年11月3日和4日,前苏联普耳科沃夫天文台的科兹洛夫在用口径76厘米的大望远镜观测时,见到了阿尔芬斯环形山的中央峰上有粉红色的喷发,持续了大约半小时之久。
他拍得了这次喷发的光谱照片。
这是月面暂现现象的第一个科学依据,接着,1963年,洛韦耳天文台也在月面同一地区发现了红色的亮斑……进入空间探测时代后,登月的宇航员也有类似的发现。
第一个踏上月面的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0日即登月前夕,曾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我正从北面俯视着阿里斯塔克(环形山),那儿有个地方显然比周围区域明亮得多,仿佛正在发出一种淡淡的荧光。”而同一时刻,有两名德国天文爱好者也向柏林天文台报告,他们见到阿里斯塔环形山的西北部在发光。
1992年我国广西也有两名天文爱好者用小型望远镜发现了危海边缘有“二氧化氮似的颜色”(发红)达十多分钟之久。
据统计,月面暂现现象多数集中在阿里斯塔克及阿尔芬斯两个环形山区域,大约每处有三四百起。
其次是在月面洼地的边缘地区。
这些辉光亮暗不一,寿命也有长有短(平均为20分钟左右),涉及的范围大约有几十千米。
对于片面暂现现象的存在,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争议了,但造成的原因却至今不明。
人们曾提出过各种假设。
有人认为月面上还存在着少量的活火山,是它们的活动造成了这一切;有人认为是太阳风与月球作用造成的荧光;还有人则猜测是某种磨擦放电形成的电火花;还有天文学家提出,这是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引起的,因为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要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大80多倍;当然也有人把它与“月球人”扯在一起……其实,月面的各种具体现象,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环形山的变化可能是陨星的轰击。
“阿波罗14号”宇航员在登月时,曾在月球上安置了许多种科学仪器。
它们曾真实记录了一次月面暂现现象:1972年5月13日,一颗大陨星轰然落在仪器附近不远的月面上,它与月面的猛烈撞击,使月岩四处飞溅。
由于月面重力较小,飞溅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分钟。
事件后,陨星陨荡处出现了一个直径几十米的坑洞,大小可与足球场相比,当时四个月震仪都记下了月震曲线:据算,其能量相当于爆炸1000吨梯恩梯炸药。
可以设想,如果陨星较大,是可以造成或毁灭一个较大的环形山的。
而有些辉光则是地球对月球的潮汐力造成的,它使月面上某些区域的引力陡增,使月壳内部的气体逸散出来,扬起细细的月尘,在阳光的映射下,就会使我们见到那些神奇的辉光。
(2)疑问美丽的月亮是多么迷人和令人神往啊!当宇宙航行员登上月亮时,看到的只是一片荒漠,没有一点生命的痕迹。
然而就在这个死寂、寒冷的世界,曾经发生了种种神秘莫测的以及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
1958年,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月刊报道说,月球上发现有闪耀着日光的半球形的“月球圆盖形物体”,这些物体的数目不断在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重新出现,有的会移动位置,它们的平均直径250米。
“月球2号”拍摄到月面上静海区的方尖石,科学家们在《大商船》、《UFO通讯》等杂志上发表文章。
这些方尖石底座宽约15米、高12—22米,最高达40米。
有人对这些方尖石的分布作了详细研究,计算出方尖石的角度,指出石头的布局是一个三角形,很像埃及开罗附近吉泽金字塔的分布。
方尖石许多几何图形线条,不像是自然侵蚀形成的。
1969年,人类登上月亮后,地球人并没有发现月亮上有生命迹象。
不过,科学家却深发了奇妙的畅想曲。
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米哈伊尔·瓦西厄和亚历山大·晓巴科夫分析研究了从月亮带回的月岩标本说:“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宙。
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在阿波罗计划进行中,当2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无畏号”登陆舱突然坠毁于月亮上。
设立在离坠落处70多千米的地震仪,记录到了这次持续巧分钟的震荡声。
声音越传越远,慢慢变弱,前后达30分钟,仿佛一只巨钟发出的悠扬声音,这只有月亮是空心的才会这样,如果是实心的,那声音只会延续1分钟。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回答休斯敦指挥中心的问题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
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的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它们在月球上,它们在注视着我们……”美国无线电爱好者抄报到这里,无线电广播突然中断。
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美国宇航局没有解释。
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空拍到28张连续照片,记录了一个神秘的飞行物体的飞行情况。
两个粘在一起像个“雪人”形状的奇怪飞行物体突然出现在月面的左侧。
2秒钟后,这个飞行物体慢慢地旋转起来,它好像在排气。
尾巴上出现喷射的现象。
喷射停止后,在空中留下了长长的、流动的尾迹。
神秘的飞行物体往下降落,像要冲击月面似的,然而它又突然来了个1180℃的转弯,再次上升。
后来,它又飞临月面,同时发出强烈的亮光,开始分离,变成两个发光物体,一大一小。
不久,它们斜着升空很快消失。
在这以前,宇航员也有类似的发现。
1965年12月4日,“双子星7号”宇航员洛弗尔曾看到这一个伸出根“水管”的不明飞行物。
1966年9月13日,“双子星11号”宇航员戈登在环绕地球飞行的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金属状不明飞行物。
“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再度踏上月亮土壤的时候,在地球上的沃登十分惊讶地听到(录音机同时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音调的变化,传出了20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陌生的发自月亮的“语言”切断了同体斯敦的一切通讯联系。
法国科学家写的《月球及其对科学的挑战》一书,刊出了48幅从未公开的月面照片;展示了月面上一些地形的变化。
他说:这些原是彩色照片,那种生动的图像令人吃惊,它们表明,月亮上存在着智能活动的可能性。
美国宇航局曾对“阿波罗号”拍摄的28张照片进行了几年的秘密审查,发现这个不明飞行物的喷射是瞬间开始,瞬间停止的,非常像以真空为背景的液体喷射。
因此,有人提出这也许是一种什么信号。
