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偶像老爸老妈
638800000051

第51章 给孩子来点挫折

一旦雏鹰能起飞,老鹰便会立即将他们逐出巢外,让他们在空中做飞翔的锻炼。而雏鹰因为有了这种锻炼,这种本领,将来才配做百鸟之王,才会凶猛敏捷,才能做追逐猎物的高手。凡是在幼年常遇阻碍挫折的孩子们,往往有可能发展,而从没有遇过挫折的人,反而很难有出息。有一位身为工程师的父亲和一对外籍同事夫妇带着孩子在公园散步,活泼可爱的洋娃娃开心地玩耍着,跑前跑后不慎摔倒。这对外籍夫妇没有马上伸手拉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见父母没有拉他的意思,擦干眼泪,自己爬了起来。这位工程师父亲回到家和爱人谈起此事,爱人说:“他们人情味太淡了,假如我的孩子跌倒,我会心痛地伸手拉孩子。“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教。此事不由人想起1992年8月,17名日本学生和30名中国学生共同参加一个负重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大多在11~16岁。行进中,有的日本学生肚子痛还坚持地走,而中国学生走不动就在营内睡觉;日本家长对发烧的孩子鼓励一番后,自己乘车而去。而中国家长却在艰难的路段把孩子拉上车,生怕孩子累坏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方式、战胜困难的勇气、遭受挫折的耐受力都远不及日本孩子 。

这能怨我们的孩子吗?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现在的孩子们好比温室的花朵,经不起日晒雨淋。养尊处优的日子让他们的身心却越发地娇弱,产生了孤僻、任性、自私自利的心理状态。孩子失去了接受挫折教育或逆境体验的机会,导致意志品质脆弱,出现“精神缺钙“现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顺利,但是现实环境中,却充满了失意、挫败和逆境。一旦走上社会,生活出现波折,孩子便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2002年10月,武汉某小学五(四)班推出命名为“感悟亲情“的“护蛋“活动,让64名学生每人时刻携带一个生鸡蛋,并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时,有的人立刻联想到虐待之类的字眼,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折磨,是“伪教育“。其实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教育方法。它的立足点、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亲情的可贵,体会保护和善待一个生命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动手动脑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既让他们体会了成长的艰难,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学会爱护生命,珍视亲情。

如果要说“虐待“,应该是他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功课,连玩和休息的时间都被挤占之时。可是,至今在一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前者是“虐待“,而后者则是理所当然。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他们的衣食住行被万无一失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精神的负担却无比沉重。同是“虐待“,日本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思考。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孩子每天早晨就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赤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日本儿童普遍衣着单薄,但体质较好。即使在冬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穿着短裤,可很少见到有人感冒。如果说到虐待,这当然算得上是典型,可是日本的孩子从小经过锻炼,增强了体质和抗病能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培养独立精神都大有好处。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黄书包,戴黄帽,雨天打着伞,自己上学和放学,不用家长接送。由此可见,日本的教育针对性很强,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通过“虐待“让他们跟大人一样自己学会生活。这样的“虐待“又有什么不好?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当挫折出现的时候,有人会说:“算了吧,下次再说!“也有人说:“来吧,困难,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让孩子倾向于第二种态度,那么这才算是我们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给他一个不可多得的礼物。小孩子是不懂得什么是忍受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尿布一湿,他就哇哇大哭;想走路偏又站不稳,于是就哭喊着抗议;努力想把拼插玩具弄到一起,但是手指却没有足够的力气,他们就把玩具摔到地上来“泄愤“。孩子们也有需要、有愿望,并且总在尝试,然而却到处碰壁,到处都有阻碍。让他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愿望,因而他们感到无助,甚至有片刻的“绝望“。父母不可避免地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此时需要我们的帮助吗?如果回答“是“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如何提供帮助,并且帮到什么程度为止?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应该完全学会自己应付一个个小问题?有一点父母应该清楚:孩子们在最初几年与挫折打交道所形成的经验,会对他以后的生活、处理问题、寻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影响。

