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搞定难搞的孩子
826700000026

第26章 6岁宝宝 (5)

在家里,平时爸爸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妈妈对自己比较溺爱,如果爸爸不答应自己的要求,或向爸爸要零花钱被拒绝,那么,孩子就会向妈妈撒泼、哭闹,甚至会动手打妈妈。同理,如果平时奶奶比较溺爱孩子,则会向奶奶撒泼、哭闹。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欺软怕硬。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与小朋友相处时比较多发,如,在学校时,与比他大或比他厉害的小朋友相处时,孩子就会特别听话,小朋友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即使抢了他的玩具,他也不敢吱声;反之,和比自己小的朋友一起玩时,他通常会欺负别的小朋友,称霸王,如抢别人的玩具或动不动就与小朋友打哭。

【错误成因】

孩子欺软怕硬,多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1)教育方式不当,如父亲进行“严教育”、母亲实行“宽教育”,父亲打骂母亲哄。这种一惩一纵,一严一松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当他怕的人不在场时,他就会欺负另一个人,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欺软怕硬”,使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

(2)与他成长的经历有关。比如第一次他并没有向大孩子妥协,但是却遭受了欺负,无奈之下不得不屈服。或看着别的孩子都乖乖听大孩子摆布,他就只好低头让步。而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或比自己弱的孩子时,孩子必然会把因大孩子欺负自己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比自己小的孩子身上。如果小孩子屈服了,孩子就会有这样的经验:比自己厉害的,就不要惹他,比自己软弱的,就可以欺负他。

【解决方案】

孩子欺软怕硬,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1)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换位”的游戏,在游戏时,让孩子扮演弱者的角色,父母可以抢他的玩具或他最喜欢吃的食物,如香蕉。因为这样就会让孩子明白,欺负他人,他人会很难过。

(2)如果孩子怕大孩子,父母可带孩子去与大孩子玩,父母可多多参与孩子们的游戏,同时,教给孩子一些交际技巧。如告诉孩子:“哥哥或姐姐抢你东西时,你可以大喊不要抢。” 提高声音,大孩子就不敢抢了。

【误区警示】

孩子欺软怕硬,父母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不让孩子跟大孩子玩。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怕大孩子,不利于改变其欺软怕硬的行为。

☆当孩子欺负比他小的孩子时,妈妈听之任之。因为这样会更让孩子在小朋友面前蛮不讲理、盛气凌人,加重孩子欺软怕硬行为。

独立性差

【释义】

孩子独自做事或独处时,因个性懒散或动手能力差而引发的一些行为。比如自己的衣服不自己穿,非要妈妈穿;大小便后非要让妈妈擦屁股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独立性差,不只是指独立的生活能力差,还包括独立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的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等方面较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依赖性强的表现,是独立性差的表现。这种情形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独立性培养的话,孩子独立性差将持续很长时间。

【典型表现】

这些行为多发生在孩子需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事务和问题、困难时,如在家时凡事由父母或家人包办,而一到了学校,就显得独立性差了。如在学校需要小便时,磨磨蹭蹭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将裤子褪下来,结果就尿到裤子上了;或需要老师帮忙,才能将裤子褪下来。通常孩子独立性差,还表现于孩子不敢做主,事事要问父母如何做,一到陌生的场合中就黏着父母。

【多发情形】

孩子独立性差的行为在娇宠他的家人在场时,更易发生。如,父母要求孩子整理房间时,孩子要么懒于整理,要么整理得很差,最常见的情形是,眼看上学要迟到了,孩子手忙脚乱,被子也没叠,脸也没洗,还要收拾书包,“算了,还是我来吧”。父母只好在唠叨中把需要孩子自己做的事全部代劳。