照片等发表以后,有些人大胆发出畅想曲:种种迹象表明,月亮可能是一个被来自其他空间的智能开发利用了的星球。
地球人虽然已在月亮上留下了足迹,但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没有真正开始。
(3)年龄的疑问美国NASA的专家坚持说月球岩石只有46亿年历史,与地球年龄类似。
而其他方面的天文专家,天体物理学专家等化验后认为月球岩石的年龄远远大于地球,这就间接的证明月球不是起源于地球;也不是和地球同期的太阳系内的产物。
二者结论相悖,又针锋相对。
说明月球事实上比地球古老很多,来自遥远的宇宙空间的证据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科学家中有人认为月球岩石的年龄在70—200亿年。
②美国NASA曾宣布过月球上确实存在比太阳系和地球古老的10—53亿年的的岩石。
③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同时又是一位研究月球的权威科学家提出,在月球上发现的某种元素比地球上的古老得多,可是他为什么无法解释这种元素是怎样来到月球的。
④研究月球专家们说年龄在44—46亿年的月球岩石是“月球上年轻岩石。”⑤科学家们根据在月球,岩石标本中发现了大量的氩40,因而得出结论说月球年龄比太阳和地球的年龄大一倍,约为70亿年。
⑥月面上的砂砾比月面岩石显然古老10亿年。
当宇航员们将第一批月球岩石标本带回到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分析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月球不但比地球古老,而且比太阳系更古老:阿尔,尤贝尔说:“与月球有关的物体古老而又古老……科学家们曾推测月球‘当然’不会太古老,所以当面对一个如此古老的天体时,他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实施“阿波罗计划”过程中从月球带回月球岩石中的99%都比地球上90%的最老岩石历史更悠久,有的科学家认为在这些月球岩石中有的比太阳还古老。
第一位降落在月面静海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信手捡得的月面岩石其历史都在36亿年以上。
要知道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5亿年前的东西,这种岩石是在非洲岩缝中发现的。
此后科学家们又在格陵兰岛上发现了更古老一些的岩石。
这种岩石可能与月面静海的岩古一样古老,是36亿年前的东西。
但是历史悠久的月球岩石的发现还仅仅是研究月球历史的开始,在宇航员从月面带回的岩石中有的还是43亿年前形成的,甚至还有45亿年前的。
“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的月面土壤标本据信历史已长达46亿年。
46亿年就正是太阳系形成的时候。
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月球土壤显然比它周围的岩石还要“年长”1亿年。
以上所述实际包含着更为惊人的事实。
科学家们相信月海是月球最新形成的区域,那么月球的年龄比月海当然要古老。
用科学记者理查德·路易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地球上认为是最古老的岩石,在月球上却是新的类型。”这不令人吃惊吗?前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此相同的结论。
根据对从月海带回的月球岩石的调查结果,它至少与太阳一样古老,是46亿年前就形成的。
陨石的疑问陨石是星系形成的年代标本物。
要想能正确判断太阳系诞生时间的关键证明就是陨石(陨石有46亿年的历史),而对月球岩石和土壤的研究表明。
月球陨石更古老。
对科学家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是在月海发现的岩石确实是月球上的新东西。
理查德·路易斯分析说:“陨石就是太阳系的‘方尖碑’:它们的年龄是46亿年,是由一些极其原始的成分构成的,据悉是太阳系尚处在宇宙尘埃状态的凝聚成的。”如果在月球上发现更古老的陨石,这说明月球曾经不在太阳系呆过。
〖TPT56.TIF;%90%90,BP〗落入我国境内的新疆大陨石毫无疑问,月球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月球原来并不是我们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美国NASA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固执地否定月球比地球和陨石(更不用说太阳系了)的历史更久远。
即使我们把更多的资料和证据摆到他们面前,有的科学家还是死死地抱着自己“正统”的观点不放。
他们出自什么目的?不得其解。
不过如果这些证据显示了另外的含意,即证实“月球一宇宙飞船”假说,那也是自然的事,并不在乎有人是否能够接受。
在实施“阿波罗计划”的初期,美国NASA的科学家们显然说过,月球的年龄是46亿年。
与太阳系的年龄大致相当,但是也许比地球要古老。
哈洛德·尤里博土也说过,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地球年龄也是46亿年,这只不过是推测,还没有任何可资援引的证据。
尤里博士是一位得出“根据确凿的证据,月球比我们的地球乃至太阳系都更为古老”这一结论的月球研究专家。
直至今日,美国NASA都没有接受这种证据,因为它还顽固地坚持46亿年的“定论”。
这里的奥妙,令人深思。
火星之谜在火星上,由于大气非常稀薄,它常常产生强大的“尘暴”,其影响的区域可遍及整个火星。
尘暴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可把火星弄得几个月内都是“昏天黑地”的。
通常,尘暴发起于火星南半球的“诺阿奇斯”地区。
当火星达到近日点时,“诺阿奇斯”地区接受的热量最多,这就会引起一次大尘暴。
因此,按火星绕日周期算,约2个地球年发生一次大尘暴。
1971年9月~1972年1月的大尘暴持续了近4个月,当时美国的“水手9号”飞船恰好于1971年11月飞达火星,大尘暴使这艘飞船根本就无法拍照。
这次大尘暴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火星尘暴。
火星尘暴是如何形成的呢了一般的解释是,太阳的辐射加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火星运行到近日点,太阳的辐射非常强,引起火星大气的不稳定,使昼夜温差加大,而加热后的火星大气上升便扬起灰尘。
当尘粒升到空中,加热作用更大、尘粒温度更高,这又造成热气的急速上升。
热气上升后,别处的大气就来填补,形成更强劲的地面风,从而形成更强的尘暴:这样一来,尘暴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升级,甚至蔓延到整个火星,风速最高可达每秒180米。
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定为每秒35米,而18级的特大台风,其风速也不过每秒60米。
由此可见火星尘暴的厉害。
然而,火星尘暴的分布很特别,尘暴的发源地多半在火星南半球,特大尘暴发源地更局限在某几个地区,特别是“诺阿奇斯”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上面的解释所说不通的。
