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机遇——巧于管理,展示企业魅力
高瞻远瞩,瞄准商机
世界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稍有不慎就会成千古恨。精明的企业家,应该具有独到的眼光,高瞻远瞩,抓住投资热点,让企业与成功相约。
借梯登天,商机无限
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纵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呢?富于挑战、思维活跃、观念超前的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们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借外力助自己成功。最终,这些善借外力的人在人生中、在事业上都是最大的赢家。
“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了借外力成功的经典,这里就不多赘述。善借外力成为赢家的故事在国外也很多,著名的“耐克”公司的创造者菲尔?耐克就是其中之一。
谈到“耐克”,人们并不陌生。耐克鞋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耐克公司在美国是一家没有工人、没有厂房的公司。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既然耐克公司不生产鞋,那耐克鞋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这就是耐克公司最有名的“借鸡生蛋”法。
世界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稍有不慎就会成千古恨。因而众多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为了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使它不致于被外来商品挤垮,都采取了高关税的贸易壁垒,从而拒“洋货”于国门之外。耐克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消费品,价格自然不菲,如果再出口到别国,价格会更高一筹,对那些不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而言,它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用品,许多仰慕“耐克”的青年人,由于价格高高在上,只能“望鞋兴叹”。“耐克”也因此而失去了大部分的世界市场。
1981年10月,和日商岩井公司的联营公司——耐克日本公司正式成立。菲尔?耐克亲自到日本出席了开业典礼,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耐克日本公司成立后,耐克公司控制了这家公司50%的股权,并把日本橡胶公司原有的耐克公司产品配销权转移到新公司门下,同时,又和日本橡胶公司联合,用日本橡胶公司的人力进行耐克鞋的生产,产品交耐克日本公司销售。这样,耐克公司很快就打入了日本市场。
用“借鸡生蛋”法来避免重关税,打开贸易壁垒是十分有效的,耐克公司用这种方法轻松地打开了一向紧闭的日本市场。由于没有关税,而且工人劳动力比美国更低廉,耐克产品的成本大大减少,因而在出售价格上,人们能够普遍接受。而耐克产品少有的新颖性和优越质量,更引起了日本国内众多消费者的注意,喜好运动的人们都狂热地追求耐克产品,耐克产品的销量由此而一翻再翻,利润也随之大幅度增长。
然而,日本的劳动力虽比美国低廉,但依然比较高。菲尔?耐克在日本推行“借鸡生蛋”法取得成功后,更加强了向世界各地推行的决心。为了降低成本,菲尔?耐克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工资水平低、原料价格低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许多人都是体育迷。菲尔?耐克不仅仅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更主要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原料。
早在1979年,41岁的菲尔?耐克就有意于投资中国。1979年,中国准备在广州举行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菲尔?耐克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了解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即飞往香港,准备办理入境手续。但不幸的是,他未能拿到入境签证,其设想的意图也因此而搁浅。
菲尔?耐克不仅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经济头脑,还具有极强的耐心。他深知等待和忍耐的价值,所以并没有因为未能进入中国内地考察而灰心,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打进中国市场的。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的。
由于中国内地之行受挫,菲尔?耐克暂时把目光从中国内地市场移开了。他在回顾之中很快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其实也拥有内地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虽然台湾市场比较小,但其临近海上交通要道,出口方便,这样可以把市场扩大到南亚诸国,同时,也可以把台湾作为一个基地,逐渐向中国内地渗透。他很快在台湾找到了代理商和合作伙伴。与台湾合作成功后,他的目光又转向了另一个亚洲国家——韩国。
