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6)
平山的饥饿精神
——读平山郁夫《悠悠大河》
平山郁夫是闻名世界的日本画家,他的《广岛生变图》、《佛教传来》、《大唐西域壁画》等绘画名作对中国观众来说绝不陌生,但一般人对他早年曾有过的“穷困潦倒”往往所知甚少。
读平山郁夫自传体作品《悠悠大河》,知道平山郁夫作为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亲历者,曾备受原子弹后遗症的煎熬。自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在睦庄一间只有十二三平米的廉租房内一住就是十年,这里既没有煤气也没有自来水,只有水井,还是三十多家合用两口水井。其间,两个孩子先后出世,平山郁夫过起了东家借酱西家借米的生活。正是在这段困窘的岁月,他创作完成了《佛教传来》、《入涅槃幻想》、《受胎灵梦》等奠定其日后绘画地位的作品。
后来,他由助教、副教授到教授,由系主任到校长。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他决定不喝酒,戒掉这个一向的嗜好。在他看来,戒酒也是一种饥饿精神,是与年轻时不同的一种饥饿精神。他说:“饥饿精神,并非年轻时或无名时的专利。反而是不愁吃穿时,如何开创更高的境界,至关重要,这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他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得出这样的人生经验:“不要忘记不断提升自己,即使得到一定地位,仍要自讨苦吃,吃与年轻时不同的苦,不能在眼前的立场和地位上安心立命。”
物质上的穷困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斗志,所谓“穷则思变”,所谓“诗穷而后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当物质生活富足之后,人就容易产生精神优越感,失去奋斗的目标。平山郁夫以他的经历告诉人们,物质富足之后,人的精神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正是在这种“饥饿精神”的激励下,他沿着当年玄奘取经的足迹,先后踏察丝绸之路70多次,行程8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多圈,历时20年,最终为奈良药师寺的玄奘三藏院创作完成了其绘画巅峰之作《大唐西域壁画》。
如果说,年轻时因物质上的贫困而激发出的“饥饿精神”更接近于本能的话,那么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保持一种“饥饿精神”,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则体现出一个人的超越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比第一种“饥饿精神”更高等级的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往往就在这第二种“饥饿精神”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把580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会,一分一毫都不留给子女。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盖茨裸捐的故事对那些“穷得只剩下钱了”和“富不过三代”的国人会不会有所启迪呢?一代乒乓名将邓亚萍在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之后,毅然决定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国际奥委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并出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她的成功转型不正是第二种“饥饿精神”的实践吗?
我们这个民族是最习惯于“吃苦教育”的民族,因为今天三四十岁以上的很多人都有过饿肚子的经历。但如果你总拿当年饿肚子的经历教育蜜水中泡大的孩子,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如转换一下思路,以第二种“饥饿精神”激励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吃与我们当年不同的苦,以一种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来自生活的挑战,在超越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或许这样的饥饿教育更能说到孩子们的心坎上吧?
平山郁夫说:“发现生的喜悦和乐趣,是创造的世界。人仅仅有钱和物无法满足,这一点在今天的时代更能得到确证。”在物质富足之后,人仍然要有一种“饥饿精神”,平山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原载《解放日报》2008年9月29日
居里夫人的清贫与富有
—读《居里夫人传》
歌德有句名言:“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世上这样的女性不多,圣女贞德、撒切尔夫人、法拉奇等均可入选,还有一个不可遗忘的伟大女性就是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在评价她的一生时,说的最多的不是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的道德。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有谁知道,这位于1903和1911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这位名字和镭紧密相联的波兰籍科学家,会无偿地把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她自己的实验室里只有一克镭,美国却有50克镭。
1920年5月的一天,美国著名女记者、杂志主编麦隆内夫人在采访居里夫人时问她:“法国有多少克镭呢?”
“只有一克多一点点,都在我的实验室中。”
“夫人您只有一克镭?”
“我?不,我一点都没有,这一克镭属于我们的实验室所有。”
麦隆内夫人于是劝居里夫人应该拥有镭生产的专利权(当时一克镭的市场价格是10万美元),仅靠这一项收入,她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是居里夫人淡淡地说:“我们拒绝任何专利。我们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发展,镭的发现不应该只是为了增加任何个人的财富。它是一种天然的元素,应该属于整个人类。”
居里夫人的无私感动了麦隆内夫人,她回国后在美国妇女中发起募捐,用捐款购买了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证书上写着她有任意使用这一克镭的权利。居里夫人看过证书后,说:“这不应该是送给我个人的礼物,而应该是送给科学的。我现在身体很不好,随时都有可能死去。如果我去世了,这克镭就成了我个人的私有财产,而且将由我的两个女儿分享。我认为这样就亵渎了赠送这一克镭的崇高目的。这一克镭只能永远献给科学。”她坚持让律师重新起草文件,声明如果自己去世,这一克镭转给巴黎镭研究所,由居里实验室管理和使用。
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居里夫人感到经济拮据无法继续研究时,她就会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她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确需要注重自己实际利益的人,他们努力工作,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且与人类普遍利益不相违背;但是,人类也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无暇顾及本身的物质利益。这些理想主义者因为无意追求物质享受,因此也没有物质享受的可能。她对自己的清贫生活无怨无悔。
居里夫人的伟大还在于,在政府没有下达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她积极主动地参加了一战期间的救护工作——为军事医院组织X射线检查和医疗队。当年,她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自己改装的有X射线拍照设备的汽车,在战场上日夜奔波,总共创建和改造了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装备了20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以供军队急需。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术,居里夫人培训了150多名妇女,使她们成为优秀的X射线照相技师。居里夫人还发明了用镭射气治疗伤员,因为没有助手,所有镭射气玻璃管都由她亲自制作,手续极为精细。用这种方法治愈的伤员和平民百姓不计其数。
居里夫人为别人、为社会贡献了很多,可是她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住在有点寒酸的房子里,因为钱都用于购买实验室的设备了;女儿出生后,虽然请过一个女佣,但居里夫人仍亲自为女儿缝制衣服、洗衣服。她的两个女儿没有能从母亲这里继承财富,可是她们却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美育、体育训练,更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强的毅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多少年之后,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女婿双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的二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所在吧。
用世俗的眼光看居里夫人,她很傻很清贫,可是她精神上的富有,世间有几人可及?对比时下国内不少大款,自己花天酒地,孩子锦衣玉食,纵然享受快乐一辈子,到头来烟消云散,就跟没有到过这个世界一样。两相比较,智愚高下自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