实地探测火星是人类登上月球后的又一目标,当人类踏上火星建立基地之后,解开尘暴之谜也许是轻而易举之事。
(1)金字塔之谜我们从1976年美国“海盗”1号飞船发回圣多利亚多山的沙漠地区上空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座高山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五官俱全的人面石像,从头顶到下巴足足有16公里长:脸心宽度达1斗公里,与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十分相似。
这尊人面石像似仰望苍弯,凝神静思。
在人面像对面约9公里的地方,还有4座类似金字塔的对称排列的建筑物。
从此,火星“斯芬克斯”便成了爆炸性消息。
科学家对人面像究竟是如何出现在火星的问题,依然非常谨慎。
认为这不过是自然侵蚀的结果,由一些自然物质凑巧地形成的,或者是自然物体在光线影响下及阴影的运动造成的。
但是,仍有很多人相信“火星人面”是非自然的,他们宣称,用精密仪器对照片进行分析,发现人面石像有非常对称的眼睛,并且还有瞳孔。
霍格伦小组认真分析对比认为,最有说服证据的是“对称原理”,一个物体正因为符合绝对对称后才证明其出自人手,而非自然天成。
五角大楼制图和地质学家埃罗尔托伦同样说:“那种对称现象自然界根本不存在”。
人们继续对这些照片研究,又有许多发现,火星上的石像不止一座,而有许多座,并且连眼、鼻、嘴,甚至头发都能看得很清。
金字塔同样有许多座。
在火星的南极地区,美国科学家发现有几何构图十分方整的结构体,专家们称之为“印加入城市”。
在火星北半球的基道尼亚地区,在类似埃及金字塔东侧发现奇特的黑色圈形构成体。
还有道路及奇怪的圆形广场,直径1公里。
道路基本完整,有的道路在修建时特意绕过坑坑洼洼。
在火星尘暴漫天的条件下一般道路在5000—1万年内消失无影。
估计建成时间不会太长,研究者将火星上金字塔与地球上金字塔作比较,认为两者相似,火星金字塔的短边与长边之比恰恰符合著名的黄金定律,肯定和地球上建立金字塔过程中运用了相同的数字运算。
只是火星上的金字塔高1000米,底边长1500米,地球之最高的第四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才高1465米,不过也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了。
但它在火星金字塔面前却相形见绌。
火星照片上那些奇特的图像都集中在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专家们估计,人像、金字塔有50万年历史了。
50万年前的火星气候正处于适合生物生存的时期,因此他们推断,这很可能是火星人留下的艺术珍品。
甚至可能是外星人在火星上活动所留下的杰作。
事隔20年,在火星轨道上进行测绘任务的美国“火星观察者”太空飞船又飞越了“火星人面”区域拍到了更为清晰的照片。
与1976年相比,这次的图片将“火星人面”放大了10倍,并是在逆光中拍摄的。
它像什么呢?负责“观察者”号太空飞船任务的科学家,加州科技学院的阿顿·安尔比断定是自然形成的图案。
他说:“它是自然岩石形状,只是一片独立的山地,只不过是峰峦沟谷在光线的影响下形成了‘人面’。
并说,这种现象坐在飞机上的任何人都会遇到,从华盛顿到洛杉矶的飞机上就可以看到很多像那样的景色,而非人工建筑。
地理学家也认为,形成“人面”的山亡和阴影部分只不过是光线变化所致,也很可能是几百万年来气候变化的偶然结果。
但是,仍有很多人坚持“火星人面”是非自然的。
科学家马克卡罗特是“行星科技研究学会”的成员,他指出,人脸的比例十分真实。
还说:“这不是一张夸张搞笑的脸,也不是张笑脸,它的口中有牙齿,眼眶中有瞳孔。”通过计算机放大处理后,眉毛及头巾上的条纹也都清晰可辨,“人面”看上去更像人工建造的了。
卡罗特也承认这只是偶然的证据,卡罗特说,这不是有力的证据,但可以积少成多,由弱变强,我们想了解更多。
(2)“怪物”之谜现代探测表明,火星表面所以呈红色,是由于火星大气能够发出红外线激光,使火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激光器。
火星地表亦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火星人”的存在。
但实际上,火星远不具备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这里的大气极其稀薄,只相当于地球3万米高空的大气;同时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而且异常干燥。
火星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仅达到摄氏-15℃。
春季的大风暴异常猛烈,可在火星上空形成经久不散的、面积极大的“大黄云”。
火星表面类似月球,球形山密布,大约有几万座。
经过地球人的探测努力,尽管未能发现“火星人”的现实踪影,但从“人面石”到金字塔等古建筑物的发现,已经表明火星上确有文明遗迹的存在。
而最先为揭示火星文明秘密提供证据的,是美国于1976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维京1号”。
同年7月31日,“维京1号”拍下了著名的火星表面照片,这就是火星“人面石”照片。
从照片上看,一处巨大的建筑犹如五官俱全的人脸仰视着天空。
该照片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重视,为此还成立了由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来分析这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以鉴别是否属于自然侵蚀或自然光影所致。
专门研究小组成员采用计算机最新的处理技术对火星“人面石”照片进行分析。
他们认定:“人面石”是修建在一个极大的长方形台座上,刻有轮廓分明鼻子以及左右对称的眼睛,还有略张开的嘴巴。
“人面石”全长(从头顶至下巴颏)为26公里,宽度为23公里。
美国宇航局共存有6张火星“人面石”的照片,这是当初“维京1号”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同一物体。
此外,从这些照片上还发现有类似金字塔的火星古建筑,它们地处“人面石”西南向约16公里处,其边长是埃及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其1000倍。
它们对称排列在“人面石”的对面;除了塔形建筑,还有其他形状的一些建筑。
门森德·伊比特罗是美国宇航局电子工程技师,也是专门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
他在介绍对火星“人面石”的检测情形时说:“眼睛部分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
眼睛部分经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出内部面积很大。
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
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眼睛下方还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