要想回答我们应该提供多少帮助,或者要让孩子有多少自主性,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出现哪些特性,我们希望他们长大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挫折的裨益。1.增强自立孩子应该学习尽可能独立地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他们在积极地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勇气。正是这种勇气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慢慢面对问题、接近问题。孩子们喜欢独立的感觉,他们希望自己拿奶瓶,拿勺子和小碗,他们想自己穿鞋,自己夹菜,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而且也只有大人允许他们尝试这些事情,他们才会有独立的感觉。比如说,孩子的纽扣系错了,毛衣穿反了,大多数父母立刻就会说“我来帮你“,或者是“这你还做不了“。父母不应该总给孩子这样一种暗示,“你做什么事情都笨手笨脚的“,最好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去尝试新的东西。

2.培养合作能力自立并不等于说在每种情况下都要孩子单枪匹马去解决问题,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去调动别人帮助自己。可以是寻求父母的帮助,可以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是找陌生人。我们可不希望培养出自闭的孩子,或是一个万事不求人的孩子。而是要教育孩子有协作的能力,有团队工作的能力,并且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懂得如何体谅和关怀别人。孩子越小就越容易发现自己许多事情做不好,尤其是在他们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哭闹总是求救信号。比如说“我没法儿按照我想的把积木堆起来!““我没法儿用勺子稳稳当当地喝汤!“这时候如果父母显得不耐心,让孩子做别的游戏,或者是简单几下把他想做的替他做好,便会剥夺孩子在堆积木或者吃饭过程中所带来的成就感。父母对孩子的任何帮助都不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而是要小心地引导孩子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在他的玩具桌上堆一个最漂亮的积木塔,而是他能够通过大人的一些提醒来自己做成一件事情,哪怕是笨拙的。这个原则在另外一种很常见的日常情景中也能明确地体现出来:一个小孩子把玩具不小心弄到了沙发底下,他的胳膊太短,没有办法把玩具取出来,孩子跑到大人中间,寻求他们的帮忙。或许很多大人会毫不犹豫地很快把玩具从沙发底下取出来,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然而更好的方式是给孩子一个衣架,或者是一个长一点的东西,让他们自己把东西从沙发底下取出来。这样做也符合一句习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们应当学会在危急情况下及时与大人联络,就好像他们碰到生词要查字典一样正常,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即便是有不爱求人的孩子,也要让他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帮助。这一点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尤其重要。当孩子确定在危急的时候可以获得帮助,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在解决问题时也更有自信。

3.带来荣誉感我们的孩子应当学会把挫折看成挑战,而不是看成马上放弃的原因。他们应当慢慢形成坚持和执著。进一步说: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像运动员一样的荣誉感。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给意志坚强的人以独特的成功感受!有时父母可以适当刺激一下孩子的荣誉感。比如在散步的时候对孩子说:“我们比一比谁能更快地跑到下一棵树那儿,我可以让你十米。“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例子,给孩子展示我们不应该轻易地退缩,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让挫折望而却步。要让孩子知道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会有些让人头疼的难处,当孩子在这些时刻选择了坚持时,表扬会在这里起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难题,鼓励和表扬都会激励孩子在下一次中也咬紧牙关,继续努力。在有些领域,孩子们是愿意坚持住的(如爬山,把漂亮的小石头搬到家里,堆一个漂亮的积木塔、积木房子)然而也有另外一些领域孩子很难调动自己的情绪去坚持:打扫房间,刷牙,倒垃圾。

这里面最好不要用一副管教的语气,而是要多费点儿心思以身作则,身教毕竟胜于言教嘛!4.认识和发现错误要想学会与问题周旋,最后还要涉及一种能力--认识和发现错误,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是到了死胡同无力回天了。任何父母都不希望教育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每一次当我们马上想帮助孩子的时候,应当先试着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孩子说:“可以再试试别的方法。“仅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启发,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它会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另辟蹊径的习惯。一旦孩子能够将这句话融入个性,它就会帮助孩子们在无限纠缠的混乱中学会摆脱。比如教一个3岁的孩子不要总把右脚的鞋穿到左脚上,你可以说:“再试试!“这可比不满地马上自己动手帮孩子解决问题效果好得多。这种将问题冷却一下再处理的态度也比较适合家庭内部问题的解决。如果你5岁的孩子在吃早餐的时候说:“妈妈,奶。“你可以深呼吸一下,然后笑着说:“你再试试别的说法!“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到自己忘了说“请“。不替孩子判断,把决定权交给她自己。如果孩子不听从家长的意见,没关系,让她去碰碰壁,这就是“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失败有时比成功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