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27300000014

第14章 家有敏感儿 (4)

娇娇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实上,这是娇娇“疑神疑鬼”心理的外在表现。“疑神疑鬼”型敏感的孩子会经常莫名其妙地怀疑他人。比如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怀疑有人偷自己的玩具、怀疑爸爸妈妈偷吃好吃的、怀疑邻居的猫叼走了自己的玩具熊……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80%的孩子3岁之后都会经历一段“疑神疑鬼”时期,这段时期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持续6~12个月,有的持续则更长,甚至到了5~6岁还会有“疑神疑鬼”的情况出现。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孩子“心理认知”的发育有关。孩子从一出生,就处在对世界认知的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越来越多,也就是俗话说的孩子越来越懂事。当孩子处在“不懂事”和“懂事”之间的某个阶段时,怀疑成分就占了上风。因为对眼前的事了解得模棱两可,孩子用已有的认知进行解释,自然就会疑神疑鬼。

那么,除了“心理认知”的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也容易导致孩子疑神疑鬼呢?

(1)过分溺爱所致。

父母溺爱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还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造成孩子固执、任性、多疑的性格出现。比如,一些孩子在家一帆风顺、恃宠而骄,在外却没有一样的待遇,自然难以承受与人交往中不能满足自己心意的人和事,从而对周围人产生怀疑,总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

(2)“邻人偷斧”效应。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比如,孩子刚开始怀疑周围人在说自己的坏话,他越仔细去听,就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和“邻人偷斧”故事的内涵是一样的。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和这种主宰了正常思维的封闭思路密切相关。

(3)挫折效应的扩散。

有些孩子在交往中受过挫折,比如把悄悄话告诉最好的朋友,可好朋友却告诉了他人,并以此为笑柄。此后,孩子就不再相信任何小朋友了。这往往也是“疑神疑鬼”的心理来源。

(4)缺少沟通与交流。

孩子之所以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与他人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如一些父母工作忙,很少陪孩子聊天,就会让孩子怀疑妈妈不爱自己了。同理,孩子与他人之间缺少交流,自然会对别人产生误会。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婴幼儿时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或受父母不良性格影响,就会产生“疑神疑鬼”型敏感。有这种心理的孩子,除了像娇娇那样总担心别人说她坏话,还有遇事总往坏处想的心理,如担心父母不要自己、担心迟到、担心老师责骂自己、小朋友孤立自己等。时间长了,易让自己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此外,“疑神疑鬼”型敏感的孩子还会情绪不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处在“疑神疑鬼”状态下时,内心的紧张程度往往是平常的5~10倍,3岁以后的孩子这种紧张的心理会更明显,甚至产生哭闹、退缩、害怕、躲避等行为。可见,家有“疑神疑鬼”型敏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加关注,并正确引导,否则就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孩子远离“疑神疑鬼”型敏感呢?下面这些引导的方法或许能够帮到你。

(1)“平等交流”脱敏法。

平时,父母和孩子应该多交流。与孩子聊天时,不要用命令式的语言,要多用征求或请求的语言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如,周末去哪儿玩,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相信时间长了,孩子多疑的情况会有所好转。

(2)引导思考法。

多疑,就像一个低洼之处淤积的水,如果不及时排出去,很可能变成死水、臭水。因此,如果家有“疑神疑鬼”型敏感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引导思考的办法来“排水”。如,孩子怀疑小朋友不喜欢他时,父母可这样引导孩子:“为什么小朋友不喜欢我?”“为什么他们不愿和我一起玩?”“当我做了什么,别人会显得很高兴?”从而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

(3)友爱体验法。

如果你的孩子多疑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就可以用“友爱体验法”来达到引导的目的,即父母可以主动邀请同年龄的孩子共同外出游玩、参观,让孩子体验同伴间互相友爱的乐趣。用这种正面的心理暗示来冲淡挫折的负面效应,让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是骗子。时间长了,孩子疑神疑鬼的心理就会改变。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万实

职业:网络工程师

儿子姓名:诺诺,4岁半

儿子诺诺已经4岁半了,平时就像一个害羞、多疑的小姑娘,十分敏感。别人只要说一句话,他就会怀疑是在说他坏话。

记得有一次,单位几个同事一起聚餐,大家都带爱人和孩子参加,我也带着诺诺和他妈妈来了。

聚餐时,大家很开心,气氛也很融洽,几个孩子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可我家诺诺却躲在我的背后,不愿意加入进去。

我和诺诺妈妈都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见他一直摇头,我们就不再强求,自顾自地去聊天了。

不一会儿,有人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诺诺听到之后,马上就哇哇大哭起来。有个大一点的孩子,看到诺诺在哭,便主动跑过来,把玩具让给他玩。他不但没接,还把玩具摔烂了……

这可把同事的孩子吓坏了,一个劲地向后退。

“小强,伤着你没有,哎,真不好意思!”我忙向同事的孩子道歉。

“你家孩子是不是敏感、多疑?”有同事问我。

“多疑,这么小的孩子?”

“婴儿也会多疑呢。你们要和他平等交流,遇到事情要多和他商量;多疑的孩子内心都比较紧张,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下。所以,你们今后再带他来这种场合,要提前告诉他一些注意事宜。”

“下次我们试试,看管不管用!”