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专门研究小组对于“人面石”照片上出现的塔形物体和排列在其附近的人工建筑物,也进行了放大处理和仔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火星上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相同,都是面向正北方修建的。
研究人员还在照片上发现,在类似古代都市遗迹的建筑物和金字塔群附近,有人工修建的城堡似的墙壁向前延伸。
其墙壁的一面长达2公里,呈V字形耸立。
从形式上看,就像地球上的古城堡似的,不知用途何在。
对于火星上出现人工建筑物的事实,由于有已向公众公开过的火星“人面石”照片为证,是不容否认的了。
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一些火星研究专家,将他们从旧资料堆中偶然发现的一组有趣的火星照片公布在报纸上;这些照片都是1976年由“维京1号”、“维京2号”探测器在飞临火星上空时成功地摄取下来的,只是因为当时照片太多而被积压下来。
在这些拍摄于十多年前的火星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石头人像(眼、鼻、口甚至头发都清楚可辨);一座座高耸的金字塔;一片片类似城市废墟的奇迹。
显然,在久远的火星历史上,曾有过智能生物的大规模的文明活动。
那么,这些智能生物究竟源于火星本土、还是来自于火星之外的世界呢?对此,没有任何可供追究与探索的凭据。
不过,应该肯定的一点是:火星的自然环境已发生过不可逆转的悲剧性演变。
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的调查分析,在距今5亿年前,火星上不仅有辽阔的海洋和大陆,而且空气同地球上一样湿润,空气成分也同现在的地球几乎相同,因此很可能存在与人相似的生物。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问题专家说:“火星上的水,比一般人一度所认为的要多得多,而且火星上仍发生类似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火星的水,足够填满一个10米至100米深的海洋。”尽管对于有关火星残存生态环境的情报,美国与苏联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态度,但既然美国科学家已说明火星上发现了大量水的存在,那么显而易见,作为水的载体,河流海洋以及其间鱼类等生物的存在,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近,美国宇航局也宣布说,在处理和分析火星照片时,发现有的照片上出现了三角形的“怪物”,火星上的这些“怪物”显然是会移动的。
它们究竟是生物变异的产物,还是某种机械装置呢?难以判明。
不过,无论怎样说,如今火星上的智能生物或者说火星人早已是不存在的了。
那么,这些在火星上留下了众多的石头建筑杰作的智能生物到底哪里去了呢?难道火星“人面石”的眼泪是在说明火星主人的命运悲剧么?1989年,瑞士天文学家帕沙向报界披露了有关火星“人面石”的新的内幕消息:火星上的巨型人面建筑是报警的象征;它的内部装有一部电视发射机,它至少在50万年前己向地球不断地发出一项不祥的警告。
据说,该电波显示了数以10万计的人死在街上的惨景,似乎表明火星蒙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使得火星人个个面黄肌瘦并死于饥饿和干渴。
帕沙提到,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科学家已看过这段触目惊心的电视片,而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看到该片已逾两年,其中不足90秒的部分清晰而没有受到干扰。
这是耸人听闻么?美国宇航局成立的火星“人面石“特别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古代火星人的灭亡确实是由于遭遇到了某种灭顶之灾,而这种灾难可能来自于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门森德·伊比特罗结合地球南极出现臭氧空洞的实际说:“臭氧层一破损,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就会直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发生皮肤癌,也许很快就会死亡。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有害的紫外线,会把水分解成氢和氧。
结果,分量轻的氢气,会逃往宇宙空间,长此以往,水就会消失。
留下的氧,会使土地酸化,使地表的颜色变红。
火星上那人脸一般的人工建筑的眼泪,也许就是向整个宇宙生物发出的警告。”格里吉利·林耐尔也认为:“如果现在我们人类不立即停止排放废气,防止臭氧层遭到破坏,那么,我们不久就会走向与火星相同的命运。”无须赘言,火星巨型人面建筑的眼睛及其古老的电波讯息,既是对昨日火星不幸灾变的纪念,也是对今朝地球可能命运的警示,并非杞人忧天。
为了防止地球文明重蹈火星文明的覆辙,我们人类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所宣布的将建成以月球为基地的实现载人飞访火星的宇宙计划,其内涵是不言而喻的。
(3)水源之谜从1964年到1977年,美国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
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了火星上有宽阔而弯曲的河床。
不过,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
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
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字道地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
还可以观测到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部朝着下坡方向流去。
科学家们分析,只有像水那样的少粘滞性流体才能造成这种河床,这是天然河床,绝不是“火星人”的运河。
那么,火星上的河水流到哪里去了呢?这便成了当代“火星河之谜”。
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存在于极冠之中。
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蒸气,自由流动的河水是无法存在的。
火星河床说明,过去的火星肯定与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
有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出了大量气体,这些浓厚的原始大气曾经使火星表面温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
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从此,河水干涸,成为一个荒凉的世界。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的历史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
