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衰草连天,大概已是深秋。不远的海滩上,一位清朝装束的老者正背着手踱步,不时又停下来,眺望远方的海面,像是在深思着什么。他,正是我要找的人——民族英雄林则徐。我疾步上前:“林大人!”他转过身,眼神里流露出惊讶与疑惑:“你不是这里的人?”“我来自一百多年后。”“一百多年后的客人?”他更加惊讶了。
我好不容易解释清楚自己的身份,接着便开门见山地询问:“你在这里想什么?”“国运不济啊!”他紧锁眉头,“想这万顷碧波,本是我大清海域,如今却有英国军舰横行。做臣子的看着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没有想想您自己吗?”“什么?”“您在广州大力查禁鸦片,却遭到诬陷,被道光皇帝降罪免职,流放新疆。琦善一上任,就撤除了您布置在珠江口的关防。”他又微微露出惊讶的神情,大概是因为我对他们的皇上出言不逊。浪花翻卷上了沙滩,他稍稍退了一步,说道:“触怒圣上,也是难免的事。不过只要问心无愧,对得起国家,也没什么值得怨恨的。
圣上派我到新疆,我还是可以做很多事嘛。”听了这番话,我心里那份深藏心底的崇敬之情又涌了上来。我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他却突然提高了语调:“我真正担心的是鸦片会再次毒害生灵!还有,琦善竟然撤掉关防,与英军讲和,割让了香港!香港啊,那不是他们所说的什么‘鸡蛋上的小点’无足轻重。那是一片位置相当优越的海湾!即使那真是一块无关紧要的土地,但将领土割让与人,也是我们的耻辱啊!有了第一次,以后洋人会更加肆无忌惮!”我暗暗地佩服他惊人的预见力,却不想把这沉重的话题继续下去。他发觉我的沉默,便将激动的语气缓和了下来:“一百多年后的客人,你这次来一定还想问我一些什么?”
海鸥尖叫着掠过海面。我极力想找一个轻松一点儿的话题:“后人都称赞您‘恩留东粤,泽遍南邦’,左宗棠大人为您写了对联,说‘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您知道吗?连英国人都崇敬您,为您塑了蜡像。”他听了这些话,却相当平静:“那是他们抬高我了。我不是什么‘长城’,左大人这样说,我问心有愧。我本来说过,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还,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的语调渐渐放低,沉浸在自责的思绪中。我急忙插话说:“您已经做得很好了。虎门销烟,大灭洋人的威风,大涨我们国人的志气!”“可鸦片并没有禁绝!洋人还在大清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我从小立志‘为乾坤作福,代天地行威’,但现在……”“这也不是您一个人就可以挽回的,朝廷与洋人勾结,中国封建经济落后……”我说着说着,突然觉得不合时宜,又止住了。林则徐他再伟大,毕竟还是封建制度下的臣子,这些话他能接受吗?
我一时无语,只好与他一起眺望远方的海平面。海天相接处,一只帆船的桅杆伸出了海面。这个景象让我想起了什么,便试探着说:“洋人的书上写着,地球是圆的。”“是啊,一开始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葡萄牙从东西两个方向都可以到我们这里?后来我看到了他们带来的地球仪才明白,我们这里并不是‘中央之国’。以前,我视英国这些国家为古时的蛮夷生番,殊不知我们却落后他们许多。”“所以您组织人编译了国外的一些科技资料,还编成《四洲志》,介绍外国的历史和地理。”“对,我们现在之所以遭受如此欺辱,就是因为没能睁眼看世界,没有他们那样多的知识。”我接下他的话头说:“您是中国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你们这个时代,您能有这样的见识和主张,怪不得,左大人称你为‘庙堂依之为长城’。”“不过也有很多人说我的坏处。”“我记得左大人还说过‘问公者必是小人’。”
这时的海面,浪又大了些,像无数起伏的小山。他又把我打量一番,目光变得充满希冀:“你来自一百年后的中国,那时国家一定强盛了吧?”我点点头。“不再受洋人的欺辱?”我更加坚定地点头:“中华民族已经自立、自强,我们的军队武器精良,威力强大,再也没有哪个外国人敢小瞧我们中国。您所痛恨的毒品的魔爪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斩断。”他笑了,说:“好孩子,回去告诉你的同龄人,睁眼看世界,好好学本事,你们才能真正成为‘庙堂之长城’。”“庙堂?”我怀着感动的心情笑了:“如果再要您去查禁鸦片,您还敢吗?”“有何不敢?祸福生死置之度外。”“一切都是为国家?”“对,为国家!”