和中国一样,韩国也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菲尔?耐克投资于韩国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耐克公司与所有这些合作商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所有的产品都由耐克公司负责设计,签约厂商负责生产,贴上耐克公司的商标出售。
1980年7月,菲尔?耐克再次向中国政府申请入境并获得批准,他的中国内地之行终于梦想成真。在中国内地考察期间,对各种情况他都仔细研究与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菲尔?耐克用他特有的预见性眼光审视着中国内地的一举一动,经过认真思考与分析后,他决定投资中国内地。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反对。
菲尔?耐克对此早已有准备,他拿出各种证据与材料,经过几番苦口婆心的游说之后,终于使他的这一计划得以通过。菲尔?耐克成了最早向中国内地投资的美商之一,这一举动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但同时,它也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菲尔?耐克的远大目光的一种有力证明。经过艰苦的谈判后,菲尔?耐克与中国内地有关方面签订了制造运动鞋的合同,分别在天津、上海、广东和福建四地生产耐克鞋,回销美国市场。
此后,耐克鞋便在中国成为高档名牌,成为青年人追逐的焦点,其销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不断增加。
在西欧,“借鸡生蛋”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耐克公司在奥地利和英国设立了耐克产品配销站,同时,利用它在爱尔兰的装配工厂,就近供应货品给欧洲大陆市场,以此避过了经济共同体的关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借鸡生蛋”是成功的,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用了这一方法,从而使公司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具有活力,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生产问题上的拖累,因而使得公司更有精力关注市场销售方面的问题,也就有了比其他公司更有利的条件。耐克公司虽没有工人与厂房,但为公司制造产品的工人和厂房却遍及全球。
耐克公司的高级职员只需坐着飞机来来往往于世界各地,携带公司早已设计好的样品与图纸到事先与公司签订好合同的厂家,然后验收产品即可。从这一切可以看出菲尔?耐克的过人之处,这正是在众多厂商看好的运动鞋市场上耐克公司得以超出一般、遥遥领先于他人的原因。
耐克公司的成功,使得将它视为强敌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每一件事都干得很漂亮。”善借外力使耐克公司成为当今世界体育用品业内的一个大赢家。
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不亚于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有了外力支持,有了好风凭借,只要用点儿心,谁说鸡毛不能飞上天。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把握时代的脉搏
你活在当今社会里,但你必须学会为把握未来而努力。
作为世界最大电脑公司的领导者,比尔?盖茨坚信,作为一个成功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顺应时代潮流为己任,在他的自传《未来之路》一书中,他曾经这样写道:“我知道至少有一个将来会创建新的大公司的年轻人坚信他对通信革命的洞察是正确的。人们将创建成千上万的富于创造力的公司,以便开发和利用这些即将到来的变革。”
1975年,当时尚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和艾伦天真地决定创办一家公司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朱迪?力口兰和米基?罗尼电影里面所描绘的人物一样,踌躇满志地对众人说:“我们要在谷仓里演出我们的大戏剧。”
在他们看来,创业的秘诀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决定从头做起,因此,将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定位为给小型计算机设计一个基本语言(BASIC语言),并由此走向成功。
二十年后,当比尔?盖茨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他说:“我们当时不得不让计算机有限的内存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年,典型的‘牛郎星’计算机大约有4000字节的内存,而今天绝大多数的个人计算机都有4或8兆字节的内存。而我们的工作要更加复杂一些,因为事实上,我们还没有一台‘牛郎星’计算机,甚至也从来没有见过一台。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实际上,我们感兴趣的是新的‘英特尔’8008微型处理器的芯片,而这种芯片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
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勇敢无畏地承担起研究这种芯片使用手册的工作。随后他又编写了一套程序,使哈佛大学里的一台大型计算机居然能够模拟“牛郎星”计算机的运行了。这就仿佛拥有了整个的管弦乐队中的全部乐器,却只用它来演奏一支简单的二重奏一样。但这却居然奇迹般地成功了。