当然,对于火星河流的形成还可以提出更多的猜想与假说。
然而,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滔滔的河水跑到哪里去了?有人提出,从巨大的江河到今日滴水皆无,这说明火星的气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生命之谜一位天文学家接到了一家报纸编辑的电报,内容是:“请用100字电告: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这位天文学家回电说:“无人知道!”并且重复了50遍。
这件事情,发生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之前。
后来,到了1965年7月,美国宇航局首次成功发射的“水手4号”太空探测器,近距离地飞过了火星,并且向地球发回了22帧黑白图像。
这些图像显示:这颗神秘的星球上布满了令人恐怖的深坑,并且显然和月球一样,是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
以后数年中,“水手6号”和“水手7号”也飞过了火星,“水手9号”对火星做了环绕飞行。
它们向地球送回了7329幅照片。
1976年,“海盗1号”和“海盗2号”进人了长期轨道的飞行,在这期间,它们发回了6万多幅高质量的图像,并且将一些登陆车组件放在火星表面上。
到1998年初,尽管当时人人都热衷于写作,但对“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依然仅仅可能一直是“无人知道”。
不过,科学家们手头上已经掌握了更多的资料,并且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见解。
火星的外表虽然伤痕累累,现在却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火星地表之下,有可能生存着最低级的、类似细菌或病毒的微生物有机体。
另一些科学家虽然感觉到火星上现在根本不存在生命,但并不排斥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个极为遥远的古老时期,火星可能曾经出现过“生物繁盛”的时代。
这些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从作为陨石到达了地球的火星碎片或岩石当中,是否找到了一些可能存在过的微生物化石,是否找到了生命过程的化学证据。
这个证据,必须连同对生命过程进行的那些肯定性试验结果,一同被认定下来——“海盗号”登陆车就曾经进行过此类试验。
探索火星上的生命的故事中,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的因素,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发表的官方结论:1976年,“海盗号”对火星的探测“没有发现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火星表面存在着生命”。
但是,吉尔伯特·莱文却不能接受这个说法,他是参与“海盗号”计划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他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跟踪释放”实验,而这个实验则显示出了准确无误的积极读数。
他当时就想如实公布这个结果,但是,美国宇航局的同事们却阻止了他。
1996年,莱文博士对此评论说:“他们提出了一些解释来说明我的实验结果,但那些解释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
我相信,今天的火星上存在着生命。”看来,莱文的同事们之所以阻止他公布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因为他的试验与另外一些试验得出的负面结果相对立,而那些试验是一些更年老的同事设计的。
“海盗号”上的质谱分光仪并没有探测到火星上的任何有机分子,这个事实受到格外的重视。
不过,莱文后来证明:这个探测器上的质谱分光仪的工作电压严重不足——在一个标本里,它的最小灵敏度是1000万个生物细胞,而其他正常仪器的灵敏度却可以下降到5叶生物细胞。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宣布,他们在编号ALH8400的火星陨石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的明显遗迹。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莱文才受到了鼓舞,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莱文本人的观点,即这颗红色星球上一直存在着生命,尽管那里的环境极为严酷:“生命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顽强。
在原子反应堆内部的原子燃料棒里发现了微生物;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深海里,也发现了微生物。”英国欧佩恩大学行星科学教授柯林·皮灵格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我完全相信,火星上的环境曾一度有利于生命的产生。”他还指出,某些生命形式能够生存在最不利的环境中,“有些能够在零度以下相当低的温度中冬眠;有的试验证明,在150℃高温里也有生命形式存在。
你还能找到多少比生命更顽强的东西呢?”火星上冷得可怕——各处的平均温度为-23℃,有些地区则一直下降到-137℃。
火星上能供生命生存的气体极为匮乏,例如氮气和氧气。
此外,火星上的气压也很低,一个人若是站在“火星基准高度”上(所谓“火星基准高度”,是科学家一致确定的一个高度,其作用相当于地球上的海平面),他感受到的大气压力相当于地球上海拔三万米高度上的压力。
在这些低气压和低温之下,火星上即使有水存在,也绝不可能是液态的水。
科学家们认为,没有液态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萌发生命。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么,火星过去和现在存在着生命的证据,就必然非常明显地意味着:火星上曾经充满过大量的液态水一我们将看到,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火星上的液态水后来消失了,这也无可置疑。
但是,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任何生命都不能在火星上存活。
恰恰相反,最近一些科学发现和实验已经表明:生命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繁衍,至少在地球上是如此。
1996年,一些英国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四千多米的地方进行钻探,发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微生物地下世界……(这些)细菌表明:生命能在极端的环境里存在,那里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400倍,而温度竟高达170℃”。