解读
国家,国家,无国何来家?
自古以来,牺牲“小家”成就“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莫不被奉为君子修身养性的最高层次—人格中最高尚的部分也莫过于此。唐雎不辱使命,毅然殿前洒血;苏武寒天牧羊,对国家永守忠诚;林则徐虎门销烟,力保民族脊梁一大批民族英雄、先贤圣哲前仆后继,用他们的方式阐释着“家”与“国”的意义。
本文作者在对话交流中,成功捕捉到林则徐为民族和国家利益宁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面对外国势力横行中国,用鸦片肆虐茶毒国人,林则徐不惜得罪权贵查禁鸦片,放弃私利直言进谏,虽触怒朝廷被发配边疆苦寒之地,仍无怨无悔心系百姓,在新疆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其品质中虽然有封建忠君思想的成分,但是为国为民的拳拳报国之心才是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真正动力与源泉。不仅如此,林则徐的高尚人格还体现在“开眼看世界”。在“我”眼里,林则徐既不夜郎自大,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广泛学习吸收西方科技文化知识,以开阔的眼光关注世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就与作者所处现代的那些鼠目寸光、争权夺利、损人利己、牺牲“大我”成就“小我”的“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出林则徐人格的高尚,并在我们心灵深处澄清“小利”与“大利”的界线,丰满高尚人格的意义。
该篇在谋篇构思上也很有特色。作者以科幻的方式切入清朝,时空穿梭,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来了一段面对面的海边畅谈,颇具想像力。对对联“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的运用,一言以蔽之,准确概括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刻的表达。虽然“爱国”是抽象的民族情结,但在作者笔下,“爱国”就是国家危难时依靠的“长城”,民族存亡时企盼的“及时雨”。
三轮车夫
周宇露
三轮车很尴尬地存在着。从它的轮子就可以看出来,它比汽车少一个轮子比自行车多一个轮子。光从轮子看来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川流不息的大街上,三轮车无声无息地存在着。那是用力气挣口饭吃,大多是下岗职工或经济收人低的,而且几乎清一色的男子军,只有几个胆量过人的“花木兰”。对这些三轮车夫,真不知是敬佩还是为他们鸣不平,遇到精明的人,唾液四溅地与车夫砍价。原本不高的车费,此时几乎少得可怜。可车夫依旧无奈地跨上三轮车飞快地奔向目的地。为了多拉几趟,他们通常把车骑得很快,从不惜力。送完一趟,他们又精神奕奕,充满信心地面对再来的乘客。
然而,他们的本领却又不得不让人叫绝。无论年轻或是年长的车夫,他们的眼光是十分准的。他们能从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谁是乘客。百般讨教之下,他们也不肯传授“秘诀”。只是说看那些人,如果风尘仆仆准要车。累了,困了,你软磨硬泡总会答应的。我不得不感叹这是种察言观色的绝技。如果,谁在马路边起义般喊口号似的叫一声“喂,三轮车——”所有的三轮车都兴奋了。而离得最近的,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呼啦一声赶过来,一边原地打转,一边谈好价钱,可无论谁拉到了客人,其他人也就一笑置之。
曾经坐过一个女车夫的车。那是初春的雨天,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我与她闲聊,我问她:“你为什么蹬三轮车?”她转过头来,脚依旧没停下,雨水顺着雨衣的帽檐淌下,粘住了头发贴在脸上,叹了口气说:“一个月前下岗,实在没法了。自己学历又不高,只好买了辆三轮车。可还得等孩子上学了才出车,丢面子呀。”雨还在下着,我大声说:“不会的,绝对不会!”我虽这样说,但却知道他们的心中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生活的重担迫使他们蹬起了三轮车,穿梭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他们知识不高,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如今的三轮车不仅拉人,也帮人运送货物。三轮车的穿梭,成了小镇不可多得的风景线。我敢说,即使是再重的担子压下来,他们也不会屈服,永远顽强地支撑在三轮车上,和别人一样立在蓝天之下。他们不做生活的弱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由于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才感到生命的可贵,知识的重要。我们下岗工人不求什么,只要活得踏实。一阵风而去,人海淹没了他们的身影。
拼搏的人还很多,三轮车夫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们默默无闻地存在,却英勇地搏击风云,用长满老茧的枯黄的手扯起了生活的风帆。只有一个声音在说:“前进!前进!前进!”