通常,独立性差的孩子,有两面性,在溺爱自己的人面前一个样,如吃饭的时候,“让奶奶喂我”。但在对他要求比较严格的爸爸面前却表现得很自立。

同样,在家里不能做到的事情,在学校却又能做得很好。可见环境不同,要求的人不同,独立性也有差异。

【错误成因】

孩子独立性差,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教养不当。如从小在生活上过分照顾孩子,处处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事事都指望着父母帮他做。时间长了,孩子必然变得自理能力差,甚至变得懒散。

(2)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宠爱与保护,孩子自己倒水怕烫着,孩子做点事怕累着孩子,宁可让孩子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也不放心孩子到外面和小伙伴玩耍,这更是压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解决方案】

孩子独立性差,父母可这样引导孩子:

(1)孩子独立性差,就一定要设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给孩子创造动手机会,必要时要装病,让孩子给自己倒水,做简单的家务,如扫地。因为孩子都同情弱者,会因为有同情心理而动手做事。

(2)定一份家庭规则,谁的事谁做,比如孩子的玩具,吃饭时的小凳子,用过后让孩子自己来收拾,这样可以锻炼他的独立意识。这份家庭规则需要全家人的共同遵守和配合。

(3)多鼓励孩子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玩,当孩子为玩哪种游戏,与同伴争论起来时,不要急着参与其中,要给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因为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孩子渐渐独立的过程。

(4)当孩子动不动就要妈妈来帮忙,妈妈可以示弱一下,“这件事我不会做,你做好了教我好吗?”或“我现在真是没有时间,你自己先做好吗?”

(5)父母做家务时,如包饺子时,孩子如果感兴趣,并想帮忙的话,父母不要怕越帮越忙,最好给孩子准备好围裙和工具,一起动手。因为这样做既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又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6)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定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如让孩子收拾玩具,或帮父母在饭前拿碗筷。因为这些小事简单易做,能让孩子有成功做事的体验,让他认为“我行”。这样能让他更加自信,下次还想做得更好。

【误区警示】

孩子独立性差,父母不可这样引导孩子:

☆认为孩子还小,不做或不会做也不要紧,大了很多事自然就会做了。因为这样就会失去培养其独立性的最佳时期。

☆在孩子独自做事,犯了错时,如,在倒水喝时打碎了杯子,对孩子严厉地批评,说孩子笨。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做错事过于批评孩子,因为这样做会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不讲卫生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由于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不爱洗脸、不刷牙等。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动作协调能力增强,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个人卫生,比如穿衣、洗脸、刷牙等。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父母的有效引导和耐心的培养,他很难养成爱讲卫生的习惯。这种情形在6岁孩子身上仍然常见,并且多发。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随时都可能发生,常见情形是:大小便后懒得洗手,早晨起床后不爱洗脸,晚上睡觉前不爱洗澡、刷牙等。

6岁孩子爱玩玩具或拿木棍玩,经常玩一会后,手就成黑的了,而且老爱用小黑手拿起饼干就吃,如果让他去洗,就会大哭大闹。父母看他们脏兮兮的样子生怕影响形象和健康,不得不生拉硬扯地让他们洗,或帮他洗,孩子反倒表现得心安理得。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没有养成卫生习惯的孩子身上,时有发生,并且男孩多于女孩。他们爱玩耍,又不知道爱整洁,认为不洗脸不洗澡,没有什么大碍。有时在学校表现得很好,会主动将小手洗净,将玩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中,但是一回到家里,却又变了个样。

【错误成因】

孩子不讲卫生,多由于以下原因:

(1)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有时候大人太忙,没有时间教导孩子或者管理孩子,任孩子在家中娇生惯养,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爱清洁的原因。

(2)有过不快经历,如洗头发时,让孩子低头洗,孩子会怕水珠溅到眼里。洗澡用喷头,有的孩子也不适应,所以也会对洗澡产生抗拒心理。如果父母给调的水温不当,过高或过低,也会造成孩子既不爱洗澡,也不爱洗脸。

【解决方案】

孩子不讲卫生,父母可尝试以下方法来帮孩子:

(1)平时,可与孩子进行洗手或洗脸比赛,如果孩子输了,要教育孩子正确的洗脸洗手方法。下次如果孩子赢了,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小小的奖励,如一个小玩具。因为这样就能激励孩子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父母发现孩子乱丢垃圾后,一定要孩子动手打扫,比如把泡泡糖扔在地板上,这样,他清理起来就特别费事或麻烦,而在清理的过程中,就可让他亲身感受不讲卫生所带来的后果。

(3)父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孩子纠正不爱清洁的习惯,比如孩子不爱洗手时,妈妈可以问他:“你愿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这样做可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后果,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4)孩子不讲卫生,如不爱洗头,父母可设法吸引孩子。如,像理发店那样,在床边铺一块塑料布,上面铺上毛巾,让孩子躺在床上,头部悬空,床下放一个小凳子,高度配合水盆来调整。家长可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一手托孩子的头部,一手给孩子洗头发,因为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5)给孩子买个漂亮的洗漱用具,如卡通图案的洗脸盆、牙刷等,因为孩子对这类图案感兴趣,这样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甚至让孩子爱上洗脸、洗澡。

【误区警示】

孩子不讲卫生,父母不可这样做:

☆催逼、打骂孩子去洗澡、刷牙等。因为这样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从而更不讲卫生。

☆告诉孩子要把脸洗干净,却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把脸洗干净。这种只提要求不教方法的引导不利于卫生习惯的建立。

斤斤计较

【释义】

在与他人相处时,孩子因个性因素或自我意识太强等而引发的一种表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爱较真儿。比如“你打我一下,我就得打你一下,我非要还回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孩子小心眼、心胸狭窄的表现。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这是6岁孩子自我意识强的表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对方着想,什么都是“我得如何如何”,非常在意自己的感受,因而,遇事时就爱与别人计较、较真儿。这种情形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与人相处时,比较多发。如孩子和小伙伴两个人一起看书,小伙伴不小心把他的书弄坏了,孩子就会为此大哭大闹,并将此事一直记在心上,终于有一天趁小伙伴不注意,也把他的书弄坏一角。“你弄坏了我的书,我就弄坏你的书”。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与家人相处时,更加多发。比如,孩子作业写得不认真,妈妈打了她一下,如果在这之前,妈妈承诺过不再打她,孩子就会因此又哭又闹,质问妈妈说不打,为什么又打他。

爱斤斤计较的孩子,对别人的一句话,也非常在意。常常把他人的玩笑当真,如,邻居说再闹不许来我家玩了。而等邻居来自己家玩时,孩子就会说“你不让我去你家玩,你也别来我家玩”等。

【错误成因】

孩子爱斤斤计较,多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教养方式不当。如妈妈经常告诉孩子 “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分苹果的时候,拣大的拿”,教会孩子去和人计较,不吃亏。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如,与小朋友相处时,会有你告我一状,我就告你一状;你踩我一脚,我就还你一脚的情形出现。

(2)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如有一口好吃的都得给孩子留着,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吃独食”等不良习惯,如果哪天看到旁人吃上一口,他就会感觉自己吃了亏,并不依不饶。

(3)6岁孩子,自我意识较强,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父母从小不注意共享或分享意识的培养,孩子没有机会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自然会变得斤斤计较。

【解决方案】

孩子爱斤斤计较,父母如果要积极引导孩子,可尝试以下小妙方:

(1)父母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教孩子大方一些,宽容一些。如鞋被小朋友踩掉了,帮孩子穿好,并当着孩子的面跟小朋友说“没关系”。因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慢慢变得大方,宽容他人。

(2)孩子爱计较,父母可采取“淡化”法。如孩子来告别人的状,说萌萌玩自己的玩具,妈妈可对孩子说,“就让萌萌玩一会吧,她玩一会就给你了,你以前不也玩人家的玩具了?”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