研究海底三千多米处的活火山的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动物,它们属于所谓髭虎鱼属动物,聚居在布满各种细菌的领地上,而那些细菌则在从海床上隆起的、沸腾的、富含矿物质的地幔柱上,繁茂地生长。
这些动物通常只有几毫米长,样子很像蠕虫,而在这里,其尺寸畸形发展成为巨大的怪物,样子使人联想到神话中的蝾螈,那是传说生活在火里的一种大虫子或者爬行动物。
髭虎鱼属动物赖以生存的那些细菌,其模样也几乎同样古怪。
它们不需要阳光来提供能量,因为没有阳光能够穿透到这样的深海下面。
但它们却能利用“从海底冒出来的、接近沸腾的水的热量”。
它们不需要有机物碎块作为营养,而能够消化“热海水中的矿物质”。
这样的动物被动物学家归人极端变形的“自养生物”类属,它们吃玄武岩,以氢气为能量,并且能从二氧化碳中提取碳元素。
科学家们的报告声称:另外一些自养生物被发现于海底3000米处,那里惟一的热源是岩石的热量……在113℃的高温中能够发现这些生物……在酸流中也能发现这些生物;在苯和环乙酮等物质的有害环境中,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的深海里,都能够发现这些生物。
可以想像,火星上有可能存活着这类生物,它们也许被封闭在了10米厚的永久冻土层当中。
人们认为,火星地表下面存在着这种永久冻土层,它们也许已在火星悬浮的大气里存在了无比漫长的时期。
在地球上,休眠的微生物被琥珀包裹了数千万年而保存下来。
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曾经成功地使这些微生物复活,并把它们放在了密封的实验室里。
另外一些有繁殖能力的微生物有机体,已经从水晶盐当中被分离了出来,它们的年龄超过了两亿年。
在实验室中,“细菌孢子被加热到沸点,然后被冷冻到—270℃,这个温度范围正是星际太空间的温度变化范围。
等温度条件一好转,这些细菌孢子立即恢复了生命。”同样,有些病毒即使在此类生物组织外面没有活力,也能够在细胞中被激活。
在其休眠状态下,这些可怕的小生物(其身体比可见光的波长还短)可以说几乎是永远不死的。
经过仔细检查,科学家发现它们都极为复杂,并具有由15×104个核苷组成的基因组。
随着美国宇航局对火星的继续探索,科学家们相信,火星和地球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是极为可能的。
的确,早在人类开始太空飞行时代以前很久,可能已经发生过这种交叉感染的情况了。
来自火星表面的陨石落到地球上,同样,有人认为因小行星的撞击而从地球“飞溅出去的”岩石有时也必定会到达火星。
可以想见,地球上的生命孢子本身就有可能是由火星陨石携带过来的——反之也是如此,生命孢子也可能被从地球上带到火星。
阿德莱德大学的保罗·戴维斯教授指出: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火星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利于生存的地方……然而,地球上发现的一些细菌物种依然能够在火星上生存下来……如果生命在以往遥远的年代里曾在火星上牢牢地扎根和发展,那么,当其生存条件逐步恶化的时候,生命也就有可能逐步地适应其更为严酷的环境。
火星上到底看没有生命?也许,直到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之前,它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金星自转之谜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金星的自转方向同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不同,因此称金星为逆向自转,其它行星为顺向自转。
金星与太阳的距离为18亿千米,位于地球的内侧。
它公转一周是243天。
它的自转周期测量起来很困难,以前有人认为是23小时20分,有人认为是11天或24天,还有人认为同它的公转周期相同。
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仔细观测,才测得它的自转周期是117天,即地球上的1年等于金星的3“年”多一点。
〖TPT78.TIF,BP〗金星大裂谷地区的鸟瞰图那么,如此缓慢的逆向自转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一般都认为,太阳系的太阳和诸行星都起源于一团巨大的星云,这团星云本身是旋转的,并且逐渐变扁形成了一个星云盘。
其中一部分收缩成太阳,另一部分形成诸行星的“星子”,并逐渐形成完整的行星。
有人认为,行星最初无自转,但有公转,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才逐渐产生自转。
各个行星的自转情况也有不同,这些差别是由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比如一些“星子”碰撞了某个“行星胎”之后,就会对后来形成的行星的自转造成影响。
金星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可能受到轨道内侧一个与月球差不多大小的“星子”的碰撞,那个“星子”的自转是逆向的,它使金星的自转由原来的顺向变成逆向。
这种解释合理吗?是否还有造成金星逆向自转的其它原因?由于涉及到太阳系起源和发展的详细过程,要解开这个谜并非易事。
冥王星之谜自从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是距离太阳最遥远的行星。
可是经过科学家们的深人研究,又发现了许多问题。
太阳系中其他8颗行星,轨道都比较规则,偏心率平均为006,而冥王星却为0256。
这样大的偏心率,会使冥王星的近日点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阳,跑进了海王星轨道之内。
它的轨道倾角也与其他行星不同,其轨道平面与恒定面成17°夹角,比其他行星都大。
由于冥王星的物理特性与众不同,开始人们把它划归类木行星,后经深入研究,发现把它划归类木行星不合适,又把它划归类地行星。
正是因为冥王星与众不同之处太多,人们对它的太阳系第9颗行星的资格产生了怀疑。
在冥王星刚被发现不久,英国天文学家里特顿就认为,冥王星原本是围绕海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后来与海卫一相遇,强大的引力作用把它抛到了现在的位置上,成为一颗行星。
而抛出它产生的反冲力,使海卫一的运行轨道改变了方向,成为海王星卫星中唯一的逆行者。
里特顿的观点曾风靡一时。
冥王星和它的卫星继里特顿之后,又有人提出冥王星是小行星之说。
1997年,美国天文学家科瓦尔发现一颗名叫喀戎的小行星,竟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跑了出来,跟天王星为伍来了,偏心率比冥王星还大,轨道倾角却小一半还多。
有不少天文学家以此类推,认为冥王星既不是行星,也不是卫星,而是像喀戎那样的小行星,不知什么时候,从它的“家乡”小行星带跑到现在的位置上来了。
关于冥王星的起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由于外层空间的一次大变动(比如星体碰撞)而来到太阳系的边缘的。
看来,要想解开冥王星之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五章神奇世界
火星与地球在空旷的太空中虽然相隔几百万英里,但两者之间却是很神秘的彼此互相关联着。