此后,我们再带诺诺出去,会事先实施“脱敏计划”,告诉他有哪些叔叔阿姨,有哪些小朋友,让他做好心理准备。刚开始诺诺不太习惯,甚至还多疑地以为我们在耍花招,几个月过去之后,诺诺的多疑心理就有了明显的改善,他已经慢慢变得大方、开朗起来,很少疑神疑鬼了。

我和诺诺妈妈别提多高兴了!

6.小小受到刺激后多疑

——如何帮助刺激型多疑的孩子

小小今年5周岁,是个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女孩,非常招人喜欢。可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小小受到了刺激,从此便与之前判若两人。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小小的妈妈发现抽屉里的工资少了50元,找了好几遍都没有找到。

50元怎么会不翼而飞呢?妈妈心想:“在将工资搁进抽屉时,只有小小一个人在家,并没有别人进来过,难不成是小小……”想到这里,便对小小进行了审问。女儿却矢口否认。一气之下,妈妈便打了小小一顿,还骂小小“三只手”“家贼难防”。

这时爸爸回来了。

“小小并不缺零花钱,为什么要偷窃呢?”爸爸觉得不对,就又去找,很快便找到了那50元。原来,抽屉里东西装得太满,那50元被挤到下面的衣柜里去了。

从那以后,小小就变得多疑,一见妈妈就心慌,像小偷碰上了警察一样,恨不得躲得远远的。

案例深度解析

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小,在遭到妈妈的冤枉之后开始变得沉默多疑,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总怀疑别人把她当成小偷来看待。小小的这种情形属于典型的“刺激型”多疑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孩子,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哭闹,有的沉默,有的不愿回家、有的不愿出门。

为什么遇到刺激之后有的孩子变得多疑呢?

事实上,“刺激型”多疑多发生在性格敏感的孩子身上,通常,同样受到刺激,敏感的孩子可能会牢记这些刺激,而不敏感的孩子事情过了也就忘了。

3岁之前的孩子和3岁之后的孩子表现也不一样。3岁之前可能对这些刺激不够敏感,3岁之后却会异常敏感,因为3~4岁正是孩子的敏感期。

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之外,“刺激型”多疑还受到以下两种因素的影响。

(1)面子效应。

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即便孩子也是如此。当他受到刺激时,也会觉得丢面子。有的孩子会因此不再愿意看到刺激他的人,有的孩子则不愿意见到熟悉他的人,就怕别人旧事重提,让他再受一次刺激。当孩子处在这种躲避、不信任的氛围之下时,多疑的心理就难以避免了。

(2)“联想记忆”效应。

“联想记忆”是指,当孩子处在和刺激有关的一些因素之下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曾经受到的刺激。这些因素包括地点、环境、人物、相类似的事情、食物、颜色、声音、玩具、场景……

心理学家支招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3~4岁的孩子,还不懂得用正面的情绪来影响自己,只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刺激”产生简单的反应,比如对抗、逃避、茫然等,最终产生了多疑的心理。

敏感、多疑是一种不良心理,“刺激型”多疑更是如此。“刺激型”多疑是一种“心理创伤后遗症”。如果父母不尽早进行引导,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情,更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那么,当孩子出现“刺激型”多疑心理时,父母该如何引导呢?

(1)借用同体效应。

同体效应是心理学术语,同样适用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即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自己人”,这样,孩子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如,当孩子出现“刺激型”多疑心理时,父母不应责备,应该给予孩子同情和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把委屈述说出来,利于父母对孩子多疑的事情进行解释。

(2)当场验证法。

打消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查证事实。如果你的孩子怀疑别人在说她坏话,父母不妨让他前去求证,让孩子看看他的怀疑是否正确。孩子刚开始可能因为胆怯不敢去,父母可以带他一同前往。当孩子求证后发现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多疑心理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3)替孩子申诉求得公道。

刺激、委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块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解绳还需系绳人。要想减少孩子多疑的心理,父母可以通过替孩子申诉来求得公道,该解释的解释,该道歉的道歉。只有帮助孩子把这个心结解开了,事情才能得到圆满解决。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童梦

职业:小学教师

女儿姓名:诚诚,4岁半

女儿诚诚原本是个性格开朗的小姑娘,却因为一次“被冤枉”而变得沉闷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甚至还经常怀疑别人在取笑她。

那天是室外活动课,活动内容是踢毽子。老师将诚诚和敏敏分在一组。诚诚和敏敏的关系一直不太好,经常吵架,老师之所以将她们分在一组,就是希望她们能够通过活动“冰释前嫌”,成为好朋友。

但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敏敏的哭声。老师赶紧跑过去查看究竟,发现敏敏倒在地上,一副很痛苦的样子。

“你怎么摔倒了呢?”老师问敏敏。

“是诚诚把我推倒的。”敏敏一口咬定是诚诚所为。

老师批评了诚诚,安慰了敏敏。受了委屈的诚诚哭了出来,不再愿意待在幼儿园,吵着要回家。

在得到事情真相之后,我又找到了敏敏,希望她能够承认自己“冤枉”了诚诚,并且能够跟诚诚道个歉、握个手。刚开始,她很不情愿,当我请求她帮忙时,她答应了。

最后在我们的鼓励下,敏敏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跟诚诚道了歉、拥抱了诚诚。那一刻,我看到了诚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也正因为我帮诚诚讨回了公道,她也没有原来那么多疑了。前几天,幼儿园老师欣喜地告诉我,诚诚和敏敏已经成了好朋友,每天游戏都主动要在一起。

看到诚诚的改变,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