“编好一个软件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在为‘牛郎星’编写基本语言(BASIC)的那段时间里,我似乎已经精疲力竭。当我思考问题的时候,我时常前后摇摆或者在房中踱步,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有助于我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焦点上,而不必受其他事物的干扰。
“1975年的冬天,我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日子里,我夜以继日地工作。疲惫至极的时候,我常常是在我的书桌旁,或者地毯上小憩片刻。好多日子我既不吃东西也不与任何人谈话。就这样,五个星期以后,我们的BASIC语言写成了——这将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从此诞生了。我们随即把它命名为‘微软’——即大家熟知的微软公司。”
就这样,比尔?盖茨和艾伦抓住了时代变化的脉搏,他们懂得选择这一事业无比巨大的意义。同时,他们也知道,要想让一个刚刚介入市场的新型产业公司运转起来,它将意味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但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与即将擦肩而过的机遇迎面相逢的时候,要么那时就去抓住它,为之放手一搏;要么就永远丧失在微型计算机软件行业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新天地的机会。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19岁的男孩选择了适应时代潮流而前行的方向,而时代则把他塑造成一个历史的巨人,这就是时代给予他的回报。
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时代赐予的良机面前,不要徘徊,不要犹豫,勇敢地抓住它,并为之不懈努力,这样,你就会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时代的宠儿。
找到投资热点
有“不动产之王”美誉的斯威尔在全球地产界无疑是一位呼风唤雨的商界奇才。除了独一无二的天分之外,他的成功更多的是受他母亲的影响。是母亲,给了他终生受益的东西——卓越的鉴赏力和生意经营观念。
在这非凡鉴赏力的召唤下,在这良好的经营观念启发下,斯威尔建立了富丽堂皇的斯威尔大厦,并且使高达78层的斯威尔大厦获得了完善的管理。斯威尔大厦是纽约市最高的住宅大楼,它富丽、雄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罕见的“人间仙境”。
经过仔细周密的市场调查,斯威尔发现那些拥有美丽妻子和名贵藏画的富豪根本就不在乎买房子要花多少钱,他们要的是最佳公寓。从古至今,衣、食、住、行就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四件大事,而这当中,食与住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富豪们早已没有了衣、食之忧,自然应当考虑住的问题了。斯威尔的大厦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需要,为此,斯威尔斥资340万美元建了沿西墙而下的瀑布,又动用200万美元建了青铜自动楼梯,就连大理石也是最好的。他还建立了新颖别致的门廊,门廊是斯威尔大厦最令人陶醉的地方之一,它不仅吸引了无数零售商人争相租用门廊内的场地,而且还大大刺激了那些富豪们的购物欲。
早在1971年,斯威尔就注意到三藩市65大街45大道,也就是格林威住的那座大厦。那是一座高达16层的大楼,他认为这是一宗少见的特大房地产买卖,因此,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种种艰苦的努力,1979年,斯威尔最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块房地产。接下来斯威尔建立“斯威尔大厦”的梦想也将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然而,现实永远都不会像一潭湖水那样波平浪静。斯威尔大厦的建立一开始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斯威尔要面临着种种阻力:首先,公众对此持怀疑态度,这是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必须要建出符合公众口味的大楼。因为房子是为了建给公众居住的,而不是给某个人专门设计的。从经济角度考虑,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斯威尔大厦终于建成了,它呈“工”字形设计,整座大楼有32个不同的侧面,视觉效果极佳。
斯威尔非常高明的一招是把宣传和种种时机混合起来,这使它对外成了一幢神秘的大楼,因此它的售价也是格外地惊人。斯威尔采取步步为营的营销策略,前前后后涨价多达15次。但是销售的情况却令人刮目相看,截止到1982年,除了专门留下几套房间作为备用之外,斯威尔大厦里的280多套公寓间已全部售空。仅公寓间的收入就已赚回了0.5亿美元的利润,而且,这还不包括门廊的收入。
机会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摩天大楼就是赚钱的机器”。斯威尔“要做就做大生意”的信条在此得到完美而充分的展现。斯威尔的成功是非凡勇气和自信的结合。凭借这一点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终买下了全世界最有名气的饭店——于1983年在大洋城兴建的大娱乐城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