这两颗星球一直重复交换着彼此的某些物质。
近代则由1970年初开始,来自地球的太空船登上火星。
同样的,我们现在也清楚火星上有大量岩石周期性地掉落到地球上。
直到1997年,许多陨石的化学成分经过确定之后,科学家确信是来自火星。
在科学上称之为“SNO”陨石,此一名称是取自最早依同法发现的三块陨石——休格第(Shergotty)、奈克拉(Nakhla)以及杰辛喜(Chassingy)头三个英文字母;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也不断的找到更多来自火星的陨石。
依据英国星球科学研究所的柯林·菲林儿(ColinPilinger)博士的估计,每年地球上来自火星的物质大约有100公吨。
火星陨石之一,编号ALH84001是在1984年于南极发现的。
它含有微小的管状构造,而美国航空太空总署(NASA)的科学家在1996年8月发表了耸人听闻的鉴定报告,认为“可能是在火星上生存超过36亿年类似细菌之生物显微化石”。
1996年10月,英国开放大学也宣布了第二颗火星陨石,编号EETA7901,同样也含有生命之化学讯息,而此一例子令人惊讶的结论是“火星在最近的60万年前可能具有生物”。
生命种子1996年有两艘太空船登陆了,火星拓荒者号(MarsPathfinder)是一部登陆探测车,以及火星观察者号(MarsSurveyor)则以绕行轨道为目的。
目前已编列了今后任务的预算直到公元2005年为止,主要目的在探索火星表面大量的岩石或土壤,再取样本回地球。
前苏联及日本也都发射太空船到火星从事一连串的科学实验。
长远目标来看,科学家想把这颗红色的星球地球化。
此一研究包括由地球引介温室气体以及简单的细菌,经过几个世纪之后,气体所产生的温暖效应以及细菌的代谢将会改变火星大气结构,使得它更适合更多、复杂的品种居住,不论这些品种的生物是由外面引入或是原先就住在火星者。
人类将如何去完成这项在火星播下“生命种子”的计划呢?很明显的,只有一件事要做——找财源。
就技术层面来说已是成熟的,但很讽刺的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本身就是现今科学尚未解开的谜团之一。
没有人知道生命在何时、为什么、又是如何开始的,它似乎是在地球历史极早时期、不知在何处突然间诞生的。
虽然地球本身被认为是在45亿年前所生成的,但最古老的现存岩石却只有四亿年左右,年代少了很多。
也很少有微生物生存的年代回溯到将近39亿年前的。
自从出现了生命之后,便不再有无生命转变为有生命的奇迹发生。
纵使最先进的科学实验室也无法重复比过程。
难道我们真的相信此一奇妙的宇宙炼丹术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偶然”发生在早期的几百万年时期吗?一些其他理论剑桥大学佛瑞德·贺雷(FredHoyle)教授则有不同看法。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会在地球形成时很快的发生的理由,是来自于太阳系以外,游行于广阔星际间的彗星。
彗星撞到地球时的一些碎片释放出孢子来,而这些孢子早已在彗星冰核中成为悬浮状生命体了。
孢子散播开来并在这颗新形成的星球上到处生根,很快的,地球就布满了较耐冷热的微生物了。
再经过缓慢的演化及多歧样化,最后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种生命形态。
另外一种更为具体的理论,是认为地球可能是在39亿年前有计划的被“地球化”,一如我们现在想将火星地球化一般,此学说并获科学家支持。
此一学说有一先决假设,就是有游行于星际间的先进文明,而可能这些文明有许多,并布满整个宇宙。
大多数的科学家并不会去探讨彗星说及外星人的可能性。
目前主流科学派的看法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偶然,并没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
依照广为接受的计算方法,估计宇宙的大小及组成,得知在广达几十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可能有上千百万个类似地球的星球随意散布着。
这些推论同样的也引起进一步争辩。
他们指出,在众多合适生命生存的星球中很不可能只有地球才有生命产生。
为什么不会发生在火星在吾人所居住的太阳系中,由太阳算起的第一颗星球是沸腾状的小星体——水星,一般相信水星是不适合任何形态的生命的。
由太阳算起的第二颗星球亦相同,金星具有毒性的云每天24小时倾倒出浓硫酸来。
地球是第三颗行星。
而第四颗的火星,不容置疑的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
它的轴与其环绕太阳的轨道呈现24935度的倾斜角(地球轴则是倾斜235度)。
使得绕着轴旋转一圈的时间成为24小时39分36。
现在大家都已清楚罗威尔(以及其他宣称观察到火星有运河的人)是当时望远镜品质不良下的牺牲品,况且目测影像常容易使人类大脑将一些不同类、无关联的特征连在一起。
纵使在今天地球上也没有具足够好解像力的望远镜来解决火星上生命之继,因此在这里我们打算使用其他可以应用的三种证据进行推论;即火星上的陨石、火星轨道上的观测以及登陆之观测等。
我们已经知道火星陨石中有两颗似乎是含有微量的原始微生物,虽然许多科学家并不同意此一说法。
1976年火星登陆号太空船曾进行了许多试验,也证实了火星上有生命,但这一事实很少人知道。
当时美国航空太空总署在公开场合所发表的内容,使大家都认为火星是一片荒凉;因为在太空船所登陆的两个地点表面都没发现有机物。
但是,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取自火星的样本却显示出有代谢反应现象,如光合作用以及化学合成,正常情况下这些现象均与生命有关。
利用所熟知的“气体交换”实验也得到正面结果,这是将土壤样本用有机营养物处理时,产生大量的氧气现象。
另一“标记释放”实验也是正面结果,但在对照样本却没此现象,这一样本是在高温下烘烤的,一般人都认为如果原始反应是由生物相关酵素起的话,加温是有助益的。
剩下要讨论的是轨道上的观测。
由航海家9号及海盗1号所传回的资料显示有怪异的物质经常呈现,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不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火星曾有高智能生命存在过的证据。
天堂区之金字塔火星上最早被科学家得知有异常影像的是在1972年。
该地区称之为天堂(Eysium,此字来自希腊神话)四方形(Quadrangle)。
最初这些影像很少引起注意。
1974年时一篇简短的报导登在专业杂志伊卡尔斯(Icarns,此字原为希腊神话中之人物),是由马克·吉卜森(MackGipsomJr)以及维克特·亚伯罗第此(VictorKAblordeppy)所撰写的:在火星表面上可以看到三角与金字塔形的构造。
地点是在天堂四方形区东方的中间部分。
这些景像可在火星照片上看出,编号BMTVS4205-3、DAS07794853以及MTVS4296-24、DAS12985882。
这些构造形成了三角形与多边形影子,具陡峭边的圆锥火山以及撞击产生的坑洞距离仅是几公里远。
三角形金字塔底部平均直径大约是三公里,而多角形构造物则是6公里左右。
另一张火星照片,编号为4205-78则是非常清楚的显示四座三边金字塔,1997年康乃尔大学天文学家卡尔·沙冈(CarlSagan)曾指出,最大的一座区部为3公里,高度则是一公里,比地球上苏美、埃及或墨西哥的都大。
它们似乎已受腐蚀,年代较久远,或许只是一座山,经年累月受到喷砂影响,但是我认为值得去仔细探查。
在后来所拍摄的影像中所显示的四种构造物引起注意的理由,是由于它们在火星表面的分布似乎是依特定型式排列的,一如地球上的金字塔。
这些构造物也和火星上其他金字塔相类似,如位于赛多尼(Cydonia)地区者,此地区大约位于北纬四十度左右,由天堂区起环绕火星到半途就是赛多尼。
赛多尼的金字塔及“人面”赛多尼地区的金字塔是在1976年由海盗1号太空船在大约一千五百公里高空所拍摄到的,最早是经托比司·欧文:(TbbiasOwen)博士在海盗号照片35A72当中所鉴别出来的,欧文博士目前是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照片中所涵括的区域大约为5550公里,与大伦敦地区面积约相同,此区域中也显出许多人造的建筑物影像。
猛然一看的话,照片中有一堆山丘、陨石坑以及一些斜壁,但若逐渐将面纱拿掉时,模糊的影像马上可以感觉是井然有序的构造物,由于构造物太过于精巧,所以不太可能是自然界偶然形成的。
虽然格局显得富丽堂皇,但一如由1500公里高空拍摄地球上某些考古地区,看起来极为类似。
端详得越仔细的话,会更令人觉得这是过去火星表面已遭到破坏的巨大遗迹·到目前为止,这些资料中最具戏剧性的,就是巨大的类似人面狮身的“人面(Face)”,当然美国航空太空总署认为这是光与影交织成的虚假影像而摒弃它。
1980年之后,这样的解释才开始遭受严酷的挑战,当任职位于马利兰的航空太空总署哥德太空中心电脑科学家文珊德·第必托罗(VinccntDiPietro)在70A13照片档案中发现了另一张“脸”的影像。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会讨论。
第二张影像的发现是在第一张之后的第35天(火星天),而且是在不同的照光情况下所得到的,使得这张—脸可由不同角度来比较,还能详细的测量各部位。
由于头部清楚、完整,现在已知其长度由头冠到下巴大约为26公里,宽是19公里,高则只有800公尺。
这张“人面”有可能是一座由自然气候现象所形成的小山。
但有多少座山会残留至今,而且各面又是如此的相似呢!依照影像分析的结果,显示这张“人面”呈现“两边对称”现象,模仿自然景物——几乎如同人类外观,很不可能是大自然力量偶然所造成的。
这样的推论也在电脑增强作用下进行一系列的鉴定,其他的许多特征印证了如同人睑的观点。
这些特征包括脸部的牙齿、眼睛上面横越两侧的线条、以及头盔上面规则的侧面线条等,这些资料对某些研究人员来说,至少意味着是古代埃及法老女神的头盔。
依照影像制造专家马克·卡洛得(MarkCarlotto)博士的说法,所有出现两次海盗号太空船相片中的这些特征,在形状上是连贯性的,而且结构为完整的,因此不可能是意外得到的,也不会是影像再现与增强的人工制品。
异常现象集中一身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D&M金字塔:叩名是由发现金字塔的第必托罗以及他的助理格利客理·摩林拿(GregoryMolenaar)两人姓名第一个英文字母)。
五边形结构金字塔距离“人面”大约为16公里,而且与埃及金字塔相同,其排列方式几乎是准确对准着星球的转轴,也就是北—南方向。
最短边是15公里,长轴则延伸达3公里,高度约有800公尺,其中所包含的物质总量估计超过15公里。
对于这张“人面”与D&M金字塔的相似性,美国研究人员理察·何格兰(RichardHoogland)提出了一针见血的疑问:在地球外星球上,同样位置附近的这两项类似地球的纪念遗迹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何格兰对于编号35A72以及70A13的照片档案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鉴定出其他可能是人造的构造物。
这些包括了所谓“碉堡”(Fort)的影像,具有非常清楚的有线型边,“城市"(City)的影像则被描述成有许多明显直线型巨大建筑物排列整齐,交织在许多小"金字塔”(有些与较大结构物呈现正确的夹角)以及更小型的圆锥状建筑物之间。
何格兰更进一步发表令人震惊有关“城市”的事实:“城市”似乎是假设中的火星居民刻意选定的地点,目的在于能够完全观赏到祭典时“人面”的全貌。
由于赛多尼地区其他建筑物的研究,更加强了大型祭典中心是随着年代而尘封在地下的事实。
这些赛多尼建筑物有比英国西里伯利山丘(Sihuryhill)更小的山丘"圆形物(Tholus),以及气城市广场(CitySquarc)”,这是四个小山丘围绕在位于中心的第五个山丘的构造物群。
这种构造有如叉丝结构,是正确的位于“城市”中心的。
〖TPD2Z.TIF;Z5;Y5,BP#〗火星塞多尼亚平原的异常地貌,有人认为是被毁灭的“火星城市”。
另外,一群英国的研究人员依格拉斯高(Glasgow)理论,最近鉴定出看起来像是大型四边金字塔,称之为“NK金字塔”,位于“人面”西方40公里,与D&M金字塔位于同一经度(北408度)。
英国火星计划的查理士·欧堪(ChrisOKane)说道:仔细看看整体赛多尼地区以及这些建筑物座落的地点之后,由心里浮起的感觉就是它们都是人造的。
我想不出这样复杂的排列方式会是自然界意外的产物。
欧堪的这种第六感也由于“许多这种结构都非虚幻”的事实来增加其可能性。
意思是说它们的外表影像都曾扫瞄过,并确认是人造而非天然的。
使用的方法是高度精密的电脑系统,这类电脑通常是在现代战争时使用,可以由高空侦测相片中得知经过伪装的坦克车以及大炮位置。
欧堪的结论是:异常现象集中于“身是不可能的。
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有计划性的排列,并发现具有特征的群落分布着,也不是虚幻影像。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显示这是非常不寻常的。
对于惟一具有相片证据,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人造结构的赛多尼以及天堂地区也是同样情况。
其他火星上的构造物被认为是“非虚幻”者包括了将近五公里长的直线,这是由一排小金字塔所构成的,单一金字塔位于巨大陨石坑的边缘,在南极地区延伸围成长方形。
并且有一个异样的,堡垒形状的大厦由尖塔向上伸出,超过六百公尺高度。
神秘现象陈列馆1996年,卡尔·沙冈生命最后一年之时,他提出了一项有关“火星上的脸”之奇怪言论。
他认为这一构造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缓慢的地质程序雕塑成的,后来他又补充说:也许我错了,对于一个世界,我们在极端接近时看到的却是如此狭小的情况下是很难作正确结论的。
沙冈建议未来美国及前苏联的火星任务必须特别着重在更接近金字塔以便深入观察,对于一些人所称呼的“人面”以及“城市”亦然,这些结构物是值得以高度解像法靠近它研究的。
“人面”的照片越详细的话,将会说明对称情形,也有助于化解地质学以及古文明纪念构造间之争执。
我们并不赞同沙冈认为高解像度相片将化解争论之看法。
天文学家登陆火星探测赛多尼地区,甚至拍摄到最好的照片时,对于两边仍可能有争辩的空间。
美国航空太空总署对于金字塔及“人面”政策性的叙述将使得事情真相更为复杂,因为所公布的内容常是怪异而且矛盾的。
由于美国航空太空总署公布的资料常令人觉得是隐藏真相、不诚实的暂时性资讯,某些研究人员不可避免的会激起一些火星上纪念建筑物与不明飞行物(UF0)之间关联的想法来,例如罗滋威尔、第五十一号基地,外星人绑架事件等,此种效应将肋燃妄想症,尤其会在美国蔓延,只因为美国政府正掩饰某些事情的真相。
第二部我们将讨论火星上的金字塔及人面,并在第三与第四部探讨阴谋与动机的争辩问题。
第一部中,我们的目标是在探索火星本身以及如同神秘集中的陈列馆之问题。
所有问题中最神秘的就是——火星为何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